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禁毒综合 > 人物访谈 > 正文
人物访谈
陆林专访:阻断毒品背后潜伏的“心魔”
人物访谈
2009-09-16 06:36:58 来自:刘垠 作者: 阅读量:1

  8月31日,作为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烟酒滥用与网络成瘾国际研讨会”的大会主席之一,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陆林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短短两小时的交谈,这位药物成瘾研究专家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闲聊时话并不多,一旦谈及他的研究课题却像换了个人,不仅对记者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更将复杂的科学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

  药品使用中的双刃剑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品本身不会导致成瘾行为,关键是看使用者作何用途。吃药是为了治病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吃药是为了寻求快感,药品就会变成毒品。”陆林说,像救治病人时常用的吗啡和杜冷丁,在临床上能止痛,但如果没有任何病症却擅自注射,它们就变成了毒品。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滥用止咳糖浆成瘾事件屡有发生。陆林解释说,止咳糖浆有止咳化痰的作用,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多痰、支气管性气喘等症。一次服用一两勺并不会成瘾,但如果一次喝一两瓶,止咳糖浆中的可待因和麻黄碱等成分,就会刺激中枢神经,使滥用者产生幻觉和快感。一旦成瘾,对青少年的学业、前途和家庭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

  “针对这样的现状,虽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将含可待因的止咳糖浆列入处方药,但还需强化监管,不能让不法商贩钻空子危害青少年。”陆林不无担忧地说。

  撕开新型毒品的伪装

  鸦片战争后,毒品开始大量侵入我国。彼时,20%的国人吸食鸦片,其中成年人占了1/3,鸦片的侵蚀不仅伤害了国人的身体,也削弱了大国崛起的坚强意志。陆林为记者科普了一把毒品传入我国的历史。到了1950年,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开始严厉禁毒,危害严重的贩毒者被枪毙,吸毒成瘾者被劳教,这样便造就了1952年至1978年成为我国的无毒品时期。但1978年改革开放后,毒品再次趁虚而入传入我国。

  截至2005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仅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者就高达110多万人,其中以吸食海洛因者居多,而隐形吸毒者的数量就更无从得知。2000年后,我国吸食新型毒品如冰毒、摇头丸等的人数呈增长趋势,这些在实验室就可合成的毒品其危害同样不容小觑。

  “很多人对新型毒品的危害认识存有误区,认为吸食这些毒品是一种时尚和潮流,并不会上瘾。其实,它们产生的心瘾与海洛因不相上下。”陆林说,新型毒品会使吸食者产生幻觉、妄想,不仅会对智力、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损害,严重的还会导致人精神异常,进而产生伤人、杀人和自伤自杀等行为。

  驱逐毒瘾实为与心瘾较量

  有道是:“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由于吸毒者对毒品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和渴求,因此,暂时戒掉毒瘾的人一旦回到有毒品的环境中就很容易复吸。资料显示,在戒毒的病人中,复吸率高达95%以上。陆林说:“心瘾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这也是当前药物依赖性研究面临的瓶颈。”

  陆林告诉记者,长期吸毒可使大脑神经元结构发生病理变化。那么,能否有一种方法让病变的大脑恢复正常,从而让吸毒者脱离苦海呢?陆林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大脑杏仁核内部存在着一种名为细胞外蛋白激酶的调节因子,这种调节因子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表达,但药物戒断之后便会逐渐诱导高表达,使动物对毒品产生渴求。该成果荣获了2008年度中国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并为“成瘾药物诱导的神经适应性改变是心理渴求根本原因”的观点提供了依据。

  既然找到了成瘾行为的科学依据,为何不运用于人类戒毒?“挑战来自于伦理。”陆林颇为无奈地说,若想将该成果用于人体,就必须开颅。但是,开颅戒毒早已被叫停。因此,陆林的研究虽然在动物身上获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医学伦理的要求,目前该项研究还不能应用于临床。

  疫苗注射阻断心瘾之魔

  “研究我们还在继续,想找到一种替代开颅的办法帮助吸毒者彻底戒毒。”对于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挫折,陆林并未泄气更未放弃,而是转移视线寻找更好的戒毒方法。“我们发现,心瘾存在‘潜伏’现象。传统观点认为心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事实并非如此,心瘾会随着时间的流动上下波动。”

  如今,陆林领导的研究团队将药物依赖的研究视线转向了海洛因疫苗。“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假如研发成功,海洛因疫苗经静脉注射后可在人体内形成抗体,从而降低海洛因带给人的快感,使吸毒者达不到想要追求的效果;而且,这种疫苗的价格也与一般疫苗相当。”

  此前,国外已研发出了可卡因疫苗,为期2年的临床实验数据表明,戒毒成功率高达80%,目前尚未进入市场。“你可能想问我为什么不是100%有效吧。”陆林微微一笑,“是因为个体差异,有些人对疫苗不敏感。此外,对于那些常接触毒品环境的高危人群来说这也是个好消息,未吸毒的可以用来预防。”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