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研究 > 综述文献 > 正文
综述文献
药物成瘾引发欺骗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2019-06-21 22:25:29 来自: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作者:陈晨 刘冠志 吕海侠 阅读量:1
  药物成瘾是指在反复使用依赖性药物后,滥用者趋于发展为_种强迫性的用药状态。其本质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适应性改变,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药物成瘾不仅严重损害成瘾者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是影响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危险因素。据《2017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共查处有吸毒行为的人员100.6万名;截至2016年底,现有吸毒人员250.5万名。
  
  有关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已取得不少进展,现在认为药物成瘾主要与奖赏神经环路的适应性改变、奖赏相关学习记忆环路的病理性占用以及对奖赏相关的冲动行为的控制失调有关。成瘾性药物带来的欣快感较自然奖赏(如满足、饥饿感等)更为强烈,产生的长时程记忆较正常也更为持久;对此类药物的心理渴求或戒断症状带来的生理痛苦,增加了他们选择继续服用药物的几率。同时,前额叶)对抵制用药冲动的能力降低,更加强了用药的愿望。为满足这种愿望,成瘾者常被观察到采用欺骗行为以获取药物。欺骗行为在成瘾者群体中并不少见。PFC对冲动的控制力削弱,使得机体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当产生说谎动机时,在不能正确评估正负性后果的情况下,PFC即发出欺骗的指令。本文将主要针对药物成瘾者产生欺骗行为的神经生物基础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有效应对策略、降低药物成瘾的危害提供依据。
  
  1 欺骗行为产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欺骗是指有意识地造成他人错误认知,使他人做出误判的行为,涉及复杂的高级认知过程,是一项需要多种执行功能共同参与的任务。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研究欺骗行为,往往利用各种范式(如犯罪知识测验等)观察其行为,利用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大脑神经活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观察脑部的区域化激活,从而对参与欺骗行为的脑区进行解剖及功能定位。
  
  欺骗行为的心理过程可分为隐藏真实信息、构建欺骗反应信息和执行欺骗行为三个阶段。实施欺骗行为的个体首先需要对刺激进行识别和加工;接着产生反应意向,并进行反应准备,包括预估实施说谎行为后双方可能作出的反应,进而在说谎与诚实之间进行协调,评估风险;最后形成说谎决策,抑制诚实反应,执行欺骗行为并进行反馈。在整个欺骗行为产生和执行的过程中,有多个脑区参与,彼此相互协作。研究发现欺骗相关的活动主要发生在额叶和扣带回。眶额叶皮层负责成功隐藏真实信息;左额上回负责暂存真实记忆并组织编造谎言;左额中回与任务转换有关,负责产生合理的说谎反应;左前额叶皮质和顶叶皮质与前扣带回皮质—起负责冲突监测和抑制诚实反应。除此之外,由边缘系统以及伏隔核到腹内侧额叶的多巴胺投射也参与其中,通过奖赏机制完成对欺骗行为的评价和反馈。
  
  从神经系统发育的角度分析,诚实反应没有特定的中枢激活或兴奋,属于人的本能反应,而欺骗行为是孩童时期自然发展而来的一种能力,属于一种执行功能。欺骗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这与生长发育的逐渐完善、个体执行功能逐渐成熟有关。随年龄增长,奖赏机制的作用逐渐减弱,个体抵制诱惑能力逐渐增强,产生欺骗行为的频率相应地逐步减少。
 
  1. 附件下载:PDF全文:药物成瘾引发欺骗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