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禁毒综合 > 社会写真 > 正文
社会写真
甘肃:一个毒品问题严重村的巨变
社会写真
2009-07-05 10:08:18 来自:甘肃省综治办 张剑强 作者:中国平安网 阅读量:1

  "昔日禁毒重点整治村,今朝勤劳致富带头村。"在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禁毒办,同志们如此评价本县虎关乡洼吓村的变化。

  此前,甘肃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禁毒委主任罗笑虎同志也在有关会议上表示,康乐县洼吓村多年的禁毒重点整治工作卓有成效,从根本上解决了吸贩毒严重的问题,其典型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那么,曾经的洼吓村受到了怎样的毒害侵袭,又是经历了怎样的禁毒重点整治,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这里的"禁毒之道"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带着诸多疑问,笔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九十年代遭遇"毒品寒流"

  洼吓村位于康乐县虎关乡之北,驱车从康乐县城出发约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村庄并不偏僻,一条县乡公路横穿而过,村庄里绿树成荫,不远处的庄稼茁壮成长。马路两旁,村民们新盖的砖瓦房、小洋楼格外醒目,还有不远处砖瓦厂里传来的机器轰鸣声依稀可听。

  村支书马世清介绍说,全村现有村民438户,2417人,均为回族和东乡族,是个典型的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说起洼吓村曾经遭受的毒品之害,马世清言不由衷地一阵酸楚,但还是毫不讳言地娓娓道来。

  上世纪80年代初,洼吓村像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并没有涉毒问题。从80年代末发现第一例吸毒人员开始,由于好奇、诱惑、暴利等种种原因,到90年初,村里的吸贩毒活动迅速蔓延,毒品问题几乎白热化。当时,村民们对毒品的危害性认识很是不足,有的甚至认为吸毒是"阔绰"、"洒脱"、"享受",进而吸食毒品。同时,在个别贩毒人员"一夜暴富"的影响下,部分村民对毒品的暴利"垂涎三尺",对贩毒致富趋之若鹜,跃跃欲试。

  马世清回忆说,从1991年到1996年,村里吸贩毒人员猛增,达到了70多户近100人。那些年,村里简直就是鸡犬不宁,人心惶惶,不时有吸毒者因无法筹集毒资而大肆偷盗,也不时有贩毒者因触犯刑律被缉捕归案。村委会干部、村里一些老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如果这样下去,洼吓村将毁在毒品上!"

  当时,有一名结婚不久的青年村民不慎染上了毒品,吸毒几乎使他倾家荡产,变卖了家里所有可以变卖的家当。最后,他连妻子的衣物、盖头偷偷地拿出去变卖了,妻子因此离家出逃,一个新组建的家庭就此破碎。由于吸毒引发的偷盗问题时有发生,村里家家闭门紧锁,生怕家中失窃。

  还有一个六口之家,先是因父亲参与贩毒被抓,紧接着又是母亲实施贩毒被抓,最后儿子由于以贩养吸被公安人员带走,家里只剩下了年迈的爷爷和两个十三四岁的女孙。更为不幸的是,3年后爷爷撒手人寰,留下两个女孙相依为命。在村委会及亲戚、邻居的帮助下,两个女孩早早地出嫁他乡,这个家庭从此成为"空巢"。

  洼吓村由于吸贩毒活动猖獗,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毒品村"。在上世纪90年代,洼吓村毒品问题十分严重,毒品违法犯罪使一些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有的院落已是无人居住,房屋坍塌,不遮风雨;有的家庭无人耕种,地弃田荒,惨不堪言。洼吓村的对外形象严重受损,乡邻们还心存芥蒂,不愿与他们往来,子女到了婚嫁年龄却无人当媒牵线,女儿出嫁成了问题,男子娶媳也成了问题。

  整个村子仿佛在毒雾缭绕中生存······

  近百人走上贩毒道路

  改革开放之初,洼吓村由于人多地少,村民群众生活困难,部分村民开始外出经商。据从事多年禁毒工作并立下汗马功劳的康乐县公安局副局长、禁毒办主任张立峰分析,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洼吓村跑云南贩卖茶叶和做皮毛生意的人数增多。那时,受国际毒潮影响,禁绝多年的毒品问题已在云南边境死灰复燃,个别往来云南做生意的哇吓人,在毒品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企图走贩毒发家致富之路,将毒品海洛因偷偷地带进了这方净土。这些人先是贩卖毒品而后吸食毒品,成为洼吓村毒品泛滥的始作俑者。

  此后,在贩毒带来的快速致富示范效应的作用下,有更多的人因利益驱动而铤而走险,走上贩毒的犯罪道路。同时也滋生了许多吸毒者,从而导致涉毒案件逐年上升。这些贩毒人员从"走单帮"开始,逐渐发展成"家族化"、"团伙化",行为更加隐秘,组织愈加严密,给公安机关打击带来极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洼吓村村民参与毒品犯罪人员逐年递增,其贩毒活动的足迹从本省、本地区开始,发展到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甚至有多人参与重大贩毒团伙,成为从事贩毒黑道上的重量级人物,制造了跨国跨省区毒品大案。

  1993年11月,康乐县公安局虎关派出所民警在虎关桥头巡逻查车时,破获了全县首例"公斤级"毒品大案,缴获毒品海洛因13块4000克,此案正是洼吓村农民马某某伙同他人所为,在当时产生了强烈反响。

  2001年8月,甘肃省公安厅禁毒总队经过长时间的艰苦侦查,成功破获的我国首例汽油溶毒跨国贩毒大案,抓获了包括两名缅甸籍人在内的犯罪嫌疑人8名,缴获溶有毒品的"毒汽油"173.4公斤,后从这些汽油中提炼出毒品海洛因21.7公斤。此案中洼吓村人马某某便是提供巨额毒资和运毒车辆,并遥控指挥运输毒品的重要人物。案件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县禁毒办统计,从1991年到2008年,洼吓村先后有近100人走上贩毒道路,并受到司法机关的依法打击,绝大部分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其中判处死刑近10人。这对一个行政村来说,确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更是沉痛的教训。

  持续九年禁毒重点整治

  1999年11月,一场席卷甘肃的禁毒人民战争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动员部署下全面展开。这场围歼毒害的战争旨在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禁毒责任,广泛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坚决遏制毒品违法犯罪发展蔓延的势头。

  在全省禁毒人民战争中,洼吓村严重的毒品问题引起了临夏州和康乐县禁毒委员会的高度重视。2000年3月,洼吓村被列为州、县两级禁毒重点整治村,并坚持不懈地开展了连续三轮九年重点整治,彻底改变了洼吓村涉毒违法犯罪严重的问题。

  在对洼吓村的重点整治中,康乐县禁毒委抽调专门工作组,采取了对外打击外流贩毒和对内整治教育相结合的策略,紧紧围绕遏制毒品来源、遏制毒品危害、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三个重点,坚持以打击、防范、管理和帮教为一体的方针,保持对毒品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具体而言,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整治措施:重拳出击,严惩毒品犯罪;深入宣传,开展禁毒教育;真情感化,实施禁毒帮教;发展经济,引导勤劳致富。

  9年来,康乐县公安机关根据毒品犯罪分子由猖獗趋向隐蔽、由隐蔽到狡猾等不同时期呈现出的不同活动特点,针对外流贩毒日趋严重的实际,不断加大缉毒破案的打击力度。

  2000年至2005年,就有40余人因毒品犯罪在当地或外地受到法律严惩,一些铤而走险的贩毒分子遭受重创,有效遏制了洼吓村人员进行毒品违法犯罪的势头。2006年到2008年,随着当地公安机关的缉毒工作更加深入,再未破获有洼吓村人员参与的贩毒案件,洼吓村连续三年实现了毒品犯罪"零发案"。

  9年来,重点整治工作组驻村入户,以自然村为单位,多次召开村民动员大会和控诉毒品大会,并利用挂图、展板、标语、录音录像等载体大力宣传国家禁毒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毒品对人身健康和家庭社会的危害,教育村民树立"吸毒可耻、贩毒犯罪"的思想,发动村民积极同毒品违法犯罪作斗争。

  县禁毒办制作了禁毒宣传资料袋,将装有各种禁毒材料的袋子发放到每家每户教育;乡禁毒办将近年来洼吓村涉毒犯罪人员情况制作警示展板在村里巡回展出教育;村小学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适时开展毒品预防思想教育;村清真寺则利用"主麻日",由阿訇从宗教的角度进行毒品控诉教育,形成了浓厚的禁毒氛围。

  9年来,由县、乡、村落实"三包责任制",连同派出所民警、吸毒人员家属组成"多位一体"帮教小组,对全村社会面上吸毒人员实施社会化帮教,并按时尿检,不仅从思想上教育吸毒人员筑牢拒毒防线,而且从经济上帮助吸毒人员改善生活。

  帮教人员时常为其帮教对象出主意想办法,先后通过各个途径介绍20名戒断毒瘾人员到本村养牛场、砖瓦厂、挖金队打工,帮助8名有吸毒是人员落实了低保政策。同时,由计划地组织戒除毒瘾、思想牢靠的吸毒人员外出务工,并指定专人管理,几年来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无一人复吸毒品。目前,全村吸毒人员中已有80%戒断三年以上。

  发展经济引导勤劳致富

  毒品的暴利化现象对毒品犯罪的诱惑力是强大的。在高额利润的的驱使下,一些贩毒分子不顾危害他人和社会,不惜刀头舔血、以身试法。对此,县、乡、村三级在洼吓村的禁毒重点整治中,针对部分村民企图铤而走险,贩毒致富的思想,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把带领群众治穷致富,发展村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毒品问题、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课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2000年10月,在村委会的倡议下,在县、乡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洼吓村以村组为单位,分别在一、二、三组各成立了一个挖金队。村里选择有魄力、有经济基础的优秀代表,并帮其通过银行贷款等途径筹措资金,购买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大卡车等必要的工具,共带领本村村民300多人,分别开赴甘肃成县、青海格尔木、四川广元等地挖金,人均年收入从起初的6000元涨到现在的2万元左右,至少使村里200人摆脱贫困,走上勤劳致富之路。

  2003年、2006年,在外地挖金富起来的两位马姓村民先后回乡发展,在村上办起了两个砖瓦厂,吸纳本村妇女100多人在砖厂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700元至1200元不等的月收入。村里还通过有组织输转富余劳动力,鼓励村民学手艺等措施,使一批青壮年男子在外务工挣钱,基本形成了丈夫在外打工、妻子在村劳作,家家你赶我超进行勤劳致富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乡、村干部鼓励村民发展规模养殖和规模种植来勤劳致富,村上先后办起了大型养牛厂1个,养鸡厂1个,现在正在筹办养鸭厂,也有不少农户自行养牛、养羊10多头,年收入十分可观。养殖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大量牛羊粪便用于田间施肥,村里大面积的玉米、小麦、马铃薯生长旺盛,而玉米秆等植物秸秆又用于加工牛羊饲料,形成良性循环经济。

  村民有了钱,村务就好办。2001年至2006年,由村民投资先后修建小水库及提灌3处,使全村农田灌溉面积新增600多亩,每亩年产玉米、小麦等增加了200多公斤。2004年6月,村上筹资12万元在南窑社修建人饮工程1处,使南窑社80多户群众用上了自来水。

  这几年,洼吓村变了,变富了。村风民风明显好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民法制观念、禁毒意识普遍增强,毒品违法犯罪问题明显减少,到2006年之后一直保持着"零发生"的好势头。

  期间,全村共有100余户村民盖起了砖瓦房、25户盖起了小洋楼,院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有60多名外村姑娘嫁到了洼吓村,50多名洼吓姑娘嫁到了其他村,村里与外界的联姻、交往关系日趋密切。

  洼吓村村民们勤劳致富所带来的变化,让许许多多的远近知情人刮目相看。曾经的禁毒重点整治村现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村。

  "洼吓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天下之侵家者,莫速于毒;天下之败德者,亦莫甚于毒。"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毒品问题和禁毒斗争,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自1999年以来连续实施了四个三年禁毒规划,开展了近10年的禁毒人民战争,在预防教育、禁吸戒毒、堵源截流、打击犯罪、严格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毒品问题的社会性、历史性、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治理毒品问题的艰巨性和持久性。洼吓村的毒品教训和整治经验告诉我们,对毒情严重地区的重点整治,单靠政府部门力量是难以独自完成的,必须实现由传统管理向多元治理的转变,走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治毒道路。

  过去,我们对毒品的控制一般表现为由政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型模式,即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打击、禁吸、禁贩、禁种等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洼吓村1991年到2000年的打击处理数据表明,公安机关的工作力度也是不小的,但毒品违法犯罪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自2000年开始连续实施的9年重点整治中,治毒模式发生变化,采取了打击、管理、教育、防范、引导等一系列措施,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村委会自治组织和村民群众自治的作用,树立了"大禁毒"的思想,夺取了重点整治的重大胜利。

  事实上,洼吓村的重点整治已引入了多元化治理机制,具有"政府多元主导,群众民主参与"的特点,符合我国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正由"国家治理"模式向"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个人自治"模式转变的特征,走出了一条具有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特点的治毒道路。

  笔者特别注意到,在洼吓村的重点整治中,当地公安机关力度不减的打击预防工作,在整治中发挥了坚实的基础作用;乡政府采取"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的警示教育方式,以及村委会发挥清真寺阿訇作用,利用宗教资源进行禁毒教育的模式,村民群众容易接受,具有本土化特色,在禁毒预防教育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县、乡、村三级落实"三包责任制",联合派出所民警、发挥吸毒人员亲属、好友等人员作用开展禁毒帮教,并落实低保政策,帮助吸毒人员就业等措施,在禁吸戒毒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更为切实有效的是,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挖掘各种有效资源,引导村民群众走勤劳致富的路子,在这场禁毒重点整治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概言之,要实现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治毒道路,一方面作为专业部门--公安机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新时期涉毒问题的新特点、新动向,把握其活动规律,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在打击毒品犯罪的一线和前沿集中力量,依法严格履行职责,发挥好拳头打击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各种本土资源的作用,做好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戒毒帮教等工作,使这些工作真正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克服以往预防宣传方式和功能单一的问题。第三,要在充分发挥禁毒专业部门力量的同时,把分散在社会上的既有资源和潜在资源有机整合起来,依靠各种社会组织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解决毒品问题。

  我们必须看到,有效解决毒品问题的根本力量在于社会,强化禁毒工作,遏制毒情蔓延,必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禁毒"格局。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