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禁毒综合 > 调查分析 > 正文
调查分析
新闻分析:毒枭为何能在缅甸生存
调查与分析
2007-07-08 23:00:38 来自:环球时报 作者: 阅读量:1

    编者按:6月26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禁毒日”。近几年来,中国政府打击毒品犯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禁毒形势仍不容乐观。据国家禁毒委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已达79.1万名,比2003年上升6.8%。中国的毒品大部分来自缅甸、泰国、老挝交界的金三角地区。那么,该地区目前的禁毒形势如何?请看本报驻缅甸特约记者发回的报道。

  缅甸出过不少大毒枭

  缅甸是中南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以盛产柚木、红宝石、翡翠等闻名世界。但是,由于经济起点低,技术落后,再加上长期的战争和动荡、西方国家的制裁封锁以及国内的政治僵局,使这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沦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人民的生活非常贫穷。也许正是因为战争与贫穷,毒品与缅甸结下了不解之缘,缅甸北部与泰国、老挝交界的金三角地带一直是全球鸦片的最大产地,这里也出了很多有名的大毒枭。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当地最大毒枭是“鸦片将军”罗星汉;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当地的最大毒枭则是“毒品大王”坤沙。

  目前,隐藏在缅甸的毒枭魏学刚被称为“亚洲头号大毒枭”。2005年1月24日,美国司法部和禁毒局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指控缅北佤邦地区8名毒枭涉嫌介入毒品种植、采集、生产、加工和运输,并向美国直接销售毒品牟取暴利。这8名毒枭当中,魏学刚排在第一名。美国还以200万美金的悬赏对他全球通缉。

  魏学刚出生在中国云南,上个世纪50年代离开中国来到缅甸东北定居,他高中毕业后被“毒品大王”坤沙的部队征去当兵。在坤沙军中,魏学刚表现突出,很快成为坤沙手下的干将。1984年,他脱离坤沙加入佤联军,并很快在与坤沙争夺地盘的混战中脱颖而出,成为南佤地区的佤联军头目。据称,魏学刚控制着金三角至少七成的毒品买卖。

  此外,泰国、中国等国的犯罪分子也纷纷进入金三角地区,他们凭借当地种植罂粟的便利条件大肆进行毒品走私。近几年来,仅中缅警方合作抓捕或击毙的毒枭就达数十人之多,比如被缅甸军警击毙的毒枭刘明和被中国警方抓获的毒枭谭晓林等。

  事实上,由于缅北许多民族长期靠种植罂粟为生,地方民族武装“以毒养军,以军护毒”,当地民族首领与毒品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毒枭们现在生活怎么样

  近些年来,随着各国加强打击毒品犯罪活动,金三角的大毒枭只有两条路:要么被各国军警抓获或击毙,要么向政府投降。

  “鸦片将军”罗星汉于1973年被泰国军队逮捕,同年被引渡回仰光,被缅甸政府以“叛国和贩毒”罪名判处死刑,后改为无期徒刑。在仰光监狱中度过7年的牢狱生活后,罗星汉于1980年因缅甸全国大赦得以出狱。罗星汉出狱后,生活在仰光,但他一直遥控着家族的生意往来,从未丧失对果敢地区的影响力,在金三角地区也仍然可以呼风唤雨。记者曾在仰光见过罗星汉,他虽已是80岁高龄,但行动仍旧十分灵活,每日早起后以打高尔夫球作为锻炼。他思维敏捷,声音低沉有力,还时常出席一些商业场合的活动。

  坤沙于1996年向缅甸政府军投降。缅甸政府拒绝美国引渡要求,将其软禁在仰光的别墅里。现在,坤沙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只有那段贩毒历史被人们翻动时,他才会被人记起。

  不过,许多毒枭为了追求巨额利润,不惜铤而走险,死不悔改,被缅甸警方击毙的大毒枭刘明就是一个例子。刘明早年在云南省耿马县拐卖人口被判刑5年,1992年释放后偷渡到缅甸果敢特区。在果敢,狡诈的刘明取得了当地头领的信任,曾被任命为特区财政部副部长、果敢东城区开发部部长。同时,刘明在当地组织一个武装贩毒团伙,建了几个地下毒品加工厂,将海洛因大量销往中国境内。中国警方掌握刘明大量罪证后,决定逮捕他,并与缅方联系要求配合。2002年,缅甸政府内政部部长亲自下令抓捕刘明。由于受到当地头领的庇护,抓捕刘明存在很大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中方专门派人前往缅境内与缅政府一道向当地头领施压,晓以利害,当地头领只得同意逮捕刘明。缅甸军警展开围捕,刘明开枪拒捕,被当场击毙。据粗略统计,近几年中被中缅警方抓获或击毙的毒枭就多达50多人。

  毒枭为何能在缅甸生存下来呢

  联合国禁毒署的报告称,缅甸北部的佤邦辖区是金三角毒品的主产区,也是毒品加工、贩运的集中区域。佤邦位于金三角的东面和南面,行政名称是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它包括北佤和南佤两个区域,其中北佤和中国接壤,南佤和泰国接壤。据估计,佤邦罂粟种植面积约八九十万亩,年产鸦片上千吨,占金三角毒品总产量的85%以上。在这块土地上,罗星汉、坤沙等人都曾是统治者,其他许多大毒枭也都从这儿发家。那么,缅甸北部地区如何成为毒枭生存的乐土呢?

  19世纪,英国殖民者通过战争灭亡了缅甸贡榜王朝后,颁布法律确认罂粟种植合法,从此鸦片便在缅甸深深扎下了根,漫山遍野的罂粟花彻底改变了缅甸山区百姓的生活与命运。为了对这块殖民地实行永久统治,英国殖民者利用缅甸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让山区里的民族土司政权脱离缅族的统治,埋下了民族分离主义的种子。

  直至今日,缅甸境内仍有数十支少数民族武装,割据一方,与政府不时发生军事冲突。为了得到维持武装斗争所需的经费,这些处于贫困山区的民族武装把目光投向了罂粟。一位熟知佤邦内情的人士表示:“说穿了就是佤联军经常打仗需要军费,佤邦的领导们需要钱,只有种鸦片,才可能让他们迅速得到大量的钱。”在佤邦,进行鸦片交易要收交易税;要将鸦片运出佤邦境外,还要收25%的出口税。这些与鸦片有关的税收,统称为“特货税”,佤联军收入的80%以上来自“特货税”和贩毒收入。谁控制了这个地区,谁就可以得到这些巨额的收入。

  另外,缅甸北部地区大部分是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区,丛林密布,道路崎岖,交通闭塞,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政府力量难以到达,为种植罂粟提供了政治、经济以及地理、气候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毒枭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和环境。

  金三角民众还未解决温饱

  虽然说种植和贩运毒品利润很大,但大部分利润都让毒枭拿走了。种植罂粟没有给佤邦民众带来好日子,佤邦的大多数人至今未能解决温饱问题。联合国禁毒署于2002年在佤邦的调查表明,该地区每户的年平均收入仅56.12美元,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资。

  不过,由于一百多年来,当地人一直在种植罂粟,因此他们心中并不把鸦片当作是毒品,只是把罂粟种植当作自己的饭碗。

  现在,缅甸政府虽然鼓励当地人种植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但这需要投资和技术,当地农民一样都不具备。此外,无论收成好坏,鸦片最终都能卖出去,而生产粮食或经济作物却要担风险。当地信息闭塞,一些人思想十分僵化,政府一旦宣布禁种罂粟,他们便跑到一些深山里种植。

  一名禁毒官员指出:“只要当地人还种植罂粟,毒枭就会始终存在;同样,只要有毒枭贩毒,当地就一定会有人种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为什么罗星汉完了,出了个坤沙;坤沙完了,又出个魏学刚的原因。”

  中缅合作开展“绿色禁毒”

  缅甸政府高度重视禁毒工作。6月26日,缅甸政府在仰光举行焚烧毒品仪式,当场焚烧约1.9吨各类毒品,其中包括625公斤鸦片和759公斤海洛因。在北部地区,一些军警近来也开始铲除罂粟种植地。近年来,缅甸在禁毒方面态度积极,不断开展打击毒品的斗争,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外肃毒机构的合作。自1999年起,缅甸政府宣布实施为期15年的“新目标计划”,提出了在2015年东南亚宣布成为“无毒品区”前率先实现缅甸无毒化的目标。在政府推动下,1997年,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宣布成为“无罂粟种植区”;2003年,果敢地区全面禁种罂粟;佤邦也计划自2005年6月起实行全面禁种罂粟。

  中国紧邻缅甸金三角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金三角的毒品对我国造成巨大危害。面对毒品的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坚决,行动果断,在不断强化打击毒品犯罪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禁毒合作,帮助缅甸等邻国进行罂粟替代种植,促进当地合法经济发展,以求从根本上解决毒品问题。

  2000年,中国参加“东盟和中国国际禁毒会议”,签署了《东盟和中国禁毒行动计划》。中国还与缅甸、泰国、老挝签署了《禁毒合作谅解备忘录》。

  中国在尊重邻国主权和法规、遵守相关国际准则的基础上,积极帮助缅甸推进罂粟替代种植计划。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投入5亿多元人民币和数千人次的技术援助,帮助金三角地区实施罂粟替代种植,面积超过62万亩。在中国的帮助下,佤邦地区原来的大片罂粟地都变成了水稻田。缅甸和联合国毒品控制和犯罪预防办公室的联合调查报告显示,缅甸2004年罂粟种植面积为4.42万公顷,比2003年减少29%,比1996年下降73%。联合国禁毒署称,这项“金三角绿色禁毒工程”是“全球禁毒史上的创举”,是“造福全人类的宏大工程”。

本报驻缅甸特约记者 李仕情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