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研究 > 综述文献 > 正文
综述文献
阿片肽及阿片受体在心血管系统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0-06-27 10:45:19 来自:辽宁医学院学报 作者:唐博 王洪新 阅读量:1

  1 阿片及阿片受体的发现

  阿片最早使用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起初阿片作为安慰剂在宗教仪式上通过口服或注射方式使用。1806年,serturner提取了一种阿片活性成分并命名为morphine,即吗啡。吗啡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随着对吗啡作用机制的研究,人们先后发现了内源性阿片肽,即脑啡肽(5肽)、内啡肽(31肽)和强啡肽(17肽)。这3类内源性阿片样肽有一共同结构,即n端4个氨基酸残基均为tyr-gly-gly-phe,其中第一位tyr十分重要,更换后将丧失与阿片受体的结合能力,这些内源性阿片肽分布广泛,在调节内分泌、心血管、胃肠和免疫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martin[1]等根据观察研究,发现了μ、κ两种阿片受体,δ受体是由kosterlitz小组在研究内源性阿片脑啡肽和内啡肽的效应时发现的。后来richard等[2]用放射性标记拮抗剂确定了δ受体,这样,3种阿片受体类型便被确定下来了,即μ、κ和δ。它们在神经系统内的分布和对不同阿片配基的结合能力存在差异。脑啡肽对δ型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被认为是δ型受体的内源性配体;而强啡肽对κ型受体选择性较强,被认为是κ型受体性配体;μ型受体的内源性配体直到1997年才被发现,称为内吗啡肽(4肽),其与阿片肽n端1、4位相同,经鉴定,它是目前所知的对μ型受体亲和力和选择性最高的生物活性肽。

  2 阿片受体的基因克隆

  阿片受体首次成功的克隆来自放射性配体结合筛选分析方法的使用,随后通过同源cdna探针杂交筛选或同源引物pcr方法获得。

  2.1 δ受体

  evans和kieffer两个实验小组采用了几乎相同的方法克了小鼠δ受体的基因[3]。克隆的小鼠δ受体由37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000,这与天然受体的58000存在一定的差异,该差异主要与受体是否糖基化有关。分析表明,受体氨基端有两个糖基化位点。该受体的氨基酸序列与生长抑素、血管加压素、白介素-8分别有37%、31%和22%的一致性,与大鼠和人的δ受体分别有97%和93%的同源性。小鼠和人的δ受体基因结构相似,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在基因上游5’侧翼区存在多个转录结合位点,克隆的δ受体具有天然受体的特征,对甲啡肽和亮啡肽的亲和力大于强啡肽,与δ型选择性配体亲和力很高,与κ和μ型选择性配体亲和力则很低,同时对纳洛酮亲和力也很低。克隆的δ受体能够介导埃托菲和dpdpe(tyr-d-phe-gly-phe-d-phe)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可被纳洛酮阻断。

  2.2 μ受体

  chen等首先从大鼠脑cdna文库克隆了μ受体[4]。该受体由39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与小鼠δ和κ受体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尤其是第2、3、7跨膜区和第2胞内环区,而1、4、5跨膜区则明显不同。第2和第3胞内环区是g蛋白结合区域,因此这些区域在3种阿片受体中的高度相似性表明与g蛋白相互作用的可能性。3种受体结构的最大差异部分在氨基端和羧基端及第2、3胞外环区,这些区域可能是阿片受体配体结合区,即不同配体选择性的结构基础,该推测可通过直接点突变得到证实。另外,3种受体的胞外氨基端的天冬氨酸n-糖基化的位点数目不同,δ和κ受体中有2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而μ受体中有5个,这意味着这些受体可能具有不同的表观分子量并在糖基化的过程中具有组织特异性差异。cos-7细胞中表达的μ受体与μ型选择性配体亲和力很高,而与δ和κ型选择性配体只有较低的结合力。克隆的μ受体介导毛喉毒素刺激的camp形成抑制,表明其与腺苷酸环化酶偶联。rna印迹显示大鼠脑中μ受体mrna长度大于10kb,在中脑和纹状体中观察到高水平的μ受体mrna表达而脑皮层则表达量很低,在小脑、心、肺、肝和肾中未检测到μ受体mrna的存在。原位杂交显示μ受体mrna呈非均一分布,在基底神经节中的高水平表达暗示了该受体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在丘脑中也观测到了高水平的μ受体mrna,这可能是μ型受体激动剂调节脑中疼痛传导的分子结构基础。

  2.3 κ受体

  yasuda等报道了小鼠脑κ受体cdna的克隆和功能鉴定,该受体克隆是在生长抑素受体亚型杂交筛选过程中偶然得到的。小鼠κ受体由38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与小鼠δ受体具有很高同源性,同源区包括第2、3、7跨膜区和第2胞内环区,而所有的胞外区和羧基端同源性很低。同δ受体一样,κ受体氨基端胞外区有2个n-糖基化位点。在胞内环区及羧基端存在一些磷酸化位点。另外,第1和第2胞外环区各含有一个彼此间能够形成二硫键的cys。minami等[5]克隆了大鼠κ受体,大鼠κ受体与小鼠的δ和κ受体分别有59%和98%的同源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4跨膜区的186位氨基酸由小鼠和大鼠κ受体中的ala取代为ser。克隆的κ受体与强啡肽及κ型选择性配体如u69593、u50488有很高的亲和力,而与脑啡肽亲和力很低,这和天然受体相同。同δ受体一样,克隆的κ受体也介导camp的生成抑制作用,并且该受体亦介导ca2+通道活性的抑制。

  3 阿片受体在心脏、血管上的分布

  阿片受体分布较广,不仅在中枢神经、外周神经及某些的细胞株中有广泛分布,在心脏、血管等外周组织也发阿片结合部位。对外周阿片受体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85年采用受体配基方法,才首次发现心脏具有阿片肽结点。现已证实体内至少存在μ、κ和δ 3种阿片受体,每种阿片受体又可分为2~3种亚型,如μ受体有μ1和μ2受体;κ受体有κ1、κ2和κ3受体;δ受体有δ1和δ2受体等。tai等采用选择激动剂间接结合及直接结合两种方法均发现在大鼠心肌中存在κ受体。krumins和ventura等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均发现心肌中存在δ受体。最新报道认为心脏阿片受体以δ受体为主。在血管壁上的阿片受体主要为κ受体,对离体动脉收缩活动的研究中发现兔耳动脉上也存在δ受体。在心脏及血管壁上尚未发现μ受体。这几种阿片受体在心血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的理论认为主要是μ、δ和κ这3种阿片受体在共同的起着作用。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