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降低危害 > 同伴教育 > 正文
同伴教育
同伴心理互助:戒毒场所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举措
2015-12-09 08:23:09 来自:天府戒毒网 作者:王志翔 许可 阅读量:1

  一、提出问题

  1.文献资料证据。有不少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戒毒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⑤⑥。特别是,近年来戒毒场所人员的结构组成上(如“多进宫”明显增多)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吸食新型毒品数量的人数在急剧上升,随之心理行为特征也日益凸显出来,罗旭等⑦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2.现实心理表现。综合笔者长期从事戒毒矫治工作收集的资料及其他学者研究的文献,现将戒毒人员的现实心理表现做一个简要的梳理:一是在认知上的表现。认知片面直观,偏激认识,狭隘易变,不合理的思维与方式,常歪曲事实,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找牵强的客观理由等。二是情绪上的表现。主要表现在暴躁、脾气大、易激惹、情绪波动大,同时又有悲观厌世、自暴自弃、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三是行为意志上。行为意志上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对毒品的追求不惜代价,费尽心思;另一方面,对生活、学习及工作的意志减退,社会交往及其狭窄,自我封闭,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自控力极差,易冲动,攻击,常不遵守纪律。同时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缺乏,缺乏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对戒毒的信心严重不足,导致戒毒半途而废。四是人格上。戒毒人员在人格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人格问题,如思维上内容贫乏、固执,夸大吹牛,偏执多疑、敏感,心胸狭窄,报复心重,逆反心理严重等。

  3.结构化访谈。笔者曾对105名戒毒人员进行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存在适应环境问题、情感情绪问题、人际关系剥离、归因方式误区、价值取向模糊以及行为异常等心理问题。另外,在涉及怎样处理这些心理问题时,结果表明戒毒人员首先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其次是有必要时向外求助,其中有70.5%的戒毒人员选择身边知心的朋友和同伴,而不是管教民警或心理咨询师。

  4.理论依据基础。社会学习理论的杰出代表Bandura(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模仿行为和榜样的示范。由于戒毒人员有着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生活经历以及戒毒感受等相似或共同的特点,容易产生认同感和相互学习的心理心理倾向,使得心理互助成为现实的可能。另外群体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之中,他的有意识个性就消失了,他们的情感取向和思想观念转向同一方向,服从“群体精神一致性规律”,具有从众心理、传染与催眠效应、暗示与易感性作用以及压力性与自主性相交织等特征⑧。依据群体心理学的特征,在戒毒人员这类群体中培养和选用一些具有一定号召力、影响力且具备积极心态的戒毒人员担任心理互助员发挥同伴心理互助和引导作用来改善他们这类群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成为可能。

  5.提出具体问题。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得出在戒毒人员中开展心理互助符合戒毒人员这类群体自身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发挥戒毒人员的潜能,营造“自助-互助”的氛围,同时也符合戒毒场所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举措。故提出以下具体问题:①利用戒毒人员认知程度高的优势,搭建心理互助平台,发挥同伴正面效应;②倡导戒毒人员心理互助,旨在促进戒毒人员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开展心理自我教育,通过心理自助和互助促进戒毒人员的心理成长。

  二、检索证据

  目前在戒毒系统方面尚无建立循证矫正理论研究成果的数据库,对此还不能在数据库检索到对同伴心理互助的理论研究有力支持。不过,全国各地的戒毒场所在同伴心理互助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同时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从反馈的实际效果来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本所就对戒毒人员同伴心理互助进行了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同伴心理互助规章制度、机制等。又如,北京、江苏、山东、山西等地的戒毒场所也在尝试引入同伴心理互助方式来提高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质量,这就为从事实际操作的心理矫治者提供了循证矫正理论研究最优的证据选择。

  三、筛选证据

  通过资料检索、文献查阅、结构化访谈、综合在戒毒实际工作长期收集的证据,整理出戒毒人员的心理现实表现。针对戒毒人员这类特殊群体的情况,依据心理学上的理论基础支撑,结合检索全国各地戒毒场所多年的探索与经验实践,与本文探讨的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价值。为保证循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矫治效果,拟采用在戒毒人员中开展同伴心理互助方式为主的矫正方案。

  本文所指的同伴心理互助,是由经过一定专业心理助人技能培训的戒毒人员心理互助员,在专业心理咨询师民警的指导下,深入同伴中开展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等相互帮助活动。同伴心理互助实质是一种同伴教育,通过培训提高戒毒人员同伴心理互助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明确他们的角色定位与要求,目的在于让他们在戒毒人员的矫治实际生活中,初步识别或发现有心理倾向的同伴,并能运用一些简单的危机干预原理,及早进行疏导、信息反馈或建议他们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协助同伴在认知、情绪及人际关系上得到发展,同时在戒毒场所内发挥同伴正面的互动效应,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互助互爱的戒毒场所文化,真正实现戒毒场所“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目标。

  四、决策应用

  我所自成立心理矫治中心以来,为进一步提高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效果,我们心理矫治工作者在创新和探索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方面下足了功夫,特别是在建立戒毒人员同伴心理互助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现将我们矫治工作者在具体开展同伴心理互助实施的程序、做法及过程作如下描述:

  (一)“同伴心理互助员”的产生

  1.大队选拔推荐。选拔以大队为单位,每个大队推荐或所在大队戒毒人员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优先选拔,条件成熟时可增补。征集条件:①采取自愿的原则;②剩余矫治期限至少应在一年以上;③具备一定的号召力和领导能力;④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⑤具有较好的客观态度和保密;⑥具有较强或一定的的责任感和助人为乐;⑦具有积极乐观、开放的心态;⑧具备率先垂范的典范;⑨情绪稳定、较强的戒毒意愿强和积极配合矫治的心态。

  2.组建“同伴心理互助小组”:各大队筛选出来的心理互助员组建“同伴心理互助小组”,推选组长,明确工作职责与任务,同时也利于季度案例督导的交流沟通、探讨和资源共享以及建立支持辅助系统。

  (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培训

  1.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将针对“同伴心理互助员”开展一定的常识心理培训。培训内容以心理健康标准、常见的心理问题、沟通技巧和方法等,由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组织培训力量开展培训。

  2.选拔推荐及培训时间

  戒毒人员“同伴心理互助员”选拔推荐时间为每年1月,培训时间为每年的1月至3月,其中,选拔推荐由大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协同进行,培训由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组织。

  3.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承担对“同伴心理互助员”的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后颁发“同伴心理互助员”或“同伴心理互助志愿者”证书。

  (三)“同伴心理互助员”的培训

  1.培训目标:①通过培训提高“同伴心理互助员“的思想认识水平,明确同伴心理互助员的角色定位与职责;②能在实际生活中初步识别或发现有心理倾向的同伴,并能运用一些简单的危机干预原理,及早进行疏导或转介他们接受专业辅导。③在戒毒场所内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互助互爱的戒毒场所文化,协助同伴在情绪及人际关系上得到发展。④发挥同伴正面的互动效应。

  2.培训内容及方式:“同伴心理互助员”接受了不少于20个学时的专业培训,完成培训并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考核后,由中心颁发“同伴心理互助员”证书。“同伴心理互助员”的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由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详细制定,具体培训时间则由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与各大队协商确定。

  “同伴心理互助员“的培训主要由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户外素质拓展培训和压力管理训练系统的训练等三个部分组成。

  (1)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培训由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组织,主要涉及四部分内容,合计不少于12个学时:

  第一、同伴心理互助员的工作理念、角色定位与职责;第二、心理健康及其维护、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第三、同伴心理辅导的原则与技巧;第四、同伴合作与团队建设技巧。

  (2)户外素质拓展培训:

  户外心理素质拓展培训由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组织,主要涉及项目为低空荡桥、同舟共济、信任背摔、毕业墙、穿越沼泽、突破封锁等6个训练项目,至少需4个学时。

  (3)压力管理训练系统的训练,定期或不定期经常进行,累计不少于10个学时。压力管理训练系统的训练由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组织,借助相关压力管理训练系统开展,具体在培训期或在“同伴心理互助员”在开展具体的工作期间进行。

  (4)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根据各大队戒毒人员实际的心理需求情况,经和大队协商,适当增设同伴心理互助员,或根据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培训。

  3.阶段性培训方案。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同伴心理互助员”培训阶段性方案阶段阶段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

  4.“同伴心理互助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互助

  戒毒人员同伴心理互助员在大队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以同伴对等的身份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1)策划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其他同伴一起制作大队的心理健康教育黑板报、手抄报以及“床头心灵寄语卡”等,目的在于激发同伴形成心理保健意识、丰富心理健康知识。重要的一点是,戒毒人员通过自己亲手制作黑板报和手抄报,体验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展示的过程,是戒毒人员相互分享知识、相互学习的过程。

  (2)策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同伴心理互助员平时有意识地收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邀请大队心理咨询师民警或心理咨询中心民警为他们上心理健康辅导课。或根据具体情况,和大队心理咨询师民警共同组织材料,自编自演节目,为大队的全体戒毒人员上一次知识性、趣味性、时效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知识营养大餐。通过一些心理分析案例、聆听心理故事,让戒毒人员了解心理知识,产生自我反思,得到心灵启迪。

  (3)策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伴心理互助员注意及时了解同伴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有相同心理帮助需求的同伴,组成一个心理互助小组,由同伴心理互助员牵头,每周进行一次交流,创设安全的沟通氛围,彼此分析经验,开展一些自主的主题团体活动(如游戏、角色扮演、心理剧、拓展训练等),让同伴接受有效的团体辅导。

  (4)随时亲自进行心理互助。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主动与本大队、本宿舍和邻近宿舍同伴进行广泛的交往与交流,随时随地观察同伴的心理状况,了解同伴的心理需求,关注同伴的负面情绪和反常举止,并做好记录;同时运用自己学到的心理常识,实施简单的心理互助,做到随时支援身边有一般心理困惑的同伴。

  (5)定期或不定期汇报工作。同伴心理互助员定期或不定期向大队心理辅导站汇报自己近期开展的工作,将自己观察到周围同伴的心理变化、动态以及同伴的心理需求,及时与大队心理辅导站交流与沟通。如果发现同伴有持续的负责情绪或反常邪恶行为举止,及时向大队心理辅导反馈,充分发挥预警的作用。

  (6)定期接受心理再培训和督导。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每一季度组织一次对同伴心理互助员的再培训工作,同时召开一次全所案例督导会议,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无法解释的困惑,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对同伴的心理帮助方案,使心理帮助更加有效,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个人的自我成长,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另外,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时刻关注所提出的具体问题,并依据进展情况及收到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与修正矫正计划与方案。

  五、效果评价

  主要从同伴心理互助员自身评价、他人评价两个角度来验证实施戒毒人员同伴心理互助以来所取得的实效。

  1.自身评价。“在我所帮助的二十多名同伴中,有行为过激的,情绪波动的,内心孤独的,内心压抑的,缺乏家庭理解与支持的,对抗矫治学习和劳动的,发泄不满的,担心完不成习艺劳动的等等。我主要采用我在培训期间学到的心理知识和技巧与之沟通、交流,同时也用自己当初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作现身说法来引导他们,后来这些同伴都有了较大的转变,正常地融入了矫治生活中。””在我担任心理互助员期间,至少帮助了5名同伴。通过培训心理知识,既提高了我的知识素养,又帮助了别人,而且帮助到别人本身就是一件让自己也快乐的事,以后回归社会也会给我带来极大的好处。““在我帮助同伴的过程中,逐渐认清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对他们的开导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心理上的完善。还有,通过这些具体帮助的事件,让我觉得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的付出也起到了一定的成效,说明我比原来成长了不少。”“在我们这类群体中开展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心理互助,除了心理知识和技巧外,有点特别的优势在于我们的身份相同、地位相同、处境相同、遭遇也类似,在我们交谈时彼此之间没有抵触情绪也没有抗拒的因素,一切能做到水到渠成,因此开展的效果比较明显。”“‘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我为自己能学到心理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而高兴,更为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有所成效而感到欣慰。最为重要的是,它更有利于我今后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回归社会,彻底戒掉毒瘾,融入社会“。

  2.他人的评价

  (1)民警评价。大队领导是这样描述的,“我们民警和戒毒人员之间始终缺乏一个相互沟通的桥梁,缺乏信任感,沟通上也存在一定的障碍,他们始终抱有一种不信任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所做的工作。利用同伴的优势,他们在一些观点、看法以及做法上比较一致,且具有相同的交流语言,能够达到良好的沟通,能够相互理解、信任与支持。这一点是其它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通过同伴心理互助员的积极传播与宣传,会在其他同伴中相互传染与感染,起到一个连锁反应,有利于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利于整个大队的教育矫治质量的提高和安全稳定工作。”长期从事矫治工作的管教民警是这样说的,“自开展这个心理互助以来,好多戒毒人员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无理取闹的、扯理的都明显少了,违纪的现象也比较少了,即使偶尔发生一起,也能及时解决;我们管理起来也比较轻松了”。

  (2)其他同伴评价。“一次我和王某在选择电视节目上争吵了起来,大队的心理辅导员看见我们为这事善不罢休似的。先后主动找我们交流,说同伴之间要相互体谅、谦让,不能什么只顾自己,要换位思考等,最后我和王某和好了。““当我得知妻子要和我离婚时,当时我的心情特别不好受,几乎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了。这事我们寝室的李某心理辅导员发现我的异常举止后,就主动陪我并和我聊天。他说他曾经也经历过类似的事件,一下我好像找到了知心人,我把所有事情的经过和他聊了,得到了他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感到我其实自己并不孤独,至少还有一位朋友在鼓励我、帮助我、安慰我,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从离婚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也能正确对待离婚这件事情。我说出这些话,是真的想感谢他的帮助,谢谢!”“在我刚下大队时,我感到特别无助、担心。因为我这儿没有朋友,害怕别人欺负我,又担心跟不上学习和习艺劳动的强度,整天郁郁闷闷的,也不与人说话,也不主动找民警谈话,度日如年啊!一次,我们大队的心理辅导员发现我一个人在那儿发愣,就主动过来和我聊家常。每次我都是不爱理睬他,只是偶尔谈几句。但他还是不厌其烦地主动找我搭讪,想方设法和我说话。在他的耐心和热情下,终于我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及时给与了我许多的鼓励、支持和理解,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人的真情所在,从此我们成了好的知心朋友。在他的引导和帮助下,我也主动报了心理互助员,一是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二是向其他同伴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我成长了,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实际行动和其他同伴一起努力共同成长!“

  六、矫治总结

  我所于2010年开始进行同伴心理互助试点性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结合矫治工作实际、矫治对象的情况变化及工作效果,及时予以调整和修订,保证了探索试点的最佳效果。2012年下半年,开始制定我所《戒毒人员同伴心理互助管理办法》,次年正式实施至今在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效果。现结合我所实践开展的同伴心理互助,做如下几点总结。

  1.见证了同伴心理互助员的成长。自探索到正式开展同伴心理互助,已经有4年了,作为心理矫治工作者的我欣喜的发现,戒毒人员同伴心理互助员经过培训后,心理上获得了可喜的进步与成长,正如他们说的一样“自从我参加了心理培训,改变了我以往那种不可理喻的想法和看法,我也能与人正常交流沟通了,特别是在一些问题上我还能帮助别人,这让我非常高兴!”

  2.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传播的得力助手。培训同伴心理互助员的目的不只是帮助少数有心理问题的戒毒人员解决心理困难,而是要他们将学到的心理知识去“助人”,起到连锁的效应,从而让绝大部分戒毒人员实现“自助”。这既解决了心理矫治工作者人才缺乏的问题,又满足了日趋复杂的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同伴心理互助员是戒毒场所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3.营造了场所心理互助的良好氛围。同伴心理互助员在接受培训后,不仅自己得到了心灵上的成长、能力的提高,也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同时又帮助了更多的同伴来勇敢面对和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很多同伴也乐于找心理互助员沟通交流,这种“同伴有心结,同伴帮你解”的同伴心理互助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单靠心理矫治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种传统方式的有利补充和有效举措,受到了戒毒人员的充分接纳和广泛好评,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互动,在场所内营造了同伴间心理互助的良好氛围。

  4.提高同伴心理互助员的助人技能是关键。提高同伴心理互助员的心理技能是开展心理互助的关键因素,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在戒毒人员自愿的基础上,筛选具有积极心态、责任感强、客观态度、表达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等基本要素;二是选拔后的同伴心理互助员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在自我认知、自我价值等方面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要具有良好的觉察、感受和理解他人的能力,能掌握心理互助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简单进行一些心理辅导,经考核合格后才能试用,在开展工作期间如果本人自愿退出或不能胜任,可以停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互助工作。

  5.规范同伴心理互助工作机制是保障。戒毒人员的心理互助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好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心理互助也不是平常生活中相互帮助,能够很快及时解决,相对来说,心理互助专业性强,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在戒毒人员之间起到影响和达到一定的效果,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长效机制来保障心理互助工作的运行。一是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工作制度,如“戒毒人员同伴心理互助员工作条例”、“戒毒人员心理危机干预制度”等。二是严格执行与落实好相关心理互助工作制度,同时结合在开展矫治工作过程的跟踪评价,及时修正和完善同伴心理互助的操作流程和实施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在循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探索和实践的同伴心理互助这一门心理技术手段。而循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们目前循证矫治场所的一种新生事物,还存在一些如在科学研究、数据库建立等问题。同样,我们在循证矫治实践中标准化操作流程实施的同伴心理互助也难免还有一些问题所在。例如,同伴心理互助在我们循证矫治体系中几乎找不到可供借鉴的最佳证据,可量化、可标准化、可操作流程化的相关文献资料太少,其它大多数的文献仅仅提供了理论指导,缺少实际的矫治过程及后效评估,这给我们心理矫正者实际操作选择矫治最佳证据和方案增加了难度,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

  【参考文献】

  ①杨文登.循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版)》,2012年6月第6卷第三期,第132-133页

  ②张苏军:在循证矫正方法及实践与我国罪犯矫正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13年第1期第4页

  ③杨文登著.循证心理治疗.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2:6-7

  ④宋行,朱洪祥主编.循证矫正理论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0.21-23

  ⑤邱瑜霞,陈良等.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载《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3年第19卷第一期,第30页.

  ⑤曹化霞,薛喜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状况及矫治对策.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12月第10卷第4期,第38页.

  ⑦罗旭,刘雄文.吸食新型毒品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征分析与矫治研究.载《社会心理科学》,应用研究版,2013年第28卷第7期,总第830页.

  ⑧(法)古斯塔夫·勒庞著,陈昊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6.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