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预防教育 > 毒品科普 > 正文
毒品科普
致命的渴望--探寻毒瘾的分子机制
毒品科普知识
2007-07-08 11:30:54 来自: 作者: 阅读量:1

    毒瘾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戒毒者复吸并不是他们意志薄弱,而是意志无法战胜这脆弱的肉体。然而毒品对健康的损害之烈,又使人必须战胜才有希望。对毒瘾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将帮助上瘾者更有效地摆脱阴影。
    在我这个福尔摩斯迷的心目中,大侦探最大的缺点,就是他在无案可办时注射可卡因溶液来使自己兴奋的行为。这真是一个糟糕的榜样,然而我们不能过多地责备柯南道尔---不仅是因为他已经在小说里让华生医生严厉批评了福尔摩斯的这种做法---在他写下这部小说的十九世纪末,人们对兴奋剂等药物的危害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可卡因似乎没有妨碍福尔摩斯在一次次冒险中表现出过人的智慧与体力,但他本来就是一个意志异常坚强的虚构人物。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疾病无法仅靠坚强的意志治愈,而需要种种治疗手段。毒瘾也是疾病的一种。
  愉悦的毒杀
  
渴望什么东西本不是坏事,在生存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动物如果缺少对食物和配偶的渴望,其前途必然黯淡。漫长的淘汰与选择,使我们本能地渴望那些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东西,摒弃危险的东西。但这其中并非没有例外,毕竟我们不是按完美设计图做出来的产品,而只是进化过程修修补补的结果。在人体这样一个复杂系统里,出现一些顾此失彼、目光短浅的现象,毫不稀奇。于是,会严重损害健康的毒品,却能暂时让人觉得极度愉悦,从而对它产生超乎寻常的渴望。
    科学家对渴望情绪的产生过程建立了这样的图景:外来刺激---例如一顿美餐、一次性爱甚或一剂可卡因---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反应,脑部释放某些物质,让人有愉快的感觉,认为这样的事情值得再做;整个过程涉及脑的奖赏、愉悦、激励等反应系统。这只是一种模糊的描述,因为起作用的绝不仅是脑部的一两个区域或一两种物质,不同的刺激触动不同的反应系统,它们彼此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现在的研究还相当零碎。
  不过一种称为多巴胺的重要物质必须专门提及,它被认为与成瘾过程密切相关。多巴胺是一种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号的物质,影响着脑部控制运动、产生情感、感受愉悦与痛苦等许多过程。保持脑部的多巴胺含量适中,对人的身心健康极为重要,例如多巴胺太少会导致帕金森氏症,太多又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
  多巴胺通过与多种受体蛋白质结合来起作用,平时脑部产生多巴胺、多巴胺与受体结合的过程是稳定平静的。毒品刺激会使脑部释放和累积出大量的多巴胺,受体蛋白质与多巴胺结合的速度也猛增,人便获得异常强烈的愉悦感。但此时脑部的负荷也过重,会自动关闭一些受体来"拉闸限电"。等毒品的作用消退后,脑部正常工作的受体减少,人的情绪比吸毒前更低落,进行下一次吸毒来获得愉悦感的渴望也就越强烈。脑部的奖赏等反应系统本来是驱使我们去追求美好事物的,就这样被毒品劫持了。
  渴望的阻截
  
毒品通过许多物质和化学反应使人产生毒瘾,其间具体的通路还不是很清楚,但如果寻找到一些起重要作用的物质,则不知道整体结构也可能将通路隔断,因为关键的环节即是脆弱的环节。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中,一个新近的例子是,一种称为AGS3的蛋白质被发现有助于可卡因瘾的形成,阻止其作用可减弱实验鼠对可卡因的渴望。AGS3蛋白质能协助多巴胺传递神经信号,它主要集中在脑的额前叶皮质区及伏隔核区,这两个区域都与毒瘾的产生有关(值得一提的是,伏隔核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区域,对人脑的观察显示,可卡因、金钱、漂亮的脸蛋、好笑的笑话都会使该区域的活动加剧)。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的breter Kalivas等人在4月22日的美国《神经元》杂志上报告说,其研究显示AGS3在可卡因成瘾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可能是戒毒者难以自控、复吸愿望高涨的原因之一。
  还有的研究者着眼于较早的环节:直接阻止毒品分子在体内的活动。这种想法并不新鲜,已经有科学家在尝试用注射抗体来实现,特定的抗体分子可以与毒品分子结合,阻止毒品分子与机体中原有的物质结合,便可防止毒品发挥作用,使人得不到愉悦感。心理上对快感的渴望是驱使戒毒者复吸的重要动因,如果尝试发现复吸并不能带来愉悦感,他们对毒品的渴望就可能降低,更能坚持戒毒。
  不过,毒品作用的关键在脑,原来的方法不容易让抗体到达脑部,效果有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cribrbrs研究所的化学家Kim Janda等人在6月份的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用病毒为载体,成功地将抗体释放到实验鼠脑部。病毒经过了基因改造,除去了其中的有害序列,还添加了能够产生合适抗体的基因。Janda等人给8只实验鼠鼻部注射这种病毒,每天两次、持续三天;另一组8只实验鼠则不接受什么特殊处理。注射病毒后的第4天,研究者给所有实验鼠都使用一剂可卡因。结果,没有受过处理的普通鼠表现了典型的毒品吸食后症状:四处乱嗅、以后腿站立、前后摇摆。受过病毒处理的实验鼠,其症状就轻得多甚至没有。Janda说,它们没有表现出这种症状,可能是没有体会到快感。
  爱与毒
  诗人和歌手们喜欢把爱情比作毒品。即使只从表面上看,这两样东西也的确颇有相似之处。两者都会让人一时间快乐非常飘飘欲仙,并且头脑发昏失去理智,两者带来的快乐都不会长久(当然,通常说来爱情比毒品要长久一些),而且这种快乐的感觉会逐次减弱,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获得与以往同等程度的刺激。神经科学的研究也表明,性和爱的关系可能与毒瘾使用了同样的神经通路。研究世上最美的事物,能帮助了解世上最恶的事物,这种奇异的情景中也有着某种必然。
  在6月17日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美国Yerkes国家灵长动物中心的行为神经科学家Larry Young等人报告说,调整一个基因的活跃程度,就能使雄田鼠从风流浪子变成专心守一的好丈夫。在田鼠脑部的腹侧苍白球区域内,一种称为后叶压素受体V1aR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时,雄田鼠倾向于一夫一妻,例如平原田鼠;这种受体含量较少的雄田鼠则倾向于寻找多个性伙伴,例如草地田鼠。
  腹侧苍白球还与脑部奖赏机制和毒瘾有关。实验显示,田鼠在学会自己使用毒品后,处在它们认为能得到下一剂毒品的地方时,腹侧苍白球区域比较活跃。Young说,恪守一夫一妻制的雄性田鼠看起来是对特定的雌鼠"上瘾",有可能它把这只雌鼠与某种获得奖赏的感觉联系了起来,这种方式与它们把特定地点与毒品的奖赏感觉联系起来是一样的。对单配的田鼠而言,它们似乎从配偶那里能得到更多的快乐;而对于多配的田鼠来说,从新鲜感中得到的快乐较多。 (转自"山西公安禁毒网")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