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余杭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自愿非列管成瘾物质人员
首页 > 当前位置:>预防教育 > 毒品科普 > 正文
毒品科普
“吸毒”的由来
2025-04-03 14:31:32 来自:中国禁毒报 作者:周立民 阅读量:1
  “吸毒”是禁毒学领域的高频常用词。其全称是什么,又从何而来?
  
  “吸毒”由“吸”“毒”两个语素组合而成,“吸”是指用嘴或鼻吸进(物质);“毒”是指毒品。“吸毒”的词义是这两个语素义的简单相加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吸毒”只有一个义项,即“动 吸食或注射鸦片、海洛因、可卡因、大麻等毒品。”可见,“吸毒”是指吸食、注射毒品,其词义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融合。实际上,“吸毒”是对毒品使用方式(包括用嘴吞、用嘴吸、用鼻吸、注射)的统称。在法律法规中,“吸食、注射毒品”及其简称“吸毒”都有使用。2005年通过、2012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全文共有3处“吸食、注射毒品”、1处“吸毒”。200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全文共有12处“吸食、注射毒品”、18处“吸毒”。
  
  物质的使用方式与毒品的起源密切相关。明代王玺着《医林类证集要》中记载:“(阿芙蓉)每用小豆大一粒,空心温水化下。”明代徐伯龄着《蟫精隽》卷十“合甫融”条记载:“(鸦片)往往服不三数分,多服能发人疔肿痈疤恶疮并一应热疾。”明代谢肇淛着《滇略》卷三《产略》“哈芙蓉”条记载:“然亦有大毒,滇人忿争者,往往吞之,即毙。”从“温水化下”“服”“吞”可知,明代鸦片的使用方式是吞食。清代黄叔璥着、1724年成书的《台海使槎录》中记载:“鸦片烟,用麻、葛同鸦土切丝于铜铛内,煮成鸦片拌烟,另用竹筩,实以棕丝,群聚吸之……土人服此为导淫具,肢体萎缩,脏腑溃出,不杀身不止。官弁每为严禁,常有身被逮系犹求缓须臾再吸一筩者。”此处“鸦片烟”(指鸦片和麻、葛的拌合物)的使用方式是吸食。这是目前已知的关于鸦片烟及鸦片吸食法的最早中文记载之一。清代朱仕玠着、1765年成书的《小琉球漫志》记载:“中燃一灯以食,百余口至数百口为率。烟筒以竹为管,大约八、九分。中实棕丝头发,两头用银镶,头侧开一孔,如小指大,以黄泥做成葫芦,空其中,以火煆之,嵌入头间小孔上。置鸦片烟于葫芦首,烟止少许,吸之一口立尽,格格有声;饮食顿令倍进,日须肥甘,不尔肠胃不安。初服数月,犹可中止;至服久,偶辍则困惫欲死,卒至破家丧身。”据此分析,吸食纯鸦片的方法在台湾地区的出现时间不晚于1765年。
  
  在吸食鸦片行为出现之后,还发展出吸食鸦片烟灰的方式。鸦片烟灰是吸食鸦片烟膏后残留的灰渣。其用法不一,有的吞食,有的加入烟膏里重烧吸食。鸦片烟灰中的吗啡含量更高,成瘾性也更强。《申报》1891年3月6日刊登的《上海西大药房戒烟梅花参片功效启》一文写道:“夫吸毒成瘾,服生土烟灰,其瘾不更甚乎。” 
  
  注射吸毒在我国始于何时?《申报》1899年8月30日刊登的《论贫民吸烟之害》一文写道:“人当瘾发之时,用针注吗啡水,刺入肌肤,谓能过瘾。”《申报》1899年10月17日刊登的《论示禁机针注射吗啡过瘾事》一文写道:“竟有用机针注射吗啡于肌内,谓可藉以过瘾。”从“谓能过瘾”“藉以过瘾”可知,以上两文中的注射吗啡已经蜕变为吸毒行为。综上分析,注射吸毒在我国的出现时间不晚于1899年。
  
  历史上指称吸毒人员的集合名词有哪些?《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8年第5期刊登的《奏为鸦片》一文写道:“鸦片之来源不绝,既难保营伍之中无相私吸食者。”《申报》1872年9月9日刊登的《英人不识烟膏》一文写道:“鸦片产于印度,贩运远方,擅为利薮。其消流中国,最为巨项;而他处之吸者,亦复不少。”《申报》1907年4月27日刊登的《奉谕会议禁烟办法》一文写道:“先由各省分别查取实在吸食人员职名员数。”《申报》1929年10月6日刊登的《济南各界拒毒运动大会》一文提到“吸食毒品者”。《卫生月刊》(北平)1934年第1期上有一则名为《戒毒所男女吸毒者即受体育训练》的消息。香山慈幼院第二校晓声半月刊社《晓声》1935年第4期有一篇名为《一个吸毒人的结局》的文章。以上分别是笔者所见关于“吸食者”“吸者”“吸食人员”“吸食毒品者”“吸毒者”“吸毒人”等词语的最早记载。
  
  (作者系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教授、浙江省戒毒管理局专家工作室主持人)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