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要闻 > 社区戒毒与康复 > 正文
社区戒毒与康复
“戒毒农场”探秘:瘾君子种瓜耕田领工资
2010-06-25 22:50:26 来自:南京日报 作者:网络 阅读量:1

  现在,他已经强制戒毒成功。但他选择了留下。因为,在6月中旬进行的那场戒毒人员家属见面会上,胡士军见到了自己70岁的老父亲。他决定不回家了。

  “我回去能干什么?没有单位会要我,吃喝都要靠老子娘!”胡士军说,他想回家,但不敢回家,因为,他给父母带来了太多伤害。

  尽管有半年时间没见到儿子了,但胡老先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激动。自从儿子沾上毒品,老两口的心就死了。“他毒瘾犯的时候六亲不认,爹娘都打,逼着我们给他钱。”胡老先生说出了胡士军没好意思讲出的话,“这已是他第二次进戒毒所了,谁还能相信他能戒掉?”胡老先生不愿儿子回家,怕他再次复吸。

  复吸是个国际性难题。据不完全统计,海洛因吸食者的复吸率高达90%以上。无论多有毅力的人,只要沾上毒品,就很难戒除。“吸食海洛因对人的脑神经系统的破坏是不可逆的,生物基础被破坏,造成吸毒者心理和人格的完全改变。”市公安局禁毒专家许惠宏说。

  影响复吸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一些人就是强制戒毒成功出来后,以前的粉友还会找他‘还愿’。”许惠宏说,很多人复吸就是被粉友拉下水的。所谓“还愿”,就是某一个人发誓不再吸毒,粉友就会给他“送礼”,礼品就是海洛因。“戒之前吸最后一口,以后再也不吸了。”正是这种想法,让再有毅力的戒毒者,也无法坚持。

  毒品贩子也会不断诱惑戒毒者。为了推销毒品,毒品贩子想方设法让这些人“破戒”,以便贩毒牟利。“戒毒农场”里有相对封闭的环境、带有工资奖励的劳动方式,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戒毒环境。韩志强说,这里可以说是“与世隔绝”。

  戒毒人员朱立(化名)是一名知识分子,他自称选择留在这里是“自我放逐”。“我尝试过很多种方法戒毒,但没有用。”朱立说,只要一回到家,毒品就会“尾随而来”,只有在这里,他才能躲开毒品的“追杀”。

  这些戒毒人员不肯回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找不到工作。在第一次强制戒毒后,父亲帮胡士军找了一份保安工作。但是,单位很快知道了他曾是一个吸毒者,不肯接收。自暴自弃,让他再次选择了毒品。

  “外面工作难找,我不如就留在戒毒所里劳动。”胡士军说,父亲也支持他。尽管年事已高,胡老先生却不肯将独子留在身边,人家都说“养儿防老”,如果留在身边就变成了“养儿啃老”。

  与胡士军一样,自愿选择留在“戒毒农场”劳动的,都是已经强制戒毒成功的人员。但是,出于对回归社会的恐惧,他们选择了留下。

  吸毒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样困扰着政府部门。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悖论是,为了防止吸毒人员筹毒资而犯罪,一些地方给吸毒人员发放低保金。

  “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但也是一种无奈,因为毒品让他们丧失了劳动的意愿。”市禁毒支队一位人士说,吸毒是一些人盗窃、抢劫等犯罪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我市一些居民小区里发生的小额盗窃案,相当一部分都是吸毒人员所为。“吸毒人员作案,基本上见什么拿什么,因为他们对金钱的需求太强烈。”这位人士说,在女性卖淫人员中,也有一部分是吸毒者。“在这里,他们可以自食其力,不啃老,不吃低保,用劳动来树立对生活的信心。”韩志强说。

  深度链接

  公安部在全国推广“戒毒农场”模式

  公安部2008年12月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全国公安机关戒毒康复场所工作现场会”,在全国推广戒毒康复场所建设。目前,昆明戒毒所建有国内最大的戒毒康复场所,占地3200多亩,2500人在这里戒毒。这里有由家畜养殖基地、饲料加工厂等组成的康复农场,还开设缝纫、电焊、美容美发等12个科目的职业技术培训。参与戒毒的人员在这里可以领取劳动报酬,组成一个独立的“社区”。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