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专家文集 > 刘志民 > 正文
刘志民
中国网对刘志民的访谈
2009-11-28 21:21:53 来自:中国网新闻中心 作者:网络 阅读量:1

  行为毒性的另一方面是毒品对人精神、意志的麻醉和瓦解。从海洛因等毒品作用看,主要可刺激或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这种刺激或抑制的结果可以使人感到兴奋,处于一种暂时亢奋状态,或中枢神经抑制,使人嗜眠,大脑处于一种麻木状态。对滥用者来说,可能会得到一种瞬间的虚幻觉,暂时地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压力、精神空虚和忧虑,伴随着这种毒品反应的是吸毒者出现怪异行为表现和周期性反复出现的躯体戒断症状。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吸毒,成瘾后都会导致吸毒者产生沉迷、萎靡不振、冷漠、嗜睡、极度兴奋后的极度衰弱的身体、精神行为和人格的一系列改变,使吸毒者同以前判若两人,对社会、家庭失去责任感,道德沦丧,欺骗,生活颓废和为获得毒品导致的各种违法犯罪,其结果,不但身陷囹圄,且常常终生无法解除此恶癖。

  一个吸毒者曾经这样描述吸毒对他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吸毒的最大害处,是麻木、瓦解人的精神和意志,致使人丧失良知和责任感,干出一切坏事而觉得与己无关。”

  2、新型毒品 “新型毒品”主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大麻等传统麻醉药品,于近几十年发生滥用的一大类以化学合成来源为主的毒品。根据此类毒品的毒理学性质,可以将“新型毒品”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以中枢兴奋作用为主,代表物质包括甲基苯丙胺(我国俗称“冰毒”)和可卡因;第二类是致幻剂,包括植物来源和化学合成的,代表物质有色胺类(如裸盖菇素)、麦色酰二乙胺(LSD)、苯烷胺类(如麦司卡林)和分离性麻醉剂(苯环已哌啶和氯胺酮);第三类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代表物质是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我国俗称“摇头丸”);第四类是一些以中枢抑制作用为主的物质,包括氟硝西泮和γ-羟基丁丙酯(GHB)。现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流行滥用的几种主要的“新型毒品”的危害性介绍如下:

  (1)冰毒“冰毒”是苯丙胺类毒品的主要类型。其主要的毒理学特性就是具有很强烈的中枢兴奋作用。大量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苯丙胺具有很强的正强化作用,其特点是即使偶尔或一次单剂量使用即可产生“急性强化效应”,而强化效应是导致成瘾的重要生物学因素,这同苯丙胺类毒品导致脑内多巴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因此,滥用潜力很大,成瘾性很强。

  滥用甲基苯丙胺后导致以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为主的急性中毒的典型症状/体征,包括:无目的的机械性过度活动、面部发红、发热、出汗、心率加快、心律失常、血压升高(严重时可导致颅内出血)、精神亢奋、刺激性欲、失眠、焦躁不安、震颤、惊厥、易激惹,可有攻击或暴力行为;在剧烈活动、体力透支情况下而本人并不知晓或不能控制自身行为;慢性中毒常表现为一些精神障碍,如精神错乱和分裂症状、偏执行为等。精神障碍往往见于长期滥用的慢性中毒者。

  (2)摇头丸摇头丸又称“迷魂药”(ecstasy),属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衍生物,具有甲基苯丙胺样中枢兴奋和LSD样致幻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摇头丸仅使用一次单剂量即可导致脑5-羟色胺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在人类,滥用摇头丸可导致神经精神系统的严重损伤,造成认知障碍和精神病症状,包括幻觉、幻视、幻听、躁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和记忆障碍等躯体障碍;躯体障碍包括:肌肉活动增加、磨牙、震颤、出汗、高热、惊厥、心血管功能障碍(如血压变化和心律失常)等,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美国的一项急诊室调查显示,因滥用摇头丸中毒死亡案例常见的死亡原因是:①诱发心脏病发作死亡(如室颤、心律失常、心肌缺血);②高热综合征,包括代谢性酸中毒、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肾功能衰竭;③中毒性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④药效作用下发生意外导致的死亡;⑤多药合并滥用(包括与酒精同时滥用)过量中毒。“摇头丸”长期使用慢性中毒导致的精神障碍包括:分裂型精神病、自杀倾向、自我感消失和环境失真感、幻觉、惊恐发作、认知障碍(如记忆缺失)和回闪现象等。因此,“摇头丸”滥用可导致大脑及其它重要生命器官和精神、行为等多方面严重损害,有些是不可逆的实质性损害,并易导致过量中毒死亡。

  (3)K粉社会上流行的“K粉”多指氯胺酮。氯胺酮是一种分离性麻醉药,20世纪70年代初用于临床,同摇头丸流行性滥用情况类似,氯胺酮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首先在西方社会,后在全球范围被广为滥用。氯胺酮是我国香港地区滥用的主要毒品之一。滥用氯胺酮后主要导致神经精神中毒反应、幻觉和精神分裂症状,表现为讲话含糊不清、头昏、精神错乱、过度兴奋、幻觉、幻视、幻听、运动功能障碍、抑郁以及在药物作用下出现怪异和危险行为。有些滥用者将氯胺酮与海洛因和其他新型毒品等一起使用,由此可导致毒品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毒性的“协同”效应。很容易过量中毒甚至发生致命危险。

  综上所述,新型毒品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滥用导致的成瘾行为及长期滥用导致的慢性中毒状态,表现为滥用时出现精神兴奋、行为亢奋等中毒反应,而停用后又出现嗜睡、精神萎靡等中枢抑制症状。第二,此类毒品滥用常可导致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这同此类毒品所致的中枢兴奋和致幻作用有关,苯丙胺中毒精神病可出现幻觉、精神错乱、躁狂,一部分人还可发生精神分裂症状。第三,在用药后急性中毒情况下导致的行为失控,这可能导致两后果,一是不可控制的易激惹、伤人、自伤甚至暴力行为;二是在毒品的作用下产生性冲动、滥用者群体性性乱行为,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性病、艾滋病的感染传播。新型毒品滥用往往呈群体性,滥用者之间互相影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盲从性,滥用者对此类毒品的性质和滥用后果缺乏正确的认知。滥用除导致严重身心损害外,受药物作用影响,在极度兴奋、纵欲和放松状况下易发生各种越轨和违法犯罪行为,这对处于身心发育期的青少年危害极大。可以预计,冰毒等新型毒品的流行性滥用,势必会促进包括艾滋病在内的传染病的传播蔓延,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