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模式 > 戒毒康复 > 正文
戒毒康复
加强和创新戒毒康复管理的思考
2015-03-04 20:10:15 来自:三水戒毒康复所 作者:孔文忠 伍波 阅读量:1

  三、加强和创新戒毒康复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戒毒康复管理的特性

  结合戒毒康复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戒毒康复场所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开放式、非强制管理面临的多重压力。康复人员可以决定自己戒毒康复时间的长短和去留,可以自主支配工余时间和节假休息日,经常处于所内、家庭、社会等多重复杂的环境之中,安全管理工作呈现:人员流动性频繁、行为隐蔽性强、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防控难度大和急处置被动等特点。二是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场所安全的主要威胁。虽然没有防逃等监管场所的传统压力,但是康复人员与社会接触的无障碍化,使得场所面临药物滥用、所内藏毒吸传毒、突发流行性疾病等新的压力。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发生机理、危害方式与传统安全问题不同,更具有隐蔽性、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突发性。三是安全事件社会化机率加大。由于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康复人员与外界的交往更加频繁,呈现“双向影响”即社会上发生的安全事件很容易影响到戒毒康复场所,而戒毒康复场所内发生的安全事件也容易在社会上产生影响。

  (二)树立客观理性的管理理念

  一是树立“客观理性、科学思辨”的理念。彻底根除长期从事劳教工作所形成的“时时想管、事事想堵”的惯性思维和强权心理,明确康复人员的自由身份,一方面“变堵为导”,积极维护康复人员工余休闲、请假外出、回家探亲、男女正常交往等正常权益,在关键环节上加强思想纠正、行为引导和情感交流,增强其责任意识和自律观念;另一方面“化被动为主动”,科学把握“堵”与“导”、限制与保护、自由与约束、权利与义务、自愿康复与康复体验等方面的辩证关系,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约束性、限制性条款,以戒毒康复协议的形式明确康复人员的行事能力和行事责任,探索安全管理的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标准。

  二是树立“人文关怀、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当前,随着康复人员个人主体和权益意识的觉醒与不断增强,管理所面对的不再是只知道配合、支持与服从的人,而是具有自己的权利、利益、自主性、独立性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公民主体性的增强使得他们对管理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都不断提升,他们对管理的民主化、知情权有了更高诉求,由于戒毒康复管理环境不断趋于开放、多元,这使得康复人员对于管理的合理性、多样性、灵活性、人本化有了更高诉求;而劳教、强解管理中的家长制、一刀切、统一规划、自上而下的简单、缺少弹性的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这种不断增强的变化。因此,在对康复人员的管理中,理念人性化应该成为创新管理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应首先实现管理观念和方法的转变。由“以工作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由管住人、控制人转向引导人、激励人、发展人;由单一的管理型向管理、服务、人本型并重转变,突出“人本型”、“和谐型”理念,要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因人而异,因情施策,推行服务性管理、引导性教育、综合性康复的戒毒康复管理新模式。

  三是要树立“灵活务实、形式多样”的理念,既要学习劳教、强制隔离戒毒安全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又要借鉴社区、学校、工厂安全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模式。与开放式管理并行不悖的是安全管理的社会化。要积极探索“安全管理社会化”的新思路,发挥各地公安、禁毒部门和社区的职能作用,协同做好对请假外出康复人员的防复吸工作,探索建立信息反馈、联合跟进、遣送戒毒等工作机制,做好再教育和再挽救工作;与地方公安、武警、检察院等职能部门建立重大安全信息共享、联席会议、联合应急等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好社会化形势下的场所安全管理工作。

  (三)探索综合化、立体式的管理机制

  1、积极推进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顶层设计、项目推进的工作方法,探索“人本+民主+法治+科技”四结合的管理方式,完善所区管理、康复服务、生活保障、场所稳定、社区建设、社会参与“六大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场所落实、家庭参与、社区协同、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针对康复人员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的特点,在戒毒工作系统内部,做到强制戒毒、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的紧密衔接、不留空挡;在系统外部,加强与公、检、法、工商、税务、民政、金融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社会协同,运用社会力量提升教育改造和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康复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信息化建设,有效促进多部门的信息互换、资源共享、工作互动,全面提高安置帮教工作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及时转变工作方法,建立与开放、动态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工作方式,以做好康复人员的衔接管理为重点,加快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异地委托管理试点工作,加强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中心、安置帮教基地(实体)等工作载体建设,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应加大培育社会组织的力度,让社会组织在成长与成熟中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也是关爱康复人员人群、创新社会管理中最富成效的选择。同时应该是群防群治式的,应该要动员一切可用社会力量参与康复人员的管理服务。比如可将康复人员家庭和所在社区的一些德高望重,有能力有热情的老党员、老干部或者具备心理、教育、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各类专业知识的人士聘请为志愿者,丰富工作内涵,延伸工作触角,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康复人员的管理工作。只有确立常规化、社会化的机制,对康复人员的管理工作才不会陷于忙于顾此失彼地应急局面。

  2、培育自主管理能力。康复人员自制力强弱是直接影响其是否复吸的重要因素。康复人员只有拥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才能成功与毒品决裂。因此,培养康复人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戒毒康复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戒毒康复的自愿性,使得其既没有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强制性手段,也没有家庭的血缘和亲情纽带,如何管理还这些特殊人群,难度比较大。为此,实现要树立“博爱、平等、真诚”的管理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使康复人员在固定的、非强制隔离但相对受到约束的环境下自觉自愿进行戒毒康复。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对康复人员的工余时间和个人事务实行自主管理。成立康复人员自主管理组织,如戒毒康复社区管理委员会、“温馨之家”居委会和自愿戒毒康复者协会等。参与康复人员伙食、水电费和劳动报酬等事关康复人员切实利益的日常事务管理。既保障康复人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又培养康复人员的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和责任心。另一方面要建立同伴式管理。所谓同伴式管理,是指具有相同年龄、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管理形式。要努力消除康复人员之间消极情绪的影响力,注重发挥康复人员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特别是要注重发挥戒毒康复典型的积极作用,开展戒毒康复标兵评选活动,将那些戒毒意志坚定、表现好、保持操守时间长的康复人员挑选出来,作为典型加以培养和使用。以同伴式管理为基础,探索建立了同伴康复、同伴教育、同伴激励的“三同”机制,采取座谈讨论、现身说法等形式让康复典型做好康复人员的教育引导工作;与那些康复意愿不坚定、思想有波动的康复人员结对子帮扶,营造积极健康的戒毒康复氛围,使得康复人员变被动接受为主体参与,变要我康复为我要康复,而工作人员变管理者为引导者。

  3、建立社会统筹协调平台。建立相对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规范戒毒康复管理。通过规范和引导,实现对戒毒康复管理创新活动和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引导戒毒康复工作活力。由于康复人员人数众多,性质特殊,情况复杂,因此管理难度很大,再加上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人员流动性大,要适时、动态地掌握每个人的情况相当困难。因此要建立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如公安、法院、监狱、劳动保障、民政、妇联等提供相关数据,逐步建立起全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康复人员信息管理平台,联网共享信息,就能及时高效地采取服务管理措施跟进。从而实现对康复人员场所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区域控制的有效化和管理教育的智能化、全方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戒毒康复管理成效。同时要加大对戒毒康复工作的财政保障力度,为戒毒康复管理和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戒毒康复管理中的公益性或非营利性项目提供必要的财政援助。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