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降低危害 > 同伴教育 > 正文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在预防社区青少年物质滥用方面的探索性实践
同伴教育
2009-09-18 07:41:42 来自:张彦君 骆晓丽 作者: 阅读量:1

  摘要:方法:运用同伴教育的方法,由2名青年禁毒志愿者以同龄人的身份,为某街道15名社区青少年开展物质滥用预防教育宣传活动,并及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目的:评价同伴教育在预防社区青少年物质滥用方面的效果,探索预防社区青少年物质滥用的有效方法。结果:参加活动的社区青少年对如“偶尔尝试滥用物质可能上瘾”等物质滥用方面的认识有所提高。结论:对社区青少年进行以参与式学习为主的同伴教育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

  关键词:物质滥用,同伴教育,社区青少年,预防教育,参与式学习

    一、序言

    (一)研究缘起

    物质滥用对家庭、社会和个人健康等方面均会造成严重后果。青少年是物质滥用的敏感人群。据调查,我国阿片类吸毒者年龄在25岁以下的约占90%。青少年吸毒是当今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在中国,吸毒者数量尤其青少年吸毒者人数也在急剧增长。可见,青少年物质滥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和上海社会必须正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有研究指出,多数药物滥用者是从青少年阶段开始涉入药物的(程玲,1995)。由此可知,青少年物质滥用者生涯的关键时期,对其人生应有重要意义。

  现代青少年,由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生理和心理方面发育还不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消极因素的诱惑和影响。由于内心的需要,容易冲动、盲从、甚至失去理智,因而产生不良行为。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间,青少年由于其行为方式、人格特征、价值观念尚未定型,因而承受着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了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产生,而社区青少年作为犯罪高危人群,更有可能产生诸如物质滥用等越轨行为。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减少和预防社区青少年物质滥用至关重要。

  (二)研究目的

    物质滥用是一个全球性范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大多数物质滥用行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因此积极开展对青少年物质滥用的预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社区作为联系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中观组织,是与青少年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社会的环境,因此,应重视并发挥好社区在预防青少年物质滥用工作中的作用。由于社区青少年游离于社会控制之外,与正常的社会联系非常薄弱,因此更容易产生物质滥用等越轨行为。

  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表明,以社区和学校为基础开展预防药物滥用是一种有效的干预途径。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笔者采用社区干预试验,采用目前国外倡导的同伴教育的形式,为社区青少年开展物质滥用预防教育活动,由2名青年禁毒志愿者以同龄人的身份,为某街道10名社区青少年开展物质滥用预防教育宣传活动,并及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以评价同伴教育在预防社区青少年物质滥用方面的效果,探索预防社区青少年物质滥用的有效方法。

  (三)研究问题

    针对上述的研究目的,以及对研究对象的初步了解,本文的研究问题为:

  1、针对社区青少年开展的物质滥用预防教育为主题的参与式活动的效果如何?

  2、由同伴教育者员提供物质滥用预防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

  3、社区青少年对活动的评价如何?

  4、同伴教育者员在活动中获得了哪些成长?

  二、文献回顾

    (一)有关同伴教育的研究

    1、什么是“同伴”?

  “同伴”是指年龄相近或有着相似经历的人群,同伴之间有着共同的理念。尽管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可能因为不同的家庭背景而在性格和心理上存在差别,但他们很容易沟通,而且同伴之间的影响力远大于外界一切影响。

  2、什么是“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指通过相同特殊经历成员之间分享信息从而达到积极、健康结果的过程。Carnigie(1998)指出,同伴教育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在认同某种特殊文化的个体之间传递一种健康的信息。同样的经历能带来信任,同伴教育者因而能引致亚文化规范下的一些改变。

  3、同伴教育者的选择同伴教育者的来源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从“过来人”中选择,让“过来人”为正在经历类似过程的人士提供同伴教育;另一种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目的是为与他们一样的普通人提供某种特定主题的教育。正如同伴教育所定义的那样,同伴教育者必须与受教育者具有相似的经历,而与他们在现实中是否相识无关。

  本文所选择的同伴教育者是自强卢湾工作站的大学生志愿者,该志愿者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巧上具备一定优势。

  (二)有关青少年物质滥用的研究

    1、相关概念

    (1)物质滥用偶尔使用药物,不论出于好奇、社交还是治疗需要,如果没有对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可称为成瘾物质使用(use)。当个体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学业,损害了躯体健康,导致了法律问题时,就成为“物质滥用(drugabuse)”。

  (2)社区青少年社区青少年,同一般意义上的居住在社区的青少年的概念在内涵上有所不同,而是特指“年龄在16至25周岁、无固定工作和收入或已终止学业和尚未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他们曾被称为“社会青年”、“闲散青少年”等,2002年4月在上海市委召开的社区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会议上,决定摈弃传统的“闲散青少年”的提法,改称“社区青少年”。失学、失业的社区青少年游离于社会控制之外,与正常的社会联系非常薄弱,因此非常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青少年物质滥用的原因

    国内对青少年物质滥用问题的研究多着重载成因的探讨(王昭淳,1990;李景美、黄惠玲,1992;高素月,1994;郑泰安、张明永、陈建炜,1994),许多研究发现,造成青少年物质滥用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个人、家庭、学校、同辈、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其特征为低社经与破碎家庭、低学业成就、有问题行为的朋友、贫穷社区与崇尚金钱的价值观、以及人格、认知、态度等个人心理因素(杨瑞珠,1996;蔡德辉,杨士隆,1993)。从成因来了解青少年物质滥用的行为,有助于毒品防治工作中的预防部分。

  简单地说,青少年物质滥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盲目好奇;(2)同伴引诱;(3)追求刺激;(4)寻求解脱。

  3、青少年容易滥用的物质及其特点

    在我国,青少年容易滥用的物质主要包括香烟、酒精、阿片类物质和摇头丸等兴奋剂。

  (1)烟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国,烟草具有广泛的可获得性,常常是青少年滥用的第一个,也是滥用最多的精神活性物质。

  (2)酒精青少年常因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默认,甚至鼓励而开始饮酒,以后在同辈团体的压力作用下逐渐进入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阶段。

  (3)阿片类物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阿片类物质滥用有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常常因为好奇、无知活受到同伴团体的压力而尝试使用这类物质。

  (4)苯丙胺类物质“摇头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滥用苯丙胺类物质是某些青少年亚文化的特征,歌厅、舞厅等场所是使用这类物质的主要场所。

  (三)有关青少年物质滥用的预防教育

    毒品预防教育的开展可用“五进”来描述,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进人群。

  据笔者了解,目前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的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多针对在校学生,而在社区毒品预防教育方面,其总体目标是从禁毒角度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为社区居民和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具体目标是让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毒品及其危害。我们将社区青少年作为此次物质滥用预防教育活动的目标人群,专门对他们开展参与式教育,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选取

    本文运用实证性研究的方法,由笔者与同伴教育者共同设计针对社区青少年的物质滥用预防教育活动,由同伴教育者主要带领活动,教授抵御和拒绝易被滥用的物质的技巧,进行成效评估和满意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二)研究步骤

    1、针对社区青少年开展物质滥用预防教育活动。

  2、对目标人群进行前期测评。

  3、对目标人群开展具体活动。

  4、对目标人群进行后期测评。

  5、对同伴教育者进行过程评估,并通过访谈的形式对同伴教育者带领活动的感受及成长进行全面了解。

  6、汇总所有资料,通过数据分析和文本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及建议。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参与活动的社区青少年,主要以问卷形式进行;其二是带领活动的同伴教育者,主要以访谈形式进行。为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所有的问卷和访谈均采用匿名的形式。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为社区青少年开展物质滥用预防教育活动之后,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一是从参加此次活动的社区青少年的层面,多此次活动进行过程分析和效果评价;二是从同伴教育者的层面,对同伴教育者进行访谈,了解同伴教育者带领此次活动后获得的成长。

  (一)同伴教育者针对社区青少年开展物质滥用预防教育活动的过程分析

    1、准备阶段

    (1)明确活动目的认识青少年沾染毒品的诱因及高危情境,通过讨论、演绎,学会如何处理特定的危机情境。

  (2)设计活动方案

    ①带领者做简单的自我介绍,简单介绍此次的物质滥用预防教育的活动大致内容。

  ②带领者对物质滥用的概念做一个解释。

  ③带领者与大家有一个交流互动(比如:大家了解哪些毒品及危害?对同龄人吸烟、酗酒的看法如何?大家会接受来自朋友递来的烟吗?等等)。

  ④继而引发大家讨论青少年初染毒品的原因,带领者对此作一个小结。

  ⑤分组,请每组参与者思考有哪些典型的危机情境,可能会诱发青少年去接触烟酒、毒品(带领者可事先举个例子),而后分享。

  ⑥选择其中典型的两到三个个案情境,讨论一下在这些特定的具体情境中,当事人应该如何做选择(选择6部曲,不同抉择,会有不同长短期后果,详见附录一)?如何进行适当的回应,来表达拒绝?分组讨论。

  ⑦就以上讨论结果,选择一部分青少年上台演绎这几个情境。而后,请表演者与观察者表达一下感受。

  ⑧请禁毒社工简单谈谈目前青少年吸毒现状,可以谈谈他们接触到的一些典型案例讲述及他们的工作情况。

  (3)进行前期测评

    测评内容详见附录二在准备阶段,同伴教育者与禁毒社工共同商讨制定活动方案,并在活动前熟悉活动各项内容。

  2、实施阶段

    (1)介绍活动目的和意义(2)介绍物质滥用基本知识(3)引发讨论,适时小结(4)举例、示范(5)选择组员发言、参与情景模拟(6)现场指导(7)活动分享(8)时间控制

    3、总结与评估阶段

    (1)进行活动后期测评测评内容详见附件三(2)工作人员对活动进行总体评估与总结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同伴辅导员担任活动带领员的角色,禁毒社工担任工作人员的角色,协助同伴教育者开展各项活动。

  (二)同伴教育者针对社区青少年开展物质滥用预防教育活动的效果分析

    1、参加活动的社区青少年对物质滥用的认识的变化

    由表1可以看出,通过同伴教育者以参与式学习的活动方式为社区青少年开展物质滥用预防教育活动,青少年对物质滥用的正确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表1 活动前后对物质滥用正确认识率的比较

[[image1]]

    2、参加活动的社区青少年对物质滥用的态度的变化

    由表2可以看出,通过同伴教育者以参与式学习的活动方式为社区青少年开展物质滥用预防教育活动,有80%参与活动的社区青少年认为“应尽量避免抽烟”。

表2 活动前后对物质滥用的态度的比较

[[image2]]

    (三)对同伴教育者带领物质滥用预防教育活动的访谈及分析

    此次针对社区青少年的物质滥用预防教育活动,采取了同伴教育的形式,由大学生禁毒志愿者担任同伴教育者带领此次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较多地与青少年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同伴教育者的选择方面,该名同伴教育者小沈是自强卢湾工作站的一名禁毒志愿者,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掌握了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也对禁毒工作有一定的热情,与社区青少年属于同辈,故选取该名大学生志愿者担任此次活动的同伴教育者。

  活动完成后,笔者对同伴教育者进行了访谈,主要了解小沈对开展此次活动的感受。

  1、同伴教育者对准备阶段工作的感受

    小沈在准备阶段首先对社区青少年的大致情况作了了解,较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活动,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加入了一些游戏和讨论环节,希望通过更多的互动,使得青少年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与社工进行讨论,对活动方案进行进一步地修正以及进行准备工作。

  2、同伴教育者对活动实施过程的感受

    对于带领整个活动,小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对其来说这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可以将专业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

  (2)作为同伴教育者,青少年对其所讲解的内容有一定兴趣,没有老师的严肃,故能够更容易地教授一些关于物质滥用方面的知识和拒绝技巧给社区青少年。

  (3)活动通过游戏、讨论等形式,使得社区青少年有较多的参与,比起单纯地给他们讲课,效果更为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以参与式活动为主的针对社区青少年开展的物质滥用预防教育活动,由同伴教育者来担任活动的带领者,同伴教育在本次研究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社区青少年对物质滥用、毒品等知识的正确认识更直接地体现在态度上,大部分社区青少年都认为应该拒绝来自同伴的吸烟、饮酒和吸毒的压力,并且在活动中学习到了使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抵御技巧。

  社区青少年处于人生变化最大的时期,心理最为敏感。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常出现强烈的反应,特别需要各方面的支持。物质滥用常常容易引发其它方面的行为问题,因此为社区青少年开展物质滥用预防教育应当说是相当重要的。对于更愿意、也更容易从同辈群体中接收有价值的观念,模仿有益的行为方式的青少年来说,同伴教育的方式无疑是非常适用的。

  参考文献:

  1、易静、李桂蓉、黄鹏等,《同伴教育在中学生物质滥用干预中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6月第25卷第3期。

  2、顾东辉、童红梅、朱燕敏等,《远离毒品:青少年药物的社会工作干预》,《社会》,2004年12月。

  3、徐玲,《标签理论及其对教育“问题青少年”的启示》,《社会》,2000年第10期。

  4、肖水泉,《青少年物质滥用的预防》,《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8月第26卷第8期。

  5、李莉莎,《社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的功能》,《渝洲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2年8月第19卷第4期。

  6、GilbertJB,ElizabethMB.Schoolbasedandcommunity-basedpreventionApproaches.SubstanceAbuse:AComprehensiveTextbook.Baltimore,WillmanWilkins,1992.

  7、CoggansN,MckellarS.Druguseamongpeer:peerpressureorpeerpreference?Drug:education,preventionandpolicy,1994,1(1).

  8、UnitedNationsOfficeonDrugsandCrime:PeertoPeer,usingpeertopeerstrategiesfordrugabuseprevention.

  9、第二届青年人与毒品国际会议介绍,《毒品使用和青年人——毒品戒断计划的基本原理》,澳大利亚,墨尔本,2001年4月4-6日。

  10、闫保华,王作振,王克利,《同伴教育者的选择和培训》,《中国健康教育》,2004年10月第20卷第10期。

  11、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状况调查报告》(内部资料),2002年。

  12、漆世贵主编:《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状况与发展研究》(内部资料),2004年。

  13、肖建国:《上海未成年人犯罪形式和对策的理性思考》,《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第5期。

  14、2006年新社工上岗培训戒毒社会工作讲义。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