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公安题材电视纪录片迅速崛起,以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性和实时效应成为观众的收视热点。直至今日,其依然保持着强劲势头。本文就公安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浅谈一二。
把观众带进充满悬念的现场
纪录片主要是对人和事的现场记录,它的本质是真实性。公安工作的现场往往充满了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瞬息万变、惊心动魄的现场动感和记者在现场目击的实时记录,正是现场真实性的强烈体现。这时,镜头因现场的局限性而出现的晃动、不稳定甚至曝光不足,是记者拍摄公安工作的难度所在,也正是公安工作特性的真实写照;即便是拍摄公安民警正常执勤和工作,记者也是抱着随时可能应对突发事件的心态进行记录的,正是这种主观感觉的传导,把观众带进了充满悬念的现场。在这里,记者实际上扮演了观众代理人角色,让观众移情到自己身上,牢牢吸引着观众跟着他看下去,这也正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但是,一些编导忽视了公安题材纪录片的本质特性,受电影、电视剧或唯美理论的影响,生怕人家说自己“不专业”,过于追求电影镜头般的构图、光色、稳定和人物多角度造型,甚至用了大量非正常的视点角度进行拍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导演往往要事先进行设计,进行摆拍,后期还要做特技动画和调色技术,结果看上去镜头构图讲究了,画面稳定了,拍摄角度丰富了,色彩漂亮了,但现场真实感和可信度却大大削弱了,观众反而觉得很虚假。
在收视心理上,人们观看影视剧和纪录片的心理是完全不同的——对前者,观众很清楚是虚构的,导演的功夫就是让观众觉得它是真的,因此他一定要运用各种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给观众营造出一个虚构的真实世界;对后者,观众也很清楚,现场是真实的,因此其观看时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正常视点,希望拍摄者带其去了解、揭示和感受现场发生的真相,完全可以理解拍摄中的种种困难和局限,但不能容忍有任何的虚假和编造。因此,纪录片一旦超出观众的生活经验和正常视点,也就违背了人们对真实性的认知经验,就会让人觉得虚假。例如我们在深圳市戒毒所拍摄纪录片《世纪之患——新型毒品》时,跟随深圳警方拍摄深夜突查娱乐场所吸毒人员,在拍摄的各个环节,我们的摄像机始终紧跟在警方身后,始终以警方和现场记者的常态视点目击整个真实过程。假设我们的镜头事先在娱乐场所等候,拍摄警方冲进来,观众会觉得真实吗?这不是明显的摆拍吗?从这个意义上说,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旁白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纪录片与影视剧不同的是,它不是靠演员的表演和台词来完成虚构的故事,而是靠对现场人和事的真实采拍和解说完成所要呈现的事实和蕴含的主题。因此,除了客观记录、现场采访外,解说便成了一个重要手段。
公安题材的纪录片,解说更倾向于旁白形式,因为它的事件发生过程往往比较完整,画面语言和人物叙事都比较清晰直观,观众都较易于理解。旁白的内容是画面所不能传达和完成的,譬如心灵和历史,譬如编导的现场感受和思考指引,给片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我们在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华之剑》时,因缉毒牺牲的烈士王世洲85岁的老母亲在棺前突然狠狠打了42岁的儿子一巴掌。因为听不懂老母亲在说什么,后期编出来后,不仅不感人,还对老母亲的反常之举难以理解。但当我们了解后,用旁白说出老母亲的心声“咱们不是说好了吗,你怎么能走在我的前面”时,在场的剧组成员全都潸然泪下。
有一部反映边境派出所民警在艰苦环境中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的纪录片,画面已充分展示了边境山河的险峻和地势的复杂,可解说却还用看似很文学的语言在诠释这些画面;在采访民警生活时,画面也已充分表现出了其艰苦程度,但解说却不断解释他们如何艰辛,让观众觉得冗赘多余。我们在拍摄《中华之剑》时,一位吸毒人员向我们展示毒瘾发作的痛苦过程,画面本身已经对观众造成了很大冲击,无需解说,我们的任务是告诉观众她无辜染毒的原因和成长背景——她曾是长春电影制片厂选演员时的候选人之一。这种对比本身具有很大的震撼力。
用深度思考成就作品
在纪录片创作中常有这种情况:先请人去做一下简单采访后写出解说词,审定后按照解说词去拍,拍完了按照解说词去剪辑,然后加上资料、音乐、特技,一部片子就算完成了。其实,这根本不能称为纪录片,因为编导没有对生活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和思考,就强行赋予了它一大堆理念,再按图索骥去拼凑素材来烘托所谓的“主题”,与真实的生活相去甚远,观众自然不买账。还有一种是不加选择的所谓纪实性拍摄,恨不能把现场发生的一切都囊括在镜头里,没有思考的自然主义拍摄,毫无选择地随意拈来,后期又流水账般展示拍摄过程,解说也仅是对事件的表象描述,作品没有灵魂。
公安题材的纪录片,尤其是系列多集的大型纪录片,更需要编导扎实的前期采访、深度思考和谨慎选择,把每一集结构想好。前期采访的扎实与否,对所要拍摄的对象了解深入与否,对作品主题思考的深刻与否,是作品水平高低的关键。尤其是公安各警种的工作重复性很强,类型化的案件和事件不断发生,编导在深入采访和思考后,明确了所要表现的主题,就应该写出详细的主题提示、拍摄大纲,包括随警拍摄突发事件时现场提问的内容提示。摄制人员只有在大纲的指导下去选择相对应的内容进行纪实性拍摄,才能为后期编辑奠定很好的基础;后期编辑在大纲的指导和现场的感受下去增删编辑,才会更好地选择和提炼。纪录片编辑过程中,应该以画面语言为主,根据画面和情节的需要来撰写旁白或解说。这样,画面和旁白才能水乳交融,作品的灵与肉才能融为一体,作品才能够真实可信,才会有感染力、震撼力,才能完成其所要呈现的立意和主题,也才符合纪录片的拍摄规律。
(作者系纪录片撰稿、编导,代表作有纪录片《中华之门》《中华之剑》《中华之盾》《世纪之患——新型毒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