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禁毒综合 > 调查分析 > 正文
调查分析
解剖毒品亚文化:请客吸毒
2010-02-22 21:07:52 来自:南都周刊 作者:王越 阅读量:1

  “有一天,妹妹的男朋友上门要钱被拒,没想到他凶性大发,杀死了妈妈和弟弟。”珍妮戒毒成功之后,因为没有了家人,就决定留下来。

  虽然正生书院有着8成学生成功戒毒的漂亮数字,成功率比政府资助的戒毒中心还要高。但 “身瘾好戒,心瘾难除”,正生书院校长陈兆焯说,戒毒是一辈子的事。

  2009年2月14日,香港媒体大篇幅报道“23%中学曾有学生吸毒”的消息。香港正生书院与基督教得生团,访谈了116所学校217名正在戒毒的15至18岁青少年,调查结果显示:有177人曾滥用精神科毒品,全港至少有76所中学的学生曾在校园内“滥药”,其中有37所中学学生曾沦为“毒品拆家”(贩毒),平均吸毒年龄更从13年前的19岁降至14岁,最小的在8岁就初尝毒品。

  “我们学校有一名正在接受戒毒感化的学生曾当过‘毒品拆家’,在学校贩毒月收入超过一万元(港币),可以让自己买‘可卡因’吸食。”陈兆焯说,有51% 的滥药学生曾在校园里吸毒,其中有32%的学生在校园内贩毒。而俗称“K仔”的毒品是学生们最常滥用的毒品,有58%曾吸食过;吃“摇头丸”者占了45%;吸食大麻的学生则有40%;还有60人吸食俗称“可乐”的霹雳可卡因(古柯碱cocaine)与海洛因。

  “连我看到调查结果也感到震惊。”陈兆焯说,目前香港学生滥药问题日益严重,吸毒者年龄层快速下降。根据香港药物滥用数据中央档案室统计,青少年最初接触毒品并非于学校,最常于家中或朋友家中、公园及卡拉OK等。香港禁毒常务委员会主席石丹理指出,滥药学生多集中于第三组别中学,学生吸食精神科毒品没有明显征状,家长及教师难以察觉,委员会正筹备校本验毒计划。“这是关心学生,与验眼一样,学校参加不代表全校均是大近视。”

  最近,香港校园接连爆出学生吸毒丑闻,随着部分中、小学停课,吸毒团转攻消费便宜的内地,网上“北上索K(吸毒)团”再度升温。

  迁校“隐忧”

  “我叫小碧,今年12岁,因为吸毒和偷窃来到这里,我在学习中文,请对我说中文。”穿着一身运动服的小碧,梳着一头整齐的马尾,对来访的大人们,重复说着自己从前与毒为伍的日子。

  来访者则讨论着:“怎么看不出来她们像吸毒的孩子啊?”

  “请你拍摄的时候,千万不可以把我的学生打格(马赛克),或是盖住他的脸,因为这是保护性的歧视,虽然他们都曾经吸毒、犯错,只要他们现在努力地改变,从错误里面努力向前再进取,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尊重的。”林希圣常常这样要求来访者。

  “一旦让孩子们知道吸毒犯错的年轻人,不必去感化院戒毒或到监狱坐牢,就可以到声誉良好的正生书院上学,我又该怎么跟孩子们解释呢?”一位官员说出了担心正生办学成功的“隐忧”。

  迁校的阻力,在部分梅窝居民抗争声中被放大。有梅窝居民担心,正生的学生会破坏社区治安,应躲到偏远的地区“专心”戒毒。但对于更多的反对者来说,香港政府当初的离岛杀校已种下难以释怀的恨意:为什么我的孩子要长途跋涉去上学? 空置校舍如今可能被另一群年轻人侵占?

  “对于正生书院搬迁这件事,其实社会大众是可以接受,”陈兆焯语气坚定地说,“这是政府政策的问题,政府在戒毒的类别上并没有考虑过教育这个元素,没想过读书与职业训练的部分,我们的学校就是一个平台。”他极力希望替同学们争取到软硬件设备更完善的学习空间。

  现在,香港各界支持与反对正生迁校的浪潮声仍未停歇。6月20日,香港乡议局提出四个地点作为正生书院扩建的选址,代替梅窝,但林希圣已决定将部分资金省下来,拿到内地去,开办专门收容囚犯与不幸孩童的学校,并在河南成立艾滋孤儿学校。

  “为什么吸毒的孩子,不能像主流社会的孩子一样,有一间正规的学校呢?”林希圣说,不论香港正生书院能否迁校成功,内地的需求比香港更大,未来的服务工作仍要继续下去。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