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预防教育 > 教育宣传 > 正文
教育宣传
青少年禁毒教育与心理防治
教育和宣传
2007-07-08 10:35:17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 作者:皮艺军 阅读量:1

    一、禁毒教育的前提:早期干预

  在禁毒教育中最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让青少年远离毒品。所谓“远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空间远离”,指的是一种物理空间概念,就是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接触吸毒贩毒人群,也就是说当孩子们已经达到了可能接触到毒品的年龄,或是当他们已经有能力到达那些可能传播毒品的场所时进行教育。另一种“远离”指的是“时间远离”,即是在人的早期社会化阶段,在还没有能力实际接触毒品的时候,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对他们进行教育。

  由此可见,提倡“远离毒品”,最重要的教育时机,是这种“时间远离”的早期教育,也可以称为“早期干预”。所谓预防,就是防患于未然。这其中也有区别。一种作法是在事情有可能即将发生的时候采取措施,而另一种作法是在事情即将出现征兆之前采取措施。这两种作法相比,显然后一种属于治本之策,也是成本最低的。人类的公共卫生的总体战略在二十一世纪发生了一个本质的变化,就是由临床医学向预防医学的转变。把买棺材的钱换成买药的钱,总不如把买药的钱换成买健康的钱。

  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初期在心理上的易感性和可塑性,以往的研究中谈得很多,但多是把这种心理特征当作他们接触毒品的消积心理品质来看待。而在今天的禁毒教育的早期干预战略中,我们应当把这些特征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在他们易感性和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自我意识正待建立但又没有完全建立的时期开展教育。这对于他们进入青春期之后或是自我意识形成之后,对毒品抱有一种科学的清醒的态度是有益的。

  如果这种教育拖至青春期开始之后,在孩子明确自己的独立意向并产生逆反心理时,禁毒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受到抵制,例如,“越是被禁止的,越是值得尝试的”、“老师和家长说的话未必都对”、“不用操心,我自己知道该怎样办?”等等观念。从禁毒教育这个角度来看,在独立的自我意识出现之后所进行的教育,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

  早期干预这一前提的核心,就是“总量控制”,即不让更多的孩子进入到吸毒人群之中去。不让这个群体进一步扩大。2001年中国在册吸毒者总数为100万,其中74%为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少年。美国现有3000万人吸毒,占全人口13%。如果说有9000万个二十五岁以下的,三个25岁以下的就有一人。意大利18—20岁的孩子占73%。从这些数字所做出的评估,真正成为常习性的重度吸毒者的人,是25岁到35岁的年长的青少年。因此,禁毒战略的重点,不是凭借对既定的吸毒者进行戒毒,来减少吸毒者的规模(10%以下的低戒断率这一现实, 在短期内无法转变)。而主要是控制总量,使得既有的吸毒者人数不再保持高比例(每年增长13%左右)的攀升,能保持住当前这一总量便是理想的结果。据此,让尽可能少的青少年进入到吸毒群体中的任务,只能靠禁毒教育的早期干预。在全部“三级预防”的战略中,早期干预作为一级预防应当是治本之策。
   
  在禁毒教育中我们所寻求“教育点”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也就是在教育中所针对的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毒品特性的教育;二是针对主体特征的教育;三是针对早期干预的教育。在本文中所涉及的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的教育。

  一、 针对毒品特性开展教育
  
  教育点1:毒品类型

  毒品的类型是使教育对象对毒品有具象的了解。但对于毒品类型的介绍不宜过于教条,不必过于强调医学和药理学的术语,而是侧重讲毒品的特性。

  在这方面需要讲解的包括如下几点:

  毒品的社会标定。毒品本是一种药物,是一种可以导致人的药物依赖的物质。由于这种人对这种药物的依赖,而产生了一系列人身、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危害,因此,社会把这类药物界定为管制药品,也就是毒品。所谓毒品就是社会为那些有可能引发个体和社会危害的依赖性药物所插上的标签。这种标定,使得我们在接触那些被管制的药物时,就要格外警惕小心。

  毒品的种类。对种类的介绍可以使青少年明确了解哪些药物和物质已被划归为毒品,使孩子们对它们保持警觉。同时,还应当特别强调某些不易识别的、容易与正常药品和物质相混淆的药物和物质。有些药物并没有被界定为毒品,是属于医用的药物。但其中含有阿片类药物,即复方甘草合剂、复方桔梗片、止咳糖浆、神奇止咳、强力止咳糖露。有些网吧里向孩子们推销咳嗽水,也是一种危险的行为。长期服用和杜冷丁,甚至服用解热镇痛药都可以成瘾。
   
  此外,有些挥发性物质也有可能成为没有经济来源的孩子所选择的对象,成为毒品的替代品。如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孩子使用嗅胶,也称为吸入剂,如油漆、喷发剂、汽油、笑气----一氧化氮]、乙醚等。全美有1300万人吸食这种物质。1963年纽约就抓了2000多个孩子,他们买不起毒品,就使用这种廉价的吸入剂。美国孩子吸食STP迷幻剂,药力能持续三天,同样具有危害性。介绍毒品种类,既要讲常规毒品,也要讲非常规的药品和物质,说明毒品使用的广泛性,毒品是无孔不入的。
讲解毒品的种类,可以让孩子了解,如果有人向你推荐某些医用的药物和物质,有可能是某种可以使你产生依赖的毒品。

  通过毒品的种类来讲解毒性。毒品的品种很多,它的来源也很广:既有通过天然生长的草本植物提纯的,比如阿片类毒品,鸦片、吗啡、杜冷丁、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等。又有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如甲基苯丙胺类的冰毒。毒品是常人很难理解的东西。毒品的内在特性更是难于理解。是一种由人创造出来的,制服人类的异已的力量。为了戒断鸦片所产生的毒瘾,人们试验出了吗啡,而为了制服吗啡,人们却生产出比吗啡的毒性高五倍的毒品---海洛英。海比吗高五倍。在当前,毒品的提纯加工已经达到很高级的阶段,市面上流行的毒品大都有着极高的毒性。

  从分类中讲解毒品来源的变化,强调当前的毒品的原料已经从种植的草本植物,发展出人工合成的化学原料,从而使得毒品的生产制作更为简便,使得吸食毒品的方法更为容易,使得毒品向青少年的侵入变得更加危险。

  在毒品的分类中我们所强调的是,各式各样的毒品虽然药理的发生机制不同,但是却具有共同的特性。一、毒品不是普通的药物,从你的身体内部和精神上控制你的药物。二、正因为这些药物有这些特征,所以被界定为应当禁止的毒品;三、毒品的使用不是想停就停、想扔就扔的,是可以成为你的身体和精神一部分的药物;四、是可以使人做出任何危害行为的药物,去破坏社会、毁害家庭、侵害他人、毁灭自身。
   
  教育点2:欣快感
   
  是否讲解毒品的欣快感,是禁毒教育中的一个悖论。当前大部分禁毒教育中对于这一点采取回避态度。笔者认为,从调查发现,欣快感是吸毒者对于无毒者最有有效的一个诱饵,是最早也是最直接出现的一个诱惑。有关毒品的危害结果人们或多或少都是有所耳闻的,由此会产生对毒品的抵制。那么如何克服恐惧情绪,自然是另一种更为强烈的动机。欣快感就是这种超越其他的动机。不论无毒者的经济状况和社会阅历如何,尝试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理体验,一种“无以伦比极乐的享受”,指的就是欣快感。这便是驱使无数个无毒者走向毒潭的重要动因。对欣快感的描述在一些国外禁毒宣传书籍中是存在的。比如对欣快感的如下描述:“这种体验是旁人不能理喻的,是不可言传。大麻的迷幻药作用,会带来绝对的宁静,极度的愉快,狂热的美感和冲动。使人入梦,忘却一切,丧失恐惧、羞涩、距离和痛楚。海洛英欣快感分为两个阶段:冲劲和麻醉高潮。冲劲像似遍及全身的巨大性感高潮、极乐销魂,随之而来的高潮是一种欣快,持续时间更长,像似梦境,欢快和安逸,与之相伴的就是逃避现实世界的离群索居的倾向。” 在实践中,吸毒者会向后来者进行这方面的描述。吸毒者靠这一点拉拢他人吸毒,而我们却回避这一点,不进行科学的剖析,这是没有道理的。

  在禁毒教育中回避这个教育点,是对现实的回避,也是对科学教育缺乏自信。讲解欣快感的起因和生化原理是必要的。应当让孩子们了解到,吸毒者所介绍的欣快感,好像是一种登天的感觉,好像可以让你消除一切烦恼,但那只是在药物作用下的一个极其短暂的瞬间。当药力褪去,烦恼并不会消失,你还是需要面对现实。好像那种感觉很美妙,但你将会为这种感觉付出许许多多,甚至包括你的生命。你在得到这种感觉的同时,你没有料想到的痛苦历程就已经开始了。你就已经换了另一个人,你就会在药物的支配下,成为毒品的奴隶。

  同时还要看到,对于欣快感的大肆渲染,是那些处于戒断症状的折磨中的吸毒者说出来的,他们自己已经没有自拔的信心,于是,就索性走下去,甚至违心地向其他无毒者渲染这种快感。这是一种补偿心理,希望拉更多的人下水,和自己作伴。这一点,也必须在禁毒教育中给予强调。

  我们不能回避这一事实:药物作用所产生的“魔力”是对人性的征服。破除对欣快感的迷信,就必须让孩子们正视这一现象。当孩子真正面对毒品的诱惑时,他们会认为,老师们只讲毒品的坏处和危害,却不讲毒品的“好处和妙处”,这样会进一步激起他们对“神秘的”欣快感的追求和尝试。回避欣快感的教育是十分危险的。
在这个教育点上,下述的毒品耐受力、成瘾性和依赖性中都将涉及到,结合所有这些知识点开展教育,对于破除欣快感的神奇和好奇,都是十分有益的。

  教育点3:耐受力。

  当人吸食毒品后不久,就会对毒品产生耐受力。为了寻求快感,吸毒者只有加大剂量。同时,吸食毒品剂量增大,人的戒断症状也会加重,为了消除更为痛苦的戒断症状,也需要吸入更大量的毒品。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加速死亡的过程。

  实际上,吸毒者在经历一段时间吸毒后,需要不断增加毒品量才能得到“满足”。这时他的身体已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形成了在毒品作用下的平衡,一旦停掉毒品就出现戒断反应。轻的戒断反应,如乏力、哈欠、出汗、流涕等尚可忍受,严重的如颤抖、肌痉挛、腹痛、剧烈呕吐,特别皮下或骨头内的“蚁走痒”或“虫子爬”的感觉是难以忍受的。由于贩毒吸毒是反社会行为,都是偷偷地进行,毒资、毒品的来源有时不能及时保证,所以吸毒者多遭受过戒断之苦。如海洛因成瘾者,开始吸毒后12~16小时出现戒断反应,而耐受形成后末次吸海洛因后6~8小时就可出现戒断反应。戒断反应对于吸毒者无疑是个严重的“惩罚”,吸毒者为免除戒断之苦,也千方百计地维持吸毒状态。这时的吸毒者已无良知可言,为找毒、吸毒,他可丧失人格,堕落犯罪。
有些吸毒者也会主动脱毒,脱毒的目的是消除耐受性,然后又开始复吸,以此获得快感。可也有人因此而丧命。他们出了戒毒所,还按原来的剂量吸食毒品,结果他们没有想到身体的耐受力降低了,于是很可能吸毒过量而死。耐受力,是初次吸毒的人事先没有想到的,他们以为每次吸毒都人有欣快感。这个结果是必须要让孩子们事先知道的。
   
  教育点4:成瘾性
   
  毒品的成瘾性是禁毒早期教育的一个重点。但孩子们又很难理解这种现象。对这一问题的讲解,突出的应当是强调形成药物依赖之后,毒品从身体“内部”对人的控制。孩子们好幻想,有的以为只吸一两次,不会上瘾;有的以为只要有决心,想戒就可以戒断。这时我们需要强调毒品成瘾性的顽固性。
    
  吸食毒品后,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依赖三者不能脱离,会交替出现。依赖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精神状态。心瘾加重躯体,躯体又加强渴求。渴求持续用药。国内外的吸毒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吸毒—戒毒、再吸—再戒……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吸毒者没有复吸经历的。俗话说“十年戒毒,一口还原”正是这样。这种心理上的依赖就是戒毒过程中最难戒断的“心瘾”,也是吸毒者难以抹去的深入骨髓的东西。可举某位心理学家专门做过的实验。他问吸毒者:“假设在你面前有三个屋子,一个屋子里有一位美女,一个屋子里有大捆的美元,另一个屋子里是海洛因,你会选择哪一个?”吸毒者听完后毫不犹豫地说要去那间有海洛因的屋子。由此可见,毒品所造成的“心瘾”的强烈。
讲到成瘾性和依赖性,可以联系烟酒问题进行教育。一方面强调烟酒也具有依赖性,在国外烟酒也被法律规定为需要管制的“合法毒品”。相同的机制。也许你不知道,小小一支香因,竟含有1200多种化学物质,在燃烧中又产生3000多种化学物质,如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等,可以使人产生依赖性;另一方面也可用人对烟酒的依赖,会分析毒品的成瘾性。如果烟酒的脱瘾都是十分困难的,那么对毒品的依赖性就将会万分困难。从而强调了未成年人不沾烟酒,不吸第一支烟的理念。

  教育点5:吸食方式娱乐化

  警惕新型毒品。以冰毒为主的新型毒品,就是指那些通过人工合成的苯丙胺类毒品。这类毒品的特点:一是制作简便。可以在普通的化工厂里大批量的制作。二是吸食方式有了变化。传统毒品吸食方式,给人以丑恶和罪恶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厌恶和疏远。而像摇头丸这样的毒品可以溶于饮料之中,食用方便,而且十分隐蔽,采取了孩子们容易接受的食用方式;三是摇头丸像似为当代青少年量身定造的毒品。它不仅食用方便,而且与孩子所喜欢的娱乐方式结合起来。特别受那些爱到迪厅跳舞的孩子的青睐。那些服用过摇头丸的孩子,再次相约去歌厅之前,甚至会产生强制性觅毒的动机。针对新型毒品的这些特性,要求孩子们对此保持高度的警觉,防止在歌厅内误食这类毒品。
  
  教育点6:衍生性危害
  
  毒品的危害首先表现在对于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危害;其次就表现为衍生性的危害,比如吸毒后出现的行为异常,造成对生命的危害。毒品所产生的迷幻作用,可以使人忘记危险。许多吸毒者吸毒后跳出摩天楼,跳下大桥,或是摔进深沟。再次,衍生性危害还会表现在,吸毒者难以获得价格昂贵的毒资,就会铤而走险。这一情况对于无经济来源的未成年人来说,会更加危险。在涉及毒品的犯罪中,男性抢劫,女性卖淫的现象十分普遍。

  二、针对主体特征展开教育

  1、侥幸心理---吸一口,我不会上瘾。吸了没事,是教师家长故意夸大其辞。

  据调查资料,一生连续吸用一般烟量(10~19支/天)的人要比不吸烟的人寿命缩短5.5岁。也有人这样估计。当你每吸一支烟时,寿命就缩短14分钟。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全世界10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全世界15岁以上的人当中有1/3吸烟,这相当于11亿人。每年都有300万人死于这种恶习,占全世界死亡率的6%,在过去的5年中仅在发展中国家,吸烟就夺走了6000万条人命。据计算,在我国因吸烟死亡的每年将达70万人。估计到2020年吸烟引起的死亡将超过任何一种疾病。
——把就吸一次这种侥幸,变成不吸第一支烟的决心。

  2、怀疑心理---不相信毒品有巨大的药力。
    
  强调药物依赖的科学依据。不否认毒品是药,但它不是一般的药,是有巨大毒性的药,是有依赖性的药。所以要管制,要限制。
    ——把怀疑变成相信科学原理。

  3、好奇心理---禁果效应。越禁止越尝试。

  未成年人的探究好奇心理,想找到它后面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用事例和调查来分析对毒品的好奇会带来什么样的危险。
云南开远对451名海洛因吸毒者的调查:在这451名吸毒者中,因好奇而吸毒的有154人,占34.1%。

  药物滥用原因的分析:在昆明某戒毒所进行的调查中共有69名吸毒者(有效问卷66份),其中因好奇而吸毒的有32人,占被调查的48.5%。
贵州省安顺市药物滥用流行学调查:在调查出的216名鸦片吸食者中,男性有73.1%、女性有52%的人是因好奇而染上毒品的。
    
  好奇是追求的起点。80%的人是在不知毒品的情况下吸毒的。其实,是在不知毒品危害后果的情况下吸上的。
   
  ——把好奇变成远离。

  4、虚荣心理---吸毒是现代人身份的象征,可以满足成人感。

  认为吸毒是达到了一种境界,是凡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世上什么都尝过了,只有尝过毒品,才不虚度一生。其实,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只能偷偷地进行,根本无法向大家炫耀你的身份。吸毒表明不了你的正常身份,只能表明你有了一种新的身份---瘾君子的身份。有了那个身份。一旦沾上毒品,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交友、家庭都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有关虚荣,也涉及到名人效应。名人、歌星吸毒后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名人毒品。美国海洛英时尚---时装摄影师索伦蒂二十岁死于。从广告到商用电脑。以海洛为主题的电影。96年摇滚歌星麦尔沃过量吸海死后,名人毒品迅速升温,争购红色朗姆酒,含有致命海洛英。由此导致死亡事件。因此,对于喜好追星的孩子来说,这种效应是危险的,在教育中要加强引导。

  ——看到虚荣后面的危险,把虚荣变成上进心。

  5、游戏心理---游戏人生。感觉好,就去干。在游戏中忘记规则和界限。

  这是一种享乐主义和感官主义。孩子被感官所驱使,想往着药力作用下的那种感觉。人生得意须尽欢,追求极致。在追求中身不由已。同时,吸毒娱乐化趋势也会强化这种享乐主义,把吸毒的快感和娱乐的快感结合在一起。
   
  ——从游戏走出来,面对现实。

     6、颓废逃避心理—在毒品中寻找安宁、和平、美好的境界。
为了消除烦恼,在孩子受到挫折之时,毒品有可能趁虚而入。人际交往出现困难、生活变得的艰难、情感上遭受挫折、家庭暴力或家庭解体、朋友之间发生冲突,这些事件的发生,会给孩子接近毒品找到借口。

  ——现实中的烦恼不可能在吸毒中克服。

     7、征兆:
  ---突然无故旷课、学习下降
  ---多次向父母和朋友索要金钱,数额很大;
  ---奇怪地躲在房间里,疏远亲友和同学;
  ---行为变得诡秘;
  ---有过吸烟的习惯;
  ---爱去歌舞厅;
  ---藏有吸毒工具,注射器、锡纸、切断的            

  针对早期干预  惧感是人类远离危险和罪恶的最原始的情感。开展毒品危险性和危害后果的教育,是为了 ⹣   人的      ƒ   这对于尚未涉世的孩子    。不让孩子在早年对毒品产生丝毫的侥幸和好奇。 对毒品要不当回事,更 要点可以包括  㰳相关  ꗬ如我国刑法规定携带ÁMЉ 可判处自杀 危害性方面如吸毒者的自残、割腕、砍臂、 ॔、杀害亲人和陌生人的案例。
 
  孩子不会主动接近一种他从小就感到厌恶的事情。在教育中可以强调吸毒者形象上的丑恶,人格上放弃工作、游手好闲、疏远亲友同学、没有朋友,也没有正常和生活, ƒ   ƒ 二是对毒品人格的厌恶。这种  ᦦ导致人谎话连篇,   他舀 塅介绍数据,  过了一百万人,比1992年增加了5倍,因此,吸毒所耗费的金钱就有可能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4、自我保护
     孩子的弱点,轻信、无知可能被利用。因此,在早期禁毒教育中要加入自我保护的内容,谨防被坏人利用,或是误用毒品。自我保护的内容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吸毒者拉拢孩子,是为了以贩养吸,是为今后推销毒品,培养新的瘾君子;
  ——毒贩利用孩子的方式:诱之以玩具或游戏卡,并让孩子隐瞒家长;
  ——让孩子携带毒品出关,通过安检。国外机场海关严禁在箱子里和身上携带外人的东西;在毒品生产地和运转地,也可能让孩子带出本地,带毒乘坐运输工具;
  ——转送转交毒品给他人,送邮件、包裹给他人;
  ——在歌舞厅里代他人销售摇头丸;
  ——好奇食用毒品也是违法行为;
  ——防止被诱骗、被强迫食用毒品。
  ——给朋友食用摇头丸,即使当作开玩笑,也是违法;
  ——被人引诱后误食,对方是违法行为。
  ——远离吸毒者。不提倡未成年人帮教吸毒者。注意邻居和社区内的吸毒者的活动。大多数吸毒者,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在初次尝试毒品时都是和同伴或朋友在一起,而第一次用的毒品也往往是同伴或朋友提供的。安顺查出的216鸦片吸食者中,男性有17.6%、女性有30%的人因同伴影响而染上毒品;昆明某戒毒所中被调查的69名吸毒者中,因朋友引诱而吸毒的有47人,占71.2%。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