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禁毒综合 > 议论风生 > 正文
议论风生
正本清源,还“杨氏戒毒法”本来面目
议论风生
2007-07-08 21:43:06 来自:宁波戒毒研究中心 作者:姚新民 阅读量:1

    2005年11月14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郑萍医生起诉,一幕杨氏戒毒法姓杨还是姓郑的沸沸扬扬的闹剧算收场。

郑萍状告什么?

    郑萍医生,上海瑞金医院退休职工,在七十年代是外科脉管炎治疗小组成员。当时在麻醉科王鞠武主治医师指导下,利用中麻制剂治疗闭塞性脉管炎,主药是中麻I号或II号,前者为洋金花总碱,后者为东莨菪碱,辅药为氯丙嗪。在《中药麻醉的临床与探讨》(1973年9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一书中有一节由署名上海瑞金医院脉管炎小组供稿(郑为成员之一)的“中麻制剂对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病人应用”一文,主要有临床资料、临床观察、典型病例、讨论四大部分组成。临床观察有4方面,止痛是其中之一,文中记载“对度冷丁成瘾患者也可能得以戒除,如一例系Ⅲ级坏死(脉管炎病人)……经二次中麻后,戒断了杜冷丁。”全部文字和标点符号共83个字符。全篇文章洋洋万言,写戒瘾的仅占论文的0.8%。这就是郑的全部发现。此后20年也未见郑发表戒瘾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报告。就凭上述83个文字,起初扬言“她是专利发明人之一,要状告杨国栋”。随后她以侵犯发现权为由,多次向国家部委、省厅、市局多个部门反映、告状。2004年正式向中级人民法院起诉,2005年4月30日被宁波中院驳回。郑医生不服向省高院上诉,并通过新闻媒体大造舆论。现经高院审理认为上诉人提供的证据并不能证明其为诉争发现权的适格主体。裁定驳回郑萍起诉,二审受理费均由上诉人承担。

杨国栋要求澄清是非还我清白

    杨国栋,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研究员。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在钱潮教授的影响下,他应用东莨菪碱抢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休克、流行性乙型脑炎并发呼吸衰竭。70年代参加中草药麻醉的研究,采用中麻治疗外科休克,随后全面系统研究莨菪类药40余年,取得多项成果,是当今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的带头人。1980年时已先后在国家一级医学权威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附后表1。(因文革停刊文章发表时间有推迟),1980年后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专著3部,参编多部。

表1. 八十年代前杨国栋在国家一级杂志上发表的论文

    1.东莨菪碱静脉注射抢救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966,中华儿科杂志
    2.东莨菪碱抢救极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并呼吸衰竭,1973,中华医学杂志
    3.中药麻醉用于外科休克232例临床分析,1974,中华医学杂志
    4.东莨菪碱静脉注射抢救暴发型脑膜炎球菌败血症休克46例临床分析,1975,中华医学杂志
    5.莨菪类药在内科的临床应用,1980,中华内科杂志

    八十年代末,祖国大地毒潮泛起,作为我国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的带头人、全国东莨菪碱研究代表人物,出于对社会责任杨国栋毅然转向了毒瘾医学研究。他依据东莨菪碱1mg拮抗吗啡20mg抑制呼吸的经典药理作用的启示下,吸取中麻治疗经验和东莨菪碱研究成果。时值1991年夏天无锡徐大立医生(学会成员)向杨通报,西安有一被阿片毒害不能自拔的青年,试图以旅游逃避毒瘾发作之苦未成,经用山莨菪碱辅以中药救脱法治疗,二天后明显好转。杨国栋受此鼓舞,抓住机遇,立即向卫生部、厅、局报告,组织戒毒研究小组赴云南边陲地区采用莨菪类药戒毒,随后在宁波市政府支持下成立戒毒研究中心,杨任中心主任,开始接收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吸毒病人,采用东莨菪碱复合静脉麻醉法(即媒体讲的“1+1杨氏戒毒法”)戒毒。上述经过在杨主编的《微循环障碍与莨菪类药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一书中均有记载。据说杨还邀请徐医生一道参加研究。1992年5月31日,省科委和卫生厅联合召开吗啡类成瘾者的戒除方法及疗效研究成果鉴定会,肯定了这一戒毒新法。

    杨国栋作为职务发明人先后得到美国和中国授权“东莨菪碱戒毒剂及其制备和应用”发明专利。开展戒毒研究十几年来,仅宁波戒毒研究中心就治疗以海洛因依赖为主的万余例次吸毒者,同时进行了东莨菪碱戒毒机制的系统研究,提出了抗M受体是戒毒新靶点的理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并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麻研究的专家如是说

    郑萍使用的中麻治疗脉管炎,竟然是杨国栋等中麻研究协作组的成果。杨国栋在1970年,为了搞清中药麻醉中的主要成分是东莨菪碱,得到省卫生厅军代表边贵玺支持,经宁波地区卫生局军代表陈世文的同意,专门抽调杨国栋、徐钟淦(药理)和周宏奎(专搞气管炎),在地区卫生局专门成立了宁波地区卫生局科技组。在宁海县人民医院麻醉师叶根娣(解放军301医院复员)配合下,探索东莨菪碱用于休克病人麻醉的剂量。

    当年上海中麻协作组长瑞金医院麻醉科医师王鞠武是这样记述当年的:杨国栋从60年代初便开始东莨菪碱的临床研究。“文革”期间我们曾一道参加中药麻醉的研究。1971年在徐州杨提出过中麻有效成分是东莨菪碱,并说中麻名称可更名为东麻。在宁波成立“东麻协作组”后,我和曾因明等相继来宁波参观交流。当时上海中麻协作组用的是洋金花总碱(中麻Ⅰ号)针剂,接受杨的建议后,把起麻醉作用的东莨菪碱作为中麻Ⅱ号产品生产。1972年王鞠武设计中麻配方和观察方案指导瑞金医院脉管炎小组郑萍医师开展中麻方法治疗脉管炎,这样才有随后的脉管炎协作组用中麻治疗脉管炎这回事。1972年我们相邀撰写《中药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探讨》(王鞠武主编)一书各有关章节。八十年代,在我国吸毒死灰复燃后,杨发明东莨菪碱戒毒法治疗海洛因等吸毒病人,该法实质为东莨菪碱复合静脉麻醉,源于中麻研究,吸取了中麻经验。杨还深入系统研究东莨菪戒毒机制,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也是事实。当年在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上杨国栋因研究中麻还获得二项奖。

    在2005年3月28日上海瑞金医院麻醉科韩春云护士回忆往事写道:1972年6月上海瑞金医院脉管炎小组郑萍医师在麻醉科协助下应用中药麻醉制剂治疗脉管炎的研究工作是按照王鞠武设计的中麻配方观察方案进行的。我具体负责中麻的操作和用药后的观察及治疗记录,直到病人清醒,我将观察资料交给郑萍医师。

    徐州医学院麻醉科主任教授,当年全国中麻协作组组长曾因明说:1970年我院将“中药麻醉”应用于临床麻醉成功,其主要组成是洋金花总碱与冬眠I号复合。在1971年徐州召开的“中药麻醉讨论会”上,杨国栋提出洋金花总碱的有效成分是东莨菪碱,并说可将中药麻醉更名为东莨菪碱麻醉即“东麻”,但会上未被采纳(主要为政治因素)。随后“中药麻醉”还是正式采用东莨菪碱,并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用于临床麻醉,二是应用临床危重病人的救治,如休克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前者渐渐淡化,后者发展很快,而且形成以宁波为研究中心。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为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至八十年代又转向对吸毒病人的治疗。

发现权之争要有科学态度

    发现是指经过探索研究找出以前还没有被认识的事物或规律。法律上的所谓发现权,是指对至今没有认识的可能证明是正确的物质世界的现象、性质和规律的认识。“至今没有认识”即新颖性,是构成发现的重要条件和标准,依法应由主张者予以证明之。发现主要应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即物质世界的现象、性质和规律,因而应在科学范围内评议,确立、提供科学评价。这种认识应含有重要后续效应,不应是一项简单现象描述或可能推论。牛顿透过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看见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人很多,但有谁能去跟牛顿争发现权?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发现很多病征现象,但归纳为某某病或某某综合征的只属于认识到现象、性质和规律的人。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提交66页“震颤麻痹”论文,因此世人把发生在中老年的这一常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称为帕金森病。在此前已有许多人发现该病的一些现象,但描述不全面或没像帕金森那样明确作为一组疾病。今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仅属于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全世界有多少医生都只是与它擦肩而过。科学创新要理性指引和理性思考,常有所谓先进实验室作为研究平台。

    莨菪类药戒毒在古代中西方民间都有记载,清朝宣统三年(1910年)四明出版的《鸦片瘾戒除法》专著中就有专节介绍莨菪草戒毒。1972年英国的《马丁德尔药典》对东莨菪碱、氯丙嗪记载有戒除毒瘾功效。郑萍医生主张的发现仅属推测性结论,不构成对自然现象、特征或规律意义上的发现或阐述。严格意义上,她收的脉管炎病人是治疗性用药(度冷丁),不是病人觅药。新华字典载:毒品是指作为嗜好品用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病人用度冷丁是医学上止痛由医生而给,不构成公认毒品三个条件,即依赖性、危害性、非法性。在脉管炎治疗同时疼痛缓解,也就停止了度冷丁使用。这与杨国栋戒除毒瘾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面对郑医生提出的发现权,现代麻醉学专家曾因明教授说:我认为判定一个成果的归属三个要素是至关重要的。一是首先发现并提出明确的主题或课题或认识(所谓发现权),明确提出将东莨菪碱应用于海洛因吸毒病人的治疗,是杨国栋首先提出的,没有一人能提得如此明确,关键词如此确切;二是为此而进行前瞻性研究;三是研究的结果具有社会及经济意义。从这三方面看问题,包括发现权以及成果均应属于杨国栋是无可非议,也是客观存在的。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