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研究 > 吸毒与女性 > 正文
吸毒与女性
女性吸毒者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2010-03-03 07:51:28 来自:杜新忠戒毒网 作者:李凌 欧阳暖清 阅读量:1

  1、问题提出

  毒品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据统计,全世界每年10万人死于吸毒,1000万人因吸毒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毒品具有成瘾性和耐受性的特点,使吸毒者反反复复。国内有关吸毒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吸毒行为的成因及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探讨上,而且其研究对象多以男性为主,而对于日益严重的女性吸毒现象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本研究针对女性吸毒者这一特殊群体,对其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关分析,从而为戒毒工作者对吸毒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更好地促进戒毒者人格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为女性吸毒者戒毒后回归社会的跟进服务提供参考。

  1.1 我国吸毒的现状

  自70年代以来,国际毒潮不断侵袭中国,毒品犯罪又死灰复燃,而且其蔓延势头十分迅猛。中国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1991年为14.8万,1995年为52万,1999年为68.1万。(1)目前,全国涉毒区域达2148个县(市、区),吸毒人数超过千人的县(市、区)有214个。(2) 2002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禁毒》指出:“我国已由毒品过境受害国转变为毒品过境与消费并存的受害国。”

  国内外贩毒集团采取各种手段扩大毒品消费市场,以谋取暴利,他们的抓牙更是延伸到女性身上,使许多女性沦为吸毒者。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女性青少年吸毒者较为少见。但是进入90年代后,女性吸毒者有的地方已占到吸毒人数的20%-30%左右。截至200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已达105.3万名,其中女性吸毒人员的比例近20%,少数地区高达三分之一。⑶女性吸毒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1.2 女性吸毒的社会背景

  自古以来,男女角色在社会上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适合男性的人格特征多半与成就、事业相联系,适合女性的人格特征多半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吸毒者之间同样存在着因性别角色的不同而具有的差异性。有研究显示:在吸毒者当中,男性比女性更焦虑、更怯懦,女性比男性更外向、更感情用事。

  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环境对她们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东、西方在男女性别角色的人格倾向和能力方面,有着较为一致的观点,都倾向于认为女人不如男人。尽管女性占总人口的50%,但她们的劳动时间占全世界全部劳动时间的三分之二,可她们所占有的财富却不足1%,获得的收入仅有全世界总收入的10%。⑸性别角色观念决定着父母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教养态度,影响着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方向,塑造着个体的自我概念,生活态度,规范着个体的行为。对于女性而言,失恋或离婚等感情挫折对其影响是很大的,有研究发现,幼年有过被强奸遭遇的女性,其所受的影响是深远的,直接导致她们自暴自弃,仇视社会和走上吸毒的道路。⑹女性吸毒人员从总体上虽然比男性要少得多,但其社会危害却大得多。

  1.3 女性吸毒的特殊危害

  1.3.1 对女性吸毒者身体健康的特殊危害

  吸毒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生殖系统都有着明显的毒性作用,损害吸毒者的身心健康,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免疫系统。长期吸食毒品的女性会出现月经失调,造成不孕、闭经,孕妇会出现早产、流产、死胎及胎儿海洛因依赖。

  女性吸毒者成瘾时间要比男性所需时间短,吸毒次数要少,毒品摄入量要低。女性有着比男性更好的毒品药理感觉,她们更具有上瘾快、感觉好、依赖性强和戒断难等特点,而且由于女性心理脆弱、更缺乏承受能力,所以她们更容易复吸。

  1.3.2 存在卖淫等违法行为,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引发艾滋病,加速了性病的传播

  许多女性吸毒人员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轻,在吸毒成瘾后为维持毒资或毒品来源不得不从事卖淫活动,极易感染性病、艾滋病。艾滋病存在于患者或感染者的血液、乳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其主要的传播方式有: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据全国妇联权益部透露,目前我国经吸毒者传播艾滋病的比例已经达到40%。

  1.3.3 对家庭造成的危害

  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吸毒者是夫妻共吸的,他们大多是丈夫染上毒瘾之后,妻子受到引诱或赌气吸食。而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基本单位,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加上父母双吸后缺乏工作能力,对孩子的养育无疑是一场严重的灾难。

  2、理论支持

  2.1 罗杰斯的自我不协调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自我概念的协调统一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现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另一个是理想自我,是一个人心目中所希望的自我形象。而当实际上的自我与希望中的自我不相符合时,就发生了自我的不协调状态,这是一种紧张的内在的混乱状态,其后果就是适应不良,出现持续的焦虑。如果焦虑长期得不到缓解,心理障碍就会产生。

  罗杰斯还认为,如果一个人低层的基本的生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他的身体健康必然会受到损害;同样,如果他的关于安全从属和爱,以及自尊的心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他的心理健康也必然会受到损害。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