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资源 > 禁毒史、戒毒史 > 正文
禁毒史、戒毒史
鸦片战争、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
2014-12-28 21:58:15 来自:磐石的博客 作者:杜新忠转 阅读量:1
  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

  白银生产是西属美洲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对美洲本身的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关注比较多的是银矿生产的技术、成本、利润、发展趋势和白银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影响,至于白银生产对美洲当地的影响和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则很少受到关注。原因似乎很明显,一是获得白银的矿主们在新大陆的投资机会很少,留在美洲的白银寥寥无几;二是欧洲统治者试图尽可能地控制这些财富,大量白银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欧洲。但近年来,白银流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包括理论经济学家和全球史学家的更加广泛的注意,他们明显地改变了研究的方向和辩论的内容,把来自新大陆的白银更多地置于亚洲经济之中,旧的官方统计资料不再被相信,整个美洲的白银流出量被重新修正,其数量远远高于原来的估计,白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被提到新的高度加以评价。本文试图通过对这方面研究成果的介绍得出一点倾向性的看法。

  一、殖民地时期美洲生产了多少白银?

  众所周知,哥伦布航行美洲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寻找黄金而不是白银,“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求的第一件东西”。(p.450)西班牙美洲的黄金生产在1550年前一二年达到最高水平。根据皮埃尔??肖努的统计,第一个周期运往西班牙的黄金约为25-30吨,1540年前墨西哥生产了20吨,而在这一周期结束前,秘鲁的产量可能与之相仿。(p.347)从寻求黄金到白银的转换,是从16世纪40年代以后开始的。秘鲁的着名银矿波托西是从1545年开始开采的,新西班牙的萨卡特卡斯和瓜纳华托则分别在1548年和1558年开始开采,产量在16世纪逐渐增加,从16世纪70年代到17世纪30年代,秘鲁所产白银占西属美洲白银输出总量的65%左右。1581-1600年仅是波多西银矿就每年生产白银254吨,约占全世界产量的60%。18世纪初以后.墨西哥成为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1803年墨西哥所产白银占全美洲的67%。美国历史学家彼德??贝克韦尔是研究美洲白银生产的专家,他在《剑桥拉丁美洲史》(第二卷)写的“殖民地时期西班牙美洲采矿业”一章中,用曲线图勾画出了整个殖民地时期美洲白银生产的长期趋势,认为美洲白银生产在经历了16世纪的繁荣之后,17世纪一度出现萧条,18世纪又再度复兴。他引用于C·H·哈林对1560年前美洲金银产量的估算,即139,720,850比索(注:比索是货币单位,即西班牙银元,约合中国库平七钱二分;1比索等于272马拉维迪或8个雷阿尔,10个雷阿尔为1皮亚斯特。),和阿尔瓦罗??哈拉对1531--1600年美洲白银产量的估算,即79,476百万马拉维迪,(pp.142-155)但他自己并没有对整个殖民地时期美洲白银总产量作出一个完整的估算。秘鲁银矿于1680年开始萧条,新西班牙的白银在进入18世纪以后却产量日增,到19世纪初达到顶峰,白银产量已占美洲总产量的67.5%。根据当时西班牙王室的命令,所有产出的白银必须运到造币厂铸造银币。墨西哥经济史学家迭戈??洛佩斯??罗萨多对1536-1821年间新西班牙的铸币生产进行了专题研究,他的结论是该时期新西班牙铸造了总价值为2151,581,961比索的货币,其中白银是2082,260,657比索;黄金是68,778,411比索,铜是543,893比索。(p.27)但这仍不是整个美洲产量的数字,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银块流动》一文中做出了一个总的估算,[5](pp.224-254)认为美洲白银产出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17世纪约为42000吨,到18世纪约为74000吨,总计约为13.3万吨。这一数字与我国学者樊亢、宋则行先生曾用过的数字相接近,他们在其主编的《外国经济史》中写到:(西属)美洲年均金银出口额,1500-1545年为300万皮亚斯特,1545-1600年为1100万皮亚斯特,1600-1700为1600万皮亚斯特,1700-1750为2250万皮亚斯特,1750-1803年为3530万皮亚斯特,300年间增长了11倍。整个殖民地时期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了250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即10万吨)白银。(p.258)这10万吨白银不包括留在美洲本地使用的白银。理查德??加纳(Gar-ner)研究的结果是,从16世纪中期到殖民地时期结束,西属殖民地生产了大约29亿至31亿比索或10万至11万多吨的白银。(pp.898-900)如果将黄金(包括巴西出产的黄金)和白银通算的话,他认为,从1492年到1820年的贵金属产量肯定超过了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这是一个估计更高的数字。

  二、美洲白银流向何方?

  最早关注美洲白银去向的经济学家大概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写到:“自美洲发现以来,一直到现今,其银矿出产物的市场,都在逐渐扩大。第一,欧洲市场已逐渐扩大。……第二,美洲本地,是它的银矿产物的新市场。……第三,东印度为美洲矿产物的另一市场。自这些矿山开采以来,该市场所吸收的银量日有增加。从这时起,依赖阿卡普尔科船舶而进行的美洲和东印度间的直接贸易继续增大,而同时经由欧洲的间接贸易增加得尤其多。”(pp.195-197)但这三地的白银究竟各是多少,斯密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除了美洲本地市场外,其他两地的市场都与中国紧密相连。

  首先是通过阿卡普尔科与东方直接贸易流出的白银。

  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4月27日,西班牙舰队抵达菲律宾的宿务岛,从而在南洋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1571年时又攻占了马尼拉,三年后开始了在该地的正式殖民统治。贸易史从此开始了西班牙人以菲律宾为基地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时期。

  关于明代流入中国白银的估计,据英国学者W·S·阿特韦尔研究,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中西贸易增长迅速,仅从定居菲律宾的中国人数看,1570-1600年从不到40人增加到15000人。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的通商大部分是非法经营的,很难确切地说出究竟有多少白银通过菲律宾流入中国。在1602年新西班牙当局给马德里的一个报告中提到,每年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的白银总计有500万比索,1597年高达1200万比索。1632年(初期的贸易高峰已过)马尼拉的基督教会向西班牙国王菲力普四世通报,每年从阿卡普尔科运来的白银达240万比索。有人对当时马尼拉的商业活动描写到,“中国皇帝能够用从秘鲁运来的银条建一座宫殿,这些白银的运出都没有登记,也未向西班牙国王缴税。”

  梁方仲先生是国内较早撰写这方面专题论文的学者,他在1939年写的《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一文中写到,“自西班牙占领马尼拉以后,输入中国的银及银货,数量究有若干,中国册籍中甚缺乏此项记载。至外国册籍,虽间有一二记载,然亦仅能推知其大约,详数则无从查考。”据他估计,从1573年至1644年的71年间,应有21,300,000比索(约合766.8吨)从马尼拉流入中国,加上葡萄牙人从澳门输入的白银,应为25,500,000比索,如果再加上从日本输入的白银,总数应该在1.4亿比索以上(约合5040吨)。(pp.132-179)这一估计相对保守一些。

  王裕巽先生通过对国内外史料的分析,认为明代中国从马尼拉贸易中得到的白银为87,750,000两,即11700万比索(约合4212吨)

  万明先生认为,据索萨对美洲白银通过太平洋运到菲律宾的数额,即在1590-1602年约为2010吨,1603-1636年约2400吨,1637-1644年约210吨,总共达到4620吨。而阿特韦尔则指出,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的白银,每年125吨,在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更高达300吨。以此来说,索萨的估计实际上还显得低了。而事实上,索萨的估算还应该上推20年,也就是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时候开始计算。稍此之前(1563年)波托西等地银矿采用水银分离纯银的方法,开始进入产量激增的时期。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以平均每年150吨来计算,这20年共运输了3000吨白银。考虑到运至马尼拉的白银基本上都流入了中国,因此,综合起来,1570-1644年通过马尼拉一线输入中国的白银约7620吨。这一估计数额是相对较高的。

  据格兰(RichardVonGlahn)估计,1550-1650年约有2304吨白银通过菲律宾进入了中国,其中中国船运送了1204吨;葡萄牙船运送了75吨;走私船运送了1030吨。(p.140)

  再据斯卢伊特尔(sluiter)的研究,1576-1564年西班牙殖民地注册白银为824,100,000比索,向海外出口为680,900,000比索,其中的624,700,000比索(91.7%)运送到了西班牙(和欧洲),56,200,000比索(8.3%,约合2023.2吨)经过阿卡普尔科运到了马尼拉。(p.8)

  就整个美洲殖民地时期通过马尼拉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而言,庄国土先生在《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一文中指出,明季(1567-1643)从菲岛输入中国的白银约为7500万比索。而在1700-1840年间从菲岛输入中国的白银为9360万两左右。按每两为1.33比索算,后者为12448.8万比索,与前者相加共为19948.8万比索,可见,从明季到19世纪初自菲岛输入中国的白银应不少于2亿比索。

  严中平先生在他的文章引用了普什尔写的《东南亚的华侨》中的数字,即在1565-1820年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了4亿比索的白银,其中绝大部分输入了中国。

  在沙丁、杨典求诸先生编写的《中国和拉丁美洲简史》中,作者引用了埃梅斯(Eames)推算的数字,“自1571年—1821年间,拉美运抵马尼拉的白银共达4亿比索之多,这些白银主要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然后运往拉美出售,所以大部分白银流往中国。”但该数字并没有表明究竟有多少白银流入中国。作者继续写到:根据史料记载,中拉早期贸易初期,每年经菲岛输入中国的拉美白银为几十万比索,到16世纪末叶已经超过100万比索,17世纪增加到200多万比索,18世纪则可达300-400万比索,到19世纪则下降到150万比索。在整个中拉早期贸易期间,输入中国的拉美白银总数可达2亿比索。(pp.70-71)

  全汉升先生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比较有深度,并为许多外国学者所引用。据他研究,从1565-1815年,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1-4艘(通常以两艘为多)的大帆船,来往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每年由大帆船运往菲律宾的白银,在100万比索至400万比索之间不等,但以200-300万比索为多。他根据马尼拉检审庭庭长向西班牙国王的报告中提到,“菲律宾群岛被征服(1565年)以来,运到这里的白银已经超过2亿比索”,推定从1565-1765年间,从美洲运到菲律宾的白银共计2亿比索。又据德科明(DeComyn)计算,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流入中国,他认为德科明四分之一的估计显然太低,比较接近事实的可能是二分之一或更多一些。(pp.435-446)

  从上述学者的估算看,整个殖民地时期通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白银至少约为2亿比索,那么按每比索为36克计算,总计约为7200吨。

  其次,流往欧洲再转输到中国的白银

  输往欧洲的白银通过两条渠道最终又到达了中国。一是西班牙金银船队每年载银从墨西哥和巴拿马地峡到西班牙的商业中心塞维利亚,再非法运到葡萄牙,与从秘鲁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走私到里斯本的白银一起装上大帆船,绕好望角运到果阿,它们在果阿卸掉欧洲货,再补充些通过地中海和中东贸易区渗透到印度的白银,经过马六甲运到澳门。葡萄牙人用白银为日本、印度、中东及西欧市场购买中国货。葡萄牙船此时每年从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在6000至30000公斤不等;二是西班牙金银船队运到塞维利亚的一部分白银被转运到阿姆斯特丹和伦敦,然后通过荷、英与中国的贸易而进入了中国。17世纪初,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开始将部分白银运到东南亚以购买胡椒、香料,更重要的是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昂贵物品。尽管这部分白银数量当时比较小,但仍受到早已成为东南亚海上贸易中经济力量强大的中国商人的重视。荷兰和英国人都没有足够的易货商品来换取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中国人销售货物只收白银,“他们不喜欢金子,也不喜欢任何其他一种货物”。

  万明先生认为,1570-1644年美洲通过欧洲转手运到东方的白银大约有8000吨,除去流入印度和奥斯曼外,其中大部分流入了中国,估计约有5000吨。

  厄尔??汉米尔顿是较早对美洲白银进行专题研究的西方学者中之一,他的着作经常被后来的学者引用,他估计,在1500-1650年这一个半世纪里,从美洲运到欧洲的白银约为1.6万吨。(p.42)而根据沃德??巴雷特统计,1493-1600年世界白银产量是2.3万吨,美洲产量就达1.7万吨,占全部世界银产量的74%,美洲白银大约70%输入了欧洲。他还认为,在17世纪所生产的约42000吨美洲白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40%约12000吨以上的白银运到亚洲,其中由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分别直接运送了4000-5000吨。另外还有6000吨运往波罗的海地区,有5000吨输送到黎凡特地区,这两个地区将其中一部分留在当地,其余部分继续向东输出到亚洲。在18世纪约74000吨的美洲白银中有52000吨运往欧洲。总的估算,在从1545年到1800年美洲出产的13.3万吨白银中,大约75%,即10万吨输出到欧洲,而欧洲输入的白银有32%,即3.2万吨输到了亚洲。(pp.202-203)

  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提供了一张1500-1800年期间世界白银生产、出口和进口的图表。这张图表对美洲白银的去向给出一个清晰的表述,它表明16世纪美洲向欧洲输送了1.7万吨白银,欧洲没有向中国输送任何白银,日本向中国输送2000吨白银。到17世纪,有2.7万吨白银从美洲运往欧洲,其中的1.3万吨(约占一半)被运往中国,日本向中国输送了7000吨白银。到了18世纪,美洲向欧洲输送了5.4万吨白银,其中有2.6万吨(仍然是大约一半)转运到中国,日本则没有向中国输送白银。另外,还有美洲白银经马尼拉运往中国的传说,之所以说它是一个传说,是因为弗兰克不能肯定究竟有多少白银运往马尼拉,然后又有多少运往中国。他告诉我们,在1600-1800年期间总数约在3000吨到1万吨上升至2.5万吨。从这个图表中我们可以得知,在1500-1800年期间,欧洲从美洲收到9.8万吨白银,其中3.9万吨运往中国,5.9万吨留在欧洲。中国除从欧洲收到3.9万吨外,还从日本收到9000吨,又从美洲经马尼拉收到3000至2.5万吨,总计5.1万至7.7万吨白银。这个数目和留在欧洲的5.9万吨相差无几。(p.209)

  再次,留在美洲本地的白银。

  根据斯卢伊特尔(sluiter)的研究,在第一个白银生产高峰1576-1645年,秘鲁生产了521,900,000比索白银,其中80%出口,20%留在了当地。同期,墨西哥生产白银302,800,000比索,出口87%,留在当地为13%,就整个西属殖民地看,白银出口占总产量的约82.6%,留在当地约为17.4%。(pp.8-11)但是,整个殖民地时期留在美洲的白银有多少呢?弗兰克援引巴雷特的估计,从1545-1800年,在美洲出产的13.3万吨白银中,约3.3万吨留存在了美洲(24.8%),(p.203)但这个数字没有排除经太平洋运往亚洲的白银,考虑到这一点,留在美洲的白银应该不会超过总产量的20%。

  由于白银贸易涉及面宽广,规模巨大,文献数据零散,何况当时走私严重是世界性问题,更增加了估算的整体难度。所以,实际上很难确切地估算出总额。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证实的,那就是,在大量研究基础上作出的估算,证明了占美洲产量近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极为庞大。因此,中国被形容为一个白银的“吸泵”和终极“秘窖”。

  三、白银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推动了白银的世界性流动?大致有三种观点对此作出了解释。

  第一种观点是贸易平衡说。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为传统的教科书所采用,它告诉我们,欧洲对亚洲的一些出口产品,包括香料、瓷器、丝绸、棉布、茶叶等有着强烈的需求,而相比之下,由于亚洲消费者购买欧洲产品的偏好低,所以亚洲对欧洲产品的进口是微不足道的,欧洲于是就通过向亚洲出口作为“平衡项目”的贵金属来弥补它们长期的国际收支赤字。

  我国学者严中平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将西班牙殖民地时期中西贸易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他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无论是西班牙本土还是西属美洲和菲律宾,其生产力水平都拿不出任何商品值得为中国人所欢迎。因此,菲律宾强盗唯一平衡贸易的办法就是向中国输送白银。简单地说,马尼拉对中国和美洲的三角贸易关系,就是以美洲白银交换中国货物的关系,而中国货物中,丝绸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这种贸易被简称为“丝银贸易”。

  日本学者滨下武志在《纳贡贸易体系与现代亚洲》(1988)一文中也写到:“整个复杂的纳贡贸易结构的基础是由中国的价格结构决定的……纳贡贸易区组成了一个统一‘白银’区,即白银成为中国持续贸易顺差的结算手段”。(pp.165-166)

  第二种观点是套利说。这一观点由来已久,但近年来被弗林和吉拉尔德斯进一步强化。

  弗林(DennisO.Flynn)和吉拉尔德斯(ArturoGiraldez)(注:弗林(DennisO.Flynn)是美国太平洋大学经济系的教授,早在1986年就发表了题为:“白银的微观经济学和早期现代时期的东西方贸易”的论文,1995年与太平洋大学现代语言和文学系的教授吉拉尔德斯(ArturoGiraldez,拥有语言学和历史学双博士学位)合作发表了“伴随白银繁荣诞生:世界贸易在1571年的兴起”的论文,之后,两人合作发表了一些列关于美洲白银和世界经济体系论着,他们的文章重新强调了新大陆与远东之间的贸易往来,他们比弗兰克更早地注意到了美洲白银与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文章中对平衡贸易的观点提出疑问,认为这种对东西方货币关系的传统的贸易赤字解释与历史事实不符。因为只有白银(而不是抽象的货币)不断地通过欧洲流向了东方,而黄金(一种重要的货币实体)却不断地从中国流向欧洲(以及日本和美洲),还有,大量的铜(另一种货币实体)在后来的17世纪也从日本运往欧洲。印度洋的子安贝壳被运送到了亚洲大陆,以及经过欧洲运到了非洲市场。世界上出产贝壳货币的马尔代夫群岛却进口白银作为它们的本位货币。问题的焦点是,如果像传统所说的欧洲贸易赤字导致欧洲货币流向东方的话,那么各种欧洲货币实体也应该先后被抽取到亚洲,但历史记载却与这种理论相佐。在16世纪至18世纪期间,世界上的4种主要货币实体(白银、黄金、铜、贝壳)从未前后相继地流向任何地方,相反,每种世界货币实体都是独立地流向在特定时期能提供最大预期利润的地区市场。因此,用统一的“货币”标签将各类货币实体都放在一起来分析问题就排除了对这些货币实体生产和分配模式的理解。所以,为了获得关于各类货币实体运动的理论和历史事实的一致性,应该将各类货币实体分开来分析。他们提出了套汇交易理论来取代传统的理论。所谓套汇交易就是在甲地廉价购买一种货币然后到乙地高价出售以获取汇率差价。

  早在1609年,一位拥有25年在亚洲经商历史的葡萄牙商人佩德罗??德??芭萨就注意到:“通常1个金比索可以兑换5个或5个半银比索,如果中国白银发生短缺的话,从外地购买白银,价格就上升到1:6或6.5银比索。我所见到的最贵的和在广州城购买的黄金是7个银比索兑换1个金比索,我从没有看见比这个价格再高的了,而在西班牙,1个金比索通常值12个银比索,因此,显而易见从中国购买黄金意味着可以产生75%至80%的利润。”(p.461)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写到:“当欧亚初通贸易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金银比价,比欧洲高得多,……在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也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因此,对于航行印度的欧洲船舶,一般地说,银是最有价值的输运品。对于向马尼拉航行的阿卡普尔科船舶来说,也是如此。新大陆的银,实际就是依着这种种关系,而成为旧大陆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处相隔遥远的地区联络起来的,大体上也以银的买卖为媒介。”(pp.198-199)

  据弗林和吉拉尔德斯研究,美洲殖民地时期曾发生过两个套利周期,第一阶段是1540年代至1640年代的波多西周期。由于15世纪中期中国明朝纸币体系的完全崩溃导致了银币的替代和白银税收体系的建立,而当时的中国拥有世界1/4的人口和比伦敦和巴黎大许多倍的城市,其“白银化”带来了巨大的全球反响。正是中国的需求压力引起了中国的白银价值两倍于世界其他地方,这种悬殊的差价反过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白银。在16世纪初,中国的金与银比价是1:6,而欧洲为1:12,波斯为1:10,印度为1:8。到16世纪末,广东的金与银比价为1:5.5或1:7,而西班牙为1:12.5或1:14,“这表明中国白银的价格是西班牙的两倍。”同期在日本二者之比为1:10,在莫卧儿的印度为1:9。有不少档案文献表明当时的商人意识到中国的白银价格大大高于世界其他的地方。直到17世纪40年代中国的白银价格才最后降低到与其他地方的价格大致均衡的程度。在17世纪的后半期是一个世界白银价格相对稳定的时期,但仍有比较少量的白银继续流入中国,这是鉴于非套利的考虑。

  第二阶段是1700-1750年的墨西哥白银周期。18世纪,由于美洲新作物的引进,促使中国的耕种面积扩大了1/2,人口增长了3倍,这时中国经济已经“白银化”,这样的人口爆炸也就意味着中国对白银需求的巨大增加,由此致使中国白银价格比世界其他地方高出50%。在18世纪前半期中国的金银比价保持在1:10-11,而欧洲为1:15。中国高出欧洲50%的利差导致了18世纪墨西哥白银生产的繁荣,世界各地的白银再次争先恐后地大量地输入中国。虽然18世纪的利差明显小于上一个白银周期,但由于输入的数量增大,所以,很难说获利就减少。仅18世纪墨西哥就铸造了10亿多比索的银币,大量白银的进口,最终“到1750年以后,中国的金银比价上升到1:15,而欧洲则下降为1:14.5-14.8。在第一个阶段,全球白银价格趋于均衡的过程用了一个多世纪,而第二阶段的均衡的过程仅花费了50年的时间。

  弗林和吉拉尔德斯根据他们的研究,认为在东西方、南北方、欧洲和亚洲之间不存在需要用货币补偿的贸易不平衡,有的仅仅是贸易,货币实体就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产生交换的原因与非货币商品是一样的。西班牙等国家白银的低价和中国的白银高价带来了套汇获利的机会,形成了国际贸易的动力,因此,白银市场的非均衡是早期现代时期东西方贸易的主要原因。

  柏林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货币也是与其他商品一样名副其实的商品,正是对货币的需求才使市场上供应商品和人们用货币购买商品成为可能。因此,这种套利兑换的普遍实践本身已经反映了(或者有助于创造)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