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预防教育 > 吸毒预防 > 正文
吸毒预防
《珍惜生命 远离毒品》系列节目之三:让亲情抵御毒魔
预防与康复
2007-07-08 21:30:22 来自:央视国际 作者: 阅读量:1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当代教育》系列节目《珍惜生命,远离毒品》。今天我们请来了两位嘉宾,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位是中国政法大学社会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皮艺军,欢迎您,皮所长;另外一位是北京市安康医院多年从事戒毒研究的吕秋霖院长,也欢迎您吕院长。今天我们主要跟大家聊的是家庭关系对于青少年吸毒的影响。首先我们还是按照我们的惯例来请大家看一段片子。

  (小片一)

  小冉是一位内蒙古女孩,今年刚刚19岁,从2003年开始吸食海洛因,当记者问到她的吸毒经历时,她首先回忆起的就是自己成长的家庭。

  小冉(化名):我爸好赌,等我放学回家,就是没有地方写作业,趴在凳子上写作业,我就觉得这个家一点都不好,而且我爸我妈感情不好,总打架。我小时候,七岁就离家出走,我就不愿意在家呆着。上小学的时候,别的同学都是爸爸妈妈接送,我从来没有过,都是我自己。冬天多冷,多黑,都是自己走回去。我以前挺恨我母亲,挺恨他们的,不是他们的话,我也没有今天。

  十四五岁的她怀着一种对家庭的叛逆心理,放弃了学业,与表姐一起外出打工。

  小冉(化名):来北京了,我表姐是抽海洛因的,她也来北京了。来了以后,我自己也去抽去。抽,没像他们说的那么好受,挺难受的。我觉得头晕,恶心,不想吃饭。我觉得挺做贱自己的,没必要抽它。第二次我跟我姐姐,我姐姐一直都让我抽,我表姐,我大舅家孩子,她说抽第一次都这样,你多抽两次就好了。就是说连着抽了三次以后,浑身就难受,睡不着了,第四次不抽的时候,瘦,我进来的时候80多斤,就是说不想吃饭,就是浑身都难受,完了满脸,长大疙瘩,你瞅我的脸,我19岁,你看我的脸都这样了。

  主持人:那刚才看过了这段片子之后,我们也想请两位专业人士帮我们分析一下,关于青少年吸毒,家庭对他们影响是什么?

  皮艺军:家庭它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有父母,有孩子。这个孩子和父母之间,如果出现冲突的话,他没法回避。他放学以后必须要回到这里边。如果这里边出现冲突,没有妥善解决的话,对于孩子来说,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很强的排斥作用,这种作用使得他有可能做出各种各样的一些越轨的行为,其中有一点,可能就是吸毒。

  主持人:那比如说刚才我们的案例当中,这个家庭成员当中,有吸毒的,他可能也会看到这个吸毒的一些不好的这种行为,那孩子为什么还会吸毒呢?

  皮艺军:这么亲近的一个对象,实际上,如果出现这种行为的话,孩子模仿起来是非常非常必然的,是很难回避的,所以这种模仿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这个案件里边是比较典型。

  在北京市强制中心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这里进行强制戒毒的人员,有60%以上为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那么单亲家庭与孩子吸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主持人:那单亲家庭的青少年,跟吸毒有必然的联系吗?

  吕秋霖:那就是说,这个孩子的成长环境,由于父母的离异,给他心理上造成了一些影响,那么孩子起码他这个家庭是不健全的,他得到的教育也是不充分的。

  主持人:那说到这儿,可能很多单亲的家庭孩子,人家会提出不同的意见。人家说我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为什么我可以健康的生活?我也不吸毒。大多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不吸毒,这是什么原因呢?

  皮艺军:这个青少年犯罪,他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说他是一种爱的缺失,作为单亲家庭来说,本来是父母两个人给他的爱。现在变成一个人了,这一个人来说,是很难胜任的。所以这个里面,我觉得在单亲家庭里面,他并不必然导致,说我要违法 越轨或者吸毒。很多单亲家庭做得非常非常完美的,甚至比有些健全家庭要更加完美,因为他们付出了,他们付出了比别人加倍的爱,于是这个孩子依然感到幸福。

  主持人:那不一定是单亲家庭,可能是缺少爱的家庭的。这样的孩子可能容易走上吸毒的这样的道路。

  皮艺军:对。

  吕秋霖:孩子本身他也可以产生一些自卑。因为他和别的正常的孩子,他是不一样的,所以他在心理上就出现一些自卑呀,或者有的孩子他对父母的这种离异的行为,给他造成的一些困难,他可能产生一种逆反,那么这样他在应对这种吸毒的场景,或者这种环境的时候,他可能有时候就把他自己的这种对父母的不满意,他有一种发泄的过程。

  主持人:那刚才我们说到了这个,一些单亲家庭,还有一些缺少爱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容易走上吸食毒品的这个道路,但是接下来,我们记者拍摄的这个片子,这当中的主人公她的家庭并不缺少爱,但是仍然走上了吸毒的道路,我们去看一看。

  (小片二)

  北京籍女孩薇薇,今年22岁,18岁那年,在朋友家看到同学在吸食海洛因,出于好奇她尝试了一下,从此走上了吸毒之路。而工作繁忙的母亲一直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变化,只是一味的用金钱表达着对女儿的关爱。直到一次在朋友家中吸毒时被警察抓到,母亲才知道女儿深陷海洛因的沼泽之中,而一次次的戒毒治疗,对她来说已经无济于事。

  薇薇(化名):强制戒毒是两次,然后住院的话,我就记不太清是几次了,就是不舒服,然后就是想抽,然后抽一回一定戒,抽一回一定戒,然后就慢慢慢慢又上瘾了,就是这样。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如此难以自拔呢?

  薇薇(化名):我从小的时候,我妈妈给我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我妈妈属于是比较溺爱我吧。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什么说,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没有。我觉得我要走的路,都应该是我妈妈,给我铺好了的路,把路铺好了,然后我再走。如果当初我们家生活条件要是不好的话,我想我也不会吸毒,我就觉得我抽得起,而且我也不会说像别人说的什么难受。我觉得我妈妈养得起我,那个时候就是这种想法,所以我试一试无妨。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了这部片子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倒吸了一口凉气。我觉得真的,挺替这个女孩惋惜的。因为她的家庭情况很优越,经济环境很优越,母亲又非常地溺爱她,很爱很爱她,但是她说了一句话,说假如有一天吸毒,能够合法的话,她还会继续吸毒。两位帮我们分析分析,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

  吕秋霖:爱应该是一种负责任的爱,那么像这个孩子,这种成长环境,就是等于是家庭经济很优裕,这种溺爱,实际上对孩子它是不利的。

  皮艺军:家庭对于爱的理解,可能有些误区,就认为给吃,给喝,给钱,就是爱。其实对爱来说,爱本身是一个艺术,所以我们现在是不是能够考察一下,看看这个家庭里面,是不是,不是有没有爱,而是这个爱的质量是什么。应该从质量上去看它而不是看数量,这个母亲认为我给你钱了,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它是金钱数字堆积的数量,花钱买一种时间。但是孩子所需要的这种爱,它不是这种爱,他需要一种面对面的,能够朝夕相处的,互相能够说出心里,最隐秘的东西,这种爱,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很简单的衡量出,有些爱根本不是爱,可能是一种慢性的毒药。所以他这里面,这种爱可能跟她后面吸毒,本身是不是中间,有某种联系。

  主持人:那比如说您接触了,那么多案例,像容易吸毒的这些孩子,他们会有哪些不良的一些行为呢?

  吕秋霖:我觉得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应该非常了解,那么有些吸毒的孩子,比如他一开始他出现旷课,最后他可能,他交往了一些不好的朋友,或者说他生活上。比如大家有个正常的生活规律,他的生活规律完全改变了,或者是他逃避,躲避亲人。

  皮艺军:比如他回家以后,他就关在屋子里,他的屋子里面,当你进去的时候,他比较慌张,他在隐藏着什么东西,再一个是他可能会出现一些器具吧。比如说可能,在他们屋里可以发现些烟头,或者是吸毒用的一些东西,这就是直接证据了。他如果中毒比较深的话,他的胳膊上会有一些针眼。所以他在夏季的时候,在公开场合,他就不敢穿这种短袖衣服,这对他们在整个吸毒人群中间,具有一种普遍性,这些常识我觉得家长是不是应该了解。

  主持人:比如说好多家长,觉得我自己只要拼命的工作,挣足够的钱。即使是自己付出再多的辛苦,只要孩子能过得好他也在所不惜,但是往往在孩子的一些具体的行为表现上他忽略了。

  主持人:假如说孩子,一旦染上毒瘾之后,家长该怎么做呢?我们先去看看,这个家长的做法是什么样子?

  (小片三)

  铁门、铁窗、铁笼、铁索、铁链,这些冷冰冰的器具就出现在一个三室一厅的房间里。为什么这间房子中会有这些不和谐的景象呢?在河南北部孟州市的市场有一家裤子专卖店,老板姓郑,是当地有名的富户。这家长子郑光远是老郑很偏爱的一个儿子。1996年,16岁的郑光远初中毕业,父亲就给他开了个服装门市部,小小年纪就当了老板,郑光远可谓少年得志

  郑光远(化名):那时候我就玩,一万多的那个手机,骑那个踏板摩托车,我那么年轻,我戴那么大的戒指,就是那个大个儿的金戒指,戴项链,金项链。

  这一切使得一些毒贩子将目光投向了他。郑光远从此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一吸就是7年,在7年中,他戒毒6次,但又6次复吸,一度被父母逐出家门。

  郑光远(化名):我舅舅,我叔叔,我姑姑,这钱基本上就借遍了。后来就是借也不借了,我去想办法哄骗,哄他们,骗他们,甚至我去偷过我四叔的钱,偷过我奶奶的首饰,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我把她一套东西全部偷走了,去换钱,买了钱,然后就吸。

  面对儿子一天天的颓废,父母再也不能眼巴巴的看着孩子走向死亡。无奈之下,父母决定,在家里做一个铁笼子,把孩子关在里面进行强制戒毒

  母亲:头撞墙,翻,来回在这儿翻,翻动,头咣咣咣就撞吧。

  郑光远(化名):就我们这儿的墙,他使劲撞,靠这边墙上,拿头跑着撞到对面墙上。

  毒瘾发作时的痛苦让他不堪忍受,一次次的想用自杀来解脱。

  母亲:就用手去摸,那个带电的线,他说我去触电,后来他这一弄,他又说我去拽着灯泡去自杀。

  郑光远(化名):我妈一害怕把总闸拉了。

  这样的流泪,这样的独坐门口,成了母亲每天的生活

  郑光远(化名):我经常手趴着往外看,就看着中午,人家在那做饭,他们这边的阳台是厨房,在那做饭,说话,聊天,在那做饭,往外看,远处看,心情比较好一点,看看阳光,看看天。

  而那扇铁门,在儿子关进去后,就已经彻底焊死了。

  父亲:想来想去,这个在社会上,他还是有危害。

  母亲:宁愿关死也不要叫他出来。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这个片子之后,就是说这个家长居然能把自己的孩子关在笼子里,就为了让给孩子强制戒毒。我不知道两位看了之后,是什么样的感受?

  吕秋霖:就是说你自己的孩子,发现他吸毒以后,那么你应该积极的来学习,如何让孩子戒毒,或者你对毒品不了解,你应该继续来了解这个毒品,那么毒品我们认为,它是可以戒掉的,可以戒掉的,它有许多科学的方法。另外我们国家,也设置了一些场所,你比如说自愿戒毒所,强制戒毒所,那么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场所,让他来戒掉。

  主持人 :我不知道在我们青少年吸毒的家长当中,他这做法有一定代表性吗?

  皮艺军: 有一定代表性,这个家长他首先,我们要肯定他,对毒品是深恶痛绝,这里面就有个问题了,面对这种毒品的这种袭击,我们到底是一种理智的方式,还是用一种情感的逻辑,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这个时候,就不能用那种粗暴的。那种非人道的方式,那种方式于事无补,因为我碰到很多家长,他在这个毒品袭来的时候,基本上采取这种,非常极端的方式。

  主持人:假如说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家长真的发现孩子吸毒,或者是有吸毒的。这种迹象的话,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怎么做?

  吕秋霖:比如我们遇到过一个高级教师,他的儿子吸毒了,他一开始就和孩子交流,父子之间完全像一种朋友,那么还一个就是说他对孩子了解得非常深入,他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那么不断地解决,他思想当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一些心理问题,那么后来他又帮助他的孩子读书,读自学大专,自学本科,然后让他学会了一种技能,所以这个孩子到现在已经是在学业上很有成就了,而且操守的时间,大概有两三年了,这样的例子很多。

  主持人:刚才片子当中这个极端的做法,是把他用铁笼子关起来了,还有一种家长是我压根儿就不管你了,我断绝你的经济来源,给你推向社会去。这样孩子很容易自暴自弃,因为他看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生我养我的父母,都不再关爱我了,那谁还来管我呢?

  皮艺军:当这个孩子吸了毒以后,这个家长说我不要他了,你关到戒毒所里,我不看你,我不给你钱,不给你戒毒康复的钱。你回家的时候,我也拒绝去见你,我断绝这种什么,父子,母子关系。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肯定是没有希望,他肯定只能回归到,他吸毒的群体中间,就是他这个力是一个推力,不是说外面有一个毒贩子,把他孩子直接就拉出去了,当你是个完整的家庭,美满的家庭他拉不出去。

  主持人:所以这里面家庭和毒品,你家庭推一把,他再拉一把,他才过去的。

  皮艺军:对,这里面我们需要讨论的,就是这个推力,这个推力就是我们家长,我们不要形成这种推力,把孩子因为我们自己的冲突,因为我们夫妇之间的一些冲突,或者因为我们,对管教上面有一些矛盾,把这个孩子推出家庭。

  吕秋霖:吸毒人员他对这种社会支持,亲情支持,他的这种体验,和他自己的这方面,这种的感受,他和正常人就不一样,所以这个家属,亲情的这种帮助,对他建立信心,那么让他重新寻找,这种生存的作为一个正常人的这样一种希望。如果你采取了,这样一种态度,对他是非常不利的,他可能会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那么这个毒肯定是戒不掉了。

  吕秋霖: 一个家庭是一个社会细胞,那么这个家庭也是一个孩子的,他的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港湾,那么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找自己的父母去倾诉,那么得到父母的帮助所以家长应该创建一个,很好的家庭氛围,所以要做一个合格的家长,那么对孩子应该负起责任。

  皮艺军:要学会一种沟通的艺术,在学这种沟通艺术之前,就是家长是不是有一种责任感,就是说不管,我们忙到什么份儿上,我们还想到我们这个孩子,对我们还有一份期望,所以这种交流,其实虽然很短暂,但只要孩子在心目中,对你不加隐瞒,所以我想他就能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因为这个毒品,吸毒这个事情是一个非常非常隐秘的,而是一种罪恶的事情,所以他肯定会藏得很深。如果我们家长在回到家里以后,对孩子没有一种很贴己的这种交谈,我们蹲下来跟他说话,就打一个比方。蹲下来跟他说话,就是从孩子的视野。从孩子的视野中间,从孩子的世界中间去跟他交谈,家长不但要用爱来加强沟通,还有一种实际上的,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和警觉,说到这儿,我们记者也采访了那些在戒毒所里,正在戒毒的这些青少年,我们去听听他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在强制戒毒所采访时,许多戒毒人员都告诉我们,她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过自由,盼望着与父母团聚。

  尚小冉(化名):我妈妈一直没想放弃我,我父亲一直就没来看过我,他觉得我丢人,我们家院子里都是那些有知识的人,觉得给他丢人丢到家了,他都没法抬着头走路,我希望父母能在思想上,给我一些理解,给我一些帮助,生活上。

  薇薇(化名):自由,我最想出去。

  渴望父母的理解,渴望亲人的原谅是她们最大的愿望,她们都盼着早点回家……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