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治疗 > 阿片受体拮抗剂 > 正文
阿片受体拮抗剂
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现状与展望
2011-01-16 19:41:25 来自:中国急救医学 作者:孟庆林 檀桥 阅读量:1

  1 基础研究

  1.1 药理作用[2] 纳洛酮是μ、κ、δ受体竞争性拮抗剂而无激动活性,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大于吗啡和脑啡肽,能竞争性地阻断阿片样物质和内源性阿片肽所介导的毒性作用。常用剂量(0.4~0.8mg)无明显药理作用和毒性反应,动物使用较大剂量(2~5mg/kg)才对呼吸和循环系统产生轻微影响,家兔2mg/kg使呼吸率和心率分别增加16%和31%,血压升高15mmHg,一般于15分钟后恢复正常。猴肌注0.5mg/kg不影响食物性条件反射。

  纳洛酮脂溶性高并迅速分布全身,尤以脑心肾较高,给药5分钟脑内浓度比血浆高4.6倍,但下降是平行的。约50%的纳洛酮与血浆蛋白结合,其半衰期为1~2小时,重复用药才能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也有报道作用时间可持续3~4小时。

  纳洛酮临床验证结果表明,纳洛酮没有引起精神症状和行为改变,也不引起吗啡样主观效应,常用剂量下不产生身体依赖和滥用之可能,且能使吗啡依赖者催瘾。纳洛酮0.4~0.8mg对抗吗啡类药物中毒和静脉复合麻醉的呼吸抑制效果良好,对镇静催眠药和休克等危重症用量多在2~4 mg,少数缺氧缺血性脑病用至6~8mg每日2次,也未见任何副作用。

  纳洛酮主要代谢方式是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72小时内70%的纳洛酮在肝脏代谢,经尿排出。口服经肝脏代谢失效,因之口服效果差,仅为非肠道的1/50。

  1.2 内啡肽与脑缺血 70年代已证实中枢神经系统存在阿片受体,也就是说必然有相应的内源性产物,其中作用最强的为β-内啡肽。现在人们已注意到,内阿片肽不仅对痛觉、感知、镇痛、运动和情感有调节作用,在急性脑缺血病人的血浆和脑脊液内啡肽释放明显增加,其含量与病灶大小有关[3]。缺血后内啡肽异常增高,且在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就构成了拮抗剂纳洛酮对脑缺血作用的理论基础。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对阿片受体的三种亚型均有拮抗作用,小剂量主要作用于与呼吸有关的μ受体,大剂量才作用于与神志、体温有关的κ受体,很多文献指出纳洛酮治疗脑梗死效果,剂量选择是成功的关键。

  1.3 实验研究 纳洛酮对实验性脑缺血作用的研究结果不尽完善,但多数实验显示,纳洛酮能减轻脑缺血造成的损害。Ogawa[4]结扎沙土鼠颈动脉造成严重缺血,对照组4小时全部死亡,病理检查有梗死和水肿。纳洛酮1.0mg组10只动物,10分钟偏瘫立即消失,功能恢复持续20~30分钟,剂量增至10 mg/kg,9只动物有4只完全恢复,且无后遗症。Faden[5]在狗血管闭塞性缺血损伤后,给予纳洛酮2 mg。kg-1。h-1或等量生理盐水,以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和14C-碘化安替比林自动放射图测定脑血流,发现给纳洛酮的动物,伤侧大脑半球的脑血流有明显改善,显示该药可限制缺血损伤的范围。Furui[6]观察鼠缺血区ATP活性下降,纳洛酮0.5mg腹腔注射酶活性增加,细胞膜活性稳定,达到保护脑功能的作用。卢晓欣[7,8]等观察到新生鼠缺氧缺血后,皮层比重降低,β-内啡肽显着升高,含量变化与水肿程度基本一致。给纳洛酮的动物,缺血皮层比重增加,水肿减轻,β-内啡肽含量也接近正常水平,且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2 临床应用

  2.1 纳洛酮用于脑梗死预后的判断 脑梗死的预后常根据症状和体征来判断,不能如实反映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及确切的后果,自CT和MRI应用以来,根据病变部位性质来判断预后有了很大进步,多为患者生存预后的研究,而患者的功能预后,如脑梗死引起的昏迷、瘫痪及失语等中枢神经系统征象是脑组织坏死不可逆改变,还是大脑神经元突触传导障碍的可逆性改变,CT和MRI却无法分辨,邵氏[9]对有中枢神经系统征象患者预纳洛酮0.4~1.2mg肌注与静注,连续观察意识、语言和肢体瘫痪的改善程度,以用药30分钟神经功能缺损减少8分以上为阳性,8分以下为阴性,对80例随访1~6个月结果看,预后与试验相符者71例,符合率为94.0%。死亡率阳性组为9.7%,阴性组为78.0%,两组有显着差异。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结合CT和MRI,从病损形态、神经功能恢复作出判断,对提高诊断率和预后很有意义。

  2.2 纳洛酮用药剂量与疗效关系 纳洛酮治疗脑梗死多与复方丹参、维脑路通、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进行对比观察。郑氏[10]用纳洛酮观察脑梗死患者的嗜睡面瘫、肢体障碍及神志改善,较复方丹参起效快,发病24小时接受治疗者有效率为90%,48小时有效率为60%,6周内有效率为30%。

  纳洛酮临床常用剂量为0.4~1.2mg/次,每日1~2次静注或加入5%~10%葡萄糖液250~500ml静滴,此剂量虽能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尚不理想。该文观察38例有6例纳洛酮的起始量为1.2mg,每日一次,疗效不好,于第4日改为1.8~2.4mg,每日一次,疗效明显提高,其中1例用纳洛酮2.4mg后10分钟,患侧姆指可活动,6例中5例痊愈。因此认为纳洛酮1.2mg为起效剂量,最佳疗效剂量为2.4~3mg,每日1~2次静注或2~4mg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静脉静滴,每日1~2次。上述结果看到,疗效与剂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病程越短,效果越好。因之有人推荐治疗重症脑梗死应早期、足量、持续用药。

  2.3 纳洛酮对内啡肽的作用 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内啡肽释放增加是重要因素之一,动物实验和临床检测均发现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均升高[3,7,11]。内啡肽能降低缺血区的血流量,随着时间延长,组织水肿进行性加重,影响神经元活动,加速缺血区组织形态改变,由功能损伤发展为器质性改变。早期足量持续应用纳洛酮,可望减轻、阻止或逆转上述病理过程。Furri[6]检测脑梗死病人脑脊液β-内啡肽明显增加,纳洛酮治疗后含量下降接近正常水平,临床症状和体征随之改善。吴怀志[12]对发病24小时给纳洛酮0.4~0.8mg静注,6~8小时一次,治疗31例病人,神志和肢体障碍的改善好于2~4天接受治疗的病人,更强于维脑路通和胞二磷胆碱。与此同时,还观察了血浆β-内啡肽的含量变化,正常组为467.6±126.8pg/L,梗死组为790±201.4pg/L,两组P<0.01。24小时内接受治疗,内啡肽含量下降为531±132.1pg/L,较2~4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别显着(P<0.01)。上述结果表明,β-内啡肽的释放参与了梗死区神经元的继发性损伤,纳洛酮能阻断β-内啡肽的毒性作用。此外纳洛酮本身尚有稳定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防止酯质过氧化,促进环磷酸腺苷合成,改善神经传导功能,这些均对防治脑缺血性神经损伤有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