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资源 > 小说•纪实•调查 > 正文
小说•纪实•调查
《LSD 我的惹事生非的孩子》
2016-08-14 15:57:41 来自:杜新忠戒毒网 作者:阿尔伯特.霍夫曼 乔纳 阅读量:1

分。在世界各地进行过数百项与山道士实验室的LSD基础研究相关的药理学研究,如果我试图全部涉及,那会大大超出本书的范围。

  动物试验几乎显示不出LSD引起的精神异常,因为难以确定低等动物的精神效应,即使对高等一些的动物,在这方面的了解也很有限。LSD主要在较高级和最高级的精神和智力功能范围内产生效应。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对LSD的特殊反应只能在较高级的动物身上看到。动物微妙的精神变化是不能确定的,因为即使它们有精神上的变化,这些动物也不会表达出来,所以只有对动物进行相对严重的精神搅扰,使实验动物表现出行为改变,人们才能有所觉察。因此,动物的给药量须明显高于人的LSD有效剂量,即使对于猫、狗和灵长类这些较高级的动物也是如此。

  小鼠在LSD的作用下只显示出运动失调和舔毛行为的改变。而在猫身上,我们除了能观察到毛发竖立和流涎这些植物性神经症状之外,还可看到其存在幻觉的指证,它们焦虑地凝视空中,不但不去捉老鼠,反而让其自由自在,甚至见了它们就害怕。根据实验中狗的行为,我们也可推断出狗在LSD影响下具有幻觉。如果一群猩猩中的一个成员服用了LSD,整个笼内的猩猩群体则敏感地产生反应。虽然那只猩猩个体没有显示出什么变化,可整个猩猩群都在骚动,因为这只服用了LSD的猩猩不再顺应猩猩部族微妙协调的等级关系。

  至於其他的用LSD试验过的动物,只有鱼类和蜘蛛值得在此一提。在鱼类,研究者观察到了LSD所致的游泳姿势异常;而蜘蛛织网的改变显然是由LSD引起的。在很低的最佳剂量下,蜘蛛所织的网比平时更匀称、更精确,但是在较高剂量时,网织得很糟,残缺不全。

  LSD的毒性有多大?

  LSD对各种动物的毒性已被确定。一种物质的毒性的标准是半数致死量(LD50)或正中致死量,即在这剂量下,50%的试验动物死亡。一般而言,该值随动物种类而波动很大。对LSD也是如此。小鼠的半数致死量是静脉注入50-60毫克/公斤(即每公斤动物体重静脉注入1克LSD的千分之50-60)。大鼠的半数致死量降到16.5毫克/公斤,兔子是0.3毫克/公斤。有一只大象在注入0.297克LSD后,几分钟就死了。这只大象有5000公斤重,其致死剂量相当于0.06毫克/公斤(每公斤体重施用1克LSD的千分之0.06)。因为仅此一例,这个数值不能一般化。但是我们至少从中得出,这种最大的陆地动物从比例来说对LSD十分敏感,因为LSD对大象的致死量比小鼠低1000倍。大多数死于致死剂量LSD的动物是由于呼吸衰竭。

  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微小剂量给人的印象是LSD这种化合物毒性很大。但是如果比较动物的致死量和对人的有效量,即0.0003-0.001毫克/公斤(每公斤体重服用1克LSD的千分之0.0003-0.001),就显示出LSD的毒性是极低的。和兔子的致死剂量相比,只有过量服用300到600倍的LSD;或和小鼠的中毒剂量相比,要过服500000到100000倍剂量的LSD,才能让人致命。上述这些相对毒性的比较,当然只能从估价大小顺序的角度去理解,因为治疗指数的确定(即有效量和致死量的比率)只有在同一物种中才有意义。因为LSD对人的致死量是未知的,所以人的LSD治疗指数是不可能知晓的。据我所知,还没有发生过直接由LSD中毒导致的死亡。的确有记载显示一些死亡源于服用LSD,但是它们是一些事故,甚至是自杀,也许是缘于LSD迷幻引起的精神异常状态。LSD的危险不在于它的毒性,而在于它不可预测的精神效应。

  前些年,在科学文献和大众期刊的报导中,有关于LSD引起染色体或遗传物质损伤的说法。但是这些结果仅见于几个个案。后来对大规模有统计意义病例的全面调查,显示染色体异常和LSD摄入之间没有联系,同样,那些指责LSD引起胎儿畸形的报导也被证实是没有根据的。在动物实验中,使用极高剂量,即大大高于人用剂量的LSD,确实能引起胎儿畸形。但是在这些条件下,即使无害的物质也会造成这种伤害。另外,检查所报导的婴儿畸形个例,并没显示服用LSD和这种伤害之间的联系。如果真有这样的联系,早就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因为至今已有几百万人服用过LSD。

  LSD的药理性质

  LSD很容易完全经肠胃道完全吸收。所以除了特殊目的,不必注射LSD。用放射性标记的LSD给小鼠做实验,证实从静脉注入的LSD迅速消失,很快从血流分布到机体各部分。没有预料到的是,LSD在脑部浓度最低,它集中于中脑调节情绪的某些中枢。这些发现可显示某些精神功能在脑中的定位。#p#分页标题#e#

  在注射10-15分钟后,LSD在各个器官中的浓度达到峰值,然后迅速下降。小肠是一个例外,LSD是在2小时内达到峰值。LSD主要(最高约80%)经肝胆从小肠排除。只有1-10%的排泄物是未变的LSD,其余则由各种转化产物组成。

  因为LSD的精神效应延续到已查不出机体内残留的LSD,所以我们不得不假定,LSD并非本身这么有活性,而是它激活了某些生化的、神经生理的和精神的机制,后者激发了迷幻状态并在LSD被代谢清除后继续有效。

  LSD刺激中脑的交感神经中枢,导致瞳孔扩大、体温上升和血糖增高。至于LSD使子宫收缩的功能,前面已提及。

  英国学者盖德姆(J.H.Gaddum)发现了LSD的一个非常有趣的LSD药理性质,即它的5-羟色胺阻断效应。5-羟色胺是一种激素样物质,自然存在于温血动物各器官中。5-羟色胺集中于中脑,在某些神经冲动的传递中起重要作用,在精神功能的生物化学方面也是如此。LSD对5-羟色胺天然功能的阻断一度曾是其精神效应的一种解释。但是人们很快发现,某些并未显示致幻性质的LSD衍生物(LSD分子结构稍加改变后所得的化合物)比未改变的LSD有同样或更强的5-羟色胺阻断作用,因此LSD对5-羟色胺的阻滞效应不足以解释它的致幻性质。

  LSD也影响与多巴胺有关的神经生理功能。与5-羟色胺一样,多巴胺是天然的激素样物质。多数接受多巴胺的脑中枢能被LSD激活,而另一些则被抑制。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LSD引起精神效应的生化机理,但是研究LSD与诸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这样的神经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是LSD作为脑研究的工具的一个例子,在对精神功能的生化机理过程的研究中,LSD可充当工具。


LSD的化学变构


  当一种新的活性化合物在制药化学研究中被发现后,不管它是从药用植物中还是从动物器官中分离出来的,或是像LSD那样是合成产物,化学家总试图通过改变它的化学结构来产生类似的,或许活性还有改进的,或是具有其他有价值特性的新的化合物,这个过程我们称为这类活性物质的化学变构。全世界的制药化学研究室每年制出大约20000种新化合物,其中绝大部分是只占很少比例的活性化合物的变构产物。发现一种真正的全新的活性物质,即具有有新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效应的新化合物,是难得一见的好运气。

  在发现LSD的精神效应后不久,又有两位同事被派到我这儿,我们一起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LSD的化学变构,并对麦角碱领域作进一步研究。帕特雷尔卡(TheodorPetrzilka)博士继续进行麦角胺和麦角毒碱类所属的肽型麦角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研究。我则和特罗克斯勒(FranzTroxler)博士一起制出了许多LSD的化学变构产物。我们试图更深入地了解麦角酸的结构,因为美国的研究人员们已经提出了一个分子结构式。1949年,我们成功地修正了这个分子式,并且指明了包括LSD在内的所有麦角碱的正确的共同核心结构。

  对这些麦角肽碱的研究使我们获得了这些化合物的完整的分子结构式,1951年我们发表了这一成果。这些分子式的正确性在10年以后通过完全人工合成麦角胺得到了肯定。我当时与两位年轻同事弗雷(AlbertJ.Frey)博士和奥特(HansOtt)合作,成功地进行了这一合成。另一位同事斯泰得勒(PaulA.Stadler)博士则主要负责把这种合成发展成在工业生产规模上实用的步骤。以从麦角真菌罐中的特殊培养物所得的麦角酸为原料合成麦角碱,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这个步骤被用于生产Hydergine和Dihydergot这些药物的原料药。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谈LSD的化学变构。自1945年后,虽然我与特罗克斯勒博士合作制出了许多LSD的衍生物,但是没有一种被证明比LSD更有致幻活性。确实,那些LSD的近亲从根本上被证明在这方面活性较弱。

  LSD分子有四种原子空间排布的可能性。在技术术语上,它们用前缀“异构”(iso-)和字母D和L来区分。除了更准确地应被称为“D-麦角酸二乙酰胺”的LSD外,我还制出并同样也自身试验了其它三种走空间排布上不同的形式,即D-异构麦角酸二乙酰胺(D-异构LSD),L-麦角酸二乙酰胺(L-LSD)和L-异构麦角酸二乙酰胺(L-异构LSD)。后三种形式的LSD在剂量高达0.5毫克时仍没有显示出精神效应,这一剂量相当于LSD显效剂量的20倍。

一种与LSD紧密相关的物质是麦角酸的一乙酰胺(LAE-23),在它的分子上,LSD二乙酰胺残基上的上的一个乙基基团被氢原子所取代。这种化合物被证明具有大约十分之一的LSD精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