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预防教育 > 教育宣传 > 正文
教育宣传
关于禁毒宣传的几点思考
2010-01-20 09:04:09 来自:杜新忠戒毒网 作者:李彦昌 王玥 阅读量:1

  一、原有的禁毒宣传机制和宣传内容存在的问题

  第一,媒体对毒品种类的预防宣传以笼统宣传为主,分类宣传不够,宣传重点不突出

  现行流行毒品种类繁多。一般来说,人们都知道毒品是有害的,但能够了解毒品有哪些种类的却不多。不知道哪些物质是毒品,也就无从去拒绝那些物质。联合国麻醉药品委员会将毒品分为六大类:吗啡型药物(包括鸦片、吗啡、可待因、海洛因和罂粟植物等最危险的毒品);可卡因、可卡叶;大麻;安非他明等人工合成兴奋剂;安眠镇静剂(包括巴比妥药物和安眠酮);精神药物,即安定类药物。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当成毒品使用的物质分成8大类:吗啡类、巴比妥类、酒精类、可卡因类、印度大麻类、苯丙胺类、柯特(KHAT)类和致幻剂。其他还有烟碱、挥发性溶液等。根据联合国的有关规定,受管理的天然毒品和人工合成毒品达150多种。从近年来广州所查获的吸毒人员所滥用的毒品来看,主要是海洛因,其次是苯丙胺类即“冰”毒等种类。而国际上衡量某个国家毒品滥用程度的严重性,往往以海洛因的滥用率为标志。

  但是,目前我国的现实报道中大多对受众不加区分的笼统以“毒品”进行宣传,大部分都以“毒品”或“毒”概而论之,而对到底是什么毒品一般不作详细报道。对不同毒品的不同危害和危害程度也缺乏具体的宣传。这种报道内容宽泛,既没有突出当前国内主要流行的毒品种类,也没有揭示我国现实的毒品结构和毒品消费结构,使群众对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大打折扣,也使我们对危害最严重的毒品如海洛因等缺乏认识和警惕,对降低毒品危害的作用有所限制。

  第二,日常宣传力度不够,仍以集中宣传为主

  我国的禁毒宣传比较集中在每年的“国际禁毒日”前后,各类媒体的有关报道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头版头条,或整篇整幅的报道比比皆是。但是“国际禁毒日”过后,禁毒宣传几乎就销声匿迹或少之又少。这种宣传虽然有利于短时间内形成一种舆论攻势,给人们以强烈的冲击,在人们的头脑中短时间内形成强烈印象,但是日常禁毒宣传力度不够,容易使人们放松对毒品的警惕和对毒品的打击力度。又由于人们生理上具有遗忘倾向,如果没有平时的不断提醒,很容易忽视毒品问题的存在和危害的严重性。

  第三,立场明确,但宣传方法不尽科学,主观倾向性较强,报道欠客观,有骇人听闻之嫌

  在坚持分辨是非的前提下,宣传报道应该确保客观真实性,把事实给予受众,让受众自己来做出判断。即使为了宣传禁毒政策,坚持导向性,也应在坚持立场的前提下,说明这一立场的来龙去脉。但是当今媒体主观倾向性有余,而客观性不足,存在商业性炒作现象。有传媒利用“猛料”故作惊人之语,以哗众取宠,达到引起轰动的目的,借以提高发行量或收视率。现在,由于新闻炒作现象的泛滥,已经导致媒体的公信力下降,有调查资料显示,对现在媒体持不信任和不太信任的公众已经占到了五成以上!以某报在国际禁毒日的报道为例,其题目“‘母亲戒毒,幼女饿死’悲剧的警示”、“幼女饿死悲剧谁之过”、“21世纪毒品跨国犯罪内幕惊人”等,这些报道严重依赖于可怕的故事描述,作者替读者下结论,用一些主观判断或不恰当的形容词,如“悲剧的警示”、“内幕惊人”,未读其文,先见其论,有违报道应该坚持的客观中立性。

  第四,宣传形式比较单调,层次不够分明

  目前,关于禁毒的宣传比较集中在报纸、电视上,其他的宣传大多是偶尔为之,即不能形成规模,又缺乏影响。而且宣传的对象的层次不够分明,缺乏针对性。

  二、关于禁毒宣传的几点建议

  毒品由于其强烈的成瘾性而祸害无穷。“一旦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是吸毒者的写照。正因为如此,防止人们吸第一口毒品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宣传作用。为了提高宣传的功效,我认为应相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弄清毒品滥用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因素,并且弄清这些因素的相关度有多高。

  例如在通常的宣传中,我们经常习惯于简单地把毒品滥用与青少年、贫困阶层、缺乏知识的人等等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甚至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思维,把吸毒同青少年、贫困和文盲联系在一起。无疑毒品滥用与这些问题是存在联系的,但关键是这种联系的程度,是否像宣传的那样大。即使联系很大,也应该告诉受众这种联系是在什么层次,什么方面,这样受众才可能相信宣传的科学性。否则长期以往,可能导致把吸毒问题导向其他问题,例如在美国禁毒历史上,就出现过把可卡因的使用与黑人联系在一起和把鸦片的使用与华人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种族歧视情况发生。

  对一个因素与毒品滥用的关系,在研究和宣传中应首先尽可能的排除干扰因素。例如,如果一个青少年和一位中年都吸毒,社会会更加关注那一种情况呢?毫无疑问是我们的宣传会更加注重青少年。但事实上他们都在吸毒,中年人甚至有可能比青少年用的量还要多,但是,我们大众有情绪在里面。虽然这些因素不能完全排除,但减少一些是可以的,而且也可以在宣传中直接告诉受众涉及哪些因素,哪些因素是排除因素,这样受众会感觉到更加真实。在宣传中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可以采取忽略这些因素,从而造成一种关注的焦点,但是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讲,科学的宣传可能会引导受众采取更加理性的选择。现实的宣传仍停留在简单的联系基础上,对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报道不够深,也不够科学。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