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禁毒综合 > 社会写真 > 正文
社会写真
说出背后的故事 一位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心理咨询师手记
2010-06-20 09:01:13 来自:浙江在线 作者:周晨 阅读量:1

  戒毒人员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比较隐蔽,存在较长时间,因此“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在戒毒人员心理咨询工作中是不可取的,不但如此,而且要做好比社会上的咨询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准备,因为戒毒人员往往具有比较明显的人格障碍,如果不能把握行为背后的潜在动机,那么咨询工作到头来会适得其反。

  我想讲个例子,在国际禁毒日前夕。

  初识

  出现在我面前的吴某表现出痛苦的神情,情绪低落。翻阅他的档案:吴某,28岁,湖北人,中专文化,未婚,因吸毒被决定执行强制隔离戒毒2年。民警评价吴某日常表现稳定,担任班组长,但是平时话不多。

  吴某自述:“进来之前,我和一个女孩相恋,已经到了要谈婚论嫁的地步,双方父母也都满意,特别是我的母亲很喜欢这个女孩,可是自从我在这里开始戒毒,她的父母就一定要她和我分手,尽管如此,这里每次探视的时候,她都会来看我,看着她流泪的样子,我心如刀割,我不想让她再为我流泪,也不想让她再为亲情和爱情之间的矛盾而苦恼,何况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有什么出路。我想了很久还是写了分手信给她。”说到这里,吴某流下了泪水。

  我表达了自己对他的事情的理解,使他慢慢平复心情,开始了第一次咨询谈话。一番谈话之后,经过他同意,做了SCL-90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紧张因子分高。拿到这份测试报告之后我产生了疑虑,原来我判断吴某可能会在抑郁、焦虑因子分上出现高分,这当中有什么问题?

  分析

  第二次咨询谈话时,我就成长史、家庭情况、早年回忆、受教育情况、婚恋、工作、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与吴某进行摄入性谈话,从此中了解到部分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我尝试分析吴某的问题:

  吴某的家庭由父亲、母亲、姐姐四人组成,父亲是一名司机,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生活说不上富裕,但却也衣食无忧。但是在吴某十岁那年,父亲出了交通事故,为了支付赔偿,变卖了家产,还背上了不小的债务,一家人借住在外婆家,一住就是十年,期间年少的他感受到亲朋的冷眼相对。按照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吴某当时正处在克服自卑感的关键时期,家庭的重大变故以及之后亲朋冷漠的负性情绪体验使当时还处在同年的他形成了诸如“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路边无人问”的失真的固定信念,导致他现在成年后的认知歪曲。然而他家庭所遭遇的挫折不仅仅就是这一次,在他十五岁时,原本渐渐恢复元气的家庭又因为父亲的一次交通事故而陷入困境,当时正值他的姐姐考上大学,吴某也准备读中专学校。对于他们的困难,亲朋给予的支持是有限,多数人也不愿意再借钱给他们家,最后他的姐姐只好含泪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南下打工去了,而他则在全家的关心和爱护下继续读书。当时的他因为自己不能为家中帮上忙以及姐姐的放弃而产生了自责的情绪,伴随他很久。吴某成长中的挫折和痛苦经验导致其认知结构图式中诸如信念、态度、自我评价等的歪曲,进一步产生了负性自动思维,在他的认知表现上可以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他与人相处不自在和自卑感,对人缺乏信任,自己也缺乏自信。

  吴某是一名吸毒人员,可以想象多年的吸毒经历对他的躯体会产生伤害,可能会存在一定感知障碍,强迫因子分高可能源于此。另外,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是一个相对来说缺乏感情注入的场所,在这里缺乏情感的选择性,有诸多的无奈和压抑,戒毒人员之间缺乏交流的手段和平台,种种生理和社会因素会再次强化其负性思维。

  再回到之前第一次咨询时吴某谈到的给女孩写分手信的事情所带来的内心痛苦,吴某自己分析的原因是不想伤害女孩和她的家人,而自己又放不下这份感情,现在看来,吴某身处相对隔离的社会环境之中,对于自己的行为已经做了一定的心理建设。行为和情绪背后是吴某的认知图式中对于“人情淡漠”、“世态炎凉”的固定信念导致了吴某在这件事中对于女孩父母的态度的刺激下,迅速进入头脑中认为:女孩父母因为自己是个吸毒的,就坚决要求女儿和自己分手。进而对于自己的未来和自己存在价值都产生了负性体验。

  解决

  经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吴某内心的自卑感、人际关系不良以及因为吸毒带给家人伤害而引发的自责情绪是其内心痛苦的体验,这是其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如果能够改变认知,那么其情感和行为会发生改变,对于内心痛苦会得到缓解。

  与吴某建立咨询关系、确定咨询目标,在往后的多次咨询过程中使用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让吴某意识到自己思维过程中有不合理之处,以及认知过程中有不合逻辑之处,通过建议、演示等手段,让吴某对自己边缘性错误观念作出解释,通过“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等技术,纠正了其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不良看法的夸大,以及对挫折和失败的非客观归因。原先“我没有未来”、“我是个没用的人”等导致其自卑的深层错误观念得以逐步纠正,开始学会用客观逻辑的思维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体验。

  咨询后的一段时间,其他人员反映吴某与人交流多了起来,情绪不再像以前那般低落,我在吴某的一篇“心桥”周记中读到:“我相信雨过就会天晴,我相信风雨过后会见彩虹,……我也相信自己会为家庭作出贡献,……我相信这世界有爱,而我就在爱中……”

  思考

  回顾吴某的咨询,我作为一名基层民警,同时又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如果只从其表面问题着手开展咨询工作,很可能会陷入经验主义的圈套,不能把握到核心原因,咨询工作的效果可想而知。

  戒毒人员因其处在规章制度之下,自我保护意识强烈,经常会有些问题避而不谈或者以逃避态度来对待,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具体化,也使咨询师无法判断是什么原因给他们内心带来痛苦,所以鼓励他们说出“背后的故事”是开展戒毒人员心理咨询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因素。

  另外,从吴某的咨询中也说明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工作,要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能够帮助戒毒人员纠正歪曲认知,改变不良行为和情绪,使其重塑健康心理,完善自身人格是心理咨询工作的目的。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