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专题列表 > 新型毒品集中教育 > 正文
新型毒品集中教育
土制毒品“面面儿”泛滥晋陕
2010-11-25 21:56:26 来自:杜新忠戒毒网转 作者:李慎波 阅读量:1

  “面面儿”显然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但正是这种有害的物质竟然在山西乡宁出现了新的变种。这种黑黑的粉末里据说是加入了鸦片,吸起来更香,售价自然也就提高了。
  
  河津曾经是“面面儿”的重灾区,但如今“面面儿”的普及和蔓延已经不仅仅是河津了。山西运城市下辖的稷山、万荣两县,忻州市的五台县、繁峙两县以及临汾市的乡宁和吉县等几个县甚至陕西省的韩城市都有大面积吸食“面面儿”的情况。
  
  像香烟一样普及

  
  吸食毒品在常人的理解中,应是一件既奢侈又害人的事情。一般人一听到毒品两个字都会有所警觉,即便是那些经常吸毒的“隐君子”们也不会在公开的场合去吸食。
  
  然而,在山西省运城地区,一种叫“面面儿”的毒品却获得了令人难以想像的认可和泛滥。
  
  “每逢红白喜丧,主人便拿出一大包“面面儿”让村人吸食分享。有远客上门,也用这个款待。”2005年12月27日,山西河津市小粱乡的一位村民向《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证实。在当地一些乡村,全家老小以及亲朋好友团团围坐,一张锡纸、几根吸筒,大家一起吞云吐雾,悠哉乐哉,已成为了当地群众见怪不怪的一道奇异风景。
  
  “在我们这里,人们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时,如果待客没有‘面面儿'那是很没面子的事儿!”村民老吴说。
  
  2005年12月27日,在当地的一些宾馆和饭馆里,记者发现有些客人刚走后的房间或桌子上时而会有一堆锡箔留下。服务员告诉记者,这就是人们吸“面面”用的。
  
  “面面儿”的吸食在当地已经达到了像香烟一样普及的程度。
  
  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位人士向本报记者介绍说:“面面儿”又叫安钠咖,学名苯甲酸钠咖啡因,是由苯甲酸钠和咖啡因以近似1:1的比例配制而成的。其中咖啡因起兴奋神经作用,苯甲酸钠起助溶作用以帮助人体吸收。安纳咖作为兴奋型的精神药品,临床上用于治疗中枢神经抑制以及麻醉药引起的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等症,它通过兴奋中枢神经调节大脑皮层的活动。安纳咖还有一定的解热镇痛作用。长期使用安纳咖除了会产生药物耐受性,需要不断加大用药剂量外,也有与咖啡因相似的药物依赖性和毒副作用,因此也是受管制的精神药品,属于国务院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精神药品,非法制造、贩卖安纳咖同样构成制造、贩卖毒品罪。
  
  可在山西运城地区的河津市、稷山县、万荣的一些地区,安钠咖这种毒品,一二十元钱就可以买到香烟盒那么大的一块。吸毒工具则是一个纸卷的吸筒,废弃烟盒的一张锡纸,外加一个廉价的打火机或者一截点燃的烛头,就可以完成吸毒的整个过程。
  
  而吸食毒品的耗费钱财,竟然比抽普通香烟的费用还要经济实惠得多。当地群众甚至拿它当作待人接物的礼品。
  
  “一斤‘面面儿’只有100多块钱,就可以抽上一年的时间,比抽烟还划算!我们这儿很多人都吸这个。”河津市赵家庄乡的一位中年村民这样向记者介绍。
  
  这位村民指着家中饭桌上一个塑料匣子对记者说:“面面儿就放在里面,你可以试试,不会上瘾的。”
  
  见记者犹豫,另一位当地的向导老李,向记者做起了示范。他熟练地打开匣子,找出一张锡纸,然后从一个纸包里分出一点白色的粉末。这就是“面面儿”了。放一点儿白色的“面面儿”在锡纸上,拿起一支像香烟一般粗的中空纸筒,随着打火机的来回烘烤,一股白烟被他吸进嘴里,整个屋子里都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药片味。
  
  由来与流变

  
  在河津市的门户网站专门介绍河津本地风俗习惯的一页,在题为《禁忌陋习》的一节里,吸毒与冥婚、溺女婴、迷信几项被列为当地的几大陋习。
  
  据史载,“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以后,河津始有种植与吸食鸦片者。民国八年(1919)境内共发烟案139起。民国十二年(1923)曾查获鸦片烟土616两。次年,总吸食人数达1955人。”日军侵占河津后,又带来“料面”、“金丹”,被害者愈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发布禁毒令,打击毒品贩子,加强改造、教育吸毒者,此后30年间未有吸毒者。80年代后,又有少数人吸食安钠咖粉等兴奋剂药品,虽政府广泛宣传其危害性,并采取多种措施,仍有少数人留恋此物。90年代中后期,贩毒、吸毒现象禁而不绝,还有少数人吸食海洛因”。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似乎能够依稀发现“面面儿”这种毒品之所以在当地盛行的历史脉络。
  
  当地人对“面面儿”由来的解释似乎佐证了上面资料的真实性。
  
  河津市赵家庄乡派出所所长宁英奎告诉记者,从公安方面的资料来看,当地吸食“面面儿”的最早时间可能要上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疯狂的时候应该是九十年代中期,当时国家的相关法津还未将安钠咖、咖啡因等列入毒品行列。
  
  “最开始可能是从矿上开始流行起来的,大约是七十年代吧。当时矿上工人下井前都吸这个,说吸这个提神。后来就慢慢传开了,八十年代后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抽这个东西。”当地的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此种毒品首先被河津煤矿的一些工人所吸食。毒品的初级合成以“安钠咖”“吗啉呱”和某些维生素粉混合而成。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为更方便地吸食,贩毒者便将其熬成了膏剂,制块后晾干以供吸毒者吸食。也有制成绒状或片型的,有的还在里面搀和了罂粟壳之类的东西招徕吸毒者。曾经瘾性不大的“面面儿”,在暴利的影响下逐渐向更高一级的毒品靠拢。现在,河津市那种不加“大烟”的“面面儿”吸引力逐渐变小,而临汾市乡宁县等地新出现的加了罂粟壳之类成分的“黑面面儿”似乎更受欢迎。而山西省繁峙县的“面面儿”(当地又称料面),据查还兑了海洛因。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