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禁毒综合 > 社会写真 > 正文
社会写真
AIDS考验人类关爱精神——一位因毒品感染艾滋病病人的自述及警示
社会写真
2007-07-08 18:52:08 来自:自贡日报 作者: 阅读量:1

  一名男子因吸毒染上了艾滋病,从此他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亲人离去,贫病交加,孤独绝望。虽然他当上了防艾宣传员,想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做一点公益事情,但他内心最强烈的愿望却是安乐死……

  引子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它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三种接触方式传播,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传染性疾病。艾滋病病毒是通过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和机体抵抗能力,而给人以致命的打击。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该病死亡率几乎高达100%,被称为“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目录,并被确定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抗击艾滋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任务。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1月18日经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通过,于3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宣传防治艾滋病的职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任何医疗单位不得拒绝治疗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大中学校课程,鼓励组织和个人参与艾滋病防治等内容。

  抗击艾滋病迫在眉睫,而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这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更加引发我们的关注……

  一位艾滋病人的求助电话

  2月21日一大早,记者突然接到一名男子的热线电话,问能否通过本报提议,将“安乐死”合法化提到即将召开的两会上讨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心中产生这样一种希望?这名拨通热线的男子又有着什么样的心声呢?他告诉记者,自己因为吸毒染上了艾滋病,现在是市艾滋病防疫中心的宣传员,他想为自己也为其他“同行”表达想安乐死的心声,希望得到记者的帮助。

  为了解详细情况,记者提出希望与他面对面交流,经过再三考虑,该男子最终接受了记者的提议。

  三天后,报社热线电话再次响起。下午5时30分,一位瘦高个子、面容憔悴的中年男子出现在记者面前——他就是打进热线的艾滋病患者。他向记者要了一张废报纸,将报纸垫在椅子上才坐下,然后出示艾滋病宣传员工作证及各种宣传手册。当记者想翻阅那些文件时,他却拒绝了,只让记者保持距离观看。随后,他点燃了一只烟,与记者开始了交谈。

  记者:你是怎么染上吸毒的?

  患者:我高中毕业后在成都军区当了三年兵,转业后开始做点小生意,但一直未有大的起色,于是便想到去沿海发展。到海口后通过自己的拼搏,不久便在一家酒店当上了后勤经理。当时同租房子的都是自贡老乡,没想到他们中的几个很快沾上了毒品——海洛因,在他们的劝说下我也开始了吸毒。时间大概是1990到1991年间。

  记者:你想过戒毒吗?

  患者:1993年从海口辞工回自贡就是为了戒毒。亲人们是出钱出力地帮我。送戒毒所、送外地隔离,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一般是戒了两三个月又开始复吸。最长的一次戒了两年。我的亲友们已经对我彻底失望了,我也没有脸再见他们。

  记者:现在还在吸毒吗?

  患者:偶尔,比如昨天就打了一针。

  记者:记得第一次吸毒的情形吗,你那时对毒品又是怎么认识的?

  患者:你们一定认为会是飘飘欲仙,非常舒服的感觉,其实并非这样。有些人第一次吸毒还会呕吐。而我第一次吸毒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昏睡了一天。毒品让人上瘾不是因为能给你身体上带来多大的舒适感,而是在你心中留下一个极为深刻的“印象”,可能就是所谓的“心瘾”。那时只想赶时髦、求舒适,知道毒品有危害,但没意识到这个危害到底有多大。

  记者:你想过吸食毒品会染上艾滋病吗?

  患者:想过。每次跟别人共用一个注射针头的时候心里都会想。毒品的魅力实在太大,一个沾有艾滋病的针头放在那里,假如你毒瘾又犯了,我敢保证10个吸毒的人没有一个会拒绝注射。

  记者:你是怎样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的呢?

  患者:一年多以前,无意中碰到一位战友、也是少时的好友。听说泸州换脑可以戒毒(交两万元即可),他想救我。我那时经常生病,免疫力很差,身上还长小疙瘩,也怀疑自己得了另一种病。朋友先给了我几千元钱,让我做检查。没想到只用80元就可检测。一周后防疫站给我打电话来,虽然没有说显阳性,却问了很多问题,比如“是不是在吸毒”、身体状况等(还让我三个月后复查),我当时意识到自己身体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记者:你得到染病的消息后是什么反应?你的家人又是什么反应?

  患者:我觉得完了,自己一切都完了!回到家后我直接告诉了家里人,他们知道后都搬走了,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

  记者:治疗情况怎么样?

  患者:几乎没有治疗,因为没有钱。

  记者:现在你都跟谁有往来呢?

  患者:和我一样的人,但是人群很不固定,一批人混两三天就不往来了。待在一起就是聊天,不论谈什么,最终的话题都会扯到毒品。

  记者:你现在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患者:政府为我办了低保,做防艾宣传工作也有一点收入。

  记者:得艾滋病后,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患者:所有的亲友都远离我。我很孤单、绝望。别人的关心更是一种奢望!尤其是前不久出了一次车祸,手脚都撞断了。我卖光了家里所有电器,服毒药自杀,但昏睡了五天五夜后,却醒了过来。政府了解到我的境况,将我送到医院治疗。后来当了防艾宣传员,瘸着腿仍然坚持上街去发宣传资料,希望能在生命的最后多做一些公益事情。

  记者:在宣传中,你具体做些什么呢?

  患者:为这个高危人群免费换针具、发宣传资料、发安全套、带他们到市里做检查!我干了三个月,带去检查的有10来人,几乎一半都检查出有艾滋病。

  记者:你为什么想安乐死?

  患者:现在最希望能够安乐死。为社会和家庭减轻负担,让家人解脱出来,因为我对不起他们!我那里有一本染上毒瘾之后的日记,等我死以后,你们可以看。

  记者:你想对现在正吸毒的人说什么吗?

  患者:为了赶时髦,求舒适,我的生活被毁了。现在的小青年沾毒品,太愚蠢了。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毒品摧残人性,会让人一无所有。电视里演的全是真的!

  把脉

  ▲戒毒所

  齐心协力反吸毒

  市戒毒中心的刘老师在谈到毒品时说,毒品属于成瘾医学范畴。国家每年耗资2000亿,相当于百年难遇的1998年洪灾带来的损失;毒品扭曲人性,很多人为了吸毒,走上偷、骗、抢、杀人、放火等邪道,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在对家庭的影响上,吸毒好比一颗炸弹,落到哪家哪家就会爆炸。

  拒绝毒品需要广泛宣传,尤其是要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毒品的危害;同时国家要有力打击毒贩,帮助原种植毒品的地区的人们富裕起来,不再种植毒品;戒毒人员最好隔离治疗3至5年,社会、家庭要给予他们关心,不要有歧视思想。

  ▲司法局

  安乐死在我国尚未立法

  司法局援助科负责人介绍说,安乐死在西方一些国家是合法的。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还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就他个人而言,认为经过严格的司法审查,确实得了疾病、痛苦不堪、在经过公证人员公证的情况下,可以有条件地实施安乐死。相信随着法制进程的推进,安乐死的法律法规会在不久的将来出台。

  ▲警方

  禁毒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市禁毒大队负责人告诉记者,由吸毒感染上艾滋病的患者逐年剧增。他们本身很苦恼和无奈,要维持吸毒必须不断寻找资金来源,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都很放任,抢劫、敲诈案件不断上升,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威胁。要根除毒品,政府须加大重视力度、增加财政投入、给予吸毒人员关怀,使他们对社会少或不产生对抗情绪;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方式防止毒品扩散,尽量减少新滋生吸毒人员;同时不断完善毒品管理和对吸毒人员相关的法律法规。

  禁止毒品传播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一起参与。希望广大市民积极举报,多与警方接触、联系、配合。

  ▲防艾办

  做好防治艾滋病各个环节工作

  市艾滋病防治中心认为,目前我国对艾滋病患者采取“四免一关怀”政策:免费初筛检测、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免费让艾滋病孤儿入学就读;政府、社会、社区对艾滋病人实施关怀。艾滋病感染者要到医院治疗各种疾病;对于艾滋病患者,新出台的《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当地专家对每一病例作出治疗方案跟踪治疗。任何单位、组织、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人,相关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如符合低保条件的,民政部门要落实低保政策;劳务部门要保障有劳动能力的艾滋病人的劳务;卫生部门做好相关知识宣传,如患者不共用针具、刮胡刀,鼓励吸毒者将注射改为口服或吸服。希望通过监测和干预,降低感染和患病人数。艾滋病是综合性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抗击。

  ▲社会人士

  尊重和关爱艾滋病人

  谈到艾滋病,社会人士唐女士认为,大家应该尊重、理解艾滋病人;相关部门要广泛宣传,让人们了解更多与艾滋病相关的知识;如果人人都自重自爱,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相信病毒传播速度会大大减慢;从自己做起,正确对待艾滋病,多去关心帮助艾滋病病人,给他们更多关爱。

  特别点评(点评者:阿清)

  艾滋病 我们共同的考验

  卫生部2月13日公布,去年全国13263人因传染病死亡,艾滋病发病的死亡数,已占据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报告死亡数的第三位。截至去年底,中国报告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5万人,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去年我市报告艾滋病感染者252人。艾滋病在挑战现代医学,同时也考验着人类的关爱精神。

  一名男子因为吸毒染上艾滋病,当他只是名吸毒者时,亲人朋友伸出了援助的手,出钱出力帮他戒毒;当他被确定感染了艾滋病后,亲人离去,朋友疏远,任他在孤独和绝望中挣扎……一项对艾滋病病人情绪取向的调查显示:近50%的人持恐惧、回避、厌恶甚至仇视的态度,近50%的人持同情态度,而持关爱帮助态度的人寥寥无几。人类的平等、宽容、博爱精神,在艾滋病面前变得如此苍白无力!作为现代医学尚未攻克的难题,艾滋病和其他一切危及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一样,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而艾滋病人也和其他病人一样,应该得到关爱和帮助。今年3月起开始实施的《艾滋病防治条例》已明确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家属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恐惧缘于无知,人们把艾滋病视为洪水猛兽,是因为相关知识的匮乏。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较为单一,即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如握手、拥抱、一起喝茶、共同进餐、共用工具或办公用具、一起游泳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毒。据新华社消息,因为怕受到歧视,宁夏目前仅有一名艾滋病人到医院接受医疗救助,绝大多数病人处于“隐情”就医状态,连疾控部门也很难联系上,成为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巨大隐患。因此,关爱和帮助艾滋病病人,与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一样,是防控艾滋病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随着艾滋病疫情的蔓延趋势,艾滋病不可抗拒地走近了我们的生活,病毒感染者就在我们身边。远离艾滋,不是对艾滋病病人的冷漠排斥,而是大力宣传,积极预防,倡导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艾滋病不是“他们的事情”,不只是艾滋病病人及家属的事情,也不只是艾滋病防治人员的事情,而是“我们的事情”,是全人类必须面对的事情。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高扬人类平等、宽容、博爱的旗帜,共同迎接艾滋病的考验。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