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降低危害 > 艾滋病与性病 > 正文
艾滋病与性病
经输血/血制品传播HIV的研究进展
2010-09-30 10:49:03 来自: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作者:刘淑贞 阅读量:1
  1 流行趋势
  
  迄今为止,全世界成人HIV感染者中,经输血/血制品感染约占3%~5%,不同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1.1 美国
  
  美国是世界是报道首例TA-AIDS的国家[1],1985年之前,平均每年发生714例TA-AIDS,至1985年共发生了14300~15 000例[2],1985年后以每年20%~30%的速度下降。对HIV高流行区如加里福尼亚、旧金山等地供血员的HIV流行状况调配显示,供血员中的HIV感染患率1978~1985年为1.8%,1986~1987年为0.04%,目前已下降至0.01%,不同年份经输血传播HIV的危险度分别为:1985年1/2500,1988年1/7 000,1992年1/360 000,1995年1/410 000,1996年1/660 000[2,4,5]。目前经输血传播HIV的危险已经非常低,全美国每年只发生18~27例TA-AIDS。
  
  1.2 欧洲
  
  1985~1993年,欧洲有14个国家发生了6 000例TA-AIDS,不同国家的流行状况有所不同,总体来看,西欧国家呈下降趋势,东欧国家呈上升趋势[6].法国TA-AIDS的发生率为3.3/1000 000,高于美国,居欧洲首位。1985年一项统计显示[7,8],巴黎5%的供血员是HIV感染者,有3000名在册有血友病患者由于使用了未经筛检的血浆制品,到1991年其中有1200人感染了HIV。年度TA-AIDS发生率最高的年份是1988~1991年,为190人/年,以后呈下降趋势,目前的残余危险度已降至1/588000以下。罗马尼亚1989年前仅有少量的HIV感染者,但自1989年6月,在儿童中发现大规模的HIV流行。1988~1990年,儿童中与输血/血制品相关的HIV感染现患率为30/1000 000,90年代初仍呈上升趋势。1989年6月至1991年5月,0~3岁儿童组HIV感染率为11.22%,输血/血制品是罗马尼亚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
  
  1.3 非洲
  
  经输血传播是HI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些国家和地区至今仍呈上升趋势,献血员中的HIV感染率高达5%~30%[9]。亚撒哈拉地区是世界是输血传播HIV最严重地区。津巴布韦首次献血员中的HIV感染率1992~1993年为10%,1994~1995年上升为15%[10],马拉维的献血员中HIV感染率;1992年为23.7%,1995年为20.3%,肯尼亚1994年家庭献血员中HIV感染率为10%[11],乌干达几年前替代献血员HIV感染率为7.6%,志愿献血员<1.0%,到1997年上升为38.3%[12],尼日利亚1987年尚未发现献血员中HIV的流行,但4年后的1991年,献血员中的HIV感染已达到2.76%[13],坦桑尼亚5%~10%的献血员是HIV患者,1987~1996年对不同地区献血员血清学HIV感染的检测结果显示,男性献血员中HIV感染率为3.0%~17.2%,女性献血员中为3.2%~14.9%[14];喀麦隆献血员中HIV感染率分别为:1990年0.5%,1991年1.5%,1992年2.85%,1993年3.65%,1994年4.50%,1995年5.5%,1996年5.9%,呈逐年上升趋势;扎伊尔经输血传播的HIV献血传播的HIV感染率占婴儿HIV感染的25%,1岁以上的儿童组的40%。
  
  1.4 亚洲
  
  不同国家的流行状况有所不同,总体而言,经输血传播HIV的危险依然较高。泰国直到90年代中期献血员中HIV的感染率都呈上升趋势,如Kanlok献血员中HIV感染率从1998年的0.84%,迅速上升为1991年的4.04,替代献血员中上升的速度更为迅猛,由1988年的窗口危险度为1/755,远远高于同期的欧美国家[15],印度于1994~1996年对4个血站进行HIV感染率分别为,0.44%,0.21%,0.26%,0.21%,10~20岁年龄组最高,为1.02%。1997年,孟买窗口期传播HIV的残余危险度为1/3000。日本1985年以前由于使用了美国进口的未以HIV筛选的第八凝血因子,30%的血友病人感染HIV,到1996年,经血传播的HIV感染者有1806例,占所有HIV感染者的50.6%.柬埔寨金边的献血员中的HIV感染率为:1991年低于1.0%,1995年迅速上升至10%。巴基斯坦职业献血员中的HIV感染率为1%[16],孟加拉国家西部1987年7月至1997年11月对献血员的检测表明,职业献血员中的HIV感染率为0.09%,志愿献血员和替代献血员为0.69%[17],我国于1985年发现首例AIDS病例,1986年就发现浙江省18例使用进口制品的血友病病人中有4例感染了HIV。1994年底,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有偿献血员中出现HIV流行,至今已有20个省、市和自治区的献血员中发现HIV感染者,1993年~1995提。昆明地区发现4例HIV感染员,云南省1994年献血员中的HIV感染率为0.003%。河南省1993~1995年对7个单采浆站研究表明,HIV在献血员中的感染率为1.08%,内蒙古1995~1996年对献血员的检测表明,HIV感染率为0.095%,感染者均为流动献血员,新疆于1997年首次献血员中发现HIV感染者,黑龙江省1995~1996年检出HIV的献血员15例,占全省所有检出HIV感染的献血员15例,占全省所有检出HIV感染者的75%,山西省迄今为止的135例HIV感染中,经输血/血制品感染的就有132例,1995年部分献血员中的HIV感染率为0.07%;山东省自1995年首次在献血员中检出HIV感染者,至1998年6月,检出经血源传播HIV感染者23例,占HIV总检出者的55%,由此可见,经输血传播已成为我国某些地区HI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2 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
  
  由于经输血/血制品传播HIV的效率很高(可达90%以上),影响面大,各国政府都采用切实有效的控制策略,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2.1 加强立法
  
  任何策略的实施都必须以强有力的法律为保障,由于经输血传播HIV的流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出现了很多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各国政府相继修订或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增强采、供血的安全性如欧洲理事会于1995年通过了有关输血领域内保护供血员与受血者健康的第R(95)14号建议;新加坡政府针对HIV的流行趋势于1992年修订了《传染病法》,规定了“AIDS患者及HIC感染者不得向新加坡血库捐血,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罚款1万元以内,或2年以下徒刑或两者兼施”。这些法规为保障输血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 加强宣传教育,控制献血员的来源
  
  美国于1983年3月开始对献血员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自我排队法的重要性,要求有高危行为者不献血[19].1985年9月,FDA明确了排除了标准,即任何自1977以来有同性恋行为(哪怕只有一次)者不能献血。1986年11月规定与妓女有性行为者为能献血。1986年10月,秘密排除法(CUF)开始使用,它适用于那些迫于社会压力或其它原因来献血的高危献血员,他们可以在献血时秘密标出其血液不能用于输血。1992年12月FDA建议了另一项补充措施,即血站工作人员直接向献血员口头提问有无HIV感染的高危行为(DOQ)。1987年春,规定来自HIV-2流行区的人不能献血。在HIV抗体筛选试验方法问世之前,对献血员的教育和排除策略为降低输血经输血传播HIV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这项策略可以排除90%的危险人群献血,即使在HIV抗体筛选试验应用后,由于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可能都达到100%,再加上人为的误差和窗口期的危险,献血员的教育和排除也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1~23]。研究表明,志愿献血员的HIV感染率远远低于有偿献血员,尽管完全解除对有偿献血员的依赖非常困难,但不少国家通过教育和制定法规等手段,成功地克服了文化和经济上的障碍而实行了全部的志愿献血。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比利时、法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的血液/血制品全部来自志愿献血员,使献血员中的HIV感染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泰国于1993年取缔了有偿献血员后,HIV献血员中的感染率迅速从4.04%降至3.45%。
  
  2.3 筛检策略的实施
  
  美国于1985年3月开始对献血员实施HIV抗体筛检以来,很多发达国家先后都实施了这一策略,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1985年之前,美国TA-AIDS占所有AIDS的2.2%,献血员中的HIV血清阳性率为51/100000,实施HJIV抗体检测略后,TA-AIDS在AIDS中降至<2%,献血员中的HIV血清阳性率降至13/100000,对献血员进行的HIV抗体筛检策略在发达国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很多非洲国家的效果并不理想,肯尼亚的国家艾滋病参比实验室对医院筛检过的血样进行复检发现,有30%的HIV阳性血未能经医院的筛检得以排除。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卫生资源短缺现象,政府难以承担HIV筛检所需的设备和试剂预算,对全部献血员进行HIV筛检非常困难,因而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筛检策略的成本一效果分析:据模型估计,美国每年的HIV抗体筛检试验可以预防1568例TA-AIDS,成本-效果为3600美元/QALY(质量调整生命年)。研究表明,在HIV流行率高(>5%)的人群中进行血液筛检是成本-效果最好的防治策略。1单位血液的收集、筛检、储存所需成本35~45美元,HIV筛检成本只占很少一部分大约1.5美元的试剂费和0.13美元的劳务费,血液筛检的成本-效果为0.15美元/DALY(失能调整生命年)[24,25],在赞比亚南部的HIV高流行区,检出一例经输血传播的HIV感染得的成本为31.62美元,成本-效果为1.32美元/QALY,由此可见,在HIV高流行的发展中国家实施有效的HIV抗体筛检策略会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好的效果。
  
  2.4 合理用血、预防贫血
  
  减少不合理输血是降低经输血传播HIV的一项行之有效,成本-效果好的措施,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和生育期的妇女更是如此[27]。不少国家都制定了输血指导方针,但仍有很多输血不符合规定[25]。如坦桑尼亚5岁以下儿童输血的75%是可以避免的,刚果、加纳有13%~39%的输血是不必要的,有些国家20%~50%输血前因种种原因未检测血红蛋白,这说明光有方针是不够的,应该实施一些简单有效的干预措施,如应用价格低廉而有效的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等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29]。尽管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但对那些重度贫血患者,往往为时已晚,所以预防贫血是最根本的措施。应注重解决营养、卫生、母婴保健等方面的问题,也应注意对疟疾的有效治疗,疟疾流行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发生贫血的主要原因,抗疟疾药物的耐药性可使机体出现疟原虫的长期寄生状态而引起重度贫血,因此应进行有效的抗疟治疗,以预防贫血,减少输血,降低经输血传播HIV的危害。
  
  经血源传播HIV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重视,WHO、UNAIDS及各国政府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和防治。然而,控制经输血传播HIV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化工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携手起来,共同寻求和实施适合不同情况的、能被广泛接受的、有效的、能够负担得起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 Ammann A, et al. Lancet 1983;1:956-958
  
  2 Kalbfleich ,et al. Transfusion,1989;29;672-676
  
  3 Schreiber GB,et al. N Engl J Med ,1996;334;1985 -1990
  
  4 AuBuchon ,et al. Transfusion ,1997;37:45-51
  
  5 S Doll,et al. Transfusion ,1991;31;704-709
  
  6 Sfranceschi ,et al. BMJ, 1995;311;1534-1536
  
  7 Pont F,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1995;2441-445
  
  8 Christopher Anderson Nature ,1991;353:197
  
  9 Lackritz EM, AIDS, 1998'12(Suppl A)581-586
  
  10 Sullivan,et al. Transfusion ,1998;38:189-192
  
  11 Herrera, J,et al.12Th, World AIDS Conference, Geneva ,June 28-July 31998;23153
  
  12 Jaju HM,et al. 12Th World AIDS Conference,Geneva,June 28-July 3 1998;23263
  
  13 Harry TO,et al. J Trop Med Hyg, 1993;96:131-133
  
  14 Senge JN, et al. 12Th World AlDS Conference, Geneva,June 28-July 31998;43462
  
  15 Savanpanyalert 11Th, World AIDS Conference,1996,
  
  16 Abdul-Mujeed Syed 12Th World AIDS Confer-ence,Geneva,June 28- July 31998:23253
  
  17 Nemai DK, 12Th World AIDS Conference, Geneva, June 28-July 31998;42137
  
  18 Teresa Man YC,et al. 12TH World AIDS Conference, Geneva, June 28-July 31998 ;13151
  
  19 Ness PM, et al. Transfusion ,1990;30:201-206
  
  20 Perkins HA,et al. Transfusion .1988;28:601-602
  
  21 AuBuchon JP, et al ,Transfusion,1997;37:45-51
  
  22 Schreibir GB,et al.N Engl J Med,1996;334:1885~1890
  
  23 Busch MP,et al. Transfusion ,1991:31:4-11
  
  24 McFarland W,et al. J Acquir Defic Syndr Hum Retrovirol ,1995;9:183-192
  
  25 Over M,et al. J Infect Dis,1996;174(Suppl):S162-175
  
  26 Foster S, et al. Lancet,1995;346:225-227
  
  27 Ryder RW, AIDS, 1992;6:1395-1397
  
  28 Cumodoka B,et al. AIDS, 1993:7387-7392
  
  29 Vos J,et al. AIDS,1994;8:1135-1140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