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研究 > 吸毒与社会 > 正文
吸毒与社会
偏常行为的医学化—对酒依赖、药物依赖疾病概念的思考
2010-11-18 14:04:35 来自: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作者:汤宜朗 阅读量:1

  偏常(deviance)是社会学的概念。一般说来,凡是违反现有社会规范的行为,均可称为偏常行为。纵观历史可见,社会对某些偏常行为的认识和处理方式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比如,以前人们认为精神失常的某些表现是不道德或犯罪的行为,可现在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精神失常主要属于医学问题,应有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去研究、处理。也就是说,某些偏常行为经历了从受道德谴责到受惩罚到接受医学治疗的转变。人们将这种转变称为偏常行为的医学化(medicalization of deviant behavior)[1]。
  
  历史地看,作为一种现象,偏常行为的医学化是社会对某些问题不断认识、界定的过程;同时,也是医学的各个不同分支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模式自身完善的结果。这种变化发展,对于个人,对于相关各社会部门,甚至于对全社会都会有轻重不等的影响。
  
  1 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学家 Durkheim在《社会分工论》中曾提到,随着社会形态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社会对某些偏常行为的处理方式也应由单纯的惩罚向医疗处理转变。
  
  追溯历史可见,偏常的医学化进程实际上从16世纪就已经开始,当时就有人提出,精神失常的表现并不是“邪恶”的表现,也不是神鬼附体,而更象是疾病的症状。最近数十年来,这一问题引起愈来愈多的人注意。在这一过程中,弗洛伊德的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认为,某些偏常行为之所以出现,完全是由于潜意识的力量在作祟,而潜意识是自己无法控制和改变的。因此,人们认为这类偏常行为是疾病的表现,社会不应对之采取惩罚的手段,而应从医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究,并给予切实的帮助。这就是所谓的“从惩罚走向治疗”的转变。
  
  最初用“偏常的医学化”这一术语来描述这一过程的,当推社会学家Pitts(1968)。此后,不少人对此进行了思考和研究。Zola(1972)认为,偏常行为医学化其实是“社会专家化”这一大趋势的一部分。众所周知,现代人愈来愈强调决策的客观、科学、合理,社会愈来愈依赖于各行各业的专家。医学界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专业团体,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大多数文化所认定,因此,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针对偏常行为的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手段多种多样,可以是道德的、宗教的,也可以是法律的或医学的。过去,人们惯常使用的是道德谴责、宗教审判,或用法律行为来控制偏常行为。可是,由于惩罚对不少偏常行为难以奏效,故日益受到各方面的攻击和指责。与此同时,医学在许多领域出现重大进展,如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的研究,使人们了解到中枢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关系。这时,人们自然就会想,医学既然能够有效地治疗各种躯体病症,那么,它似乎也有可能成功地干预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及心理问题。此后的实践和研究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在偏常行为医学化的进程中,医学的分支学科-精神医学可说是首当其冲,这与其本身的研究范围有关。
  
  2 偏常行为医学化的条件[2-4]
  
  偏常行为的医学化涉及许多因素,分析起来,有些属于医学化的必要条件,有些则属于非必要条件。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2.1 必要条件
  
  2.1.1 某一(些)行为被社会界定为偏常行为,且同时被视为社会问题。此时,社会便觉得有必要进行干预。
  
  2.1.2 社会认为传统的处理该问题的方法无法接受或无效,并着手寻找新的解释或新的处理方法。
  
  2.1.3 针对该行为已有一套较为有效或较易为公众接受的医学处理方法。现在,除躯体治疗手段之外,心理(行为)治疗也被视为医学治疗方法之一。因此,能用上述方法进行有效干预的行为也可视为迈入医学化的进程。
  
  2.1.4 对于该行为的确切原因,人们尚未阐明,只是假定为器质性原因所致。如某些精神失常的表现即属于此例。
  
  有些人认为,这一条件并非必需,因为一些纯粹心理原因导致的偏常行为,也可以被医学化。
  
  2.1.5 医学的某一分支愿意将该行为划入自己的专业范围之内。比如,现在大多数精神卫生工作者都愿意将酗酒无度者纳入自己的专业领域,对成瘾者进行治疗康复。
  
  2.2 非必要条件
  
  除了上述几个条件之外,医学化还需要一些非必要条件,一旦这些条件具备,则医学化的进程就会加快,医学化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2.2.1 医学界人士认为医学化的结果对自身有利。
  
  比如,可借此获取研究经费、抬高自己的地位、增加就业机会等。
  
  2.2.2 公众接受该行为的(医学)科学解释。
  
  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对科学有几分迷信,而一些大众传媒又迎合公众心理。这种情况助长了一些问题医学化的趋势。比如,有的学者发现,酗酒无度与营养不良及酶缺乏有关,此种观念的传播,引发了酗酒问题医学化的进程。
  
  3 偏常行为医学化的阶段[2]
  
  偏常行为医学化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它一般要经历如下一些阶段:
  
  第一阶段,该行为成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被视为偏常行为。
  
  第二阶段,医学专业人员宣称自己发现该行为的医学原因,或给该行为以新的诊断名称。
  
  第三阶段,医学专业人员及卫生行政人员认为,该行为应纳入医疗体系之内。社会的其他部门也对此予以承认,并给予理解、支持。
  
  第四阶段,社会通过立法等手段,确认医学界对该行为的处理权力。由于法律上的承认,各行业间的扯皮、推诿等现象就会减少。
  
  第五阶段,医学界将对该行为新的界定(认识)列入官方的文件或官方的诊断体系之中。
  
  4 偏常行为医学化的后果[5-7]
  
  偏常行为医学化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它对个人、医疗卫生界及全社会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4]。
  
  4.1 对个体的影响,视具体情况而定。
  
  对某些原因不明的精神失常者而言,他们自己的问题医学化而获得公正的待遇,从而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对于某些酗酒无度或吸毒成瘾的人而言,医学化会使他们对自己的问题丧失责任感,对治疗和预后产生不利的影响。
  
  4.2 对医务工作者及医疗机构的影响,也可分为两种情况。
  
  对某些偏常行为的医学化,使传统医学服务、研究的领域有所扩展,医学工作者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也促进了医学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之间的联系。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由于相应的人力、物力等资源难以重新部署,专业知识未能及时更新,会使医疗服务机构难于应付,医疗专业人员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对于许多跨进医学大门的新问题尚缺乏非常有效的处理手段。另外,由于一些新近“摇身一变”的偏常人群充斥于医疗服务机构,分散现有的人力、物力,因此,那些传统疾病(如心脏病、感染、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就会蒙受损失,得不到应有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再者,医学化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临床上的过度用药,即过分依赖药物来控制偏常行为。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的大多数精神药物都是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这样,由于用药掩盖了症状的表现,反而有可能妨碍了对病因的认识和治疗。
  
  4.3 对社会的影响也需要具体分析
  
  对于偏常行为者的亲属而言,医学化会使他们如释重负,不再对偏常行为者的表现负有责任。对于其他行业(如法律、教育)的工作者而言,医学化会减轻他们的负担,但是,对某些行为的判定标准往往难于掌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发生各行各业互相扯皮、推诿的现象,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5 酒依赖与药物依赖-疾病概念的确立与争论[6]
  
  5.1 酒依赖
  
  饮酒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公众行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对饮酒行为的评价各不相同,对过度饮酒、嗜酒成瘾者的观点也因历史阶段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
  
  酗酒无度(尤其是因酗酒滋事)是一种社会偏常行为,人们对此类行为的态度经历了如下几个过程:(1)认为由于个人道德水平低下,意志力薄弱所致,采用惩罚的手段; (2)从科学上寻找病因,采用科学解释,提出科学处理手段;(3)认为是一种综合问题,应取综合治理的态度。对酒滥用及酒依赖者的认识也经历了上述过程。且直到目前为止,上述三种观点在实际生活中仍有反映。如很多的国家法律中列举了对在公众场合酗酒滋事者的处罚规定,同时又对酒滥用及酒依赖者提供治疗康复措施。
  
  早在本世纪30年代,有些人就提出,酒依赖本质上是一种疾病(disease), 而不是因为饮酒者意志或道德低下所致。到了1960年, 以Jellinek为首的科学家系统地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阐述[8],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影响甚广的“匿名戒酒会”(AA)更是以此为其理论及活动的基石,使之逐渐深入人心。
  
  概括而言,酒依赖的疾病概念包括3方面内容: (1)某些个体对酒具有特殊的敏感性,易于发生酒滥用及酒依赖;(2)从过度饮酒发展到酒依赖需经历若干阶段, 个体一旦到达某一阶段,则个体就会出现饮酒失控;(3)过度饮酒会导致若干躯体及精神方面的并发病症。
  
  酒依赖的疾病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对酒滥用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致力于寻找病因及有效的治疗康复措施。
  
  Parsons(1951)[9]认为, 如果某一个体获得病人角色,必须具有如下社会条件:(1)个人承认自己的问题是疾病;(2) 承认目前的状态非自己所愿;(3)承认目前的状态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纠正;(4)希望得到专业人员的治疗。
  
  而在美国,多数人认为,一个嗜酒成瘾的人要想走向康复,就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承认自己是酒依赖(中毒)者; (2)希望改变现状; (3)承认自己对目前的状况无能为力; (4)愿意接受治疗。这种自我承认的社会价值在于,某些人将自己的问题归因于疾病而不在于行为不端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按目前的情况而言,美国的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酒依赖是一种疾病而不是道德败坏或意志力低下的表现,而且,美国医学会已于1967年以官方的名义宣布,“酒依赖是一种疾病。”至此,可以认为酒依赖的疾病概念已经得到了医学权威机构的确认。但是,这只能说明美国的情况,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情况远没有这么乐观。
  
  5.2 药物依赖
  
  药物依赖的类别繁多,其中既包括毒品(如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等),也包括一些医疗药物的依赖与成瘾。
  
  近20余年来,有关药物依赖的神经科学及行为科学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药物成瘾的神经回路以及它们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药物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大脑疾病(brain disease),它可引起大脑的长期的变化[10]。
  
  更多的人提出,药物依赖之所以是一种医学问题,是疾病,主要原因在于[11]:(1) 不论成瘾者所处的国家、文化背景如何,也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种族、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状况,一旦成瘾,表现出的症状、体征,都非常相似;(2) 即使在戒断很长时间之后,仍然有很高的复发率;(3) 一旦成瘾,则成瘾者往往存在对药物(毒品)的强烈渴求,导致他们不顾各种后果继续滥用药物;(4) 较长时间滥用药物之后,身体会出现一些有特征性的病理生理改变;(5) 目前已经有比较有效的医学治疗方法。
  
  当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远远没有象对待酒依赖那样统一。许多人认为,药物依赖者(尤其是毒品依赖者)绝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病人,而应把药物依赖者当作违法分子进行处理,或者,有的人把药物依赖者(尤其是毒品滥用者)当作违法的病人。这种观念不仅在一般公众中颇为盛行,即使在专业人员中也不乏其人。相信这种争论还将持续较长的时间。药物依赖的医学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6 参考文献
  
  1 Conrad P, Schneider JW, eds. Deviance and medicalization: from badness to sickness. St. Louis: CV. Mosby, 1980.1-50.
  
  2 Conrad P, Schneider JW. Looking at levels of medicalization: a comment on Strong's critique of the thesis of medical imperialism. Soc Sci Med, 1980, 14: 75- 79.
  
  3 Crawford J, Heather N. Public attitudes to the disease concept of alcoholism. Int J Addict, 1987, 22:1129-1138.
  
  4 HP 恰范特。医学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125-132.
  
  5 Kurtz RA, Chalfant HP, eds. The sociology of medicine and illness. 2nd Ed, New York: Allyn & Bacon, 1991.208-229.
  
  6 Miller WR. Alcoholism: toward a better disease model. Psychol Addict Behavi, 1993, 7(3): 129-136.
  
  7 Zola IK. Medicine as an institution of social control. Soc Rev, 1972, 20(4): 487-504.
  
  8 Jellinek EM, ed. The disease of alcoholism. New Brunswic, NJ: Hillhouse Press, 1960.
  
  9 Parsons T, ed. The social system. Glencoe, IL: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51.
  
  10 Leshner A. Addiction is a brain disease, and it matters. Science, 1997, 278(5335): 45-47.
  
  11 National consensus development panel on effective medical treatment of opiate addiction. Effective medical treatment of opiate addiction. JAMA, 1998, 280(22): 1936-1943.(修回日期:2000-03-20)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0年 第9卷 第4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北京, 100088)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