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预防教育 > 吸毒预防 > 正文
吸毒预防
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防范毒品?
2022-02-10 10:00:43 来自:中国禁毒报 作者:蔡思宇 石经海 阅读量:1
  2021年,西南政法大学“中国高校禁毒宣传教育现状及改良性对策”课题组面向全国56所高校的1087名在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考察了当前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是新时代全民禁毒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怎么开展得更有效?本问卷调查报告对如何构建更加科学的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体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值得一读。
  
  现状:基本实现教育全覆盖
  
  《2020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显示,一些大城市出现滥用“犀牛液”“零号胶囊”等色胺类物质的吸毒群体,多为18至35岁、学历较高且拥有稳定职业的人员。课题组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大学文化”“专科”“本科”“研究生”为条件词进行检索后发现,2015年至2020年,受过高等教育群体涉毒刑事案件数占同年涉毒刑事案件总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分别为1.10%、1.31%、2.26%、2.89%、3.59%、4.54%。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受过高等教育群体的涉毒问题较为严重,大学生群体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仍需不断深入。
  
  为了进一步验证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的开展现状,课题组面向全国56所高校的1087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调查收集的样本总数为108人,其中,男性406人(37.35%),女性681人(62.65%),来自985高校379人(34.87%),其他一本院校268人(24.66%),来自二本院校和专科院校440人(40.47%)。同时,为了验证和明辨问卷调查的真实性,探究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现存问题的产生原因,课题组还有针对性地抽点了部分大学生做了印证性访谈。
  
  调查与访谈表明,我国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的开展已基本实现高校全覆盖。在以上所调查的高校和学生中,94.66%大学生所在高校开展过毒品预防教育,5.34%大学生所在高校从未开展过毒品预防教育。开展过毒品预防教育的高校中,在校学生参加毒品预防教育的频次为:20.98%从未参加、66.70%每年参加1—3次、12.33%每年参加4次以上。不同层级院校的在校学生中,985高校从未参加过毒品预防教育的学生为39.30%,占比最高。其次为985高校以外其他一本院校占17.90%,二本院校和专科院校占7.00%。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方式,多为专题讲座、短视频、相关报纸书籍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禁毒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其中,71.21%的高校举办过禁毒主题讲座,59.53%的高校用禁毒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开展过宣传,50.14%的高校组织过阅读禁毒书籍和报纸活动,44.71%的高校组织过禁毒法律法规的学习,48.39%的高校举办过禁毒知识竞赛,42.50%的高校邀请过禁毒部门的工作人员来校宣讲,35.97%的高校开展过禁毒志愿服务,32.84%的高校开展过禁毒征文竞赛,24.10%的高校组织过学生参观戒毒所,17.39%的高校张贴过禁毒宣传标语。
  
  接受调查的学生在识别传统与新型毒品上有不同的表现,对海洛因、冰毒、摇头丸等传统毒品的识别能力较强,但对于彩虹烟、“邮票”、神仙水等新型毒品的识别能力较弱。且高校层级越高的在校学生参加毒品预防教育的积极性越低,具备的毒品辨识能力也随之降低。其中,985高校识别毒品种类的均值为4.53种、985高校以外其他一本院校的均值为5.16种,二本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均值为6.87种。
  
  在参与过校内组织的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后,仍有5.61%的学生没有认识到毒品危害,还有9.57%的学生认为毒品的成瘾性是可以控制的。访谈中,选择“可以控制”的大学生仅片面地基于身体素质、毒品种类、摄入量等客观因素来评估自身控制毒品成瘾的能力,往往忽略了吸毒者对毒品产生的心理依赖。在被问及是否会选择“接受并饮用”来自陌生人的饮品时,98.80%的大学生会选择拒绝,而选择接受的学生普遍具有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好奇心和冒险心强等特点,在极具诱惑性、伪装性的新型毒品面前,缺乏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
  
  问题: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更新
  
  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现状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内容存在一定滞后。调查结果显示,对传统毒品具备辨识能力的大学生共3218人次占75.74%,对新型毒品具备辨识能力的大学生共1031人次占24.26%,大学生对新型毒品的辨识能力明显低于传统毒品。《2020 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指出,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时有发现,花样不断翻新,包装形态不断变化。但根据调查结果可知,现阶段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的开展,在对毒情形势的变化作出及时反应方面还存在欠缺,内容出现一定滞后。
  
  二是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形式缺乏创新。现阶段高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方式仍然偏向说教型和知识提供型,大部分仍以举办禁毒主题讲座、阅读禁毒书籍和报纸等单向的、静态的毒品预防教育为主,互动程度低,内容较为枯燥。部分高校的毒品预防教育仍然以恐吓型为主,较多为展示各式各样的毒品图片、瘦骨嶙峋的吸毒者视频等,更有甚者片面夸大吸毒与死亡的直接联系。这种恐吓式的毒品预防教育极有可能产生反作用,非但不能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反倒有可能反向激发大学生的逆反和好奇心理,使大学生主动去接触毒品。此外,部分高校在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活动时存在走形式、过场化的问题,且内容过于表浅或偏理论,学生因此消极地认为即使自己认真参加也无法获得较大的收获,从而便缺乏参与毒品预防教育的积极性,甚至对其产生抵触心理。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往往缺乏结合涉毒原因的对症性分析。近年来,随着“迷奸水”“减肥药”等新型毒品的不断出现,受情感受挫、自我认同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涉毒风险不断提高,若不尽快更新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的手段,则很难取得相应成效。
  
  三是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当前较多高校开展的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并不直接与学生的学业评定相挂钩,而部分学生更愿意将时间投入到与学业评定相挂钩的专业课中,这大大削减了大学生参与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建议:构建更加科学的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体系
  
  根据以上调查显示的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现状与问题,笔者对如何构建更加科学的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提高对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视程度。各高校特别是985等一本院校,应当推进毒品预防教育实现全覆盖,并通过将大学生参加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的情况与其学业综合评定关联等方式,鼓励、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毒品预防教育。各高校应该根据受众的性别、学业方向、现有毒品防范能力等差异,在毒品预防教育的方式和深度上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全面提高教育学专业学生的禁毒专业知识水平,为未来禁毒教育储备师资力量。
  
  二是规范和完善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的内容。各高校应当紧随毒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毒品预防教育的内容,同时,教育部门应当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内容体系,真正让每一位大学生在接受毒品预防教育后有所收获,在对毒品有科学、系统认知的基础上,从情感和意志上坚决抵制毒品,激发大学生参加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应提升禁毒法治教育在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中的占比,大学生接受毒品预防教育后不仅应知道法律的规范和自身行为的底线,更应在心底根植法治观念,真正对法律产生敬畏。
  
  三是加快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形式的更新迭代。各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丰富毒品预防教育载体,充分利用更具及时性、参与性的新媒体手段开展活动。逐步引进AR互动、VR虚拟现实等更具沉浸式、体验式的高科技设备,在提高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吸引力的同时,直观展示毒品对身体与生活的危害,给毒品预防教育接受者以更直接、更震撼的冲击力,强化禁毒警示效果。
  
  四是重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可塑性很大,能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的开展应该以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同时注重及时为其疏导心理障碍,解决遇到的困难,最终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方式来应对社会大环境中的压力,自觉远离毒品。
  
  五是立足环境预防理论开展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高校应该联合家庭、社区、地方禁毒部门等,通过常态化推进校园周边涉毒问题排查整治、建设良好禁毒家风等方式,为经验不足、阅历较浅的大学生营造一个无毒、和谐的良好环境。应切实推进同伴教育,引导大学生个体间建立“携手共进,相互支持”的禁毒模式,促使大学生形成毒品预防“自治”理念。同时,高校应当加大禁毒社会工作等禁毒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力度,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将大学生的课外注意力适当地转移至公益活动上来,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禁毒活动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