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禁毒综合 > 禁毒社工 > 正文
禁毒社工
禁毒社工灵魂发问:“镜中的我”是“真正的我”吗?
2021-04-09 22:37:19 来自:甘肃禁毒 作者:杜新忠转 阅读量:1
  社会心理学中的“镜中我效应”理论强调,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就像一面镜子,镜子中的你就是真实的你。
  
  在帮教工作中,笔者发现当外界对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评价较为负面时,他们便会产生自暴自弃的错误认知,认为自己确实就是这样一个负面的人,一个没有任何希望的人。其实,他们内心往往并不是真的默认自己是一个没有希望和充满负面情绪的人,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无意中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转变为了对于自我的认知。
  
  老王是笔者的一名帮教对象,其在去年夏天因吸毒被公安机关责令社区戒毒。虽然是初次建立帮教关系,但因老王其人在街道早已“声名远播”,我获知了关于他的不少信息。他是街道综合事务受理大厅工作人员眼中的“刺头”,隔三差五前往索要补助,要求报销医药费用,稍有不顺就大吵大闹。无论是社保中心工作人员还是保安,对他都很是头疼,多次与之发生冲突。
  
  他人眼中的老王就是问题和麻烦的代名词,为此,笔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随着接触次数增多,笔者渐渐发现,老王并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他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家庭经济困难,将所有希望寄托在街道能够给予帮助上。他说,自己去街道的次数较多,总感觉保安和工作人员对他的态度和表情与对待别人不一样,他不想被人看不起,有时就控制不住脾气和他们争吵起来。
  
  “我现在看到他们就不爽,我就是要来街道闹,我就是要让他们工作得不顺心,今天拿不到钱我就不走了!”在又一次和保安发生冲突后,他对赶过来安抚教育的笔者说。
  
  老王的问题,反映了典型的“镜中我效应”困境。在潜意识中,老王将他人对于自身的看法转换为对于自我的认知,并在不断地与他人的交互中继续强化这种认知,逐渐从内心深处认同了自己“刺头”的身份。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真的不在意他人的看法,恰恰相反,他人的看法对我们每个人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理清了这个问题之后,笔者便开始有针对性地介入老王的帮教工作,在工作中秉承着平等、接纳的态度,让老王感受到足够的尊重。笔者告诉老王,如果要向街道申请补助,务必第一时间告诉笔者,笔者负责和街道对接。与此同时,笔者联系了街道综合事务受理大厅,将老王的情况客观告知,并帮其办理相关事宜。此外,笔者还邀请老王参加社工点举办的同伴活动,让他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全新的自我认知。
  
  这些举措都有着同一个目的,即重塑老王的“镜中我”,让其从他人积极的正反馈中得到学习,从而建立良性循环。去年12月,老王参加了社工点组织的数场志愿服务活动,他的表现非常积极,得到了来自社区居民和居委会干部的好评,这种积极的正反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如今的老王,已经不再需要笔者为其进行“斡旋”,在和街道沟通时已很少会爆发争执和冲突。从笔者、家人、小组同伴、社区志愿者和居民身上,老王收获了大家对于他的全新认识:一个富有爱心、有团结合作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人。这些评价和认识构成了一个全新的“镜中老王”,而老王也开始趋向于将这个镜中自己转化为真正的自己。
  
  “镜中我效应”出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是由社会反馈所决定的,别人告诉我们是什么样的,我们就可能变成什么样的。由此亦可见建立药物滥用人员友好社区的重要性,让全社会平等地接纳药物滥用人员,停止对于他们的误解和歧视,对于药物滥用人员戒断毒瘾、回归社会,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名词解释 ●
  
  “镜中我效应”,是1902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查尔斯·霍顿·库利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所以,这个理论又被称作“镜中我效应”。
  
  顾名思义,“镜中我效应”的内涵是,就像我们只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长相,“我”对自我的认知也都是来源于别人对我的看法。因此,与一般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的观点相反,“镜中我效应”指出,每个人的“自我观”都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