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降低危害 > 艾滋病与性病 > 正文
艾滋病与性病
凉山彝族乡村艾滋病防治的干预措施
2010-10-01 13:14:27 来自:降低危害资讯 作者:侯远高 木乃热哈 陈国 阅读量:1

  2002年1月,我们联合当地彝族学者在“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支持下,选择凉山州昭觉县竹核乡为目标社区,调查分析毒品与艾滋病传播的社会经济根源和文化背景,探索将弱势群体、传统文化整合进现代疾病预防和关怀体系的路径和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在田野调查和社会动员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实验活动,总结出一套适合彝族社会文化特点的本土化防治模式,得到当地彝族民众的欢迎和评估专家肯定。本文对凉山州现行防治与宣传存在的问题及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做一概括介绍。
  
  凉山州现行防治与宣传存在的问题:
  
  教育方面:严重缺乏彝族语言文字材料,某些宣传形式触犯了彝族文化禁忌。宣传教育形式表面化,没有进村入户,更没有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干预方面:只在戒毒所和歌厅开展活动,没有规范程序和适用材料。除禁毒外,对乡村青少年的高危行为没有具体干预措施。
  
  目前,多数彝族乡村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宣传还是空白,彝族群众没有接触到基本的预防知识,特别是性安全方面的教育。另外,大多数高危人群常年流动在外,对他们的教育和干预还是个盲点。盲点的形成,主要是缺乏民间权威人士的积极参与,没有建立一支扎根本土的防治干预队伍,也没有找到能够深入彝族群众并使他们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结合彝族社区文化资源,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初步取得了一些可供将来推广的经验。
  
  动员民间社会力量实施行为干预:
  
  1、社区调查:通过参与观察、个案访谈、召开座谈会、入户访问、问卷调查等形式摸清彝族社区特点,包括其社会组织、家支势力、宗教影响、民间精英、家庭婚姻形式、性活动特征、高危人群分类及其行为规律、禁毒工作、疾病认知与卫生习俗、民间文艺形式等。
  
  2、社区动员:调查过程中,利用当地社会关系(亲戚、家门、师生、朋友)与社区各阶层的人密切接触,进行广泛的社区动员,使他们理解本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3、组织干预:竹核乡是凉山最早组织家支禁毒的社区之一,其效果也最显着。针对吸毒和艾滋病问题,制定和实施了青少年行为干预条例,把艾滋病防治关怀、阻止青少年外流犯罪、强化对病患者的关怀和帮助、扶持家族子弟上学等内容列入家支习惯法。
  
  4、协会作用:成立社区“民间禁毒与疾病防治协会”,自筹资金开展了多项活动,一是成立各村“禁毒巡逻队”,推行“家支连带责任制”,打击贩毒活动;二是组织吸毒人员集体戒毒;三是推行“五户联保责任制”,控制人口盲目外流。此外,他们还把艾滋病防治宣传列入协会工作,承担了在当地持续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及青少年行为干预活动的工作。
  
  5、发挥宗教人士的作用:向当地宗教人士阐明艾滋病问题的严重性及预防办法,动员他们在日常仪式活动中进行宣传教育,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
  
  6、利用民间文艺形式深入村寨开展宣传活动:当地彝族青年自编了很多禁毒民歌。有的是彝族少女放羊时自己编来劝戒家人莫吸毒的歌曲,有的是吸毒人员自己在戒毒所编的忏悔歌曲,有的是妻子哭述自己丈夫吸毒后,家庭破裂的经历。这些禁毒民歌,可能是在凉山彝族中开展自我教育的最好形式和内容,于是动员他们组织文艺宣传队,并把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内容编进民歌中演唱。
  
  在竹核乡,组建了“竹核尔古民间禁毒和艾滋病防治业余文艺宣传队”,编排了40多个节目,并深入村寨开展了多项文艺活动,群众积极参与,反响热烈。他们先后演出28场,观众达12000多人次,受教育面达90%。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在这些活动中也受到鼓舞和教育。
  
  7、编写和使用彝文宣教材料:将有关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译成彝文,由于彝文材料通俗易懂,群众争相传阅,加上宣传队演出活动配合,效果极好。中英项目还在竹核设立了项目办公室,开展了宣传活动。在村里展开群众大会,讲明宣传目的和意义后,把妇女和男子分开,用彝语分别向他们详细介绍有关性病艾滋病的知识(由经过培训的彝族妇女干部负责妇女群众),在此过程中提问和讨论,群众的接受效果较好。此外还举办“彝族社会发展与艾滋病防治”的讲座,受到彝族学生欢迎。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小学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教育具有特殊意义。
  
  在活动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的数码照片和录像资料,特别是收集了大量彝族禁毒民歌,计划把这些作品制作成影视产品在乡村发行。
  
  8、依靠传统社会资源关怀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庭:艾滋病感染者虽然在彝族社会没有受到歧视,但由于他们吸毒时间长,财产已经耗尽,又逐渐丧失劳动力,成为社区中最贫困的人群。目前只是靠亲属接济勉强维持生计。随着陷入赤贫的家庭不断增加,社会的负担越来越重。在政府还没有对他们采取救济措施的情况下,家支组织就成为他们赖以生活的唯一依靠。因此,调动传统社会资源关怀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另外,从阻断传播源的角度,维持艾滋病感染者正常稳定的生活并确保他们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是最关键的环节。然而,据我们调查,当地的感染者有相当一部分人迫于生计外流出去,下落不明。而且,几乎所有感染者在性生活中都没有使用安全套。因此,他们是最危险的传播源,也是最需要尊重、帮助和教育的对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同样,需要依靠乡村社会内部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和行为安全教育,以阻止盲目外流及危险性行为的发生。
  
  做这个课题时,我们从彝族传统社会组织和文化建设入手,强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遵照当地习俗、用文化艺术形式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并通过家支和宗教来干预青少年高危行为。同时,依靠乡村社会资源关怀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庭。通过在目标社区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能够在彝族乡村社会建立一种毒品和疾病控制系统,逐步减少药物依赖并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所以,我们现在需要争取各级政府和各种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在凉山全面推行这种模式。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