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预防教育 > 教育宣传 > 正文
教育宣传
中学禁毒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2010-03-15 21:25:58 来自:《中国中学生报》 作者:杜立 阅读量:1

   几个案例耐人寻味:

  湖南某县一男孩,初中毕业后去南方沿海某城市“闯荡”,他本想找份体面的工作给家里人看看,并没想到找工作的艰难。当他找工作一再碰壁后不免心灰意冷,反而结交了“瘾君子”为朋友,染上了毒品,花光了从家里带来的钱,后来实在无法度日便回到家乡。今年3月26日,他在县城的旅馆里因超剂量注射毒品而死亡,年仅17岁。令人震惊的是,他从离家去南方到吸毒致死,还不到一年时间。

  蒙蒙是上海的一个男孩,17岁时因盗窃被判刑。15岁时,他发现父亲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生活一下子失去了方向,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成了老师批评、妈妈责骂的对象。他听说毒品能解除烦恼,于是就尝试了第一次。从此,他上了瘾,为筹毒资,他最后走上了盗窃的路,那时他还是一个中学生。他说,学校要是能经常告诫我们吸毒的危险性该多好。

  广西一男孩没考上重点高中,由于情绪不好,他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暑假里就染上了毒品,最后被强制戒毒。他说那时非常苦闷,听人说毒品能解除烦恼,他就相信了,没想到上了瘾。

  小周是贵州人,吸毒时才15岁。他也是被同伴引诱而吸毒的,有一次他们聚在一起,一个同伴神神秘秘地拿出一个小包包,里边是一些白色粉末。同伴让他尝尝,他觉得可能是毒品就拒绝了,同伴说自己已吸了很长时间也没上瘾。禁不住同伴的劝诱,小周就试了试。结果,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至被抓。

  文文是一个四川女孩,她是在毒瘾发作、四肢痉挛、喘不过来气时被送到戒毒所的,那时她才16岁。她本来在学校里的表现非常好,然而,一次同学的生日派对改变了她的人生:在生日派对上,她认识了两个外校高中男生,道别后,那两个人尾随她并强暴了她。后来,那两个人又用毒品引诱她,她则破罐破摔,成为毒品的俘虏。从此,三人保持着一种奇特的关系,他们为获得毒资而疯狂盗窃,她则在享用毒品的同时成为他们玩乐的工具。

  从笔者接触到的案例看,因好奇而受不良友伴引诱、承受不了意外打击、刚走出中学校门遇到的种种不顺利,这些都是少年吸毒的诱因。专家说,对那些没考上大学的中学生来说,离开中学后的三年内是个危险期,这时,他们刚刚走出校门,对社会又不了解,升学失利、就业无门、交友受挫……这些都会使他们情绪低沉、心情苦闷,如果学校的防毒禁毒教育工作不扎实,这些毕业生此时最容易将毒品视为精神寄托,进而被毒品击倒,上面几个案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二、如何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1、必须真正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体制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可一到实际中,德育却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尴尬境地,原因就在于考试指挥棒和以分数衡量学生、以升学率衡量学校的这种评价体系。因此,要真正把德育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改变升学只由分数来决定的单一选拔模式,使升学既要考核学习成绩,又要考核思想品德养成,从而真正使素质教育成为现实。而只有真正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大环境,禁毒教育才能有所作为。

  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这就需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要培养的是包括优良的品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很强的法制观念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禁毒教育自然也包含其中。

  消灭差生现象,以消弭青少年吸毒的内在动因。消弱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改变对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将德育的位置摆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尽可能地让每个在校中学生都能高高兴兴地走出校门。这样,“差生”现象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但一定会大大减少,从而消弭青少年吸毒的内在动因。

  2、要多开展生动、直观的教育活动

  中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喜欢生动、直观的教育活动,因此,禁毒教育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围绕课本的内容多制作一些教学影视片(光盘)作为辅助教材,以增强直观性;多开展集体活动,组织诸如参观访问、与有关人员座谈、听讲座、编排禁毒小话剧等活动,让禁毒教育生动活泼起来。很多青少年吸毒都与情绪、心理有关系,比如遇到挫折、生活发生意外变故时,更容易从毒品中寻求解脱。所以,笔者建议在禁毒教育中适当增加心理辅导的内容,相信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