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禁毒综合 > 社会写真 > 正文
社会写真
网红大毒枭刘招华:一个走火入魔的化学天才
2021-05-31 16:43:30 来自:知乎 作者:毒言毒语 阅读量:1
  有人曾把刘招华形容为中国现实版「绝命毒师」,对此说法业内人士嗤之以鼻,因为无论是制毒工艺(包括冰毒品质),还是生产规模,即使拥有主角光环的老白都比刘招华差几个档次。事实上,直到现在全球也没有一个制毒师,包括一些教授级别的化工化学专业人士,都没能合成出刘招华生产的冰毒品质(纯度、结晶、品相),他们理论方面可能没问题,但工艺技术做不到。
  
  从影响力来说,虚构的老白更没法比,刘招华在全球贩毒制毒圈子都非常有名,墨西哥大毒枭「矮子」古兹曼 2002 年刚出狱,就立刻派出马仔多方打探正在逃亡的刘招华的下落,想重金寻求合作(详情见专栏墨西哥「矮子」古兹曼一文)。
  
  从人生经历来说,刘招华也比影视剧中的老白更具传奇色彩。当过兵,做过法警,立过功,受过表彰,在职期间是每任领导都想重点培养的骨干人才,如果不从事制毒贩毒,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最黑暗的路。
  
  当然,从社会危害程度来说,刘招华也更胜一筹,他制备了数十吨冰毒,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凭一己之力影响中国多个行业的行为规范,例如一些企业工厂、科研机构、学校等使用盐酸都需要先报备。
  
  大多数人认识刘招华,来源于他在网上流传很广的一段视频言论:「我的毒品不给国内人消费,只给国外人消费,人家曾经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我也应该可以用冰毒打开他们的大门」,这原本只是为自己制毒贩毒行为的一种狡辩手段,却不想在网上曝光之后,「感动」了很多无脑之人,他们称刘招华为「爱国」大毒枭,国家不应该惩罚这种人才,可以另作他用。实际上,这段冠冕堂皇的话并不是刘招华的原创,最早出自金三角大毒枭坤沙:「西方人当年如何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今天我就要如何还过去!我没有往中国贩卖过一克毒品」
  
  话说得很理直气壮,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因为坤沙与我国云南平远街的毒贩相互勾结,将旗下制毒工厂的四号海洛因源源不断的走私入境,导致毒品在中国再次大规模泛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966 年 12 月 20 日,刘招华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市赛岐镇苏洋村一户贫困人家,那天他父母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家里又添丁了,忧的是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这让原本就艰难的日子更加难熬。
  
  刘招华上面还有大姐刘月清、大哥刘招福、二哥刘招禄、二姐刘月春,作为家庭最小的孩子,他并没有获得过多宠爱,在那个普遍吃不饱饭的苦难年代,不饿死就已经谢天谢地。
  
  原生家庭的贫困痛入骨髓,这是刘招华与后来的合作伙伴大毒枭陈炳锡的第一个共识,因此两人对财富都有一种变态的追求,永远欲壑难填,为了赚大钱,对法律没有任何敬畏之心。
  
  两人第二个共识是信佛,刘招华一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当地普遍信佛),9 岁那年他还为病重的母亲吃了 3 年斋饭。之后,刘招华就和陈炳锡一样,有了到一个新地方就找寺庙烧香拜佛的习惯。
  
  两人第三个共识是非常迷信,极度相信风水、宿命之类的说法,特别是刘招华。有算命先生给他看过,说其五行缺木,于是在逃亡生涯中他给自己取的假名里都必须含有「木」,例如陈桂森、刘林森、刘森、李森青、李青森……
  
  刘招华 12 岁那年,父亲病逝,养儿育女的重担全部落到母亲一人身上。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看到母亲为家里日夜操劳,身体越来越消瘦,于是就有了辍学回家帮忙的念头。
  
  母亲得知刘招华有辍学想法后,第一时间拒绝了,在她眼里,小儿子聪明又好学,是一颗读书的好苗子,不能因此而浪费人生,自己再苦再累,也会送其读书,将来好出人头地。
  
  刘招华确实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在数理化方面,尤其是化学有着过人的天赋,在 1979 年福建省中学化学竞赛中曾获得过二等级。但他最终还是辜负了母亲的期望,在 17 岁那年,见家里实在凑不出学费,主动辍学了。
  
  辍学后,刘招华跟着大哥刘招福学修汽车,但几个月后,他忍受不了大哥的暴躁脾气,决定另谋出路。恰好此时,一年一度的征兵活动在当地开始了,他立马跑去报名。
  
  当时刘招华的年龄并没有达标,于是在报名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出生日期谎报为 1965 年 3 月 5 日(为了参军、工作,改出生年龄在当时非常普遍),最终通过审核,成为武警福州边防支队一名士兵。
  
  在武警福州边防支队,刘招华表现非常积极,是领导眼里重点培养的骨干人才,所以 2 年后,他获得前往武警福州指挥学校学习的机会,毕业后成为老家唯一提干的士兵。 
  
  1988 年,刘招华在武警福州边防支队平潭县大队屿头派出所任正排职干事,期间还代理司务长。这一年,他结识了三个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第一位是被上级派去看护和保卫的台湾人陈道中,据说曾担任过台北地检署副署长,他非常欣赏刘招华出身贫寒却有着一颗做大事的野心,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彻底敞开心扉,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偶然的一次聊天,陈道中了解到刘招华对化学很有见解,于是谈到台湾正流行一种新型化学毒品——冰毒。他从二战时期日本士兵滥用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讲起,跟刘招华上了一趟生动的冰毒启蒙课。
  
  当时,中国大陆还没有冰毒毒品的概念,台湾地区虽然已经有泛滥的趋势,但法律并没有跟上,直到两年后,即 1990 年,才被台湾当局列入管制毒品,并加大打击力度。
  
  这是刘招华第一次听说冰毒,看到跟自己喜欢的化学有关,兴趣一下就提上来了,追着问了一些问题。陈道中见小伙子如此好学,推荐了几本化学相关的书籍和甲基苯丙胺的一些资料。
  
  一段时间之后,陈道中弄来 100 克麻黄碱(冰毒原材料)给刘招华,让他试试能不能合成出甲基苯丙胺(冰毒)。刘招华没有让他失望,仅凭之前看的化学书本知识,在一家宾馆只用了两三个小时就成功合成出来了。
  
  这批麻黄碱,刘招华总共合成出了五十克左右的甲基苯丙胺(冰毒),事后他全部给了陈道中,并没有从中获利。刘招华享受的是化学合成的美妙,以及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我国最早缴获冰毒的官方记录是在 1991 年,这意味着刘招华很有可能是中国大陆合成甲基苯丙胺(冰毒)第一人。罪恶的种子或许就是此刻在他心中生根,但发芽还得过几年。 
  
  第二位是一名叫陈文印的社会人士,他没有正经工作,每天就是游手好闲琢磨着如何赚大钱。此时的刘招华与他只能算是点头之交,但几年后正是他让刘招华心中那颗生根的罪恶种子发芽。
  
  第三位是福建师大的女学生吴云青(原名吴碧海),福安市赛岐镇人,她既是刘招华的老乡,也是初恋情人,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老婆,两人于 1990 年结婚,并生有一子。
  
  恋爱时期,刘招华经常有空就从单位跑到福建师大见女友,单边差不多一百多公里,吴云青刚开始很感动,但异地恋久了难免就有怨言,现在见面都这么困难,结婚以后怎么办。
  
  尽管刘招华一再安抚,但架不住女友一次又一次地抱怨,再加上他从台湾人陈道中嘴里了解到外面的花花世界,也瞧不上部队的待遇,于是做了一个决定,想办法提前转业,到外面一展手脚。
  
  但按当时的规定,提干的军人在部队必要服役 15 年,于是刘招华精心策划了一个局,贪污公款 145.15 元,然后故意暴露。事后,被武警福州边防支队行政记过处分一次、团内严重警告处分一次。
  
  部队是讲究政治清白的地方,于是刘招华凭借自污的方式,成功让自己提前转业,分配到老家福安市人民法院当司法警察。值得一说的是,他所采用招数,很明显是学习了秦朝的王翦与汉初的萧何。
  
  从法警到制毒师
  
  部队出身的刘招华在福安市人民法院当司法警察期间,颇得领导的赏识,而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是,口才了得,善于交际,还很能打,几个人按不住的魁梧凶犯,他一人就能制服。
  
  凭借敏捷的身手,以及聪明能干,刘招华在福安市人民法院立过一个「三等功」,得过「优秀工作者」的表彰。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又一次成了领导心目中重点培养的骨干人才。
  
  不过,这些荣誉和领导的赏识在刘招华看来都是浮云,他不甘心只拿一份死工资,按部就班过完一生,这里只不过是他短暂歇脚的一个平台,表现积极只是为了下一步作打算。
  
  1991 年,刘招华的积极表现又一次为自己争取到一个机会,被法院领导推荐去市里做招商引资工作。在此期间,他认识很多来自新加坡、菲律宾、台湾、香港等地的商人,还找到了一条发家之路。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大陆很多物资非常匮乏,例如电器、汽车,正常途径价格昂贵不说,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自然就滋生出猖獗的非法走私行业。
  
  福建紧邻台湾,当时是除广东之外,我国另一个走私大省,一些台湾商人表面上是来大陆投资做生意,背地却是和当地人勾结,大肆走私汽车、电器等商品,赚得盆满钵满。
  
  刘招华作为福安市的招商引资负责人,手中权力让很多外商趋之若鹜,一些台湾商人为了能获得当地政府的更多优惠政策,自然就会想方设法拉拢他,合伙走私赚钱无疑是最佳选择。
  
  1992 年,刘招华与一位台湾商人合伙开办了一家「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地址就在他老家赛岐镇苏阳村不远处的赛江边上,里面有三座厂房,以及一栋耗资 70 多万的三层豪华别墅。
 
  公司地址是刘招华精心挑选的,因为「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表面是收购加工国外的废弃塑料,背地里其实是走私汽车、龙骨酒,而这里可以通过赛江(交溪)迅速到达海边,上下货或出逃都非常方便。
  
  此后短短两年时间内,刘招华通过走私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成了福安市远近闻名的大老板,极度嚣张的他一下就买了三台丰田皇冠 3.0 高档汽车,轮流开着去上班和应酬。
  
  尽管刘招华当时已经处于半脱岗状态,但开豪车出入政府机关实在太过于招摇,毕竟当时院长的座驾也只是桑塔纳。于是 1994 年年底,他干脆彻底辞掉了法院工作,全身心投入走私生意。
  
  世事无常,从法院离职后,正当刘招华想加大走私规模时,中央政府加大了几个沿海地区的走私打击力度。祸不单行的是,国家又出台法律严格控制国外废弃塑料的进口。
  
  如此一来,「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无论是表面的塑料加工生意,还是背地里的走私生意都遭遇灭顶之灾。合伙的台湾商人见势不妙,干脆与刘招华断绝联系,先跑为敬。
  
  面对收入断崖式下跌,刘招华焦急万分,他是一个极其自负的人,也是一个贫穷痛入骨髓的人,绝对不允许自己就此沉沦。恰好此时,之前认识的社会人士陈文印找上门来,提出合作要求。
  
  此时的陈文印已经不再游手好闲,从事着一份极其暴利的事业——贩卖冰毒,他打听到刘招华有一条台湾到福建的走私通道,想借用一下,反向走私毒品到台湾、日本。
  
  为了让刘招华有兴趣合作,陈文印又介绍起冰毒在台湾、日本的有多受「欢迎」,以及利润有多高,只要走私过去,就可以躺着数钱,如果有自己的货源,那更是一本万利。
  
  陈文印的介绍,让刘招华极为震惊,他没想到世界上居然有如此暴利的「商品」,冰毒在他看来,并不是什么神秘物品,自己几年前就可以合成出来,只是当时并没有了解过行情。
  
  尽管刘招华早在 1988 年就用麻黄碱合成出了甲基苯丙胺(冰毒),但因工作变动、恋爱等各种原因,与台湾人陈道中渐行渐远,最终失去联系,所以也一直没想过要往这方面发展。
  
  在暴利的诱惑下,刘招华丝毫没有犹豫,立马答应陈文印的合作要求,并告诉对方,自己有制作冰毒的经验,也有现成的工厂,只要给他一段时间研究,就不需要到外面去找货源。
  
  刘招华此次并没有采用之前老办法,因为原材料麻黄碱被国家列管了,还是排在第一位的严格管控易制毒品,不仅很难批量采购,而且也容易被警方追查到,他决定另辟蹊径,查阅已知的化学资料,琢磨出一套新方法合成冰毒。
  
  一段时间后,刘招华在国内外众多的化学反应路线,以及多轮实验,找到一个不需要麻黄碱与醋酸酐就能合成冰毒的新方法——用苯丙酮一步合成甲基苯丙胺再结晶。为此,他差不多花费了 40 万元「科研攻关」费。
  
  在吸毒人员眼里,衡量冰毒好坏,最直观的方式就看外观,浑浊发黄是劣质低端货,晶莹剔透是优质高档货,后者售价高,利润大,因此毒贩们最喜欢制作和贩卖此类冰毒,但非常考验结晶工艺。
  
  刘招华虽然用新工艺合成出了冰毒,但卖相并不好,晶体呈黄色,且颗粒小,他是一个极其自负的技术控,自然不会满意,但他不擅长晶结工艺,于是只得四处找人讨教。
  
  1996 年年初,刘招华打听到西安交通大学一位 70 多岁的赵教授在研究炸药与药品方面很有造诣,于是带着 1 公斤的甲基苯丙胺液体上门,以研发苯丙胺类减肥药为由,面带诚恳的笑容向其讨教如何结晶出漂亮的晶体。
  
  苯丙胺类药物在美国是合法药物,赵教授再三确认后就没有多怀疑,再加上与刘招华交流一番后,发现这个人很有化学天赋,出于提携后辈的好心,决定亲自实验,帮助这个态度诚恳的年轻人。
  
  当时,赵教授还开玩笑地跟刘招华打了个赌,如果他能成功结晶出漂亮的晶体,就要收取科研攻关费。但刘招华在实验室泡了一个月,甲基苯丙胺液体样本用完了,赵教授还是没能结晶出漂亮的晶体。
  
  科学讲究实事求是,硫酸甲基苯丙胺这种盐本身就是黄色,再怎么结晶也很难晶莹剔透。不过最后,赵教授还是给了刘招华一条至关重要的点拨,可以尝试先用盐酸跟甲基苯丙胺反应,再用有机溶剂如丙酮或者乙醚萃提取后结晶。
  
  刘招华离开的时候,还是硬塞了一笔钱给赵教授,然后带着这条至关重要的点拨,回到老家继续实验,最后终于成功结晶出像冰块一样晶莹剔透的冰毒。紧接着,他就马不停蹄地采购原料、设备,正式批量生产。
  
  赵教授在刘招华制毒东窗事发之后,才意识到被蒙骗了,他对自己之前所做的事,尤其是最后结晶方面的指点耿耿于怀,感觉自己造了天大的孽。一些流言蜚语也开始传播,什么刘招华向赵教授出钱买制毒方子之类的。
  
  但我国司法界压根就没怀疑过赵教授是在协助刘招华制毒,更不用说出钱买制毒方子的无稽之谈。首先他并不是主观故意,其次是甲基苯丙胺当时并没有列入毒品范畴,最后在科研攻关、医疗研究等方面制备此类化学物质是合法行为。
  
  而刘招华对此事也很有担当,被抓后有记者问他向交通大学赵教授请教制毒技术是不是事实?他回答道:「不是事实,只能讲是请教过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只是结晶方面的一个常识),而不是制毒知识,这是质的不同……」
  
  1996 年 5 月,刘招华在「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的厂房内生产出了 20 多公斤高纯度冰毒,他将其中的 1 公斤交给陈文印销往台湾,传回来的消息是瞬间被当地毒贩抢光了。
  
  听到这个消息,刘招华非常兴奋,他决定再拿出 11 公斤冰毒交给陈文印销往台湾,同时再三叮嘱:「绝对不能在国内(大陆)贩卖。」之后,他将剩下的冰毒全部交给小舅子吴晓东藏了起来。
  
  刘招华的叮嘱并不是「善心」大发,而是他当过兵,干过法警,很清楚在国内进行毒品交易容易被警察盯上,再加上刑罚非常重,被抓就有可能掉脑袋,只有销往境外风险最小。
  
  可惜刘招华再怎么谨慎小心,还是低估了人的贪婪,他的第一批冰毒根本就没有销往台湾,陈文印为了图省事,转手就以 1 公斤 1.8 万美金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叫温宝国的福建长乐毒贩,他经常在当地零卖,结果出了意外。
  
  在老家,刘招华通过走私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好景不长,很快就出现人生的第一场危机,为了不让自己就此沉沦,他四处寻找出路,最终在社会人士陈文印的怂恿下,走了一条不归路。
  
  在通过自学,以及欺骗的手段,刘招华成功研制出高纯度冰毒,并批量生产了20 多公斤,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大展身手,却没想到被猪队友坑了,让他开启了九年的逃亡之路。
  
  第一次东窗事发
  
  1996 年对于刘招华来说,是人生最倒霉,最受打击的一年,制毒工厂接连出事,年初无缘无故着火,烧得一塌糊涂,好不容易重新装修好,赛江边上又飘来一具无名尸体,为了不被人发现秘密,他只得自己想办法收敛。
  
  而最让刘招华心痛的是,这一年母亲因病瘫痪在床。他这一生狂妄至极,谁也瞧不上,跟审讯警察都敢说:「别和我玩智商,玩智商,你不一定玩得过我」,但唯独在母亲面前乖巧至极。
  
  7 月,灾难再次来临,大哥刘招福唯一的儿子触电身亡,丧事尚未料理停当,与刘招华关系最亲密的二姐刘月春的 15 岁女儿,也就是他的外甥女又遭遇车祸,当场香消玉损。
  
  悲痛无比的刘招福与妻子在办理完儿子的丧事后,双双剃度出家。二姐刘月春在女儿死亡后,婚姻和工作又接连丢失,悲痛欲绝的她,最终也跟随大哥夫妇剃度出家。
  
  还没等刘招华为家里的事缓过神来,又传来陈文印出事的消息,起因是之前从他手上买过 1 公斤冰毒的福建长乐毒贩温宝国,很早就被警察盯上了,在他出货的时候抓了个正着。
  
  温宝国被抓后,为了立功减刑,把之前交易过的所有毒贩上家都给举报了。于是,警方设了一个请君入瓮的局,要温宝国以再买 5 公斤冰毒为由,把陈文印约出来交易。
  
  这是一笔大买卖,陈文印兴高采烈地叫上同伙张明辉,提着 5 公斤冰毒来到交易地点,被埋伏在现场的缉毒警察抓了个正着。人赃俱获,陈、张两人连抵赖的理由都没有。
  
  一般来说,在贩毒交易过程中,只要知道下线被抓,上线第一时间就会跑路,但刘招华却没有这么做,反而淡定地观望起来,似乎相信陈文印不会在第一时间供出他。
  
  事实上,陈文印确实没有在第一时间供出刘招华,不管怎么审讯,他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拒不交代毒品来源,最后警察也失去耐心,不再追问,直接公诉。
  
  1996 年 11 月 26 日,福安市人民法院根据《刑法》347 条规定,以贩卖毒品罪,判处陈文印、张明辉死刑。听到宣判结果后,两人差点直接瘫倒在地,久久没有回过神。
  
  让现场警察没想到的是,法庭上两个审判对象的幕后主脑,刘招华此刻正从容地坐在旁听席,不仅看完了整个审判过程,还把陈文印、张明辉最后的表现看得清清楚楚。
  
  刘招华当过法警,很清楚罪犯一旦被判处死刑,就会想方设法举报立功,换取保命机会。陈文印前面之所以不招供,只不过没意识到后果有多严重,所以前期表现得颇有江湖义气。
  
  从法院出来后,刘招华就已经策划如何潜逃,但并没有马上行动,而是依旧在工厂按部就班地呆了一段时间,然后某一天没有任何征兆下销声匿迹,丢下老婆和年幼的儿子在家。
  
  实际情况正如刘招华的判断,陈文印为了保命在一审后供出了幕后的刘招华,因举报有功,二审改判为无期徒刑。然而,等警方赶往赛岐镇苏阳村的「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实施抓捕时,工厂早已人去楼空。
  
  在刘招华的工厂,福安警方并没有收集到任何冰毒,也没有发现原材料麻黄碱,而现场的化学反应设备是不是用来制毒的,他们也不敢肯定,于是向上级申请专家来协助调查。
  
  最终还是福建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理化分析部门的一位专家,通过现场一张从北京某公司购买苯丙酮的发票,以及对化学反应设备的分析,才初步确定刘招华采用一种不需要麻黄碱的全新工艺制作冰毒。
  
  1997 年 3 月,福建省公安厅对刘招华发出通缉令。至此,福安市远近闻名的刘大老板就此成为逃犯,开启长达 9 年的逃亡生涯。而他的小舅子吴晓东因帮其窝藏毒品,被判三年。
  
  两大毒枭合作
  
  从福安潜逃出来,刘招华并没有跑远,先在福州呆了两天,看到自己的通缉令后,就立马跑到旁边闽侯县的雪峰古寺,那里有他父亲、侄儿、外甥女的骨灰,或许是想跟去世的亲人作最后的道别。
  
  在雪峰寺烧香拜佛的 5 天里,刘招华精心挑选了下一个藏身地——广东普宁,这里是除云南之外,当时中国毒品的另一个重灾区,他目的非常明显,找当地毒贩合作,继续制作冰毒。
  
  但当刘招华来到广东普宁后,就发现自己的通缉令已经出现在街头,而这里又有很多来自福安的商人。为了避免暴露,他只呆了 3 天,又跑到离内陆较远的海南三亚避风头。
  
  在三亚河东区的某小区,刘招华租了一套房子,过着低调又平凡的生活。在此期间,他凭借出色的口才,还把一名湖南女子陈婷(即二老婆)骗到了手,两人像夫妻一样同居起来。
  
  几个月后,陈婷怀孕了,挺着大肚子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刘招华却让她回湖南新宁老家,给出的理由是身上的钱不多了。尽管陈婷万般不愿意,但也架不住刘招华的狠心催促,最终只能回老家生孩子。
  
  把陈婷打发走之后,刘招华又偷偷潜回广东普宁,继续寻找能合作制毒的人。在此期间,他又凭借出色的口才把福建建阳一名叫李晓青的年轻女子骗到手,另一边还时不时电话「关心」一下回湖南老家的二老婆陈婷。
  
  在普宁呆了一段时间之后,一名叫张老三的毒贩通过多方打探联系上刘招华,他是大毒枭陈炳锡的异姓结拜兄弟,正四处寻找制冰毒技术牛人。在此人的介绍下,两大毒枭于 1998 年 2 月第一次碰面。
  
  两大毒枭是如何达成合作,在制毒贩毒上又是如何分工,以及制作了多少毒品,在《大毒枭陈炳锡的两面人生:“社会贤达”与“旷世毒王”》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重复描述,只补充一些刘招华相关的事情。
  
  刘招华在普宁制毒虽然状况频出,特别不顺利(陈炳锡大舅子捣鬼),但情场上可谓春风得意,二老婆陈婷在湖南新宁为他生了个女儿,三老婆李晓青此刻在身边伺候。
  
  1998 年 7 月 19 日,刘招华居然又跑到三老婆李晓青老家福建建阳,拍了一套婚纱照,由于出片效果特别好,还被影楼用来作灯箱广告,时间长达一年之久,也没有人发现男主角是一名通缉犯。
  
  当然,这不能怪当地人眼拙,而是刘招华体貌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海南三亚「逍遥」了近一年,他整个人都发福了,脸更圆润,也有了将军肚子,模样跟之前通缉令上的照片有了很大区别。
  
  在普宁制毒期间,刘招华又联系上了老家的大老婆吴云青,此后他便在三个老婆中游刃,由于手段非常高明 ,很长一段时间三个女人都不知道相互的存在,妥妥的「时间管理」大师。
  
  落网后,有记者曾、问刘招华如何看待被自己伤害的三个女人,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直接套用韦小宝的话:「大老婆是我最喜欢的,二老婆是我最疼的,三老婆是我的最爱。」
  
  记者接着又问刘招华有什么话想对自己四个子女说,他面带笑容回答道:「没有什么好说的,儿孙自有儿孙福」。丝毫没有想过自己是一个父亲,有抚育、教养孩子的义务。
  
  在宁夏银川,刘招华决定吸取上次制毒工厂被端之后就一无所有的教训,分散风险,将贩毒赚来的钱进行其他投资。由于他是通缉要犯,因此需要借用三个老婆的身份来操作。
  
  在上海,刘招华以大老婆吴云青的身份,购买多处房地产,其中最大的是嘉定区黄渡村曹宝路 1237 号,一个占地 50 多亩的工厂,原本是打算用来再建一个制毒工厂,只是没想到那么快又东窗事发。
  
  此外,刘招华以二老婆陈婷的名义,出资 200 万元将湖南新宁莨山开发为旅游景点。又以三老婆李晓青的名义在福建武夷山市购置三处地产,其中最大的是三姑景区一块 42 亩多的土地,原本打算建造一座宾馆。
  
  宁夏银川超级制毒工厂
  
  化学化工产品,制备过程分为小试、中试、量产三个阶段,刘招华的制毒历程也同样如此,1996 年老家赛岐镇苏阳村是小试阶段;1998 年广东普宁算是中试;1999 年宁夏银川才算是正式量产。
  
  值得一说的是,刘招华的宁夏银川制毒工厂比现在某些制药厂排放的污染物都要少,而且整体成本也远比之前低,转化率也获得很大提升,正如他后来所言,如果不是受限于销售,产能还可以翻几番。
  
  宁夏银川制毒工厂之所以能如此「优秀」,跟刘招华实现化学合成与连续结晶一体化的工业化生产有密切关系。当然,这不是他的原创,而是借鉴了中国化学工业科学家侯德榜先生的「侯氏制碱法」循环使用思路。
  
  此外,刘招华冰毒的前期合成,即苯丙酮到甲基苯丙胺,也非原创,这个反应机理早就存在,但是在催化剂的选择,以及结晶工艺来说,他有进行改进创新,技术可以说直到现在还是顶级,甚至可以说是第一人。
  
  2010 年, 有一篇 SCI 论文介绍用苯丙酮如何合成液体甲基苯丙胺,里面采用的方法跟刘招华制毒流程完全一样,但最高的摩尔转化率(物质的量转化率)不到 50%,这是已知近 100 种合成方法里面转化率最高的一种。
  
  在此之前,印度曾有一位学者发表论文声称自己用苯丙酮跟甲胺反应生成甲基苯丙胺,摩尔转化率可以达到 70%以上。这篇论文发表后,在业内引起巨大轰动,但很快就掀起一股风波。
  
  世界各国学者按照这位印度学者论文的方法做相同的实验,却始终无法重复他所声称的转化率,最多只有 30%,最终,这场风波以印度学者撤稿,并承认造假才得到平息。
  
  那么刘招华在宁夏银川制毒的摩尔转化率是多少,按他自己的说是高达 90%,并且是工业化量产的条件下,这似乎比那位印度学者还会吹牛,但从其冰毒生产规模来看,又不得不承认他的转化率绝对不低。
  
  从成本上来说,刘招华制毒工艺远远低于其他方法,假定其单位成本为 1,那么最早用麻黄碱制作冰毒的成本就是它的 50 倍,《绝命毒师》里老白的方法是它的 7 倍。
  
  因此,宁夏银川制毒工厂在刘招华眼里有非常特殊意义,因为这里实现了他过人的化学天赋「价值」。为了纪念和留下自己人生的光辉历程(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他还特意把工艺流程完整地记录下来。
  
  不过,在宁夏银川制毒工厂,刘招华也差一点把命都丢了,在一次安装调试制毒设备的时候,一个部件突然掉了下来,导致他从三米高的地方摔了下来,万幸没有受致命伤害,但还是摔得头破血流,右眉处留下一道恐怖的疤痕。
  
  极其迷信的刘招华在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谈到此事,以及之前老家和普宁的种种倒霉事时,感慨地说道:「现在回想起来,这可能是老天对我做坏事的「警告」,可惜自己没有领悟到。」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