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降低危害 > 治疗社区 > 正文
治疗社区
戴托普模式:关爱与劝说
治疗社区研究
2007-07-08 11:08:14 来自: 作者: 阅读量:1
    记者采访的绝大多数吸毒者都对戒毒的次数“记不清了”。他们复吸的理由千千万万:因为生活压力而复吸,因为无聊而复吸,家里人的一个白眼就可以成为复吸的原因­——似乎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复吸的理由,最终许多人破了操守,从戒毒所一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找朋友借一针。

    专业领域内对复吸也有不同的研究结论,有些医生认为毒瘾是种身体疾病,要靠治疗解决,例如替换身体血液、给大脑做手术等;而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戒毒不仅仅要从生理上脱毒,还应该帮助吸毒人员从心理上彻底脱毒。

    “戴托普”和“阳光家园”,就是治疗戒毒者“心病”的机构。在昆明,这样的组织有十几家。没有暴力、没有谎言、没有性乱,戒毒者生活在一个类似家庭的环境中,以兄弟姐妹相称,友好相处,采取以心理治疗和行为校正为核心的综合治疗,与云南的许多戒毒机构不同,“戴托普”采取的是另外一种尝试。

    但与云南的许多戒毒机构一样,舶来品“戴托普”也身兼两职:戒毒和预防艾滋病。创办人、精神病学家杨茂彬很自豪地说,六年来戴托普中心已接受了2000多人,根据随访的结果显示,一直保持操守者有300多人。虽然有70%的人复吸,但是杨说,在完成18个月项目的人中复吸率只有40%

    业内人士把脱毒保持五年以上的称做“戒断”,五年以下的叫做“操守”。

    戴托普的英文名称是“DAY  TOP”,可直译为“每天最佳”,戴托普治疗又称“治疗集体”,它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强调所有成员同吃住同劳动,互相约束,互相帮助,从而使成员抛弃药物或毒品。戴托普认为,吸毒成瘾的心理依赖才是导致复吸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整个戒毒过程中,除了脱毒治疗外,还必须对吸毒者的异常心理进行干预,使他们彻底摆脱毒品。

    1994年云南省派了五名戒毒工作者去美国戴托普学习,杨茂彬“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核心就是改变吸毒者的价值观,改造他们生存的亚文化。这一全新的戒毒康复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让戒毒者自己管理自己,共同学习抵制毒品诱惑,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杨茂彬说。在戴托普学习了八个月后,杨茂彬开始思考,这套模式搬到中国能不能被接受。1998年,杨茂彬回国开办了云南戴托普药物依赖治疗中康复中心。

    如今,戴托普在昆明市已近乎家喻户晓。在西坝路有一个小院子,大门外醒目的绿色门牌告诉人们,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戴托普。它占据了这家小院的五层楼房。治疗社区住院部是戴托普的核心,分为五个步骤:咨询、脱毒治疗、社区康复治疗、重返社会和善后照顾。

    620日,记者走进了戴托普社区。这里现在居住着一个由60多人组成的特殊“家庭”。在四层的活动室里只见墙上挂着醒目的“家庭信条”。社区成员正在召开晨会,第一个程序就是朗诵家庭信条:“我来到这里,是因为我失去了最后的庇护地,失去了做人的尊严……除了这里之外,我还能在哪里找到这样的环境?它像一面镜子,让我能清楚地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作为一个人、全体成员中的一员,为着共同的目的,与大家分享着痛苦和快乐……”

    戴托普社区要求所有进入康复中心的人把每个人都当作自己的家庭成员对待,“大家互相关爱,但这是有责任的爱。我们还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触犯的人要受到严厉处罚。”杨茂彬说。这里定下的四大禁忌是毒品、暴力、性关系和偷窃,若有违反,一律开除。此外还采用了一套金字塔等级制,组员在最下层,依次向上分七个等级,塔尖的位置是主任­——杨茂彬本人。各成员自入住起,即沿等级逐步上升,而治疗费也逐级递减并开始享受回家过夜等权利,直到18个月后“毕业”,一旦犯错,就会被降级。

    社区要求每一名居住者参与一项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自己的工作,承担自己的责任。最低的是清洁组,进入戴托普的成员都得从清洁组做起,首先要打扫三四十天卫生,被称作“马拉松清洁”:墩地、擦桌子、冲厕所;通过努力才能调升到厨房组,全部成员的饭菜都由他们烹制;再向上是事务组、纪律组和项目组。

    “组员在过去使用毒品期间已经养成懒惰的习性,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在这里他们要从小事做起,从最插微的事情做起。”杨茂彬解释这一制度的设计目的。

    马拉松清洁的效果不可低估。当天,一名组员告诉记者,由于犯了小错,他和另一组员从晚上10点开始清洁,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4点,“地早就拖净了,桌子抹了几十遍。大家边擦桌子,边回想以前。虽然以前也想过不该吸毒,但都没有拖地抹桌子时想行深入,大家越想越后悔,越想越难受,清洁一结束,躺在地上大哭。”

    清洁组的工作是比较劳累,但较简单,居住者能够在简单的体力劳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能支持他继续做下去。

    当新进入社区的组员在清洁组称职地完成了工作,并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具有一种真诚的帮助他人的态度后,就有可能被提升进厨房组,负责整个社区的一日三餐。厨房组的职能工作是全天性的工作,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需要有一定的协调性和团队精神,它能够培养居住者集体向上、团结一致的热情。在厨房组的工作态度,决定该居民是否能被升到事务组组员。在事务组工作非常繁琐,几乎所有社区的文字性工作以及琐碎性事务,如社区内公共物品的摆放、维修、管理等都由他们来完成。他们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才能使这些琐碎的工作达到条理。在努力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会被提升到纪律组。

    纪律组是这个社区的灵魂,其工作内容比较复杂,主要负责社区的安全、安检、外出人员调配、监督整个社区甚至所有工作人员及主人的言行是否违反社区规则,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制止,按照社区的管理制度进行处理,这种处理也是一种帮助手段。他们的工作是要帮助协调整个社区所有组员自己的工作,同时需要激发所有组员的成就感,使他们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

    “社区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能对戒毒人员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慢慢学会敢于承担责任、开放自己、反省自己、端正生活态度、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提高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对毒品说‘不’。”杨茂彬说,在治疗社区居住的戒毒者,不但得到了尊重,还重新树立了自信。从这里走出去的吸毒者,操守率明显提高。一些戒毒者离开社区后,遇到毒品诱惑感到自己又要失控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打电话向社区求助,或立即回到社区治疗。

    在社区的另一活动室门口,记者听到一阵激烈的争吵声,原来这是社区内的碰撞小组在活动。碰撞活动每周两次。在碰撞中,双方面对面坐在椅子上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声音大小无所谓,只要不说威胁性语言就行。

    社区工作人员说,碰撞小组使居住者慢慢学会正确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延缓即刻满足的心理,同时训练居住者能够直面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在社区中,如果哪位家庭成员为社区做了好事,会得到其他成员真诚的感谢。他们在这样的感谢中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体会到真实的成就感。有八年吸毒史的张丽来到这个社区已经有八个多月了。她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有些不适应,这里的规矩比强制戒毒还多,家庭成员每天都会给她挑毛病。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忙自己的工作,但充实的生活却让她逐渐感受到对人格的重塑,体会到了真正的温暖和关爱,增强了戒除毒瘾的信心。

    负责接待我们的是戴托普的咨询员小陈,28岁的他剪着平头,人显得很干练,如果不是他自我介绍我们还不知道小陈就是戒毒成功的人士之一。20017月来这里戒毒的他告诉我们,两年后他戒毒成功成了这里的一名工作人员,开始帮助更多的患者。他说这里的许多工作人员以前也曾吸过毒。他感到,在这里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业,每天去帮助患者从中得到满足感和幸福感。在这个奇特的“社区”,“居民”们彼此约束、帮助、激励,一起摆脱毒魔的困扰与纠缠­——帮助戒毒人员重塑人格,能看到光亮感到希望。

    经过十多个月的治疗后,一些已经脱毒的人员从这里搬到“再进入社会”中心或农场,在那里他们做清洗和维修汽车等工作,以便在他们离开中心之前学习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

    戒毒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每个戒毒者几乎都有自己的心病。“更重要的是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李建华教授介绍,“简单地说,就是帮他们恢复自信,正确处理与家庭、环境的关系,重返主流社会。但戒毒任重道远,还需要系统科学的戒毒治疗。”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