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预防教育 > 吸毒预防 > 正文
吸毒预防
吸毒的原因分析以及预防、治疗上存在的问题
2014-09-26 15:54:09 来自:杜新忠戒毒网 作者:杜新忠 阅读量:1

  一、毒品本身的原因

  毒品之所以禁而不止,主要是由于毒品作用于人体神经系统后产生药物依赖造成的。所谓药物依赖即人们常说的“毒瘾”,是指人们由于经常使用毒品而形成的周期性极度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只能靠补充新的毒品,否则将使吸毒者遭受到一系列难以承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毒品的药物依赖有两个方面:毒品的生理依赖和毒品的心理依赖。

  (一)毒品的心理依赖

  毒品作用于人体后,使人的精神和情绪发生改变,甚至能够使吸毒者体验到一种异常欣快感。这种异常欣快感不仅使他们摆脱了现实的烦恼、紧张、低落的情绪,而且还使他们在感觉天地里进行了一次“美妙的幻游”。由于多数毒品有耐药性,吸毒者必须不断加大剂量才能重新体验到吸毒的快感。但大剂量使用毒品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然而毒品给他们带来的感觉太美妙,驱使他们不借任何代价重新摄入新的毒品来重复毒品带给他们的美妙感觉。吸毒者对毒品的这种饥饿感即是医学上所说的心理依赖。不同类型的毒品对人体神经系统的作用不同,吸毒者对不同类型毒品产生的心理依赖的大小也有所不同。

  海洛因:被认为是毒品之王,无论它给人的欣快感还是成瘾的速度及耐药性,都是其它毒品无法与之相比的。海洛因产生的异常欣快感如梦境般难以名状,吸毒者常常用性方面的“销魂极乐”之类的感觉来形容。海洛因的成瘾速度快,耐药性强,超剂量服用将引起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可卡因:80年代美国被滥用最多的毒品就是可卡因。它是一种兴奋剂,吸食可卡因能够刺激大脑皮层,活跃中枢神经,使人的情绪兴奋并产生异常欣快感。可卡因有耐药性,吸毒者只有不断递增使用才能达到他们预想的剧烈兴奋程度,但是超剂量使用会出现中毒症状。它使吸毒者狂燥不安、脉搏跳动加快、痉挛、产生幻觉甚至死亡。为了减弱可卡因的中毒症状,增进可卡因的使用效果,一些吸毒者常常把可卡因与海洛因等镇静药物放在一起使用,这进一步增加了使用可卡因的危险。

  大麻:大麻是一种软性毒品。由于它对人体的危害较小,它是所有非法毒品中被人使用最多的毒品。在美国,大麻市场几乎是公开的,12岁以上的人口中有1/3的人都尝过大麻。而可卡因消费者只占大麻消费者的1/3。大麻类毒品能够产生异常欣快感,增强食欲,放松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安逸、舒适并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大麻有耐药性,大剂量使用虽然不会造成死亡,但会使人疲劳、妄想、精神极度不安和活动迟缓。

  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然迪拉·马苏尔曾在一份报告中对可卡因、海洛因和大麻等毒品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从吸毒上瘾的速度来看,海洛因上瘾的速度最快,因为它对人体神经的作用非常迅速,人们只要吸几次就能上瘾。可卡因的上瘾速度则慢一些,一般要持续数月才能上瘾。从毒品的耐药性看,过量吸食海洛因和可卡因导致急性致死的危险最大,大麻则小一些。

  (二)毒品的生理依赖

  毒品的生理依赖是指吸毒者长期使用毒品后,习惯了毒品作用于他们的感觉。他们必须依靠补充新的毒品,一旦戒断毒品将使他们遭受到一系列难以承受的生理反应。不同类型毒品的戒断反应不同,程度也不一样。

  海洛因的生理依赖:海洛因的戒断反应在所有毒品中是最大的。海洛因的药力一般持续8~12个小时,随后如果吸毒者得不到毒品,将使他产生下列反应:鼻涕不断,大汗不止,皮肤奇痒难忍,忽冷忽热,冷汗热汗直流,严重痉挛,肚子如倒海翻江,瞳孔扩大,产生双幻影。假如在3~8小时之内还得不到毒品,吸毒者便会进入痛苦的退瘾过程,戒断反应随之加深,并在停药36~72小时内达到高潮。他浑身抽搐,就像要撕裂,一切原先缓慢的生理过程突然快起来,血压、体温、新陈代谢和呼吸都急速上升和加快,心跳加速,分泌物增加,不断呕吐和拉肚子,鼻涕和眼泪流个不停,头重脚轻,整个人仿佛要爆炸似的。此后,症状开始减退,并在5~10天后逐渐消失,但是,焦虑不安和.全身不舒服的感觉一直要到两三个月以后才会逐渐消失。

  可卡因的生理依赖:一般来讲,吸食可卡因不会形成生理依赖。所以当可卡因供应切断后,吸毒者不会产生类似于海洛因那样的戒断反应,但是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抑郁并产生幻觉,这种幻觉要持续一段时间。

  大麻类毒品的生理依赖:大麻不会产生与吗啡类毒品类似的药物依赖。但是根据戴维·奥苏贝尔(DavidAusubel)医生在他的《毒瘾》一书中的研究:“长期使用大麻,使人产生一种强烈重复使用它的愿望,否则停药后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烦燥,甚至出现抑郁状态,并有可能导致自杀行为。更危险的是,吸大麻形成习惯后,吸毒者有使用硬性毒品的倾向。有事实证明,相当大一部分使用麻醉药品的人开始时吸大麻,然后又使用起海洛因”。

  因为戒断毒品给吸毒者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生理反应,所以一旦吸毒上瘾,他们就很难摆脱毒品恶魔般的纠缠。此外,难以承受的戒断反应也为毒瘾治疗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毒品的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是毒品药物依赖的两个方面,据毒品专家认为,毒品的心理依赖比毒品的生理依赖更令戒毒者难以承受。通常情况下,稍有意志的戒毒者都能够承受毒品的戒断反应,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无法使他们摆脱对毒品的心理渴求。这令很多吸毒者消除了毒品戒断反应后,仍无法忘怀毒品带给他们的美妙感觉和异常欣快感,他们对毒品心理上的欲望,往往超过生理上所承受的痛苦。为此,很多人戒断毒品后又重新摄入毒品,以满足他们对毒品的心理需求和对毒品的饥饿感。

  (三)毒品的两重性

  毒品的药物依赖是毒品滥用的主要原因,但是人类社会却不能完全禁绝毒品。因为毒品危害人类的同时,也为人类医学作出了贡献,比如吗啡类药物,都具有镇静作用,所以在外科手术、骨折、烧伤、癌症治疗上被广泛使用。其它类“毒品”在医疗中也都有其特定的作用。由于毒品的两重性,决定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在控制使用毒品的同时,不能彻底根绝毒品。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还没有找到一种完全取代毒品而使用后又不产生药物依赖的合成“毒品”。鉴于毒品的这种作用,人类社会应该在众多的药品中给“毒品”保留一定的位置,而不能因噎废食,完全否定毒品在医疗中的作用。联合国《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和《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都肯定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的医疗和科学价值,所以“毒品”在医学中的作用应该受到尊重。然而由于毒品在医疗和科研中的应用,合法毒品被用于非法用途就不可避免。合法毒品被用于非法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医源性药物依赖。这是指人们使用毒品进行医学治疗时产生的药物依赖。

  2、虽然各国都有严格的毒品管理条例,特别是对医生开列毒品处方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由于国际社会对毒品的非法需求、一些国家的医药部门管理不善和受毒品黑市高额利润的吸引,一些医生滥用权力,使得一些用于医疗目的的毒品流入黑市,从而在社会上造成滥用。

  3、一些国家为满足医药和科研目的而合法种植的罂粟、古柯等毒品原植物流入黑市,被用作非法用途。

  二、人的主观因素

  在吸毒者中,以医疗治病为目的而染上毒瘾的不乏其人。众所周知,罂粟有镇痛、镇静和止泻之功效。有的人就是为治病“吸了几口烟”而染上毒瘾,悔恨终生。在我国农村,不少人把自己栽种或买来的罂粟加工制作成小药丸,以备病痛时服用。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控制和科学的使用方法,很多人便在治病的同时又染上了毒“病”,欲拔不能。

  在众多吸毒者中,受人引诱而开始吸毒的人占有最大的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毒品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对那些以隐蔽手段送上来的毒品也缺乏应有的警惕。从根本上讲,此类吸毒人在最初对毒品是持排斥心理的,但当其吸毒成瘾后,有的便甘愿在烟雾中沉沦,另有的虽然悔恨交加,却常常是欲罢不能了。

  人是一切行为的主体,所以任何行为的产生无论是正常行为还是偏离行为,作为个体的人都要为他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个体的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组成的,它们是人们行为的准备过程。吸毒作为一种偏离行为是由人们生理病变和反常心理活动引起的。科布尔的研究表明,在被调查的吸毒者中,有86%的人在吸毒以前就是精神不正常者,日本对因毒品犯罪而被判刑的人进行诊断的结果是,精神不正常者、意志薄弱者和有精神病变的男性为55.6%,女性为58%。由于人们的心理、生理变化不同,构成丁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正因为这种差别,使人们共同面对毒品“诱惑”时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应。

  (一)生理学的解释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就从生理学角度对毒品的药物依赖进行了解释,认为瘾君子的神经系统天生具有更多的能量或者说拥有更多的神经纤维,毒品为吸毒者的神经系统提供了一种必需的但是非常欠缺的物质,当一个人发现毒品能满足他们神经系统所欠缺的这种物质时,就会导致重复使用毒品。

  现代生理学基于上述看法对毒品依赖成因提出了“补偿理论”,并在动物实验中找到了一些证据。补偿理论认为,吸毒者神经系统缺乏某种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人体中具有控制情绪的作用,如果缺乏这些化学物质,就会使人处于一种不良的精神状态中,当吸毒者发现毒品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冷漠、抑郁等精神问题时,他们就会不断重复地使用它们,从而染上毒瘾。具体说,“吸毒者对鸦片成瘾是因为他们体内不能自然产生一种类似于鸦片的物质——内啡肽(Endorphine),迫使他们不断地使用鸦片来弥补这种物质的不足。

  补偿理论在可卡因吸毒者那里找到丁更多的证据。他们认为吸毒者滥用可卡因是因为他们体内缺乏多巴胺(Dopamine)这种化学物质。多巴胺是人体自然产生的,它能活跃交感神经,如果人体缺乏它,将导致帕金森症。当吸毒者使用可卡因时,会使多巴胺集中于脑部,当可卡因的作用逐渐消失时,多巴胺将大量缺乏。“缺乏多巴胺将使吸毒者产生吸食可卡因的欲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吸毒者一天中必须持续使用可卡因”。另外,兴奋剂类毒品还可以弥补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phrine)的不足。

  美国的文森特·多尔和玛丽·奈斯万德也基本认同这种理论,但他们用新陈代谢失调来形容吸毒者的生理病变。他们认为那些新陈代谢失调的人,一旦使用麻醉药品,他们就必须继续使用它,就象糖尿病人必须使用胰岛素一样。生理学对吸毒成瘾的解释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所以说它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而目前对毒品的药物治疗措施也是依赖对毒品成瘾性的生化理论分析来进行的。

  但是生理学对毒品依赖的解释过分强调毒品对吸毒者的驱动作用,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对毒品依赖产生的影响。其次,生理学对毒品依赖的解释更倾向于一种遗传学的观点,认为一些吸毒者的病理变化是天生的,毒品给吸毒者带来的快乐是人体对毒品固有的反应,因为他们天生对包括酒精在内的毒品具有一种耐受力或易感性,并使他们体验到异常的快感,一些人甚至认为对酒精和毒品的依赖是可以遗传的。

  因为生理学家对吸毒的解释过于片面,所以他们对很多问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比如为什么不同种族、民族、不同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人使用毒品的种类不同?为什么许多酗酒或吸毒的人并没有遗传性的联系?如果说毒品给吸毒者带来的快乐是固有的,那么为什么很多初次吸毒的人并不能体验到毒品给他们带来的异常欣快呢?要解答这些问题,仅用生理学解释是不够的,必须从其他方面,由其他学科对这些问题作出全面的解答。

  (二)心理学的解释

  出于好奇心,追求刺激或解脱而吸毒在众多的吸毒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吸毒起因是追求刺激。这种追求刺激的心理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好奇心理,或者说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好奇或者追求刺激的心理一般都源于对自己业已成型的生活方式的不满,人们在周而复始、枯燥单调的生活方式中会逐渐产生一种空虚、乏味和麻木的感觉,消极对待这种感觉的人,在心理年龄上会一天一天地变得衰老。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都会有改变现状,寻求解脱的本能追求,渴望接触新生事物,渴望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一旦社会上出现了新的风尚、新的生活内容时,他们就极易去效仿和体验,而这种效仿和体验往往是盲目的。不少步入吸毒歧途的人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他们对毒品的最初了解,可能来自于反差极强的两种评价:一方面,政府大张旗鼓地宣传毒品的种种危害,严禁吸毒;另一方面,吸毒者则在吹嘘毒雾中飘着天仙的种种快感,于是,那些苦于生活枯燥乏味的人便极易受好奇心理的支配,以身试毒,沦为瘾君子。事实上,这种好奇心理中也包含很多追求刺激心理的成分。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追求刺激的心理。吸毒能使他们本该如水的生活翻出新的花样,吸毒能使他们的身体受到特殊的刺激,尽管这种刺激是短暂的,而且是后患无穷的,但在这种难以言表的刺激中,他们能够抛开心中所有的烦恼,忘掉人世间的一切痛苦,在极乐的巅峰上飘荡。正是基于这种追求,或者是基于重温这种身心体验的强烈欲望,人们才会置种种危险于不顾而去吸毒。

  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追求解脱心理是促使他们吸毒的又一个主观原因。这种追求解脱的心理往往起始于一种对社会、对周围环境或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不满足感、不幸福感和失落感。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居于哪个阶层的人们,总有部分人或多或少地产生对自身生活不满足、不幸福或失落的感觉。比如国家工薪人员也许会由于自己收入微薄而闷闷不乐,而个体户也许会由于精神上的空虚。凡此种种,他们都会尽力去寻找一种改变现实生活的解脱办法。大多数会奋发上进,通过各种积极的努力来完善自己的生活,而另一类人则会采用种种消极、不健康的手段同背离社会公德的方式去寻求自我解脱,比如去赌博、嫖娼、酗酒等等。一俟条件具备,他们自然也会采用吸毒的方式去麻醉自己,寻求解脱。

  在上述两种人中,出于好奇心、追求刺激而去吸毒的人,多是青少年,而为寻求解脱去吸毒者则多是成年人。他们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心理动因而陷入吸毒泥潭的。

  心理发展是人们客观行为的一个准备过程,吸毒作为一种偏离和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它产生之前,吸毒者必定经历了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更确切地说经历了一个心理危机的过程。科布尔的研究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他在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吸毒者中;有86%的人在吸毒以前是精神不正常者。通常来讲,吸毒是人们在空虚、挫折和压力之下,寻求解脱和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但是在一个开放、充满激烈竞争和迅速变迁的杜会里,人们遭受挫折、失意和各种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但是,在客观环境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或精神压力面前,为什么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而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而非要从毒品中寻求解脱呢?

  一般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承受力主要取决于行为者的人格素质和人格特点,或者说自我的发展。自我能力越强,就越能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压力面前对自我态度、自我行为的调节能力就越强,也就越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反之就容易出现心理不稳定和心理危机。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无法摆脱心理危机,导致一些人使用毒品,来降低他们的不满和提供对快乐的满足。克里斯特尔(Krys—tal)和拉斯金(Raskin)在1970年的研究中说:“在自我不足的人格中,毒品被用来逃避他们面临的也许对别人来说并不构成潜在损害的精神创伤……通过使用毒品,虽然现实被逃避开来,但这只是暂时的,当化学反应消退时,充满邪恶的现实世界又重新回到眼前,他们不得不再次从毒品中获得安慰,从而形成对毒品的依赖。”一些心理学家常常使用“依附性人格”来解释吸毒的原因。它的特征是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尊重,享乐主义、缺乏对未来筹划的能力,精神和情绪经常处于抑郁状态。依附性的人格使他们一方面根据快乐原则从毒品中寻求最基本的满足,另一方面他们对吸毒行为的后果置若罔闻,只是寻求片刻的满足。

  心理学家对海洛因吸毒者测试后发现,海洛因吸毒者存在一些人格弱点:敌意性、进攻性、叛逆性、不负责任、嬉戏性、冲动性。吸毒者的这些人格特征证明了心理学家所持的这种观点。从上述的分析看,心理学对吸毒行为的考察是建立在人格分析基础上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克雷格指出:吸毒是由人格分裂造成的,“心理学支持这样一个结论:吸毒具有精神综合症和神经病症以及人格分裂和性格分裂的许多特征。”

  不过,心理学家认为吸毒者对“不同毒品类型的选择与他们控制快乐情绪的自我需求有很大关系”。选择某种毒品的目的,要么使自我收缩,要么使自我扩张。海洛因吸毒者常常使用毒品来达到自我收缩的目的,控制他们暴躁和进攻性情绪,寻求一种平静、孤独的生活;可卡因和安非他明的滥用者大多来自于拥有慈爱母亲、强大和鼓励性父亲的家庭,他们使用可卡因和兴奋剂来扩张他们的自我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三、吸毒的客观因素

  吸毒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具体地说就是指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的综合发展对人体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考察这个问题能够使我们对一个社会中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吸毒人口这个问题作出清楚的解释,这是生理学、个性心理学等主观因素所不能回答的。另外,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变迁的速度不同,社会价值规范不同,决定了每个国家滥用毒品的程度及表现形式不同。下面我们以美国为例,具体分析一下毒品滥用的诸多客观因素。

  (一)享乐主义助长了吸毒之风

  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它改变了以前资本主义只重生产而轻视消费的观念,从而使资本主义进入了消费型发展阶段。美国消费型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美国作者西格尔在《多难的旅程》中指出:美国只占世界人口的6%,消费量却占世界的40%。消费经济的发展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它的负效应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的丧失和享乐主义之风的泛滥。在资本主义处于发展时期,人们注重的是生产而非消费,与资本主义生产相适应的

  资本主义精神强调“处世审慎、勤勉、偿还债务和贷款不可马虎、时间就是金钱,因此不可以闲散、花费要节俭”,“拒绝奢侈和眼前的消费,推迟现实的满足并避免一切本能的生活享受,以便实行严格的禁欲。”而在资本主义后工业化阶段,人们的注意力从生产转向了消费,从积蓄转向了花销;从劳动转向了空闲。与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精神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美国后工业社会理论代言人马尔库赛曾经说,当代文明压抑了个人意志和自由,追求快乐和自由是人类的本能,绝对自由就是要充分满足这种本能。他们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完全不同的口号,即“如果感觉好——就干”,“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做你自己的事情”,“爱你自己”,“尽情行乐”。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享乐主义的泛滥。柏忠言先生说:“享乐主义者的全部症结就在于他们把成为自己心灵和感官的仆人,成为自己欲念和仆人误以为是自由……凡是心灵中出现的欲念,他们都纵容自己试图去加以满足。相反,任何企图控制自己的感官,也包括控制自己心灵的人总是被人认为是落后的,没有得到解脱的。”

  美国历史学家布卢姆说:“消费型的资本主义制度,则助长了这种以立即满足个人欲望为原则的新享乐主义……反主流文化也为享乐主义思潮推波助澜,反主流文化尽管在口头上反对消费社会,但是这二者在个人的终极价值至高无上这一信念上却不谋而合。归根结蒂,唯唯诺诺的职员与嬉皮士之间的距离似乎并不十分遥远,他们都在把国家推向一个自我陶醉的社会。”

  由于毒品能够提高服用者对声音、颜色和运动的感受力,使他们经历一次美妙的幻游,无论是50年代“垮掉的一代”,或是60~70年代的“嬉皮士”,还是80年代造就的一代新人“雅皮士”,在追求极端个人主义欲望的满足时,都把毒品作为打开“幻觉之门”的钥匙。他们鼓吹吸毒,赞美吸毒给人带来的美妙感受。

  (二)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精神和心理压力

  战后,科学技术的突发猛进,“最终引导美国从机械时代走向电子时代(有人称为信息时代),这是一个使用控制论装置贮存信息、交流信息、接收反馈和控制管理为标志的神奇的新纪元”。

  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人们生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阿尔温·托夫勒指出:“正是这个变化的速度,成为经营管理中的一个新因素,迫使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已经紧张不堪的董事们,把作出反应的时间压缩到最小的程度,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作出越来越多的决定,……(以公司发展为例),公司的新陈代谢速度普遍加快,带来的结果是多方面的:‘缩短产品的寿命周期,更多的租赁交易,更频繁的买卖次数,更多的短用途消费晶,更多的流行一时的产品,对工人进行更多时间的培训(他们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生产程序),签订的合同需要更经常地修改,更多的法律和司法方面的工作,更频繁地修订价格,更多地变换工作,更多地依赖于数据,更多的临时特定小组。所有这一切,都由于通货膨胀而进一步加剧。……结果是造成一个高度利害相关,高度刺激性的商业环境。在不断升级的压力下,人们很容易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商人、银行家和公司董事们惶惶不安,不知他们确切地干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干。”与快节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业的发展、人们忍耐性的减弱、快节奏的摇滚乐的流行和发展,正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紧张程度也随之增加。为了使紧张的心理得到宣泄和缓解,吸毒便当为一种选择,这是因为毒品具有兴奋神经、缓解心理紧张的作用。

  (三)随着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加剧,人们承受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周期缩短,19世纪经济危机平均10年一次;20世纪初到1937年,平均5、6年一次;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73年,平均4、5年一次;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则陷入了长期的“滞胀”之中。第二,危机持续的时间加长,战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持续几个月,而1973~1974年的经济危机持续了19个月,1979~1982年的危机持续了3年。第三,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虽然减轻了,但是经济低速增长、通货膨胀上升、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常规表现。80年代里没有哪一个西方国家的年增长率达到个别国家在70年代的个别年份曾达到的6~7%的高度,美国在8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只有2.2%。由于结构性失业,高失业率成为西方国家并非经济危机时特有的表现,而成为经济发展过程的长期特征。

  不断加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了美国及西方国家的社会贫困化。80年代以来,美国劳动者的实际平均收入是不断下降的,1980年全部私人非农业部门的周工资为235美元,1988年11月增加到338美元。如果按照1977年价格计算,这期间实际周工资从173美元下降到166美元。此外,长期失业还导致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丧失。按照西方学者的看法,人的尊严和价值是由固定工作获取的,一旦失业,这些基本的尊严和价值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基础。由此,使许多失业者变得狂燥、抑郁,酗酒、抢劫和赌博等陋习也相伴而产生,其中,吸毒也是一些人摆脱现实压力的一条途径。

  (四)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促使原有社会形态的崩溃和瓦解

  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使与原有的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社会形态随之崩溃和瓦解。

  第一,家庭的解体。

  新的技术革命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并非给人们带来的全是正面效果,很多副效应也随之产生。比如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就业的增加,以及避孕和节育技术的应用,被普遍认为是妇女解放的标志,但它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家庭的解体和性解放的泛滥。据美国卫生部统计中心的资料,美国的离婚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1981年240万对新婚夫妇中,就有120万对离婚,再婚的离婚率比初婚的离婚率更高。美国在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人80%以上成长于双亲健全的家庭,但是随着离婚率的增加,今天只有一半人是这样的。目前美国每年有100万儿童经历过家庭的破裂,大概有同样数目的婴儿是私生子。

  家庭的解体对人们精神的影响是巨大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离婚妇女的自杀率比未离婚妇女高2倍,离婚男子的自杀率比未离婚男子高3倍。在英国,这个比率还要高,离婚者在一个特定时期的自杀率高于未离婚者10倍多。由于离婚给人们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一些人选择自杀来寻求解脱,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了吸毒。

  其实家庭解体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据统计,在美国州劳教机构中,70%以上青少年来自于双亲不全的家庭。家庭破裂被认为是这个国家犯罪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也被看作是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原因。

  第二,多样化、非群体化的发展。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过去追求的同步化、标准化、集中化逐渐被非群体化所取代:“不仅是信息、生产和家庭生活而且还有市场地点、劳动就业,也正在开始分得更小、更多样化了”。非群体化和多样化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在新的制度尚未形成,旧的制度已纷纷崩溃的过渡时期,成百万人对日趋高涨的多样化形式,感到迷惘不解,不知所措。他们不但没有感到自己的解放,相反由于可供自己选择的方式太多,情况发展变化太快,而陷入痛苦与孤独之中。”美国新泽西医院的精神病医生苏赫德奥指出:“我们社会就是如此的自由和随意,人们有如此多的选择余地,但他们不能有效地作出自己的抉择。”另外,多样化的发展,劳动市场的进一步分工以及人们对个性的追求,使人们在社会地位、财富、个性以及种族、宗教和专业等方面的差距不断加大,由此也造成了人们之间的隔阂、交流的减少和孤独情绪的产生。此外,人们为了追求个性的完全发展,不再注重传统价值规范,随着传统的价值体系的崩溃和瓦解,人们的行为方式不再有固定的标准,从而引起社会道德规范的混乱。社会道德规范的混乱,使人们的心理没有寄托,行为方式混乱,这对于青春期心理不稳定的青少年来说影响最坏,它是造成美国青少年吸毒的主要原因。

  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和社会形态的迅速变革,用托夫勒的话来说,就“好像一颗炸弹落到了我们社会‘心理环境’之中”,引发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危机。美国总统管辖的一个精神健康委员会宣称,在美国公民中,足足有1/4的人,情绪严重地受到各种打击。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几乎没有一个家族是免受某种形式精神病患的,“心理危机,在一个混乱、分裂和对未来捉摸不定的美国社会中,到处蔓延。”西方社会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我们可以从西方社会中不断上升的自杀率,吓人的酒精中毒的人数,难以制止的破坏活动和犯罪行为以及蓬勃发展的健康治疗行业中看到,而毒品作为能改变神经和精神的药物,成为人们减轻心理压力、克服心理危机所采取的一个有效办法之一。

  (五)极端个人主义膨胀

  极端个人主义,是导致人们心理压力加大、享乐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个人主义是美国和西方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伦理道德原则。个人主义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个人自由、自我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极端个人主义的发展带来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强调人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也容忍了人们的不良行为。美国是一个自由的社会,不仅宪法赋予人们充分的自由,而且在人们的观念中,只要人们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没有构成直接的伤害,就属个人自由的范畴。美国禁毒法虽然规定吸毒是犯罪行为,但由于吸毒并没有对社会和他人构成直接伤害,一般都把吸毒者看作是个人的自由,很少对其进行制裁。吸大麻已成为美国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70年代末美国有六个州取消了对秘密吸食大麻的刑事惩罚。

  2、美国社会十分强调自我奋斗,很少提及集体精神。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工会组织的衰落,美国社会基本的组织结构也陷于瓦解。因为人们必须孤独地面对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组织与他们分担责任与压力,所以美国的个人奋斗精神一方面制造了激烈竞争的环境,增加了人们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因缺少集体精神和集体生活,使人们面对过于激烈的竞争时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的情绪,从而“助长吸毒”。

  3、个人奋斗已成为美国人基本的生活准则,所以个人价值和自我的实现,成为美国人社会生活的根本目标。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Merton)在1938年用“美国化”这个词来表述美国人对于成功的渴求,他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社会那么一致地把经济成功作为绝对的价值。”由于美国人对于成功的渴求,迫使人们采用各种手段来实现他们的目标,其中也包括毒品。80年代可卡因在美国盛行,主要是可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美国的工商界、文艺界、体育界人士以及一些青少年把可卡因视为“力量和成功的源泉”,用来振奋他们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竞争力。1986年美国著名的蓝球明星莱恩·比亚斯(LenBias)因服用过量可卡因致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与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变迁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只要这种特定的环境存在,而毒品又唾手可得时,毒品泛滥问题就很难解决。所以,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毒品在一定历史阶段内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四、吸毒预防措施存在的问题

  吸毒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宣传和教育两个方面。目前世界多数国家都建立、建全了社会禁毒宣传教育体系,目的是劝说那些没有使用过毒品的人不要使用毒品,阻止那些偶尔使用毒品的人放弃使用毒品,以免吸毒成瘾。禁毒宣传教育具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加深人们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觉自愿抵制毒品诱惑的决心;第二,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加强社会的监督作用,使得反毒斗争成为一种全民和全社会的自觉斗争。

  因为毒品预防措施具有这样的作用,所以在一些禁毒宣传教育搞得比较好的国家,成效也比较显著。马来西亚的社会禁毒教育,成绩最为明显。在中小学生中,已极少发现有贩毒、吸毒行为,而戒毒者在社会志愿人员的规劝和监督下,复吸率极低。新加坡的禁毒教育特别鼓励吸毒者战胜毒品危害的信心和意志力,效果也很明显,因而毒品滥用在这个国家始终没有形成较大的社会公害。

  虽然禁毒宣传教育在减少毒品需求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是禁毒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一定的局限性。

  (一)多数国家的禁毒宣传教育进行得不够广泛和深入

  在毒品泛滥的国家,禁毒斗争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动员社会的力量,形成全国、全民族的运动。但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就必须使禁毒宣传和教育做到广泛而且深入人心。然而,很多国家由于经费不足,亦或对禁毒宣传教育不重视等原因,使禁毒宣传教育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一种广泛的群众运动。

  (二)禁毒教育还没有做到防微杜渐

  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它的预防作用,但有些国家由于国内的吸毒问题不很严重,他们对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往往重视不够,不能做到防微杜渐。只有当吸毒之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公众广泛注意时,才给予一定的重视。然而,因为吸毒极易成瘾,而且一旦成瘾,毒品的药物依赖很难治疗,所以在毒品滥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时,再开展广泛的禁毒宣传教育,已是亡羊补牢,犹为晚矣,根本无法再起到它的预防作用。

  (三)毒品预防措施的局限性

  通常来讲,禁毒教育对青少年最起作用,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他们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另外他们吸毒一般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好奇而尝试毒品,所以通过宣传和教育,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他们认清吸毒的危害,青少年吸毒是能够被控制的。

  以美国为例,80年代美国进行的大规模禁毒教育,对于解决青少年吸毒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青少年吸毒人数大幅度减少。

  但是,毒品预防措施对减少成年人的吸毒数量作用很小,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成年人性格已经定形,社会化过程已经基本完全,因而对他们不可能像青少年那样,通过正确行为方式的引导和社会化措施的强化,就能使他们放弃吸毒的习惯;第二,成年人吸毒之前并不是对吸毒的危害认识不清,多数是由事业的失败、竞争的压力、失业、家庭解体等内部精神压力造成的,吸毒只不过是他们寻求解脱的一种办法,所以,解决这些人的吸毒问题,仅有禁毒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助以其他措施,必须从解决使他们产生精神危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入手。然而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产生有它的必然性,解决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和某些人的努力就能办到的。

  五、吸毒治疗措施存在的问题

  对吸毒者进行戒毒治疗,是国际毒品控制战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不同国家采取的方式不同,一些国家实行强制性治疗措施,一些国家实行非强制性治疗措施。从世界各国的效果看,无论实行哪种方式,治疗措施在减少毒品滥用方面都没有起到很大作用。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不足

  毒品治疗经费的不足是目前许多国家都面临的问题,造成各国治疗经费不足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由于戒毒治疗时间长,戒毒药物昂贵,很多亚洲及拉美地区的国家难以承担高昂的费用;第二,由战略失误造成的,比如美国,对减少毒品需求方面的措施重视不够,资金分配不合理,导致治疗经费严重不足。治疗经费不足造成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戒毒治疗的规模无法适应需要,许多吸毒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据美国密什根民主党参议员约翰·科尼尔斯(JohnConyers)提供的资料,“今天,美国650万吸毒者只有12.5万人有机会得到治疗,需要政府资助进行毒瘾治疗的吸毒者至少要排队等上3~4个月。联邦政府只能为2万5千名需要戒毒的联邦监狱犯人提供800个住房设施,各州监狱中50万需要戒毒的犯人只有20%得到了治疗。”

  在我国吸毒问题最严重的云南瑞丽地区,有吸毒人口3000人(实际吸毒人口要比这多得多),但是这里的戒毒所规模却很小。瑞丽县民族医院是中央卫生部定点的全国四个“药物依赖康复中心”之一。但这个国家级康复中心,每期只能收治30名吸毒者,治疗周期最快也要3个月。有人作了一个统计,如果全县3000名四号海洛因吸毒者,每个人轮流一期,那么轮完一圈至少要25年。

  2、吸毒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在我国,由于正规的康复治疗满足不了需要,一些地区、乡村也就相应地成立了一些非正规性的戒毒所。这些戒毒所条件非常简陋,“没有床,所有戒毒者都用稻草铺地”。另外,由于经费缺乏,这些戒毒所不仅根本不能提供国际禁毒署规定的一般标准——能够提供令病人心旷神怡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和一级全能营养标准膳食,而且连一般的戒毒药物都无法提供给戒毒者,戒毒办法只能采取“意志戒毒”和“强迫戒毒”。由于这种戒毒办法痛苦大,令很多戒毒者难以忍受,极大地影响了治疗效果。

  (二)毒品治疗措施的局限性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到,毒品的心理依赖和生理依赖,是吸毒者摆脱不了毒品的关键因素,所以对吸毒者进行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吸毒者摆脱对毒品的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

  但是人类的毒品治疗历史是很不光彩的,一段时间内,人们曾用吗啡治疗鸦片成瘾者、用可卡因治疗吗啡成瘾者(结果病人的吗啡瘾没有清除,反而对可卡因又产生了毒瘾)、用海洛因来治疗吗啡成瘾者(事实上海洛因的毒瘾比吗啡还要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毒品的药物依赖是很难彻底根除的,以致于美国全国毒品滥用研究所从来不用治疗这个词,而是用“减缓”、“改进”来描绘对吸毒者的治疗过程。

  从各国目前的情况看,戒毒措施主要有药物治疗、封闭性治疗、心理治疗等几种方法。封闭性治疗比较痛苦,吸毒者难以承受戒断反应时,容易产生自残行为,所以这种方法用的相对少一点,主要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使用。心理疗法只是一种辅助性措施,主要目的是唤起吸毒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意志力,使其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和精神摆脱对毒品的依赖,达到戒毒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说,对吸毒者的药物治疗仍是各国治疗措施采取的主要方法。但是,从世界各国的效果看,毒品的药物治疗措施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1、缺乏有效的药物使吸毒者摆脱戒断毒品引起的生理反应

  吸毒者难以摆脱戒断毒品给他们带来的生理反应,是他们不断重复使用毒品的主要原因,所以戒毒药物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减轻吸毒者戒毒后所引起的难以承受的生理反应。目前的戒毒药物一般通过两种药理作用来减轻戒断反应:

  (1)用毒瘾较小的毒品取代毒瘾较大的毒品,来逐步减轻毒品对吸毒者神经系统的作用。如我国最常使用的戒毒药物——“戒烟丸”,主要成份是鸦片,使用它来治疗毒瘾作用较大的海洛因及其它鸦片类毒品的戒断反应。美国及西方国家在海洛因成瘾治疗中使用最普遍的药物是美沙酮。从60年代中期以来,它被认为是治疗鸦片类毒品的药物依赖效果显著、最安全可靠的药物,但它与海洛因一样,也是一种镇静剂,长期使用容易形成新的药物依赖。

  在可卡因的药物治疗中,因为可卡因是一种兴奋剂,长期使用容易使人的精神变得狂燥,所以在治疗可卡因吸毒者时,主要使用抗抑郁类药物来治疗。这些药物有三环抗抑剂(Tricyclic antidepressant)(TCAS),锂(Lithium),兴奋剂(Stimulants)和澳麦角环肽(多巴胺抗拮剂)(Bromocliptine)。它们在缓解戒断可卡因引起的生理反应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如何还很难说。因为可卡因的滥用问题是70年代末才产生的,到目前为止,对可卡因吸毒者的药物治疗仍处在实验阶段。

  (2)解毒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药物的抗拮作用,即用一种物质阻抑另一种物质对人体的作用,来减轻毒品的戒断的反应。在毒品的药物治疗中,常常使用抗拮类药物——环唑星(Cyclaxocine)、纳洛酮(Naloxone)、可乐宁(Clonidine)和纳曲酮(Naltrexone)等来释放吸毒者因长期吸毒而在体内积累的毒素。这类药物能降低戒断反应,而且通常不会形成新的药物依赖,但是“这类药物在最初使用时,会产生较严重的戒断症状”。使用环唑星,容易产生厌恶、出汗、不安和焦虑;可乐宁效力短,长期使用突然停药后,它会产生轻微的非阿片样戒断症状。另外,抗拮类药物只对鸦片类毒品有抗拮作用,如果把它作用于可卡因成瘾者身上则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2、戒毒药物不能有效地治疗吸毒者对毒品的心理依赖

  毒品能使吸毒者产生一种无以言状的强烈快感,这种强烈的快感给吸毒者带来的感觉太美妙,以至于使他们不惜以任何代价寻找新的毒品去重新体验它。通常讲,吸毒者对毒品的心理渴求往往超过戒断毒品给他们生理上带来的痛苦。所以说,如果要使吸毒者获得有效的治疗,或者说要使吸毒者彻底去除他们的毒瘾,就必须不仅使他们摆脱对毒品的生理依赖,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摆脱对毒品的心理依赖。

  然而,目前的戒毒药物仅限于降低戒断毒品引起的生理反应,几乎所有的戒毒药物都不能解决吸毒者的毒品饥饿感。以美沙酮为例,60年代美国的文森特·多尔和玛丽·奈斯万德医生曾经使用美沙酮治疗海洛因引起的药物依赖。1964年,他们接受了24名海洛因吸毒者进行住院治疗,效果比较好。随后他们把这种方法推广开来,接受门诊治疗,患者可以把戒毒药带回家服用。由于当时美沙酮被认为是治疗海洛因成瘾的“神奇武器”,尼克松政府进行了大力推广。60年代末只有几千名瘾君子使用美沙酮进行治疗,到1973年已有7.3万。但是,最后证明,每天用服高剂量美沙酮的患者经常滥用海洛因和其他毒品。文森特·多尔和玛丽·奈斯万德之所以宣称美沙酮是一种神奇的武器,是因为他们夸大了美沙酮的治疗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事实证明,接受他们治疗的人多数是年长者和非常有意志的戒毒者,因此,他们把治愈率的成功仅仅归功于美沙酮是不可信的。

  其它戒毒药物也因为不能解决吸毒者对毒品的心理渴求,所以使人们不能不对戒毒药物的效果大打折扣。戴维·贝利克(David Bellic)曾提醒医务人员:“当瘾君子违背诺言,在摆脱监视的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注射海洛因时,我们不要感到奇怪和不高兴”,因为纳曲酮只有在吸毒者有意放弃鸦片类毒品给他们带来的异常欣快感时,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纳曲酮药物的制造商明确声明:治疗失败不能指责纳曲酮对鸦片类毒品没有阻断作用,如果治疗成功了,那也不可能是单独使用纳曲酮的结果。

  毒品治疗措施由于存在上述局限性,其效果也就很难保证,这是造成复吸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的戒毒措施和对吸毒者治疗的条件有限,复吸率高是不可避免的,复吸率一般都在90%以上。美国等西方国家虽然采取比较先进和科学的办法进行戒毒,但效果也很有限,复吸率通常也都在90%以上,德国的复吸率为87%。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