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禁毒综合 > 禁毒社工 > 正文
禁毒社工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戒毒过程的方法探索
2020-10-02 15:28:48 来自: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作者:王天瑞 阅读量:1
  一、青少年吸毒行为的成因分析

  作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偏差行为,青少年吸毒现象的形成往往是多因一果,融合了个体因素、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原因。
 
  (一)人生观的扭曲
 
  与老一辈不同,现在很多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年轻人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过于追求享受、及时享乐。如果发现有让他们感觉到“快乐”的事物则沉迷其中,而不计后果。这些年轻人缺乏正确的、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吸毒行为正好符合他们追求刺激、及时享乐的人生目标。不少年轻人吸毒就是抱着“乐一时是一时”的心理,一旦染上毒瘾则一发不可收拾。
 
  (二)好奇心的驱使
 
  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青少年的探索欲望相比成年人则更加强烈,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却比较差,如果强烈的好奇心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则会成为误入歧途的导火线。有资料显示,在吸毒青少年这一群体中,有大约70%的青少年并不完全知晓吸食毒品的严重后果,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吸食的是毒品。不少青少年在吸食毒品上瘾后才知道,自己出于好奇而尝试的摇头丸、K粉、HAPPY水等,和传统的毒品大麻、海洛因一样会产生毒瘾效果。
 
  (三)寻求自我认同的误区
 
  由于毒品的非法性和隐蔽性,青少年接触和获得毒品的主要途径来自朋友圈。从心理学上讲,寻求自我认同是每个社会人的内在需求,青少年交友欲强,他们更加希望得到同龄人的关注与认可。不良的朋友圈无疑构成了青少年吸毒的主要环境诱因。为了获取“好友”的认同感与关注感,青少年往往在有吸毒行为的朋友圈中开始接触、逐渐认可并最终沉溺于毒品之中。
 
  (四)应激方式的缺陷
 
  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讲,“成长的烦恼”是在所难免的,而青少年在面临人生的困难与挫折时则需要选择一定的应激方式来渡过难关。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应激方式的选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缺乏关爱与正确指导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采取自暴自弃、酗酒、吸毒甚至自杀自残等方式来面对学业压力、失恋、亲人离世等人生挫折。当他们想要逃避现实,却又无法用正确的方式缓解内心的痛苦的时候,就很容易受到身边“烟道上的朋友”的引诱,迈出尝试毒品的第一步。
 
  (五)凸显自我、追求时尚的怪圈
 
  “与众不同、引人关注”是典型的青春期情结。而一些披着时尚外衣的新型毒品,让一些追求时尚怪圈的年轻人越陷越深。“毒品种类的‘时尚化’是吸引青少年吸食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型毒品的吸食和娱乐产业伴生在一起,催生了一批吸食毒品的盲目追求者。”在有些年轻人看来,吸食新型毒品不仅是一种时尚娱乐消费,更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种“炫富”的方式。
 
  二、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戒毒过程的优势
 
  (一)更加凸显人文主义关怀
 
  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包括尊重、接纳、自觉、个别化等,戒毒工作者把每一位吸毒青少年都看做是唯一的、与众不同的个体,并且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权,凸显了人文主义关怀。社会工作的介入将社会工作的先进理念引入青少年戒毒过程,把戒毒工作的终极目标定义为“人”而不是“问题”———从问题出发,最终达到“人”的改善与成长,将戒毒工作传统的“社会控制型”模式转变为“人文关怀型”模式。
 
  (二)更注重吸毒青少年的“心理脱毒”
 
  大多数吸毒青少年的内心是脆弱和敏感的,生理脱毒之后他们往往会经历一个更加煎熬的“心理脱毒期”。长久以来,我国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都是以生理戒毒为主要目标,介入方法具有形式单一、手段强硬的特点。生理戒毒后,青少年普遍有躯体化、强迫、忧郁、焦虑、对抗等情绪存在,而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可以使吸毒青少年戒除“身瘾”的同时摆脱“心瘾”———进行躯体依赖脱瘾治疗的同时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克服对毒品的心理依赖,引导他们懂得自尊、自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三)更有利于青少年戒毒后的再社会化
 
  强制隔离戒毒过程会不可避免地阻断吸毒青少年与社会的联系,这给他们的再社会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于大多数涉毒青少年而言,长期的吸毒成瘾到生理脱毒的过程使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而复杂,缺乏安全感与自信心,往往导致社会交往、家庭生活、工作学习等基本社会技能部分缺失,回归社会的“无力感”会更加明显。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使得戒毒过程更加注重戒毒青少年的社会康复功能,有效增强了吸毒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了个体、家庭、社区、学校、社会、政府机构的网状支持体系,最终实现戒毒青少年的家庭融入与社会融入。
 
  (四)有助于吸毒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多青少年走上吸毒之路归根结底是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将吸毒看做是一种高级享受,认为吸食新型毒品代表自己有身份、有地位。青少年可塑性强,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有效解决吸毒青少年的思想根源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吸毒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危害性,打开这些误入歧途青少年的“心锁”,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理性地看待客观事物的美与丑,辨别真伪好坏,再辅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从根本上降低复吸率。
 
  三、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戒毒过程的方法
 
  (一)动机访谈
 
  动机访谈,又称为动机增加,由美国Miller教授于1983年首次应用于酒精依赖患者的治疗中,后又运用于戒毒领域。它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发现和解决其内心矛盾来强化内在改变动机的干预方法。动机访谈技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整合了动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它是一种沟通方法,而非行为疗法。根据动机访谈技术的核心理念,戒毒工作者在介入青少年戒毒过程中应掌握的方法有:
 
  1.接受矛盾。接受矛盾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其一,是指戒毒工作者要接受吸毒青少年的一些矛盾的想法或行为,给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其二,吸毒青少年自己也要接受自我矛盾。在戒毒工作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吸毒青少年都会遇到两难境地,“既想改变又不想改变”是他们真实的心理写照。动机访谈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理性的交谈让吸毒青少年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思想是正常的,让他们勇于接受矛盾的自我。
 
  2.唤起希望。希望是一种正性的期待与渴望,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与改变现有困境的需求。对于吸毒成瘾的青少年来说,回归社会最大的障碍是反复的希望破灭使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反复受挫。这就需要戒毒工作者想办法激起他们摆脱现有困境、开辟新生活的希望。戒毒工作者应向吸毒青少年灌输这样一种信念:坚信希望是人类内在的品质,不管遇到何种困难,将内力(自己的意志)与外力(家人、社工、已经戒毒成功的朋友、医生、护士等)相结合最终可以走向胜利。
 
  3.激发自我效能,增强改变动机。动机访谈的根本目的与核心理念是引导和加强来访者发生自我改变的动机,进而为实现这种改变投入更充分、更有效的实质性行为。在访谈中,戒毒工作者要引导戒毒青少年说明、评估或解释改变现状的欲望(我想要改变)、能力(我可以改变)、原因(改变对我很重要)及需求(我应该改变)。在此之后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改变的执行力:承诺(我会做出改变)、激活(我已经准备好进行改变)和行动(我在通过具体的行动做出改变)。在此过程中,戒毒工作者要鼓励吸毒青少年树立自信心,激发自我效能,让他们明白改变的力量源于自身。这既是对他们自主性的尊第3期王天瑞: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戒毒过程的方法探索901重,同时也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一种体现。要让吸毒青少年坚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自己,找出自己期望目标与目前处境之间的差距,并完成所要求的行为。
 
  4.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戒毒工作者要充分理解吸毒青少年的处境和内心体验,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不指挥,不操纵,思考问题要有同理心。在交流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反射性倾听”技术———及时有效地识别、反馈、共享吸毒青少年的处境与情感体验,意识到与青少年沟通的过程不仅是有效信息采集的过程,更是主动接纳、给予关怀的过程。很多时候吸毒青少年在交流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戒毒工作者不仅要听到已经表达出来的想法与观点,还要有能力解析出“弦外之音”,捕捉到“无声之音”,真正走进吸毒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二)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工作方法。它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与小组成员的互动互助,使参与小组活动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并达到小组的共同目标。吸毒青少年大多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面临着同样亟待解决的问题,比较适合组成同质小组。
 
  1.充分建立戒毒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其一,戒毒小组的成员构成、活动日程安排要尽量保持稳定,这有助于给缺乏安全感的吸毒青少年带来“稳定感”。其二,倾听技巧的运用可以增强戒毒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进而提升信任感与凝聚力。小组工作的沟通模式从一对一成为一对多,倾听技巧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吸毒青少年学历较低,自我表达能力较差,组织者在倾听中应注意运用眼神、坐姿、姿态等传递专注之感,使组员能够完全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将内心深处的想法表达出来。其三,组织者要给小组成员创造出更多分享体验与感受的机会,这样可以增加组员彼此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同时减少因为不良行为带来的羞耻感,获得更多的信心与希望。
 
  2.共同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同质小组的组员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共同目标的制定有助于增强小组成员的认同感,提升小组的凝聚力。共同目标由小组的组织者针对所有小组成员面临的共性问题制定,一般是宏观目标和长远目标,要尽量兼顾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共同需求。同时由于小组成员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位小组成员还应该有“量身定做”的个人目标。个人目标的制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个人目标的制定尽量由小组成员自己完成;个人目标需要分阶段,且每一步的目标要小,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制定的目标要具体而明确,便于执行;目标的完成要从现在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步目标完成后要注重总结与反馈,以便调整下一步的目标。
 
  3.激发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根据青少年戒毒小组成员的特点,组织者可以用正性强化法(Pos-itivereinforcementprocedures)以及代币法(Tokene-conomics)来激发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正性强化法又叫奖赏法。运用正性强化原则,当小组成员完成指定活动时,实时给予奖赏(可以是物质或口头奖赏),以增强此种良性行为出现的频率。获得奖励的小组成员通过奖励获得了成就感,同时也为其他组员提供了榜样,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代币法是运用代币物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行为者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进行肯定和奖励,从而使目标行为发生率提高的一种行为干预。例如,当吸毒青少年在小组活动中表现积极或者完成一个小目标时,就会得到一个代币(记分卡、点数等)。这些代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当储满一定数量的代币,就可以换取一种权益或奖励。为了这些权益或奖励,小组的成员会愿意付出努力去储集代币,因此代币的运用亦成为提高组员参与度的推动力。
 
  4.小组活动形式要多样化。结合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将讲座教育、分享讨论、视频教育、游戏互动、角色扮演、参观等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与体验感。例如,在上海的青少年戒毒社会工作实践中,司法所工作人员以及社工共同组织了“青少年戒毒同伴辅导小组”,小组成员都是正在戒毒过程中的上海市青少年。通过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在小组中相互分享,相互鼓励支持,改变认知和行为,重建生命意义,构建了一个“助己—互助—助社会”的平台。
 
  (三)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吸毒青少年在戒毒过程中,药物治疗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在生理上摆脱毒瘾的困扰,但他们特定的交际圈子和亚文化体系使其处在某些压力之下,比如同伴的教唆、群体的排斥等,这往往使他们走上复吸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1.罗列“资源清单”,对吸毒青少年现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重新评估、整合与分类。社会支持系统是一种社会支持集合体。绝大多数吸毒青少年在戒毒过程中社会支持的来源与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戒毒工作者需要依据其现有状态和生活环境进行深入了解与综合性评价,包括稽延症状、情感状态、经济来源、家庭关系、邻里相处、上学和就业情况等,厘清现有社会支持网络的薄弱环节。上述评估有助于戒毒工作者建立与吸毒青少年的情感交流,011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9月更有针对性地弥补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缺陷,帮助他们提高自身能力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
 
  2.构建由点到面的“个人—家庭—社会”网络支持系统,使戒毒青少年获得与社会的崭新融合。政府部门的街道基层组织是社会支持网络的“编织者”。一方面,戒毒工作者应以吸毒青少年个体为切入点,加强与其监护人、亲朋好友、邻里的联系,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戒毒知识、戒毒技能,以便更好地接纳戒毒青少年的回归;另一方面,要改变过去戒毒工作所涉及的各个部门缺乏协调、流于形式的松散合作状况,建立公安、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部门联合的“社区青少年戒毒工作小组”综合平台,形成一个监管、教育、服务各方整合的专业机制,相互配合,层层介入。“个人—家庭—社会”网络支持系统为吸毒青少年回归社会提供情绪安抚、行为纠正、家庭支持、经济救助、安置就业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为吸毒青少年获得与社会的崭新融合创造契机。
 
  3.提倡社区宽容,建立良性人文社区环境。吸毒行为是一种非正常的社会行为,吸毒者普遍遭受人们的排斥、鄙视,因而感到羞耻和自尊心受损,受社会冷漠、忽视而感到抑郁和孤独。吸毒青少年因孤独而吸毒,吸毒的快感消失后因空虚寂寞而复吸,如此恶性循环。社会工作者要发挥好社会支持系统这个“缓冲器”的作用,联合社区与家庭共同营造一个宽容、友善、接纳的氛围,给予戒毒青少年“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肯定与鼓励。同时社会工作者应发动和组织志愿者定期在社区中进行宣传,以缓解和降低社区居民对吸毒者的偏见与污名化,为戒毒青少年顺利回归社会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
 
  4.尽量缩短“帮教服务真空期”,实现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戒毒的无缝对接。吸毒青少年从完成生理戒毒走出戒毒所到社区帮教人员介入,一般有一个月左右的衔接期,而这段“帮教服务真空期”往往是戒毒青少年复吸行为的高发期。鉴于此,社会工作者应尽量在吸毒青少年出所前介入戒毒青少年家庭系统,顺利完成对接服务,及时提供社区帮教服务,进而有效降低复吸率。例如,青少年戒毒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市戒毒所通过“心桥工程”全面推行无缝对接工作,社工与戒毒青少年出所后5日内见面的衔接率提升到了70%,半年内复吸率下降到6%左右,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时秋娜。论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的心理特征及干预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2)。
 
  〔2〕张永林,褚宸舸。青少年吸毒行为的特点、成因与预防〔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20(1)。
 
  〔3〕王玉香。青少年吸毒现象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
 
  〔4〕李村举。社会工作介入吸毒青少年戒毒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5〕刘柳。帮助药物成瘾者实现自我转变———论动机式访谈法在社会工作教学与实践中的运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
 
  〔6〕赵芳。社区戒毒社会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9)。
 
  〔7〕罗峰。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过程研究———以上海市Z机构“心桥工程”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