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研究 > 吸毒与社会 > 正文
吸毒与社会
流行文化视野中的吸食新型毒品行为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2010-01-14 10:52:04 来自:青年研究 作者:韩丹 阅读量:1
  一、资料来源、研究方法与概念解释
  
  本项研究是笔者与南京市公安局禁毒支队2007年“南京市吸毒人群监控与戒毒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研究”的合作项目之一。本研究资料以2007年1月对南京市强制戒毒所和江苏句容女子劳教所22例新型毒品戒毒劳教人员的个案访谈为主要资料,结合南京市禁毒处截至2007年10月份的新型毒品数据资料。个案访谈资料采用无结构式深度访谈,口述资料通过录音形式整理成第一手文字,不加处理,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
  
  符号建构理论认为,“符号建构”包括给集体的社会文化特征下定义,即用以说明自身基本理解的一系列观点和符号在周围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其组成群体、社会类别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集体的社会文化特征,可以看成是人们自身在应对内外环境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而这一符号体系在新型毒品圈子中也在被建构,一些专属于新型毒品圈子的符号化概念,如“嗨”、“嗨大了”、“溜冰”、“陪溜”等概念开始出现。“嗨”一词就是新型毒品圈子最早产生的一个概念,它是英文“high”的音译,是很多年轻人在公共娱乐空间吸食摇头丸、K粉以后,在强劲的音乐下不停摇头、跳舞的一种圈子里的玩法。“嗨”已经成为新型毒品吸食者形容“摇头”行为最简单明了的术语。围绕着“嗨”这个概念,新型毒品圈子还建构了“嗨大了①”、“陪嗨②”等概念。“溜冰”这个概念是2004年以来在城市的新型毒品亚文化圈子中流行起来的一种用专用工具吸食冰毒、麻果的娱乐方式。而“陪溜③”概念也迅速出现。
  
  二、对人群、行为、场域的一种描述
  
  (一)新型毒品吸食人群
  
  在人群构成上,“年轻人”是新型毒品的主要吸食人群。从新型毒品吸食人群的阶层分布来看,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以往的吸食海洛因的底层人群,开始向社会的中上阶层扩散,个案8的自述反映了吸食新型毒品人群的年龄和阶层构成:
  
  都是新潮的现代一族的人,赶时髦的人,这些人也是好奇心强的人,多数是这样,像安安分分。稳稳当当的人,本身性格上就不追求刺激,这些人也不会玩新型毒品。所以玩新型毒品的多数还是像我们这样喜欢挑战、喜欢追求刺激、喜欢走在社会的最前沿、每一个流行趋势都想赶的人。……我觉得新型毒品绝对比海洛因厉害多了,接触海洛因的多数是社会底层的人,但是新型毒品就不是了,社会的中上层、甚至是上层,甚至是一般社会成员,都会接触到。涉及的人越来越多,像文艺圈里面的好多人都是最早接触到新型毒品的。像青少年、未成年人,接触新型毒品的这孩子太多了。还有就是社会的上层,也接触这个。(个案8,女,1982年生)
  
  在新型毒品吸食人群的职业状况上,基于个案资料来看,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男性以无业年轻人、社会闲散人员、生意人、公司的白领、学生等一般社会年轻人群为主:
  
  (调查者:这些喜欢嗨的男性,都是些什么人?)好多都是在社会上混的,打架的活闹鬼什么的,也有一些做生意的。(个案10,女性)
  
  有很多南京的活闹鬼,有老板,白领也有,我感觉,现在摇头,什么样的人都玩。我对溜冰比较熟悉,反正溜冰什么人都玩,五十几岁的老头都还溜冰呢。(个案12,女性)
  
  ……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客人,三十到四十多岁的都有,像生意人、在外面玩的人、集团的老总、农企(农民企业家)、白领也有。他们经常出来找冰妹(陪溜冰的女孩子)。(个案11,女性)
  
  这些客人,什么人都有,有钱的也有、没钱的也有。……现在吃摇头丸的人太多了,在公司上班的人、在学校里的学生,都嗨。(个案5,女性)
  
  现在溜冰的价钱高,……我身边也有很多朋友是贩冰的(贩卖冰毒),一个月都是十几万、二十几万的收入。(个案17,女性,1981年生)
  
  开赌档、到处打打杀杀的,赚钱的。他们有点黑社会性质的赚钱方式。……我喜欢和朋友一起去赌档看,看他们赌大的,边上看看拿点红钱,他们一次能赢十几万,最起码的都是这个数目,都是当场拿钱,还有港币和美金。大档(比如开的厂里面、很隐蔽的地方、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去的、车接车送)里面都是带着保镖备好了钱去的。(个案16,女性,1981年生)
  
  而女性吸食人群的职业状况,从访谈资料来看,主要是无业年轻女孩,她们过早离开学校并进入社会,在公共娱乐空间通过“坐台”、“出台”、“陪嗨”、“陪溜”的方式生存并解决毒资来源问题,并逐渐习惯于这种生存方式:
  
  ……原来小费是200块,后来是300块,几乎南京每一个场子我都做过的,都多少年下来了,很熟悉,习惯了。(个案5,女性)
  
  还好吧,都习惯了。没事情做,在这里也挺快乐的。一方面可以拿小费,也可以玩。而且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客人……(个案11)
  
  (二) 快感、身体与性:新型毒品吸食行为
  
  1.体验快感的身体游戏
  
  “嗨”作为一种群体性的身体游戏,有着其独特的游戏规则,访谈中,个案1和个案16分别描述了这种游戏规则:
  
  我们一般嗨都是十一二点开一个包间,通宵嗨,一直到早上六七点钟。吃了摇头丸,就不知道哪里来的劲,能一直摇到早上都不觉得累。我们那个时候,都是关系比较好的人,一起开一个包间,喝喝酒,吃了药,就开始嗨。一般一个包间里面七八个人,也有多的。后来,南京疯狂的时候,也有一百多人开一个包间在嗨的,一般都是公司聚会,或者是大型的嗨场。(个案1,男,1985年生)
  
  一般嗨都是一男一女,抱在一起嗨,我经常带着不太会嗨的男孩子一起嗨。我们嗨一般不脱衣服……(个案16,女,1981年生)
  
  而“嗨”的目的是体验快感,即达到一种“嗨大了”的状态,感受幻觉带来的快乐与愉悦,而这种愉悦与快感是超出常人本能快感的数倍。个案3说出了这种幻觉状态:
  
  嗨大了以后,就上了另外一个空间,那个世界好像比我们这个世界美好得不得了,漂亮得不得了。也许是现在的人太假了,在这种境界中,感觉人比平时亲切……感觉人在飞,飘,感觉人在开航空母舰,什么都有,有的时候还有鬼影,都是一些幻觉,很神奇。我有一次嗨大了,我感觉我死了,哎呀,我感觉自己到阴间了,我已经死了……(个案3,女,1978年生)
  
  我们一般都是四五个人、五六个人在一起溜,在外面开宾馆,我们经常去LG、BL、NF,溜了以后,感觉蛮舒服的,感觉自己飘飘的,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减肥效果非常好,溜了以后都不想睡觉,兴奋、精神好得不得了,生病了溜了都能溜好,而且要不停和人家说话、聊天,有的时候画眉毛能画十几个小时,然后化妆。有的时候也打打牌(跑得快),输了就溜一口。有的时候会产生幻觉,就感觉旁边总是有人讲话,而且疑心病非常重,感觉人家总在讲自己的坏话,人家上个厕所都要去听一下子人家有没有讲我坏话。溜冰一般都是一天一夜,也有几天几夜的,反正我最长溜过四五天。但我感觉,如果不溜冰了,人还是会生病,而且觉得全身都没劲。(个案10,女,1990年生)
  
  但“溜冰”同样会产生“陪溜”、“卖淫”、“乱交”等社会问题,加之冰毒的毒副作用对个体的神经系统造成伤害,较易导致“精神病样症状”。
  
  2.身体之间:一群人的互动游戏
  
  吸食传统毒品大多是个体吸食,饭店老板个案67(1973年生,大专文化)这样讲述他的吸毒行为:“我从来不乱,就是我一直都是一个人抽(海洛因),要不就是开一个房间,自己抽”。而吸食新型毒品的行为却不是这样,而是为了满足互动而进行的一群人的公开游戏。1977年出生的女性个案15告诉笔者:“溜冰一定要多一点人,抽粉一个人可以,但是溜冰一个人不行的”。
  
  笔者认为,“一群人的互动游戏”是吸食新型毒品行为比较典型的特点。对访谈资料的分析来看,溜冰一般要有4—8人才能溜得起来,群“嗨”人数较多,一般从几人到数十人不等,有的多则上百人。
  
  像南京XRDS的场子,有一个包间七八十人在里面都不嫌挤。 (个案16 女1981年生)
  
  都是朋友之间,比如今天想嗨了,就由一个人给大家打电话,“今天嗨不嗨,叫两个小姐妹!”或者是我给别人打电话,“今天有方向吗?”就是这样大家就聚到一起了。(个案1,男,1985年生)
  
  我在xRDS和HS也吃过摇头丸,一般一去都是十几个人,包间很大,和干部的办公室差不多(有20平米)。(个案43,男,1976年生)
  
  有些吸食新型毒品个案先在包间内吸食,然后到娱乐场所的大厅集体“摇嗨”,他们俨然已经把这种行为看作一种追逐时尚、挥洒个性、展现自我的消费行为,而迎合他们的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大中城市,南京当然也不例外:
  
  (调查者:你觉得南京的嗨吧多吗?)多,要是在YJYE抓嗨的人,一抓能抓一箩筐。随手就一大堆嗨的。R、M、BF、BD、MS都有蛮多的人在里面嗨。嗨的人一般都是晚上11、12点以后。在大厅里面也有人玩。(个案10,女性,1990年生)
  
  3.肉体与性——行为本身的社会危害
  
  作为“肉体”的女性身体和“性”,是新型毒品吸食人群特别是男性吸食人群追求“毒品快感”以外的两个原动力:
  
  兴奋,那个场合,女孩子穿着都比较前卫和暴露,都很时尚,让人看了很兴奋。虽然吃了摇头丸有一点晕,但后来很舒服,很刺激。(个案6,男性,1 983年生)
  
  我身边也有一些小女孩陪溜,一般要给她们1500块、2000块,溜了冰以后,客人要和小姐做那个事情。……以前像四川、湖南、安徽这些外地坐台的女孩子主要靠出台赚钱,现在都是陪嗨、陪溜冰了。出台给1000块、2000块,而陪嗨是500块、800块,陪溜也至少2000块。(个案10,女,1990年生)
  
  现在溜冰的价钱高,所以很多女孩子都陪别人溜冰,陪溜一次都1500、2000块。我身边也有很多朋友是贩冰的(贩卖冰毒),一个月都是十几万、二十几万的收入。(个案17,女性,1981年生)
  
  (三) 公共娱乐空间:体验新型毒品的场域
  
  吸食新型毒品行为一般发生在公共娱乐空间,这里成为体验新型毒品的场域。城市中的大批星级宾馆、娱乐场所,重新装修包房,在包房内添置影碟机、低音炮等音响设备,作为“嗨场”:
  
  我在××夜总会坐台。里面有好多的组,每个组都有一个妈咪、十几个小姐组成。陪他们喝喝酒、摇色子、唱唱歌、跳跳舞。很多客人都不规矩,喜欢摸啊、亲啊什么的,这个也正常。有些小姐坐得时间长了,比较会应付。南京有很多这样的场子,比如JBHH、SRJC、JNH、AX、SNYH、SGLFQB、BD、TSRJ、HFJR、YQ……很多很多。有的大场子都有100多小姐。(个案11,女,1993年生)
  
  南京的嗨场太多了,讲一句难听话,今天查过了,过两天,这个场子又有人嗨了,很正常的。因为场子里面主要靠嗨来赚钱,讲句难听话,场子老板手下人下人在发药,这样可以赚更多的钱。(个案1,男,1985年生)
  
  三、进入流行文化视野
  
  西方的流行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尤其是“消费文化”与“享乐主义文化”。
  
  从消费文化来看,消费行为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非物质性的实践,消费文化对于日常生活的侵袭,并非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实现,而是通过兼具市场和观念两大特征的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消费文化改变了我们的私人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互联网与大众媒介通过娱乐性的“狂欢文化”场面“复制”着年轻人的口味、兴趣、幻想和生活方式。人性中诸如“冲动、本能、快感、体验、不确定性、多元观念”等欲望开始萌动并影响日常生活和行为。在消费主义文化的纵容下,新型毒品也进入了年轻人的视野,很多青少年对新型毒品缺乏科学认识,将之作为“娱乐消费品”对待。与此同时,前卫、时尚、狂欢、刺激……这些词语及其描述的生活在大众媒体上频繁出现,无意间为新型毒品亚文化的入侵提供了基础,一个认识的误区由此产生:新型毒品=另类。新型毒品被这一亚文化群体贴上了“流行前卫”的标签,新型毒品的使用者希望通过K粉、摇头丸的刺激作用来达到纵欲和欢乐的目的。在“娱乐、狂欢”的名义下,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新型毒品不是消费品,而是国家禁止的毒品:
  
  新型毒品比起海洛因,在生理上不会上瘾,身体不痛。(个案7,女,1981年生)
  
  (调查者:嗨对身体有什么伤害吗?)我觉得没有什么,我认识一个朋友.从1990年代就开始嗨,一直到现在,还不是好好的吗?胖胖的。(个案5,女性,1982年生)
  
  但是玩的很多朋友都觉得无所谓,还灌输给我一些理论,说冰毒没关系,不会上瘾,什么的……(个案15,女,1977年生)
  
  他们认为摇头丸、K粉危害不大,吸食一点属于正常消费,工作之余放松放松,是一种“新潮和时尚”,这种“消费性”假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掩盖了新型毒品“毒”的本质。在他们看来,他们不过是追求流行文化的一种消费行为,这种消费行为不过是他们彰显个性、加强情感、追求快乐、体验激情的…种途径。
  
  而从钟情于肉体的欲望和感官的快乐的享乐主义文化来看,随着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这种享乐主义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就成为通过吸毒寻找快乐的文化根源之一。因此,他们通过新型毒品不过是为了体验这种感觉到来的快乐感受,享受快感,“嗨大”的快感(见前文)是这样,溜冰的感受同样如此:
  
  后来发现,溜冰不是很累,就开始溜冰。溜了冰,就不想再摇头了。我感觉溜冰蛮好玩的,天天在家里坐着,也不吵、也不闹,几个人坐坐聊聊天,挺好的,特别是溜冰也不想吃、不想睡,人就像神仙一样的,一坐就是几天几夜,自己都感觉不出来。反正溜了冰,人有点颠三倒四的。这个东西和抽粉不一样,但有一点,溜冰的心瘾也重,有的时候几个朋友聚到一起要玩了,就像猫抓心一样痒痒的,就一定要玩。这可能就是心瘾。反正怎么能尽快玩起来,就怎么做,所以有的时候为了溜冰也在酒店开房。就有点顾不了许多了一样。看个人体质,很多人能溜好多天。这个东西,也没有什么,但就是想玩……我就觉得,玩了新型毒品了,人就像两个人,生活在两个世界,就像《三毛流浪记》里面三毛在光明世界里一样,感觉世界上没有坏的东西,一切都太美好了。人非常开心。而且人都非常真实,几个人溜了冰以后,他们的真实嘴脸和面目都暴露出来了。(个案8,女,1982年生)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禁毒专家就曾预测新型毒品将成为2l世纪主流毒品,因为随着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文化观念在全球、特别是亚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影响『]甚,而什么是新型毒品、新型毒品对人和社会的危害在这些地区却缺乏宣传教育,这就导致许多青少年误人新型毒品不是毒品的误区,致使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的人数不断蔓延。
  
  四、亚文化认同:吸食新型毒品行为分析
  
  研究主要集中在“好奇、同伴影响、寻求快感、认识不足”等四个方面(赵留记等,2007)。
  
  新型毒品亚文化群体,在笔者看来,就是娱乐场所的亚文化圈子。新型毒品亚文化迎合了青少年崇尚个性张扬、叛逆家庭与社会、追求人生享乐的心理。目前,在中国的吸毒圈内,新型毒品亚文化正在以各种新的话语和引人人胜的方法不断适应毒品种类的变化和对抗禁毒宣传。具体有如下方面:
  
  (一) 社会学习实现文化认同
  
  由于吸毒者绝大多数身心仍未发育成熟,加之环境因素的被动接受、模仿、学习远远大于他们对环境的能动选择,其行为的实施和个性的形成都相当程度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南京22名新型毒品吸食个案的访谈资料分析来看,新型毒品亚文化的价值观念是西方“前卫、时尚、狂欢、刺激”的高峰体验理念:
  
  都是新潮的现代一族的人,赶时髦的人,这些人也是好奇心强的人,……所以玩新型毒品的多数还是像我们这样喜欢挑战、喜欢追求刺激、喜欢走在社会的最前沿、每一个流行趋势都想赶的人。(个案8,女,1982年生)
  
  (二) 亚文化氛围渲染
  
  而且摇头丸这个东西,如果你不听到音乐、不去那个场合还好,也不会太想;但是如果经常出入这样的娱乐场所,在那个气氛下听到那种音乐,人就会特别想嗨。(个案7,女性,1981年生)
  
  在一个新型毒品亚文化群中,个体在从初次接触摇头丸、K粉、冰毒、麻果到彻底成为新型毒品吸食者的过程中,群体亚文化氛围对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当群体成员聚集在酒吧、歌舞厅、夜总会等特殊化的社会情景中时,新型毒品亚文化氛围会被极大渲染。特殊的音乐节奏、疯狂的舞蹈、鼓点,均会激起年轻人对吸食新型毒品(摇头丸、K粉)的参与和冲动。
  
  (三) 学习模仿
  
  新型毒品使用是一种经由后天的学习模仿所习得的行为。在一个成员互动频繁、价值意识相同且凝聚力强的亚文化群体中,成员无论在态度、观念还是行为上均可能以他人为参照体系,认识、判断和选择事物,并有意或无意地效仿同伴行为。尤其是在主要成员吸毒的小群体中,学习模仿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一对一的模仿学会新型毒品吸食的技能和方法,导致吸食新型毒品行为会很快蔓延:
  
  现在外面很流行新型毒品,像摇头、溜冰,我接触的同龄人都是玩这些新型毒品的,然后我慢慢的就玩会了。觉得玩这个很有意思,就频繁地玩这个。……就像我们这么大的年轻人,有的年轻人家里条件也蛮好的在外面玩不学好,有的家里条件不好就在外面苦钱;当我接触到新型毒品以后,就感觉人玩得开心得不得了,我这个人又贪玩,然后就慢慢不停地玩这些东西。我经常在赌档里面,是我男朋友先接触到毒品的,他先在外面玩,后来也带我到外面玩,我也觉得蛮好玩、蛮刺激的,也认识了一些女孩子,就自己和女孩子在外面玩。一开始我都是玩摇头丸,后来慢慢有了溜冰,大家就转成溜冰了。我们这种女孩子不抽粉,只是跟着外面的流行,外面流行什么我们就跟着趋势走。(个案8,女,1982年生)
  
  但是玩的很多朋友都觉得无所谓,还灌输给我一些理论,说冰毒没关系,不会上瘾,什么的,所以,这个圈子里面人对于毒品的看法对于我们的行为影响很大。  (个案15,女,1977年生)
  
  (四) 文化压力
  
  在青少年吸毒亚文化群体中,存在一套被群体所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这就对个体形成一种文化压力。如果某个体试图在群体中表现的不愿意尝试或者反对尝试新型毒品,那么就会被视作叛逆,最终受到其他成员的疏远甚至是群体的惩罚。在这种亚文化群体的压力下,个体只有服从并强化共享的价值观念,才能赢得群体的承认和肯定。
  
  我觉得新型毒品是人没有办法去抗拒的,诱惑力太大了。如果想远离,首先你结交的朋友圈子不是这个圈子,身边没有在娱乐场所玩的人,因为人是跟着环境走的,人必须去适应环境,不是环境适应人。如果所有人都不溜冰,就你一个人溜,还有什么意思!一般都是大家做什么,我才做。……我的自控能力不强,我估计我要是回去再接触这个圈子的人,我可能还会溜冰。(个案14,女性,1982年生)
  
  你可能对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并不是很熟悉,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外面玩的.一般都能接受一些新的观念,大家在一起玩,如果放不开,玩不开心的。像一夜情这种事情,在我们这个环境中非常普遍。而且,大家都不在意。女孩子来这边嗨的,很多都是空虚无聊。想体验一些刺激和快感。(个案6,男,1983年生)
  
  五、结语:流行文化的困境
  
  吸食新型毒品行为虽然来势汹猛,吸食人群陡升,基于南京的调查,它还没有越过其扩展蔓延的最高峰。因此本研究认为,在2007年以后的几年间,人群还可能继续膨胀。从文化视角来看,这个问题根本上就是主流文化如何代替导源于西方以“消费文化、享乐主义文化”为代表的流行文化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巾的优秀文化成果,寻找适合吸食新型毒品人群的各种社会干预手段来引导和代替新型毒品吸食人群头脑中的内化了的亚文化观念,是社会学界亟待思考的问颢。
  
  注释:
  
  ① 吸食摇头丸或K粉后会使人极度亢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引起幻觉、幻视、眩晕、空间定向力障碍,使人极度兴奋、摇头不止,可造成行为失控。吸毒人群所说的“嗨大了’’就是上述这种行为失控、大脑不能控制自己的状态。
  
  ② “陪嗨”是在国内的蹦迪场所里出现的一些小姐,她们专职陪客人蹦迪摇头,当然.客人要免费提供她们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并给她们金额不等的台费。
  
  ③ “陪溜”是在一些隐蔽的娱乐场所和社会圈子里出现的一些专门陪客人溜冰(吸食新型毒品)的小姐,她们不仅陪客人溜冰,还要和客人过夜。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