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降低危害 > 同伴教育 > 正文
同伴教育
“毒友”之间的友情与爱情
2015-04-17 11:44:05 来自:中国社会报 作者:梁建雄 阅读量:1

  我曾经在之前的文章(见本报3月3日3版《梁建雄专栏》)里提过,“毒友”之间大多充满“不信任”,他们因为利益而互相出卖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然而,这些其实是指在一般社交层面上发生的事,如果我们深入“毒友”们的世界,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真诚关心的关系甚至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也是存在的。说到底,人就是人,“毒友”不会因为有毒瘾就不需要爱和归属感。

  多年前我曾辅导过这样的一对老幼海洛因吸食者,他们相差20多岁,以“父子”相称,双双流落街头已经十多年了。有趣的是他们的背景相差悬殊。年轻的那位“儿子”从前是名校生,虽然高一时已经辍学,但干过几年律师助理的他还可以跟我完全用英文交流;而那位年老的“爸爸”是没上过学的孤儿,前半生干的是苦力活儿,后半生就是在扎针和露宿中过日子。这“父子”二人在10年前互相认识后,就一直一同浪迹天涯,当时已经60岁的“爸爸”会给“儿子”收拾和照看露宿处的东西,而“儿子”则负责去偷东西、捡破烂为二人找生活费和毒品开支。生病时,他们会互相照顾;扎毒品针时,他们会互相帮忙。后来“爸爸”在我的安排之下进了戒毒院,之后就一直留在里面没出来,但每月总有一天两天他们会去看望对方。那位“儿子”跟我说,虽然自己的妈妈还在,但妈妈嫌弃和不信任他,只有这街头“爸爸”一直没离开过他。

  这对“父子”是我见过的最深厚最真诚的“毒友”,它同时告诉我,在“毒友”圈中,即使是陌生人之间有时也会有正常人世界所没有的相互支持。例如以前我在“毒友”云集的区域上班,常常就会见到那些吸食了海洛因的“毒友”半弯着身子、半梦半醒地在车来车往的街上穿插。作为驾驶者,我常常替他们的安危捏一把汗,但又每每发现他们的身旁会有其他可能根本不认识的“毒友”,在很危险时会拉上他们一把,甚至还会将他们带到安全的地方。以前我也在工作地点附近见到一位已经因为扎针太多而瘸了的“毒友”,当时他在路边蹒跚地行走,陪着他的不是他太太、母亲或家人,而是另一位一看就知道也是吸毒者的朋友,后者一直在提醒前者“慢慢走,要小心”。这种守护和照顾,有的时候就是平常人对一位长期患病的家人都做不到。

  社会工作有所谓“小区发展”专项工作,其中提到的“小区”,有时不单是指某地域上的聚居地点,而是只要有一批拥有共同利益和关注的人走在了一起,社工也会去给予支持和充权,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因此,我认为“毒友”其实也可以算做一个功能性小区:他们有共同的困难、生活经验、关注、利益和语言,又由于他们的世界必须要非常排外,他们中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共情可能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功能组别的人群都更深刻、细致和到位。他们心里仿佛都有这样的一句话:“吸毒已经够悲催了,同道中人,能帮便帮吧。”然后就形成了他们之间独特的关系网、默契和群组。只可惜大多数社工都对“毒友”做非常微观的、辅导为主的工作,多年来都没几个地方有“毒友”(不是已戒瘾的那些)的小区发展服务或自助(互助)组织在社工的支持下成立。于是,面对持续的孤立,这些“毒友”们也就只能更紧密地互相支持和守护。

  前几天我阅报时看见这样一条消息:一对露宿的“毒海鸳鸯”因为失火而意外失去“家园”和财物,记者到场时他们已经被带到了救护车上。在等待开车时,蓬头垢面的女“毒友”将救护员给她的盒装饮料递给了同是不修边幅却满面担心的丈夫。我看到这画面时,为他们间的爱情与支持所深深感动,人生在世,不论富贫,但求一爱,有时我们所谓正常人的世界还不如“毒友”圈子中经常出现的互助、互爱、支持来得真实感人。有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放下身段,代入“毒友”的眼光再看这个世界,才知道他们要的和失去的究竟是什么,以便更准确地做好禁毒工作?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