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研究 > 综述文献 > 正文
综述文献
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2015-03-15 21:55:42 来自:甘肃社会科学 作者:段兴利/刘敏 阅读量:1

  Patricia Wallace说:“伴随互联网走入千家万户的同时,人们也听到了由于上网引起行为问题的不和谐之音。‘上网成瘾’已成为人们辩论和夸大的题目。”(注:Patricia Wallace著,谢影、苟建新译:《互联网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98、206页。)确如其所言,从美国的Dr. Ivan Goldberg提出“网络成瘾”这个概念后,它便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已有数百万青少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网络成隐已成急需防范和治理的“社会病”。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在网络成瘾的名称、类型、特征、危害、成因、诊断和对策七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和评述,并提出相关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

  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心理现象或社会现象,但正如Patricia Wallace所说:“目前人们激烈争论的是对这种现象冠以什么样的名称”,直到现在,国内外对它的名称仍未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

  美国纽约精神病学家Goldberg1994年宣称自己在临床上发现了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把它命名为"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注:王芳:《体验网络》,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188页。),指的是个体由于过度使用因特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该术语1995年被引入医学词典。我国学者对"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则有不同的译名,如“网络成瘾症”、“网络成瘾障碍”、“互联网痴迷错乱”等。在美国,这个概念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成瘾”这一术语是指有机体对某种药物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依赖,是用于摄入某种化学物质或麻醉药的行为。网络用户对网络的着迷不同于对化学物质的依赖(注: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11期。)。也有学者认为,使用“网络成瘾”夸大了网络的消极作用(注:Hambyrger Y A, Ben-Artzi E. Loneliness and Internet us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3, 19(1): 71-80. )。还有的学者认为目前使用这个概念是不准确的,“有人用:‘互联网痴迷错乱’的名称,但很多科学家认为随便使用‘痴迷’、‘错乱’等不够准确。在美国精神病协会的权威文件《精神病诊断及统计手册(IV)》还没有一种称作‘互联网痴迷错乱’的病”(注:Patricia Wallace著,谢影、苟建新译:《互联网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98、206页。)。

  2. Internet addiction(简称IA)

  尽管Goldberg提出了IAD概念,但在美国则大多使用IA(注:杨容、郑涌、阮昆良:《网络成瘾(IAD)实证研究进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其含义与IAD是一致的。

  3.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

  Davis针对一些学者对“网络成瘾”这一名称的质疑,提出了PIU的概念(注:Davis R A. A cognitive-behavior moda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1, 17(2): 187-195. ),国内把它译成“病理性网络使用”(注:刘树娟、张智君:《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应用心理学》,2004年,第2期。),或“病态网络使用”(注:孟令芳:《青少年网络成瘾探讨》,《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 其他的说法也很多,例如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简称IBD)、Online Addiction、Problematic Internet Use(注:孟令芳:《青少年网络成瘾探讨》,《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Internet Addiction Disease(注:彭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及预防对策》,《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等。国内除了上述叫法之外,还有人称其为“网络行为依赖”(注:孟令芳:《青少年网络成瘾探讨》,《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网络沉溺”(注:李一:《网络沉溺的生成机制及社会对策》,《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网瘾”(注:彭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及预防对策》,《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等。

  尽管大家对这种现象的称呼不同,但对它的理解是近似的,即认为这是种因对网络的过度使用而对生理、心理及社会带来的危害,如周倩认为它是“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强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隐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注: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11期。);Armstroog对它的概念做了较全面的描述,认为其外延很广,成瘾者有大量行为和冲动控制上的问题(注:Armstrong L. How to beat addiction to cyberspace. Http: // www. netaddiction. com/2001. );周春莲等人认为它是指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并且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注:周春莲、郭继志等:《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年,第3期。);李一则将其界定为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未来时空当中,对电脑、互联网以及网络世界的一切都产生了强烈的依赖,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难以自我摆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注:李一:《网络沉溺的生成机制及社会对策》,《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由此可见,对网络成瘾的含义不论有多少种表述方式,但至少有三个关键词是大家共同接受的:过度使用,异常状态,受到损害。

  二、网络成瘾的类型

  对网络成瘾类型的划分,国内外研究者的认识或结论是一致的。Armstrong较早对它作出了划分,认为存在五种类型:

  1. 网络色情成瘾( cyber-sexual-addiction)

  指沉迷于浏览、下载和交换色情图片、电影、文字等内容,在线进行色情交易,或者进入成人话题的聊天室。

  2. 网络交际成瘾( cyber-relational-addiction)

  上网者利用各种聊天软件以及网站的聊天室进行的人际交流(包括网恋),将全部精力投注于在线关系或是虚拟感情中,用在线朋友取代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

  3. 网络游戏成瘾( game addiction)

  指网络用户不可抑制地长时间过分沉迷于计算机游戏。此类成瘾者通常见于青少年,他们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络游戏中。

  4. 信息超载( information overload)

  指花费大量时间强迫性地浏览各种网页以查找和收集信息,包括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

  5. 网络强迫行为( net compulsions)

  指网络用户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冲动去进行强迫性的在线赌博( net gaming) 、网上拍卖、购物或进行股票交易等。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