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医疗资讯 > 精神科相关 > 正文
精神科相关
自我倾注与情绪障碍关系述评
2010-05-17 09:50:30 来自:西南大学学报 作者:程蕾 郑涌 吴小勇 赵 阅读量:1

  心理学界对于自我倾注(self-focused attention)的研究由来已久。诸多研究表明,自我倾注与诸多情绪障碍及临床症状相联系,且更多集中于自我倾注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问题上。本文对国内外近年来的有关自我倾注与抑郁、焦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加以评述。

  一、自我倾注的性质

  自我倾注是指内部产生的与自我有关信息的觉知,与从感觉接收器所产生的外部信息的觉知形成对比。这类觉知可以包含身体状态的信息,如对躯体状态、包括个人信仰和态度的思想和情感的觉知等,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可以包含对过去情感、态度或事件的记忆。自我倾注可以根据关注点的不同分为私我倾注和公我倾注。私我倾注反映的是私有的、自动的、自我中心的目标,而公我倾注则关注于了解作为社会个体的自我,试图从他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并将自己作为他人评价的对象。一般而言,私我倾注与抑郁及泛化焦虑存在相关,而公我倾注则与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相关。

  另一种研究较为广泛的是沉思自我倾注(ruminativeself-focused attention)。沉思自我倾注在过程和内容方面均与其他类型的自我倾注不同,其特点在于重复性及非生产性,一般认为它会干扰积极的问题解决。另外,沉思自我倾注一般集中于个体的心境,而且常常是消极心境上。因此,沉思自我倾注无论从内容还是过程都预示了它与消极情感的高度相关。有研究者进一步将沉思自我倾注区分为分析性自我倾注和体验式自我倾注。分析性自我倾注即分析性的思考有关自身和自我症状方面的信息,其特点是概念性、评论性的对自我的思考,注意力集中于当前和预期结果之间的差距上。有研究者将其称为概念一评论模式。而体验式自我倾注则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当前对个体想法、情感和感觉的直接体验,其特点是非评论性的、直觉性的。一般认为,体验式自我倾注则是有益的,而分析性自我倾注是有害的,会加重抑郁的程度、损害问题解决能力等。

  Ingram认为自我倾注是一个非特异性过程,在各种心理疾病中是普遍存在的。过度的自我倾注与一系列情感状态及临床症状相联系,包括焦虑、社交焦虑、抑郁、酒精滥用和精神分裂症等。Woofruff-Borden等对临床病人的研究发现,在这些病人中自我倾注倾向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精神病情况越严重,自我倾注越强,特别是当倾注的思想内容是消极的情况下。

  二、自我倾注与抑郁

  (一)自我倾注与抑郁的关系理论

  1、抑郁的自我倾注风格

  Pyszczynski和Greenberg提出了个体的抑郁自我倾注风格(depressive self-focusing style),即当个体沉溺于现实和期望之间不可缩小的差距时就会导致抑郁。他们在遭遇消极事件后注意力会集中在自我而在积极事件后则不思考自我。这种思考风格会加强消极情感并导致负面自我的扩大。这种扩大又进一步导致更多的内部归因、自我批评、较差的表现以及其他导致抑郁的成分。这与Duval和Wicklund提出的客体自我觉知理论有一致之处。客体自我觉知理论认为,当个体处于自我倾注状态中时,往往更倾向于将自我与各种标准进行比较,达不到标准常会产生消极情绪。Ingram发现抑郁的个体比非抑郁的个体花更多时间来思考自我,这种过度的自我倾注会使人更频繁地觉察到自己与标准之间的差异以及难以实现的理想和愿望,从而引发甚至加剧抑郁。

  2、抑郁的反应方式

  Nolen-Hoeksema将沉思定义为某种思想,这种思想使得个体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其抑郁心境以及形成这种心境的可能的原因或其所带来的后果。根据他们的定义,沉思自我倾注与消极自动思维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反应风格而不在于思考中的消极内容。Nolen-Hoekse—ma据此提出了抑郁的反应方式理论(response style the—ory),该理论认为当个体陷入抑郁时,沉思自我倾注可加剧抑郁心境,并使抑郁心境更持久。因为沉思自我倾注增强了消极心境并阻止个体采取应对消极心境的行为,故而延长了抑郁状态。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研究所表明的女性出现重症抑郁的风险比男性要高两倍的现象,因为这与女性普遍采取的反应方式有关,女性在陷入“情绪低谷”时会反复思考,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抑郁这件事上,会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及它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而男性则会努力转移注意力。有证据表明,女性所采用的自我倾注的反应方式,会导致抑郁的延长和加剧,而注意力从自身的转移则减轻了抑郁。所以女性更容易出现时间更长、更严重的抑郁。另外,该理论认为在非抑郁个体中,沉思自我倾注不一定会促进抑郁,因为非抑郁个体没有将注意力集中于消极情绪及消极的个体特质上。

  3、抑郁的元认知模型

  Papageorgious和Wells发现,人们对沉思自我倾注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看法。积极的看法将沉思作为应对自身问题的一种策略,如我需要集中思考自己的问题以了解我的抑郁状态。而消极看法包含两个主题,一个是沉思的不可控性和弊端,如对自身问题的沉思是不可控制的;另一个是对人际间问题和社会问题结果的沉思,如我继续陷入沉思的话,人们会拒绝和我交往。Papa—georgious等据此提出了抑郁患者的沉思元认知模型(clinical metacognitive modle of rumination and depres—sion)。他们认为对沉思的积极信念使得抑郁患者认为沉思是有益的,如有利于了解过去的失败和错误,从而使个体陷入持续的沉思状态。一旦抑郁患者的这种沉思自我倾注状态得以激发,他们倾向于认为沉思过程是不可控的而且是有害的,会对人际间或社会问题的解决存在弊端。这些消极信念无疑会使他们体验到抑郁。因此,沉思自我倾注、抑郁、元认知之间的这种有害的循环会导致抑郁体验的持续。这个模型是否适用于非临床抑郁患者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oelofs根据该认知模型对沉思自我倾注、抑郁和自我差异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自我差异和抑郁直接相关,而沉思自我倾注在其中起了重要调节作用(图1)。

  4、自我倾注与消极自我概念的恶性循环

  Sedikides提出自我倾注可能是通过激起个体的消 极自我概念而与抑郁产生联系的。如图2所示,如果个体的注意力仅仅集中于自身的消极评价,那么必然会导致这些评价的凸显并产生自我倾注状态,从而使个体的抑郁情感加剧L11]。另外,也有证据表明一旦存在抑郁心境,也会诱发并加剧自我倾注状态。比如,在诱发积极或消极心境后,处于消极心境的抑郁个体报告了自我倾注状态的加剧,且比处于愉悦心境的被试报告了更多的消极自我评价。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自我倾注由于对有关自我的消极信息的片面关注,导致了抑郁状态的加剧,并进而加剧和维持了自我倾注的水平。这表明自我倾注和抑郁心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