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研究 > 吸毒与社会 > 正文
吸毒与社会
远离冰毒
2010-11-18 13:59:53 来自:杜新忠戒毒网 作者:郑基旺 阅读量:1

  1919年,日本化学家A.Ogata首次合成了甲基苯丙胺,其后主要以吸入剂的形式用于治疗哮喘和鼻炎。然而其兴奋作用、欣快感和降低食欲的作用很快被人们所认识,从而促使滥用。第二次民办大战中,德军在炎热的北菲沙漠使用甲基苯丙胺以增加其持久的作用效率。40年代中后期,有几个国家出现过苯丙胺类药物滥用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日本和瑞典。
  
  国际上第一部苯丙胺类药物联合控制方案于50年代后期出台,担仍有一些学习、运动员、夜班工人和卡车司机滥用直到60年代。1970年控制原料法案对苯内胺的生产加以严格管理,虽然药用合成的苯丙胺使用下降了,但是甲基苯丙胺的使用却明显增加。特别是80年代后,苯丙胺类化合物和策划药越来越多,一些药物还有致幻作用,危害更大。
  
  甲基苯丙胺并非近年才在我国出现。1951年,重庆市一家药厂生产“抗疲劳素”片,一些工人食后感觉提神,然而时间一长,出现头晕眼长、神经衰弱等症状,影响健康,有碍生产。后经化验得知,“抗疲劳素”的主要成分为去氧麻黄素。当年卫生部通知全国,及时制止了该药的滥用。1962年,内蒙古、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区的部分地方,又出现了一些群众吸食去甲麻黄素成瘾的现象。当时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由卫生部会同公安部、中监委派出工作组查处,从而使此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目前,社会竞争变得日趋激烈,人们为适应回快的生活节奏均可能去发现和追求苯丙胺类药物的中枢兴奋作用。近年来上市的减肥药中有的就含有苯丙胺类化合物。此外,临床医生对我童注意缺陷障碍的认识逐渐加深,用利他林(苯丙胺的衍生物)治疗该症的报道也逐渐多了起来。临床用药不慎,极可能导致该药的滥用或依赖。
  
  冰毒作用快且强,使用后果很难预测。有报道一人在第一次鼻吸冰毒后中风,因此每次使用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冰毒的短期作用主要有:提高反应性、偏执狂、飘的感觉、幻想、好斗行为,并可致心率提高、体温升高(可导致脑损伤或脑死亡)及不可自主的活动如扭动、抽搐等,还可造成暴力行为、失眠、语言能力障碍、皮肤干燥瘙痒、食欲丧失、溃疡、麻木等。冰毒的长期作用危害更大,有关动物实验表明,高剂量的甲基苯丙胺可导致多巴胺和5-羟色胺神经末梢损伤,而这种损伤基本上是永久性的。吸毒者可发生致命的心肾肺功能紊乱和抑郁、幻觉及生活不规则、行为类似精神分裂症等症状。吸毒者社会活动减少、营养不良、适应能力差、对疾病抵抗能力降低,易导致肝损伤、中风、死亡。怀孕期间服用冰毒可导致婴儿孤僻、震颤或出生缺陷,并且昼夜啼哭不止。由于冰毒有很强的成瘾性,可能导致强烈的觅药行为,并导致精神混乱和抑郁等精神病症状的危险,而且排放的有毒物质还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用于生产所需化学物质多为易燃和易爆物,加上生产条件差很容易引起火灾。
  
  美国报道,冰毒的滥用在同性恋和双性恋中较为普遍,通过性行为和乱用针头使他们成为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人群。美国西部地区和日本、韩国均有关于甲基苯丙胺滥用的报道。1996年“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指出:苯丙胺类兴奋剂将像海洛因等传统毒品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对社会构成严重危害。
  
  冰毒滥用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其危害认识不足。韩国犯罪研究所调查显示,在首次使用甲基苯丙胺时,58.6%的人认为甲基苯丙胺能给人们带来飘的感觉,32.2%的人认为甲基苯丙胺是治疗疲倦的良药,28.2%的人认为甲基苯丙胺能增加性快感。由此可见,大多数甲基苯丙胺滥用者最初使用甲基苯丙胺是好奇和误导的结果。大约90%的被调查者承认他们使用甲基苯丙胺主要是受同龄人的影响。
  
  为预防苯丙胺类药物在我国滥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大量工作:1、我国是生产甲基苯丙胺原料麻黄碱的生产国,应加强对其生产和出口的管理。2、机法机关应严格执法并加大打击力度。3、预防教育,应对广大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统计资料表明,吸毒人群80%为青少年,他们年轻幼稚,很可能禁不起诱惑而落入陷阱,应使他们了解冰毒等毒品的危害,自觉远离毒品。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