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预防教育 > 教育宣传 > 正文
教育宣传
怎样为中小学生上好“一堂禁毒课”?
2022-01-03 20:04:50 来自:中国禁毒报 作者:杜新忠转 阅读量:1
  让未成年人从小认识毒品危害,养成自觉抵制毒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是学校的重要使命与责任。2018年,北京市禁毒办和北京市教委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市大中小学进一步加强毒品预防教育创建无毒学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配套发布《北京市无毒学校创建工作参考标准》,着力构建全面覆盖学校各项工作的禁毒教育体系。《意见》发布以来,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在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得如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中小学法制安全教育研究与无毒学校创建”项目组经过前期深入访谈调研,明晰了毒品预防教育教学变革的方向和路径,借助青骄第二课堂禁毒名师TALK“一堂禁毒课”活动开展了教学改革,形成了有益经验。
  
  剖析问题
  
  2019—2020年,项目组编制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在全市13个区开展学校访谈和教师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021份。
  
  调查结论表明,总体而言,毒品预防教育已成为北京市中小学常态化教育内容,主要在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班队会和部分学科教学中开展,任课教师以德育教师、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为主,基本实现教育目标。数据显示,在总体基本达标的基础上,毒品预防教育的基本教育要素和教学环节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缺少专题教材,课堂教学内容多来自媒体。在统编教材中,仅有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有“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中小学各学科教材内容较少与禁毒教育相关联,需要学生了解并严加防范的新型毒品在思政课、思品课教材和学科教材中更是很少涉及,教师开展禁毒教育主要通过各种媒体收集资料,这些资料在权威性、可信度、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适应性等方面均需要仔细辨别斟酌。
  
  二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足,开展教学面临较多困难。教师对禁毒相关的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尤其是新型毒品了解不足。在统编教材缺少相关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开展课堂教学面临着缺少教材、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缺少教学标准和教学参考等困难。
  
  三是各个学段、年级的禁毒教育缺少分类与分层。有的区会统一向学校提供视频教学资源,但是不分学段和年级,教学内容雷同。缺少对各个学段、年级、学科的教育内容、方法、标准等进行分类与分层的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研究。
  
  四是课堂教学趋于传统,与现代化通识型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应是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但目前毒品预防课堂教学基本沿袭“知识+案例”的传统教学形式,难以实现禁毒意识、关键能力和品德行为的一体化培养目标。
  
  五是存在某些现实性顾虑。毒品预防教育有其特殊的社会敏感性,比如,对于学生而言,毒品预防教育会不会引起他们的恐慌,或者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因此,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应进一步提升其科学性内涵,化解可能产生的问题。同时,应当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划分各个学段的教育重点,对每个年级的教育内容、教育程度、教学方式等作准确把握和标准化设定。
  
  明晰方向和路径
  
  通过深入剖析问题,项目组明晰了教学变革的方向与路径——加强培训与教研,建立学校毒品预防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培育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优质课堂。要确定各个学段的教学重点,区分各个年级的教学层次、策略与标准,研发相适应的专业化教学材料与课堂教学配套教学资源,充实完善学校毒品预防教育要素,打造科学型禁毒教育体系。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禁毒素养为教育目标,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培育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优质课堂,建立学生禁毒意识、关键能力和品德行为一体化培养的新型育人模式。
  
  今年年初,国家禁毒办组织开展青骄第二课堂禁毒名师TALK“一堂禁毒课”作品征集活动,北京市禁毒委和市教委联合下发通知,组织教师参与作品征集活动。项目组以此为契机,在学校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为核心开展了教学改革,促进上述思路的落实。
  
  一是建立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优质课堂的“种子机制”。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得到全市基础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共有一百多所学校(包括中小学、职业学校、工读学校和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教师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代表性。结合前期调研数据所反映的问题和改革思路,项目组建立起培育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优质课堂的“种子机制”,从五个维度培育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优质课堂,以本次作品征集活动为契机,组织教师开展毒品预防课堂教学改革,培育出一批市级毒品预防教育优质课,评选出一批禁毒名师,建立名师团队,将他们的优质课堂教学作品作为第一批“种子”在全市推广,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蓬勃开展。
  
  二是构建毒品预防教育优质课堂的理论框架与教学路径。传统毒品预防教育属于认知导向型教育,以知识的学习、记忆和再现为主,以“涉毒案例+禁毒知识”为主要教学形式。依据国际社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优质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品行、价值观和态度,培养学生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参与、引领社会变革的素质和责任感。因此,毒品预防教育优质课堂应当以社会中与毒品相关的威胁或潜在威胁为学习重点,通过主体探究、合作参与、社会实践、家校合作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解决真问题的能力与素养,使未来的一代健康、可持续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
  
  项目组认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新型育人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以“科学、法治、标准、儿童友善”为原则,以禁毒知识与法律准则、关键能力、社会实践、健康生活方式和禁毒意识为五大教学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将五大教学要素融会贯通,进行连通式培养、一体化实现。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经历了从“学习—认知—认同—信服—遵守”的递进式心理发展阶段,才能真正树立起“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在新型育人模式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好毒品预防的关键能力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是教学重点。毒品预防关键能力属于综合型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急避险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是毒品预防教育的外显目标,表明学生形成了自觉自律、遵纪守法的人生态度和珍爱生命的价值观。新型学校毒品预防教育致力于发展学生才智,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品行,赋能学生成长,实现立德树人的总体教育目标。
  
  三是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毒品预防教育,构建宽域度、全纳式毒品预防教育课程模式。由于思品、思政和班队会课时有限,因此在多学科教学中融入毒品预防教育成为学校完成普及性、通识性禁毒教育的重要组成。本次“一堂禁毒课”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奖的优秀课例,学科课程占半数左右。学科教学与毒品预防教育的融合,不仅体现为认知层面的融合与互补,还代表着育人方式的变革。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统一目标,不断丰富、创新学科课程与毒品预防教育相融合的点与面,打开学科壁垒和学生思维的壁垒,为学生打造整体化发展的视野与平台,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思维品质、多学科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使毒品预防教育能够吸纳多学科的专业化成果,将学科要素与毒品预防教育有机结合,构成教育创新点。
  
  推广新型育人模式
  
  根据学校毒品预防教育新型育人模式,毒品预防教育的五大教学要素包括禁毒知识与法律准则、关键能力、社会实践、健康生活方式、禁毒意识,这些构成了培育优质禁毒课堂的五个教学维度。中小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来达成这五个教学维度,打造优质课堂模板。
  
  一是与培养关键能力相结合,学习禁毒知识与法律准则。本着科学、法治、标准与儿童友善原则,与不同学段的素质教育重点相结合确定毒品预防教学内容。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在禁毒知识与法律准则的学习方面应当以防范新型毒品为重点,体现阶梯式递进的学习路径。小学高年级学生定位于毒品的初步认识、辨别与防范;初中生定位于禁毒知识的拓展学习、我国禁毒工作现状、禁毒法律的初步学习;高中生定位于禁毒知识、原理的深化与科学性内涵,国内外禁毒现状,掌握禁毒法律准则。儿童友善原则即尊重儿童有待成熟与完善的发展属性,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保护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开展与其能力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学活动。不同学段的毒品预防教育应研究教育尺度,掌握教育分寸,避免出现大一统式的简单粗放型教育。
  
  学生禁毒知识与法律的学习应当与关键能力的培养相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衔接与互动。比如,在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曹凤杰老师“禁毒路上,你我有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了小品《被葬送的青春》。表演结束后,学生们在小组讨论时,对剧中各种反派人物违反了哪些法律条文莫衷一是。这时,曹老师现场视频连线缉毒警官,缉毒警官结合剧情详细地说明剧中反派人物都违反了哪些法律条文,并让学生们分析原因。通过生动的小品表演、详细的法律解读和法理分析,学生们明白了我国法律对制毒、贩毒、吸毒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办法,真正做到学法、懂法、遵纪守法。
  
  二是了解学生真实需求,解决真问题,培养学生预防毒品的关键能力。确定教学起点才能贴近学生开展教学。上课之前,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和需求,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和重点,解决真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学有所用。比如,朝阳区芳草地小学国际部五年级的学生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参与培训的学生来自全区上百所学校,朝阳区劲松职业高中厨师班的学生来自我国多个省。3所学校的3位老师通过课前调查,以解决真问题为重点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发展和兴趣点。再比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马克姗在“吸掉的不仅仅是毒”一课的教学之前,调查了学生对毒品的了解以及家长的建议,分析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确定教学定位:“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但又并不完善。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学生并不陌生,随着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会受到烟酒和毒品的诱惑。基于以上学情分析,引导学生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在生活中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是本课尤为重要的培养点。”“不仅如此,要使教育深入孩子的内心,落实在行动上,取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配合的一致性,家长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尤为重要。”马老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体验式、情境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懂得,面对毒品诱惑,要增强在生活中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拒绝和求助,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课后还延续了社会实践环节,由学生作为小宣传员,向家长宣传禁毒知识,制作禁毒作品。
  
  三是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禁毒意识。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纲领性文件,将“知行合一”作为基本理念,写入教育政策之中。贯彻知行合一理念,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既是毒品预防教育的特色,也是教学效果的外显指标,表现为学生通过禁毒知识与法律准则、关键能力、社会实践、健康生活方式和禁毒意识的连通式培养,经历了“学习—内化—行为方式与习惯—意识与价值观”由浅入深的心理发展轨迹。其中,“内化”包括“认知—认同—信服—遵守”的心理发展阶段,标志着学生真正树立起禁毒意识和价值观。
  
  “知行合一”教学是毒品预防教育遵循的基本路径。参加此次“一堂禁毒课”活动的教师在教案设计的各个环节均体现出“一体化培养”的教学导向,每个教学环节均有学习与应用能力、价值观与健康生活方式培养、能力拓展与实践、行为演练、家校合作等栏目设计,有效引领教师进行毒品预防课堂教学模式转型。
  
  “一堂禁毒课”部分教案设计
  
  教师的授课作品体现出转型后的毒品预防课堂教学新形态。例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分校初一年级桑磊老师做的课前调查表明,初一学生初步形成了禁毒意识,但是面对伪装成学生喜爱食品的新型毒品,缺少分辨力。而且,毒品的传播经常包裹在“快乐”的外衣之下,容易迷惑涉世未深的学生。因此,本课的教学主题确定为“那不是真正的快乐”,通过分辨式学习增强学生对各种伪装的新型毒品的认识和辨别能力,使学生们认识到毒品所带来的神经麻痹、肉体摧残和精神成瘾是毁灭生命而不是快乐,真正的快乐是在球场上尽情奔跑,是学习中攻克难关,是家庭和睦……在课堂教学之后的延伸环节,老师请学生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寻找生活中真正的快乐,完成“拒绝毒品,找寻真正快乐”的手抄报。
  
  四是多学科参与,共同打造全纳式禁毒教育。未来学校的核心词是打开、连接、融合与创新。不仅是学校围墙的打开,学校课程、教学等固有边界都要打开,着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在真实场景中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未来学校的变革体现为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在学科融入毒品预防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与创新。比如,朝阳区芳草地小学宋秋菊老师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增强禁毒教育的历史文化内涵。她从认识甲骨文的“毒”字导入教学。宋老师让学生们猜一猜下图是什么字,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毒”字。上面是一棵植物,下面变成尖利的斧头砍向人,意思是这种植物像斧头一样会伤害人的性命!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了解禁毒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形象地认清毒品的危害。
  
  西城区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高三年级苏鑫老师将禁毒教育与化学和生物课相结合,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释毒品的危害原理,科学禁毒。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药品伪麻黄碱,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购买含伪麻黄碱成分的药物需要实名制登记?服用伪麻黄碱类药物是否会成瘾?此外,本节课还从生物学科中神经细胞之间的神经递质传递角度,解释了冰毒损害神经中枢从而造成身体伤害以及戒毒困难的生理机理,使学生科学认识毒品危害,自觉主动地远离毒品。
  
  通过本次教师作品征集活动,北京市初步形成了素质教育导向、凸显禁毒教育特色的科学化、连通式教育培养模式。接下来,在北京市禁毒办和市教委的领导下,项目组将在全市基础教育系统中深入开展毒品预防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以中小学为龙头,培育中小学禁毒教育指导教师,创建名师团队,塑造减负提质的高质量课堂教学,推出更多教师优秀作品,将毒品预防教育塑造为全纳、优质、有特色的普及性、通识性必备教育。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