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专家文集 > 刘志民 > 正文
刘志民
氯胺酮的一般药理、毒理作用与滥用问题
2010-02-23 08:42:54 来自: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作者:刘志民 郑继旺 阅读量:1

  一、氯胺酮的一般药理与毒理作用

  氯胺酮(ketamine)是苯环己哌啶(N-1-phenycyclohexy-piperidine,PCP)的衍生物,属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拮抗剂,临床手术用麻醉剂。同属NMDA拮抗剂的还有PCP、MK801、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DM)和乙醇等[1]。

  氯胺酮于60年代在美国发明后,曾在越战时期作为麻醉药在野战创伤外科中广泛使用。氯胺酮可产生类精神分裂症样症状(schizophrenia-likesymptoms)[2,3],这种作用在成人较突出和常见,而儿童对此反应相对较轻、主诉较少,因此目前临床上多用于小儿外科手术的基础麻醉,亦可单独使用,用于一些小手术,或诊断检查、全麻诱导、复合全麻以及需反复操作的强镇痛(如烧伤换药)等临床麻醉[4]。氯胺酮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肌肉途径用药,故适用于儿童麻醉。

  氯胺酮可抑制丘脑—新皮层系统,选择性地阻断痛觉,故具有镇痛的药理学作用;另一方面,氯胺酮对边缘系统呈兴奋作用,由此造成氯胺酮的一些作用特点如痛觉消失,意识模糊而不是完全丧失,浅睡眠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反应迟钝,感觉与环境分离,呈一种意识和感觉分离状态,称为“分离性麻醉”(dissociativeanesthesia);此外由于氯胺酮不但无肌肉松驰作用,反而会出现由于肌张力增加造成的肌肉强直或木僵状态,故亦称为“木僵状麻醉”(catalepticanesthesia)[5-7]。

  氯胺酮的不良反应具有剂量相关的特点,使用剂量愈大,毒副作用愈显著[3]。其毒副作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精神、神经系统反应。表现为鲜明的梦幻觉、错觉(illusion)、分离状态或分裂症,尖叫、兴奋、烦躁不安、定向障碍、认知障碍、易激惹行为、呕吐、流涎、谵妄、中等肌张力增加和颤抖等。这些毒副作用可发生于给药后,亦可发生于术后恢复期。有时,这些不愉快的精神反应在几天或几周后仍可再现。二是心血管系统。氯胺酮可增加主动脉压、心率和心脏指数,这种作用可能同交感神经兴奋和外周儿茶酚胺再摄取受到抑制有关;氯胺酮还可增加脑血流和颅内压以及眼压。因此,心功能不全、有心血管疾病、严重高血压或伴脑出血、青光眼患者服用氯胺酮是危险的[5,6]。

  氯胺酮的临床常用剂量为静脉给药1-2mg·kg-1;肌肉给药6-10mg·kg-1。静脉给药后30-60s起效,持续10-15min;肌肉给药后3-8min起效,持续1-4h。动物实验表明,静脉注射氯胺酮2.2mg·kg-1后,血药浓度在30s时达30000ng·ml-1,10min后降至1000ng·ml-1。氯胺酮的分布半衰期(distributionhalf-life,t1/2α)约为11min,清除半衰期(eliminatehalf-life,t1/2β)约为2.5h,总身体清除率(totalbodyclearance)为17ml·kg-1·min-1。氯胺酮可透过胎盘,胎儿血浆和脑组织内的浓度,可等于甚至高于孕妇体内血药浓度。氯胺酮70%-90%在肝内代谢,尿液排泄。有研究认为某些氯胺酮代谢物是造成术后恢复期幻觉、梦境等反应的原因之一[5,6]。

  二、氯胺酮的滥用问题

  氯胺酮滥用已有近30a的历史。1971年Siegel首先报告了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矶市的氯胺酮滥用病例;此后,粉剂、片剂氯胺酮陆续出现在街头毒品黑市中。溶液氯胺酮的街头黑市名称有Ket,Kit,Kat,Ketalar,Ketaject,Ketavet,K,Kay,Jet,SuperK,SuperAcid,1980Acid,VitamineK;粉、片剂氯胺酮的名称有Green,Purple,Mauve,SpecialLACoke,SuperC等。滥用者为了使用方便,常将溶液氯胺酮蒸制成粉末,鼻吸或卷入香烟中吸用,通常是同海洛因、大麻等毒品合并使用,可起到两种毒品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5,6]。Dalgarno等的调查表明,氯胺酮鼻腔内用药的常用剂量每次约1.2g,作用持续时间约1min[8]。研究表明,氯胺酮等NMDA受体拮抗剂具有强化效应,动物实验可产生自身给药和辨别效应[9]。对滥用者采用视觉类比量表(VAS)测量的结果表明,氯胺酮的欣快效应类似于可卡因、大麻和酒精[10]。氯胺酮产生滥用的基础是“分离性幻觉”(dissociativehallucinatory)作用。氯胺酮可产生类PCP样的效用,但持续时间较PCP短[11,12](PCP是最早用于临床的一个分离麻醉药,由于在其产生麻醉作用的同时,病人伴有严重精神行为异常,故临床早已停用)。

  早期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病人,还是健康受试者,在服用氯胺酮后都会出现“去人格化”(deperso_nalization)、“去真实感”(derealization)、人体形象(bodyimagery)改变、梦境、幻觉以及恶心、呕吐。有些梦境或幻觉是“愉悦性”的,有些则是不愉快的痛苦梦境。Rumpt及其同事发现氯胺酮幻觉的主观感受包括“乌托邦”(utopia)式的空想、“不现实”或“神秘的”等共18种主观感受。据分析,这18种感受中有6种属“愉悦感受”,8种属“不愉悦感受”,4种属“中性感受”。这些感受包括近期记忆的梦境,“流动的感情”,感觉驾驶着交通工具在太空飞翔,看到五光十色的几何图形,感到自己被施以魔法,身体溶化等[5,6]。Stafford则将氯胺酮的作用概括为“正性”和“负性”反应两类。氯胺酮的“正性反应”包括浮漂感和分离感(floatingsensationanddissociation,占87%);刺激感(stimulation,占83%);幻境(hallucinations,占78%);增加认知感或精神联系(increasedcognitiveormentalassociations,占74%);欣快感(euphoria,占26%)。“负性反应”包括运动失调(ataxia,占100%);讲话含糊不清(slurringofspeech,占70%);头昏(dizziness,占61%);精神错乱(mentalconfusion,占35%);过度兴奋(hyper-excitability,占26%);不愉快感觉(unpleasantimagery,占26%);视物模糊不清(blurringofvision,占17%);负性幻觉(negativehallucinations,占17%);社交能力下降(decreasedsociability,占17%);焦虑(anxiety,13%);恶心(nausea,占13%);失眠(insomnia,占13%);性欲下降(decreasedsexualmotivation,占9%)[5,6]。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