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要闻 > 社区戒毒与康复 > 正文
社区戒毒与康复
戒毒康复:走向新生活的驿站
2010-10-11 10:57:05 来自:法制日报 作者:杜新忠转 阅读量:1

  为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有效解决吸毒人员吸毒、戒毒、再吸毒、再戒毒的恶性循环问题,2006年6月,有关部门决定依托劳教场所建立戒毒康复中心,利用劳教所现有的戒毒资源和教育矫治条件,接收劳教戒毒期满后自愿留在戒毒康复中心接受戒毒康复的人员以及社会上的自愿戒毒人员,通过有效地治疗和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戒毒、治疗、康复、劳动、就业指导一体化,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提供过渡性安置。这是一项由党委、政府领导,政府开办,司法行政部门承办,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吸毒人员的关怀。

  一年多来,北京、上海、广东、广西、重庆、新疆等地的劳教场所率先试点,积极筹建戒毒康复场所,开展戒毒康复试点工作,在不断扩大收治规模的同时,努力探索有效的戒毒康复工作模式,制定了完善的工作制度,使戒毒康复工作有章可循、运转有序;创新了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尝试建立康复人员家属联动机制、互帮互助机制,有效提高了戒毒巩固率;加强了戒毒康复工作专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利用专家的力量,引进心理学、医学等领域的科技新成果,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引进效益好、技术含量高、适合戒毒康复人员的劳动生产项目,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增加康复人员的收入。

  作为一项新的、探索性的工作,戒毒康复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积极进展,社会效益初步显现,受到戒毒康复人员及其家属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戒毒康复人员进行康复训练

  ■北京市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回归社会的桥梁

  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南郊的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隶属于北京市劳教局。这里远离喧嚣,花木葱茏,安详平和。漂亮的三层小楼墙壁上,“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几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据工作人员介绍,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于2007年2月正式启用。这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精心设计的治疗区、观察区、学习区、生活区、生产区、办公区六大功能区,可满足康复人员身体康复、心理康复以及开展文化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

  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是社会公益事业机构,目的是对戒毒人员提供过渡性安置,帮助他们在这里实现戒毒,最终适应社会、回归社会。

  从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启用以来,已累计接收了戒毒康复人员150人,并为他们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提供了一定期限的过渡性安置。

  自我救助 实施社区化管理

  “康复中心不同于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我们坚持让康复人员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再社会化的理念,实行契约式、社区化管理方式。康复人员要以自我救助为主,工作人员为他们的思想转变、心理转变、行为方式转变提供服务。”康复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小同介绍说。

  在康复中心,康复人员要履行《协议》约定的权利与义务,在这里参加学习劳动,文化技术培训,接受心理辅导。他们的行动是自由的,3个月后,他们可以请假,也可以回到社会长期居住,寻找工作。

  康复人员的宿舍全部按照标准间配置,有电视、淋浴设备和卫生间。为方便与亲人的团聚,康复中心设置了会见室、“亲情厨房”和“温馨家园”,家属可以在这里留宿。

  康复中心实行单元化管理模式,由一名责任老师带领三四名康复人员组成管理单元,民主推选出组长负责本小组的卫生、学习、训练等活动。在完成集体活动的前提下,中心发挥每名康复人员的聪明才智,设计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方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康复中心不仅是社区,更是充满“人性化”色彩的大家庭。所有的工作人员虽然都是警察,但他们不着警服,角色是一名“老师”,对康复人员以“老王”、“小李”相称。大家就像一家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这里,凡是涉及到制度变更、组织活动等重要事项都要在会上公布,征求意见,或者进行表决。康复中心副主任季南说,“目前实施的规章制度都是大家共同参与制定的。起初,有一些不遵守规定的行为,如晚上不按时关灯就寝等,我们就把大家集合起来进行讨论。大家认为,晚上9:30关灯太早,于是改成10点关灯。这只是一件小事,但体现了尊重与信任”。

  祛除心瘾修复变形人格

  戒毒,最难的是摆脱心理依赖。中心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进行心理康复。在心理咨询室,房间面积不大,却布置得十分温馨。仿古的台灯搭配起典雅的家具,再协调以柔和的色调,相得益彰。一个看似厚重的屏风将咨询室一分为二,里间为个体咨询室,外间可以进行小组活动。

  李松,康复中心心理咨询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最爱做的事就是和康复人员谈话。起初,有的康复人员由于对心理咨询工作不了解,有抵触情绪,认为咨询就说明自己有病。李松一有空就和康复人员一起聊天、娱乐、学习,向他们讲解心理学知识,渐渐地,康复人员喜欢上了“李老师”。心里不痛快、家庭有问题都爱找他聊聊,他也慢慢地走进康复人员的内心世界。

  李松说,康复人员的内心世界很丰富,也很敏感、多疑,他们很容易从别人的话语、动作中捕捉信息,如果感到你看不起他们,那以后你就不可能去了解他们。他们中一些人曾经有过事业成功的经历,但吸毒毁了一切,他们对未来不知所措,害怕面对亲人、面对毒友,也害怕面对自己。我们是他们的朋友、亲人,是他们心灵的解读者。

  按照要求,康复中心为每名康复人员建立了心理档案,制定了心理调节计划。李松和同事们一起为康复人员讲解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团体咨询活动,开展个体咨询,为每名即将离开中心的人员做心理鉴定,还要参加对社会康复人员的家访工作。每天的工作是忙碌的,但他却过得很充实。

  提高素质 搭建回归桥梁

  “对吸毒人员来说,回归社会以后需要有一个良性的生活圈子,朋友、亲人的帮助、监督是最重要的。”康复中心主任孙本良介绍说,“绝大多数的吸毒者都想戒毒,但毒品戒断率非常低。社会、家庭的不接纳、关爱的缺乏是导致复吸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