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禁毒综合 > 调查分析 > 正文
调查分析
昆明戒毒者回归社会调查
2010-11-19 23:42:42 来自:云南信息报 作者:曹红蕾 阅读量:1

  戒毒人员再就业难的外在原因也很多。陈女士说,一般来说就是用人单位会觉得吸毒者“病多”,比如处于艾滋病、肝炎、肺结核等病的潜伏期。其次是怕他们复吸,导致人员的不稳定。还有就是人的防备心理,用人者会觉得你这个人吸过毒,作过违法甚至犯罪的事,我就不想用你。

  “一般没人会来找我们帮找工作。”永昌社区康复中心另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一推荐,用人单位就知道曾是吸毒者,就都不会要了。我们尝试说服一些企业,但收效甚微。”所以,社区就只能帮找一些公益性质的岗位,比如交通协管员、综合执法队、卫生监督员等等。而这些工作一般工资都较低,几百块,很多人又不愿干。另一方面,戒毒者自己就不愿别人知道他吸过毒。他们宁愿瞒着所有人,到陌生的公司求职,甚至到外地就业。

  这名工作人员说,社区只能作到动员他们来定期作经验分享,为他们进行一些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表达、交流能力,让他们敢于面对社会。此外,尽量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社区内所有戒毒人员都享受到医保,26名戒毒人员享受到了低保。

  陈女士还告诉记者,近日,他们成功帮助4名吸毒戒断人员找到了工作。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牵头,给社区介绍了一家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群上世纪70年代出生、有过吸毒经历的人创建的公司,又名“70公社”,公司里80%的工作人员都曾是戒毒者。“我们向戒毒人员发出了通知,动员他们去这个公司作派送员,最后有6个人报名。”社工汤俊(化名)说。随后社区这边申请到了“劳动实践底薪”,就是先由社工在社区带着报名者工作一段时间,底薪由社区支付,提成由厂家支付。汤俊带着6位报名者工作了近两个月。“教他们基础业务、填单,甚至打电话的方式、与人交流的方式,都包括进去。”汤俊说。2个月后,6名报名者正式到公司上班,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有两人工作了一段时间就退下来了,现在还剩4名参与者,越干越好。”

  “事实证明,只要他们彻底戒断,他们的工作状态是好的,和正常人一样!”陈女士说,“希望社会不要歧视他们,给他们多一些机会,多一点希望!”

  创业

  “证明给大家,我们能做好”

  这是一位70后、有着13年吸毒史的人。他带领10余名“70后”戒毒同伴创办了“70公社”,希望在经济上自救、自强。4年前,他差点被迫解散公社,而现在,他已成为有着30多名“戒毒者”员工、半年经营收入突破50万元的企业老总。近日,记者采访了李云波。

  “我创办这个公司,就是希望证明给大家看,我们是可以做好工作的,希望更多的公司出来接纳戒毒人群。”他说。

  “公社”成立初期,他们给昆明电信公司做二级业务代理,替客户安装电话和宽带。因为没有营业执照,他们只能在路边设点,发名片招揽生意,为此多次被城管没收桌椅和罚款,“70公社”差点被迫散伙。

  随后,“公社”得到了官渡公安分局的大力援助。分局给“70公社”添置了办公设施和用品,帮他们申办了5个摊位证。同时派出常驻辅导员,帮助公司协调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开展对员工的康复矫助工作。2007年,昆明市关工委为该公司争取到了昆明电信的一级业务代理权。2008年3月,“70公社”改名为科技有限公司。同时,昆明市禁毒委专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戒毒人员办的公司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中国近百万戒毒者复吸率高达90%以上的今天,该公司每周的尿检制度显示:员工的戒毒复吸率下降到了20%以下。

  员工老张说,在这个公司工作,你不用怕别人知道你是吸毒的而用有色眼镜看你。公司给员工提供了无歧视、公平竞争、按劳付酬的就业平台,还实行了每周一次严格的尿检制度。如果一年内两次“偷嘴”就送强制戒毒。公司还实行家访制,对员工的戒毒康复实行个案管理,对员工的商务和康复工作均采取员工带员工的师徒制进行。

  2008年3月,公司与美国发展署再就业机构PACT组织正式合作,共同对该公司的戒毒康复模式中的商务和康复两个方面开展系统化的提升。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戒毒康复和商业发展机制、系统,促使公司发展成为管理规范、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成为一个能持续为戒毒康复者提供就业和恢复社会功能的学校。

  据统计,仅2008年3月至12月,“70公社”就实现经营收入53万余元,其中40余万元已按计件工资发到员工手中。员工最高月薪达4500余元,平均月工资为1000余元。李云波说,现在的30多名员工中,有80%为戒毒同伴,还有20%是社会无业人员。经营规模比那时大一些,利润、工资水平都能保持这个水平。

  心声

  忍耐坚持努力换来自信和信任

  独白者:汤俊(化名)性别:男年龄:40吸毒史:12年职业:社区工作者

  我曾是国营饭店里的厨师,1991年染上毒品后,工作也荒废了。我前后进过N次戒毒所,2003年,我最后一次出来。其实,不复吸跟决心没多大关系,要看你的行动,看你如何冲破自己。我先是参加昆明“阳光家园”小组,成为一名志愿者,彻底远离原来的社交圈子。后又在多个社会机构中作志愿者,进行同伴教育。我坚持每天早起、扫地、作家务、看报纸、接触社会。

  2006年,我觉得自己有足够的信心面对社会了。首先要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想到在街边卖糖炒栗子,这时我得到了家人的最大支持。我跟父母商量,借我资金,我让他们信任我,可能生意不会好,但我会坚持。承诺每一笔钱的进出会有明细的账目,赚到的钱交给父母保管。半年后,我不但还清了父母的钱,让自己的空房间充实起来,手里还剩下四千多元钱。随后,我想让自己更多的融入社会,去了保险公司应聘卖保险。这个时候我还努力隐瞒着自己的戒毒者身份。这项工作给了我更多的挑战,同时也让我参与了更多的社会实践,充实自己,经济上也有所改观,我的努力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尊重,我越来越自信。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