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禁毒综合 > 毒品犯罪 > 正文
毒品犯罪
我国制贩新型毒品犯罪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毒品犯罪
2007-07-22 20:34:15 来自:杜新忠戒毒、禁毒专业网 作者: 阅读量:1

    新型毒品是指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物。受国际毒潮特别是周边国家、地区新型毒品犯罪趋势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毒品海洛因等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我国新型毒品犯罪发展迅猛,制贩活动逐步由东南沿海向内地和海外转移,形成制、贩、消费一体化。新型毒品犯罪已成为我国毒品犯罪一大突出问题,引发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当前我国新型毒品犯罪的特点、趋势

    (一)从种类看,新型毒品主要涉及冰毒、摇头丸、氯胺酮,且仍在不断增多。目前,我国被普遍滥用的新型毒品除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外,还有氯胺酮(K粉)、三唑仑、安纳加、咖啡因、盐酸丁丙诺菲、安眠酮等,且种类呈不断增多趋势。

    (二)从来源看,以国内制造为主,但“金三角”地区、某些周边国家和欧洲向我渗透的情况逐年增多。目前广东和福建仍然是我国制造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的重点地区,我国缴获的新型毒品70%以上来自广东和福建。2000年以来,缅北地区在海洛因大量入境我国的同时,冰毒向我渗透的情况也很严重。2001年以来,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东、陕西、新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都查获了来自“金三角”地区的冰毒和摇头丸。欧洲方面,比利时、荷兰的摇头丸向我贩运逐年增多。此外,俄罗斯、乌兹别克、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等国家走私贩运和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毒品的情况日趋严重,对我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三)从流向上看,我国国内生产制造的冰毒主要流向境外,摇头丸、氯胺酮主要供应国内,安眠酮大量流向南非。1991年以来我国共缴获65余吨冰毒,主要流向境外。据联合国禁毒署2002年报告称,全世界冰毒缴获量,中国占了50%。2000年以来,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查获在我国生产制造并被走私运出境的冰毒等精神药物毒品大案就有30多起。摇头丸、氯胺酮在全国大中城市甚至西藏拉萨泛滥十分严重,一些小县城的娱乐场所里也可随时见到。安眠酮则大量流向南非,2004年,在南非警方组织的三次缉毒行动中缴获来自中国的安眠酮达12吨。

    (四)从消费市场看,娱乐场所吸食新型毒品问题日益严重,消费市场不断升级。1991年以来,我国共缴获摇头丸1641万多粒,咖啡因、氯氨酮等精神药物121吨,主要消费地点是歌舞娱乐场所。目前我国歌舞类娱乐场所有5.6万家,经营歌舞娱乐的综合场所有57.4万家。2002年到2004年公安部共组织对400余家娱乐场所进行暗访,发现90%以上的歌舞娱乐场所不同程度地存在吸贩摇头丸、氯胺酮等苯丙胺类毒品的问题,以广州、深圳等城市最为严重,几乎处于半公开状态。吸食新型毒品的群体也在发生变化,逐步由过去以社会无业青年为主向商人、公司职员、演员、大学生和国家公务员等其他社会阶层扩散。

    (五)从犯罪类型上来看,跨境制贩和走私新型毒品案件急剧增多。近两年来,我国破获了大量跨境制贩和走私新型毒品大要案件。其中,2004年的中菲“9.2”案件,我方派人赴菲开展侦查破案工作,在菲律宾缴获296公斤冰毒。中马“5.12”案件中,我方在马来西亚打掉当地最大的冰毒加工厂。湖北“9.16”案件中,打掉台湾人在大陆开设的冰毒加工厂,缴获固体冰毒19公斤、液体冰毒600公斤。

    二、近年来加强打击新型毒品犯罪的工作措施

    (一)大力开展专案侦查。近年来,我国在大力开展跨省区市办案协作的同时,不断加强与苯丙胺类毒品消费国和中转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日本、韩国及香港的办案合作,共同打击新型毒品犯罪。2001年以来,我国成功侦办了涉及美国的“12.5”案,涉及日本的“1.05”案、董顺顺特大制贩摇头丸案、“10.05”跨国走私案及朝鲜“千里马”轮船走私冰毒案等一批跨国贩毒大要案件,有力地打击了跨国制贩毒犯罪,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

    (二)深入开展专项斗争。在东南沿海重点地区连续组织开展了多次以摧毁冰毒、摇头丸地下加工厂和销售网络为重点的“打击制贩冰毒、摇头丸犯罪专项斗争”。通过专项斗争,破获了一批制贩冰毒、摇头丸大案,打掉了一批危害一方的贩毒团伙,摧毁了一批跨国、跨区域贩毒网络,抓获了一批大毒枭,捣毁了一批制毒加工厂。同时,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公共娱乐场所组织开展了“打击娱乐场所传播摇头丸等兴奋剂犯罪活动的统一行动”。此外,连续几年开展以整治文化娱乐场所吸贩冰毒、摇头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为目的的统一行动,与治安、文化等部门相互配合,大力净化、重点治理歌舞厅、夜总会等文化娱乐场所滥用新型毒品问题。2004年,全国就清查歌舞娱乐场所20000多家,限期整改取缔涉毒歌舞娱乐场所4532家,有效遏制了摇头丸、氯胺酮等毒品的消费市场。

    (三)切实加强新型毒品的宣传教育。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及时推广了广东省对人民群众举报冰毒加工厂予以奖励的办法,配合所破获的一些大案的宣传报道工作,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对新型毒品的宣传教育工作。2002年,国家禁毒办参与组织制作电视纪录片《世纪之患——新型毒品》并发行了9万余套VCD,下发了宣传冰毒、摇头丸危害的招贴画116万张。各地把新型毒品的预防教育与歌舞娱乐场所整治有机集合起来,深入社区和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有关新型毒品的识别和防范教育活动,受教育人数达3亿多人次。

    三、打击新型毒品犯罪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虽然公安机关对新型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新型毒品在我国蔓延仍十分迅速,主要原因一是新型毒品原料来源充足,制造工艺简单、方式隐蔽,并且价格便宜,消费市场大,消费群体对其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造成新型毒品制造、蔓延迅速。二是有关部门对精神药物的管控和前体原料的管制工作存在严重漏洞,造成管制药物的流失。例如,山东方明药业公司大量氯胺酮注射液流入非法渠道;中马“5.12”案件所缴获的65吨氯化钯、苯基丙酮等制毒原料,全部来自江苏、浙江等化工大省。三是东南沿海新型毒品犯罪严重的地区缺乏必要的专门力量,对冰毒、摇头丸案件无力深追细查;基层一线民警对新型毒品发现能力低、打击力度弱。四是对摇头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犯罪的立法滞后,目前尚无对一些新型毒品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五是娱乐场所新型毒品违法犯罪管理难、检测难、打击难、处理难。

    针对这些情况,要加强对新型毒品犯罪的控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人民群众的宣传,鼓励人民群众举报制贩新型毒品犯罪活动;切实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提高各警种特别是一线民警发现和识别新型毒品及其制造加工制毒窝点的能力;联合工商、文化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监督和整治力度,探索利用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逐步建立娱乐场所禁毒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修改草案)尽快出台;要加快立法步伐,推动有关新型毒品定罪量刑相关司法解释尽快出台,为执法机关打击新型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更有效的法律武器;积极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打击新型毒品犯罪案件的区域性禁毒执法合作,进一步加大情报交流和联合办案。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