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研究 > 综述文献 > 正文
综述文献
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2015-03-15 21:55:42 来自:甘肃社会科学 作者:段兴利/刘敏 阅读量:1

  五、网络成瘾的危害

  1. 对生理的影响

  孟令芳、衣新发、周春莲、程亮、谢延明等人在各自的研究中都谈到了网络成瘾对使用者生理健康的影响。他们认为成瘾的青少年长时间“泡”在网上,缺少必要的锻炼和休息,对其视力、成长中的骨骼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孟令芳指出(注:孟令芳:《青少年网络成瘾探讨》,《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网络成瘾开始时出现精神上的依赖现象,到后来可能发展为躯体上的依赖,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症状。从生理上讲,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中相关的神经中枢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异常,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造成的,实际上是一种过度疲劳。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如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等,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引起其他的疾病。更为严重的网络成瘾患者还会产生其他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谢延明特别指出(注:谢延明:《关于网络成瘾对人的心理影响的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睡眠的剥夺和生物钟的紊乱导致成瘾者过度的身心疲劳。

  2. 对心理的影响

  张宏如在《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一文中认为:

  (1)影响健康人格的塑造。上网者大多以假面具来伪装自己,可能使人失去自我感和现实感,形成软弱、虚幻的人格。网络虚拟空间的表现与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具有的强烈反差导致了沉溺者的双重人格,他们夸大自己的次要性格,自我向本我妥协,在互联网上一味追求快乐原则,但另一方面又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产生焦虑。另外,出于好奇性而易上网者容易导致异装癖、同性恋倾向等不健康人格。

  (2)产生认知不协调。认知不协调的突出表现是浏览信息数量增多,但接触信息种类却在减少;上网时间增加,感受信息阈值却在递减。此外,长期上网可能造成认知麻痹现象,也就是人们长期感知同一事物后容易导致对该事物的感受性降低。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后继的信息对人们的感受程度下降。上网时间越长,感受性就越低,时间浪费也就越多,易产生“丧失时间感”和错估时间现象。

  (3)导致人际交往心理变异。邱杰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一文中指出网络成瘾容易引发学生:

  A. 信息选择失度。即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过杂、过乱和无度,大学生网民对网络产生过份依赖心理,不能过滤和筛选必要的信息,常浏览一些盗版信息、污秽信息、虚假信息、过时信息、错误信息,造成身心健康的严重损害,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

  B. 情感自我迷失。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情感的空间,和网友们可以尽情地沟通,享受着无拘无束的愉悦。同时,网络也给他们造就了一个宣泄情绪、放纵冲动的场所。网络成瘾使得一些大学生心理闭锁,情感迷失,已经成为明显的心理问题。

  C. 道德意志弱化。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往往会产生道德情感的沮丧,道德意志的无奈,丧失有效的道德判断力,消解传统道德的基础,造成责任观念的淡漠。

  D. 行为角色混淆。在网络世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自己理想的“自我”,迷失了现实的自我,使大学生混淆现实角色和虚拟角色的界限,造成心理错位,行为失调,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E. 网络人格异常。人格异化是指人格模式的不稳定状态,主要表现为偏执型人格、自恋型人格、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受戒断心理的干扰,大学生的网络人格很容易发生变异,上网时间失控,行为不能自制,时常焦虑、忧郁、情绪剧烈波动等。

  3. 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孟令芳认为网络成瘾会导致个体学习成绩下降、引发社会难题,目前,在校生因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的现象日益普遍。

  衣新发、俞国良认为网络成瘾首先会造成时间管理问题,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由于难以抗拒的上网冲动,在网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做那些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这不仅使青少年宝贵的时光流逝,也影响到青少年方方面面的发展。

  周春莲等人谈到了网络成瘾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认为许多网络成瘾者为享受网上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宁可荒废学业或事业,甚至抛弃家庭。有的人则沉溺于网恋之中不能自拔,为了虚拟情感而抛弃现实的家庭。网络成瘾患者由于长期脱离现实生活,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目前,网络成瘾引起的暴力事件已日趋增多。

  谢延明认为网络的过度使用导致了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人在网上待的时间越长,他们在现实中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就越少,“人——机——人”的交流模式取代了“人——人”面对面的交往模式。对于网络成瘾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以机器为中介,极大地减少了人际直接交往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对网络的依赖所取代。由于网络人际关系具有短暂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网络成瘾者人际情感的远程交流冲击了原有的近亲情感。人类情感的真实表达需要手势、语言、表情等媒介,而网络中的交往仅仅停留在运用简单的符号来传递,缺乏现实情感体验。网络成瘾者的“触角”变短,视野变窄,逐渐产生“交往剥夺”感。在网络中虚拟的人际范围变大,但实际上缩小了个体现实的交往圈子。

  六、网络成瘾的原因

  1. Young的分析

  Young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网络成瘾的ACE解释模型,认为是网络具有的匿名性、方便性和逃避现实性特点诱使个体沉溺于网络世界。

  2. Kiesler和Joinson的分析

  他们提出,“去抑制性”( disinhibiton) 是网络导致用户沉溺的最根本特性,它是指个体在网络社会中因受某种外加因素的影响所出现的抑制作用的减弱,因而其行为比现实生活中更不受约束。

  3. Davis的分析

  他提出认知——行为解释模型,认为适应不良认知是网络成瘾的充分条件。

  4. Grohol的分析

  他提出阶段解释模型,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阶段性行为。

  5. John的分析

  他根据“需要满足”的观点解释网络成瘾,认为当需要被压制、忽略、转移或陷入一个表面的、间接满足的恶性循环时,往往会出现病态的固执和成瘾。

  6. 生理学分析

  生理理论认为人脑中有“快乐中枢”,当网络成瘾者上网时会对大脑进行化学反应式的刺激,从而释放出多巴胺,进而使人产生快感。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成瘾行为(注:孟令芳:《青少年网络成瘾探讨》,《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教授基姆伯雷博士的一份研究资料表明,网络成瘾的发生机理是由于沉溺者上网时间过长,使得大脑相关的高级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使血压升高。然后则令人更加颓废、消沉。这些劣性改变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会使免疫功能降低,使肌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注:冯小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分析》,《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12月。)。

  7. 心理学分析

  英国大不列颠心理学会的近期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群体是网络成瘾的易感群体。坎德尔( Kandell) 的研究同样表明(注:衣新发、俞国良:《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述评》,《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12月。),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比其他群体更容易产生诸如网络成瘾等问题行为。为什么青少年会成为易感群体呢?这除了他们具备丰富的网络知识外,还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有关。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不断发育和心理趋向成熟的特殊阶段,他们的身体发育出现了剧烈变化,并以一定的方式影响着心理发展,从而呈现一些显著的心理发展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青少年陷入网络成瘾之中。

  8. 人格缺陷分析

  但是,并非所有上网的青少年都会陷入网络沉溺,网络仅提供了成瘾的可能性。缺陷人格理论(注:孟令芳:《青少年网络成瘾探讨》,《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认为:网络成瘾与人格因素有关,是否沉溺,更取决于沉溺者自身的某些人格特质,一定的人格倾向使个体易于沉溺,网络只是沉溺的外界刺激之一。

  国内外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PratarelliMF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分别就沉溺者网络使用中的病理行为、功能和一般目的性满足以及无任何动机四个方面考察,发现有些病理性网络使用者具有与网络强迫性使用有关的性格特征(注:黄涛、杨林胜、赵淑英:《病理性网络使用研究概述》,《实用预防医学》,2003年10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都显示网络成瘾患者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抑郁,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Young用在线调查法结果显示成瘾者为轻度至中度的抑郁,推测抑郁是导致IAD的一个主要因素。Kraut认为网络的使用与个体抑郁、孤独和受到打击高度相关。另外,研究者还认为具有低自尊、焦虑、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拘禁以及自我封闭等与抑郁有关的人格特征的人易网络沉溺,而辛辛那提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内森·夏皮拉发现他的网络成瘾病人中,大多数患有狂躁抑郁症和社交恐惧症。

  国内已有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他们认为个性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最主要因素。周涛对湖南四所大学的调查发现,社交焦虑越严重的学生网络成瘾的倾向越高。其解释为具有社交焦虑的学生一般缺乏自信,回避现实,而网络的虚拟社区能够提供给他们进行深层次交流的空间,有利于他们的精神慰藉,增强其自信心。林绚晖和张宏如分别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进行的调查显示,推理能力和支配力与网络成瘾者呈负相关,说明由于上网所带来的情绪不稳定,容易造成网络成瘾者智力水平相对较低且较为退缩,进一步表明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表明网络成瘾者普遍不能约束自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冯国双、郭继志,周春莲等:《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进展》,《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年6月。)。

  9. 家庭环境缺陷分析

  张兰君对西安市四所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中,多数人的父母对他们管教严格,惩罚严厉,操纵、控制他们的倾向较为明显。说明过严的家庭环境可能是网络成瘾的一个影响因素。

  10. 社会支持缺陷分析

  王立皓利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的研究表明,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等各种需要很可能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机之一。许多网络成瘾者尤其是网络高手,他们可以在网上获得现实生活中所体验不到的满足感和虚荣感。一旦下网,会有一种失落感,对社会支持的要求会促使他们重新投入到网络中。

  11. 综合因素分析

  刘树娟,张智君提出社会——心理——生理解释模型,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和生理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并可显示社会、心理和生理等各种效应(注:刘树娟、张智君:《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应用心理学》,2004年,第2期。)。

  12. “合力”论分析

  段兴利提出了青少年网络沉溺的IYE解释模型,认为是三种“合力”(来自网络的吸引力、青少年自身的推动力和环境的影响力)导致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注:内部资料,段兴利的“青年社会学”讲稿。)。

  七、网络成瘾的防治

  周春莲等人提出要从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入手。他们认为,网络成瘾的预防要从加强教育工作、家庭教育指导、对网络的法规管理方面切入;对成瘾者的治疗,则要求学校、家长首先能够及时发现并通过控制成瘾者的上网时间、开展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手段来达到目的。

  张春燕提出了四个具体步骤:第一步是评估网络成瘾者对于网络的使用模式;第二步是鉴别引发成瘾行为的深层次问题;第三步是制定一个计划,立即着手解决当前的生活或工作上的压力;第四步是帮助成瘾者制定一个具体的计划,来克服成瘾行为本身。她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治疗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二是要争取当事人身边的人对他的支持和监督。

  李三波提出从六个方面进行治疗:一是让学生意识到成瘾行为的危害性;二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青少年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三是控制上网时间;四是教师要把学生上网的注意力引导到查资料、找信息上;五是家长要关心孩子上网的成果;六是网吧经营者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

  程亮认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矫治办法是:一是行为矫正法,具体可以采用厌恶疗法(药物厌恶法;想象厌恶法)和系统脱敏法,二是认知疗法。

  马宁、王辉建议对确已上网成瘾的学生要进行心理干预,具体可以采用强化干预法、厌恶干预法、转移注意力法、替代、延迟满足法、团体辅导法。

  彭阳提出要建立一个立体交叉式防护网络,让青少年在这个网络中得到正确、及时的引导和保护,他认为应建构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加强互联网的管理,青少年要加强自身心理品质的培养,提高行为自控力,家庭、学校要建立有效的监控系统。

  吴娟等人则认为应根据造成网络成瘾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韩春风从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苏国辉提出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让学生掌握获取有价值信息知识的方法和修养,克服网络使用不当。

  关于网络成瘾的防治,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措施,可谓见仁见智。但是,这些办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验证。因此,加强对网络成瘾防治措施的探索将是以后本领域研究的又一个重点。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