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降低危害 > 同伴教育 > 正文
同伴教育
同伴辅导小组在禁毒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2015-06-13 09:32:57 来自: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 作者:张彦君 阅读量:1

以卢湾区“一乘三”同伴辅导小组为例

  一、案例背景

  (一)小组产生背景介绍

  根据《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对吸食、注射毒品人员成瘾鉴定和戒毒人员尿样检测工作的规定》,经强戒或劳教回归社会的吸毒人员经过三年12次尿检,且每次的尿检皆呈阴性,那么可视其为戒断毒瘾三年。

  2003年11月起,卢湾区作为构建预防与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试点区,开展禁毒社会工作至今,已有四年的时间。四年来,在我们的服务对象中,已有一部分服务对象戒毒成效较为明显,社区表现良好,并有部分服务对象向社工表达了希望从事禁毒工作,担任禁毒志愿者的意愿。同时,我们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服务对象认为社工不能够理解他们,不了解他们吸毒、戒毒的痛苦,无法对他们感同身受。因此,我们有部分社工将一些戒毒成果较好、情况较稳定且有意愿参加禁毒工作的服务对象发展为禁毒志愿者,鼓励他们共同参与到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培养他们成为同伴辅导员,为其他服务对象开展服务。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这些药物滥用的服务对象进行了筛选,选出了几名已经公安部门认定戒断毒瘾三年以上,且自身有较为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回报社会,为那些与他们有相似经历的人提供帮助的服务对象,为他们开展同伴辅导小组。要成为同伴辅导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培养的,因此,在最初尝试开展同伴辅导小组时,我们首先以提升小组成员的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帮助他们学习处理和应对高危情境,巩固戒断毒瘾的成果为目标,希望组员拥有足够的自信,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通过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开展同伴教育。

  本文将主要描述初步尝试开展同伴辅导小组的具体过程,社会工作者运用怎样的方法和技巧完成整个小组的实施。尝试总结此次小组工作的经验以及同伴辅导小组工作在禁毒社会工作中运用的作用和意义。

  (二)小组理论背景及理论框架

  1、同伴辅导的基本原理

  “同伴辅导”是指通过相同特殊经历成员之间分享信息从而达到积极、健康结果的过程。Carnigie (1998)指出,同伴辅导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在认同某种特殊文化的个体之间传递一种积极健康的信息。同样的经历能带来信任,同伴辅导员因而能引致亚文化规范下的一些改变。以预防青少年药物滥用同伴教育为例,同伴引导者需要符合一定标准并经过挑选和训练,以便能够告诉并鼓励其所在社会网络中的其它人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与药物使用相关的行为。从某一层面讲,(按年龄、阶层、性别或任何其他社会观念界定的)属于同伴群体的人,彼此能进行最好的沟通,这是简单的常识。有着类似经济、社会、语言、文化背景,乃至类似生活方式的人,应能相互理解,这是十分自然的。

  Turner和Shepherd提供了10个使用同伴辅导的常规理由。它们包括:(1)它比其它方法更有效;(2)同伴是信息的可靠来源;(3)同伴辅导使参与者增能;(4)它利用了一个已经存在的分享信息和建议的方式;(5)同伴比专家在传递信息上更成功,因为人们认同他们;(6)同伴辅导员扮演了很好的角色模范;(7)同伴辅导使参与者受益;(8)当其它教育失败时,由同伴开展的辅导可能更易被人接受;(9)同伴辅导可被用来帮助那些在常规方法下无法改变的人;(10)同伴可以通过正在进行的沟通补充知识。

  2、同伴辅导员的选择

  同伴辅导员的来源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从“过来人”中选择,让“过来人”为正在经历类似过程的人士提供同伴辅导;另一种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目的是为与他们一样的普通人提供某种特定主题的辅导。正如同伴辅导所定义的那样,同伴辅导员必须与受辅导者具有相似的经历,而与他们在现实中是否相识无关。

  本同伴辅导小组的成员属于从“过来人”中选择的同伴辅导员,希望他们通过学习和培训,能够为一些正在经历类似过程的人提供同伴辅导。

  3、本小组的理论框架

  根据同伴辅导的理论依据,本小组主要针对两方面设计活动内容:

  1)提高小组成员的自尊感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意义感以及在这些环境的价值感的体会,自尊的目的和功能是减少和缓解焦虑。自尊感较好,反映个体对自己的评价较高,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能力、自信,因而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遇到问题善于积极应对。当高自尊者在一个领域内没有做好时,会想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点和成功之处,同时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减轻身心压力,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

  通过运用自我肯定的表达模式,与组员共同进行讨论、分享与练习,希望对提高组员的自尊有所帮助。与每个组员共同回忆自己戒断康复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且让组员对自己及同伴进行表扬和肯定。根据Bower&Bower(1991)的[DESC]自我肯定表达模式的四大步骤:(1)描述情境,应先把那令人不愉快的情境或行为客观、明确地加以描述。(2)表达情绪,再把面对该情境或行为的情绪和感觉表达出来。(3)提出意见,之后,清楚地告诉对方该怎么做来改善情绪或行为。(4)详述结果,最后,详细说明在情境或行为得到改善之后,自己会有的情绪反应或结果。

  2)提升小组成员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A. Bandura)所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能够达成某特定目标的能力,影响了个人从事某行动的动机与决定。而抗拒的自我效能(resistance self-efficacy)则是指个人认为自己能够成功拒绝某特定行为的能力。他认为低度抗拒的自我效能能够预测物质滥用的发生。如果成瘾者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就具有较强的改变动机。如能在一次高危情境中完成一次有效应付,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复吸的可能性就降低

  通过与组员讨论在戒毒康复过程中通常会有哪些危险情境会增加药物滥用者复吸的危险性,讨论并模拟如何有效应对高危情境,帮助组员提升自我效能感,加强改变动机。

  二、小组活动概述

  在我们的服务对象中,已有一部分认定戒断毒瘾三年以上的服务对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十分愿意成为同伴辅导员,去帮助其他正在努力戒毒的成瘾者。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同伴辅导员,需要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培训,首先要帮助他们自身提高自尊、自信,能够较好地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具有榜样作用同伴辅导员,自身首先要能够继续保持操守,而如何提高他们面对高危情境的处理能力,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效能感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经过社工们在各自的认定戒断毒瘾三年以上的服务对象中的挑选,我们在初步尝试时为四名服务对象开展了活动,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小组的形成及大致活动情况请见表3-1。

  三、小组运作过程

  (一)小组活动中自尊感的培养


  (二)小组活动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四、小组活动成效及评估

  (一)小组活动的成效——小组成员作为同伴辅导员参与禁毒演讲报告会

  在6月份禁毒宣传活动中,社工组织四名小组成员以同伴辅导员的身份,通过演讲的形式,参与了禁毒宣传活动,为几十名正在戒断康复过程中的药物滥用者进行了一次同伴教育。在活动中,四名组员以演讲的形式,讲述了不尽相同的坎坷经历以及他们对同伴辅导的理解,深深吸引了他们那些正在努力戒毒的同伴。

  (二)小组活动评估及反思

  1、小组成员对活动的满意度评估

  根据组员所填写的满意度调查表,小组成员对于本次活动的满意率达100%,一名组员表示对活动非常满意,其余三名组员表示满意。对于社工在团体中的投入程度、小组成员彼此的尊重程度、在小组中进行分享的时间等,组员的满意率也达100%。而对于团体的信任度,有组员表示仍会略有担心,且因为活动次数还不太多,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进一步地敞开心扉,与其他组员交流更多。

  2、目标达成评估

  本次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提升组员的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戒断康复成果,为今后成为同伴辅导员打下基础。通过活动,目标基本达成,通过社工与组员的访谈,了解到组员都感觉到从活动中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也对自己更有自信了,并且更坚定了要成为一名同伴辅导员的决心,这样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3、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以社工站会议室为主要场地,使得组员有时略显拘束,今后的活动可以更加多元化,选择更为合适、放松的场地,这对组员融入团体也是有帮助的。

  (2)组员在团体中对彼此的信任度还有待提高,主要是由于组员之间的熟悉程度还不够,互相直接接触更长时间能够更了解对方,给予更多的信任。

  五、工作感想

  通过对同伴辅导小组活动的初步尝试,笔者认为,在禁毒社会工作中采用这样的小组工作方法,对于巩固药物滥用人员的戒断毒瘾成果有较大的帮助,并且,参与活动的同伴辅导员的自尊感及自我效能感得到了较大提升。

  对于进一步开展同伴辅导小组活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适当加入一些培训课程,使小组成员在活动中学习更多有关同伴辅导的方法和技巧以及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些内容。

  2、活动除了讨论的形式外,还可多进行一些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操作练习,一方面能够使得组员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另一方面也更为直观地让组员了解如何进行操作。抑或可尝试采取一些游戏和活动的形式,因为药物滥用者较容易对理论性的探索感到厌倦。

  参考资料:

  1、Thorsten Sellin(1985). Culture conflict and crime, In Stuart Traub & Craig Little (eds.)Theories of Devianc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2、范克新(2001)。团体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高申春(2001)。自我效能理论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

  4、理查德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2003),王磊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5、李郁文(1998)。团体动力学—群体动力的理论、实务与研究。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社。

  6、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事处

  7、刘琦(2005)。社会心理因素对个案的影响——以戒烟咨商个案为例。世新大学社会心理学系硕士学位论文。

  8、孙昕怡(2003)。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思想理论教育。

  9、闫保华,王作振,王克利(2004)。同伴教育者的选择和培训。中国健康教育。

  10、杨丽珠、张丽华(2003)。论自尊的心理意义。心理学探新。

  11、殷华西(2004)。国内自尊研究概述。哈尔滨学院学报。

  12、张乐天(2005)。社会工作概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3、第二届青年人与毒品国际会议介绍(2001)。毒品使用和青年人——毒品戒断计划的基本原理。澳大利亚,墨尔本。

  14、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事处(2001)。采用同伴对同伴战略预防滥用药物。全球青年网络。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