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研究 > 吸毒与社会 > 正文
吸毒与社会
历史的警示 现实的挑战— 对当前我国毒品蔓延问题的几点思
2010-11-18 13:53:30 来自:杜新忠戒毒网 作者:杜新忠转 阅读量:1

  1  目前我国在毒品问题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是一个曾遭受毒品严重危害的国家,历史上的毒祸曾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几乎使中国陷入亡国的境地。今天,毒品死灰复燃,再次向我们发起了挑战。
  
  目前我国在毒品问题上面临的最主要形势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毒贩大量向中国输毒。南面有传统的种毒、制毒中心“金三角”,西边有后来崛起的“金新月”,北部又有来自于朝鲜、俄罗斯的渗透,东面有台湾等地毒贩的进攻,可说是四面八方,无孔不入,并且在数量上有不断增加的态势。如1992-1996年我国公安机关、海关、边防武警等部门查获的海洛因数量每年大约为4000公斤左右,到1997年增加到5477公斤。又由于贩毒集团采取有组织、有计划、有武装的犯罪形式,并采用现代化的犯罪手段,为我们破获毒品犯罪增加了很大难度。加之,我国受财力、物力限制,打击力量有限,查获的毒品数量一般不及实际输入毒品量的10%,因此,我们不难推测,每年进入中国境内的海洛因大约有40 000—50 000公斤。而且在少数偏远地区,一些农民为厚利所驱使,不惜试法种毒、土法制毒,更增加了毒品市场的供应量。另外,最近几年冰毒的蔓延有所加快,不仅境外毒贩向境内输入,而且港台等地毒贩还在境内设厂大量制造冰毒。由此可见,中国境内的毒品量是可观的。
  
  大量毒品的存在必然刺激国内的毒品需求和消费。从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毒品犯罪的形势是“过境贩毒,两头在外”,即毒源地与毒品消费地均在境外。近几年,这种形势已发生了急剧变化,一些毒贩已将中国作为目的地,从国外毒源地大量向中国贩毒,并且逐渐与内地的不法分子勾结进行毒品犯罪活动,一些贫困地区的群众也开始参与和加入了贩毒的行列。
  
  大量毒品的供给伴随着吸毒人数的逐年攀升,并出现暴发性流行的征兆。1989年公布的全国吸毒人数有7万人,1991年底为14.8万人,1994年为38万人,1997年底增加到54万人,加上在已知吸毒者身边存在的隐性吸毒者,估计我国实际存在的吸毒者有200余万人,而且吸毒现象逐渐从个别边境地区向全国蔓延。目前吸毒者已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00多个县(市)。曾以“无毒国”享誉世界的中国,已很难找到一片无毒物污染的净土。在某些城市吸毒人数亦在几年内呈几十倍的增长态势,有暴发流行的迹象。不难看出这样庞大的吸毒者队伍,必然需要消费大量的毒品,因此,从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逐渐形成一个毒品的消费市场。国内毒品消费市场的存在和不断扩大以及国际贩毒集团的大量输毒、制毒,使我国的毒品斗争面临着严峻而复杂的形势。在我国形成“十年禁毒,十年发展”的矛盾局面。而且,由于毒品在我国死灰复燃的时间相对较短,预计毒品的蔓延还将有一段发展时期。
  
  2  关于遏制毒品蔓延的思路
  
  2.1 加强国际合作,将堵源截流与治理、开发相结合
  
  在禁毒工作中,我国一直采取“三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方针。针对毒源在外,国际贩毒集团大量向中国输毒和过境贩毒的特点,我们着重采取了“堵截”的对策,力图将毒品拒之国门之外。
  
  在禁毒斗争中能否对毒品“堵截”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合作的进行。因为毒品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遏制与禁止毒品的蔓延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同时它又是一个复杂的、艰巨的、具有社会性和国际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我国的禁毒斗争亦是全球禁毒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点。因此,要遏制毒品的蔓延,首先应与国际肃毒力量密切结合,以铲除毒源。我国历史上最早大规模地受到毒品的侵害,也是由于外国向中国的大量输毒使然。清嘉庆皇帝时即本着“欲绝其流,务塞其源”的方针,禁止鸦片入口,在各个海口设堵,严厉查禁走私,然而收效甚微,在很大程度上亦缘于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合作和本身吏治的腐败。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府与向中国输毒的主要国家英国签署了《中英禁烟条件》,约定中国逐年减少土烟(罂粟)的种植,英国逐年递减英属鸦片对中国的输入,7年后完全断绝对中国的鸦片输入。因此,清末至民初,内外协作,加紧禁毒,于1917年完成中英会勘,英国停止向中国输入印度鸦片,禁毒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在堵截毒品来源的同时,还要争取国际援助,并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协同治理毒源地,共同试验、研制替代作物,减少毒品产量,从根本上灭源止流。
  
  2.2 肃毒与扶贫相结合,有效解决边远穷困地区的毒品蔓延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对毒品蔓延的认识存在一些错误的想法和估计,认为毒品泛滥是西方富裕社会的一种病态的表现,是富贵病。海洛因价格昂贵,中国人的消费水平较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吸毒问题。吸毒现象的死灰复燃也只是少数先富裕起来的人追求物质与精神刺激的一种表现。这种估计显然过于乐观。与此相反,毒品问题在西南、西北等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大量出现,并不断向沿海、内地蔓延,且有农村包围城市,基层渗透上层的发展态势。这些地区的毒品蔓延可以说与经济发展落后、贫困化有密切的联系。在这些地区的群众,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教育水平低下,精神生活单调贫乏,对毒品的防范意识与抵御能力较差。加之缺医少药,生活环境恶劣,在境外毒品大量涌入的情况下,逐渐形成吸毒群体。同时,一些愚昧无知的群众将走私贩毒作为他们致富的一条捷径,一传十,十传百,并逐渐形成规模。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要想在贫困地区有效遏制毒品蔓延,必须加大投入,改变经济结构,注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活方式,将肃毒与开发当地经济,发展文教事业相结合。
  
  2.3 加强毒品预防教育,有效遏制新生吸毒者
  
  现在城市中吸毒人员普遍存在三多(年轻人多、无业者多、吸毒时间短的多)一低(文化程度低)的特点。这说明,城市吸毒者的很大部分是新产生的年轻吸毒者。因此,针对这一特点,在治理城市毒品问题时,应把遏制新产生吸毒者的工作放在首位,大力加强毒品预防教育,应将其纳入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科教兴国教育、人生观、世界观等教育的轨道中去,并应采取多种形式,长期坚持不懈。在进行毒品危害教育时,应将毒品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讲清讲透,使年轻人对毒品的恐惧心理压倒好奇心理,象避开毒蛇一样,远离毒品。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在大、中、小学中分层次进行,提高他们对毒品的鉴别能力,并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的内容中去,使他们不但能自觉抵御毒品的侵蚀,还能成为反毒、禁毒的一支有生力量,在禁毒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针对不断有新生吸毒者产生的特点,加大力度打击零包贩毒,遏制“以贩养吸”现象的扩展,有效控制吸毒者对未吸毒人员的渗透。另外,应妥善解决失业等社会问题,推广健康的娱乐方式,加强生理卫生与心理卫生的普及教育与咨询活动,减少吸毒的诱因。发挥街道、社区的作用,采取层层责任制,对所属地区进行摸底调查,对吸毒的高危人群进行监督、访查,并为其排忧解难,做好预防工作。
  
  2.4 改善戒毒手段,有效降低复吸率
  
  在控制毒品蔓延的问题上,有效降低戒毒人员的复吸率是一重要方面。然而十几年来,我国在戒毒工作中的生理脱瘾方面取得的成效较大,而在心理脱瘾方面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致使复吸率高居不下,使戒毒所人员、吸毒者家属,甚至吸毒者本人对戒毒逐渐丧失信心。针对于此,应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实际工作人员研究、制定一套戒毒所适用的教材、训练方法,特别加强康复教育训练的研究,增强心理行为矫正的教育和专业指导。另外,增加投入,加强戒毒手段的科学研究,在医学上研制更高水平的脱毒、脱瘾仪器和药物,减轻吸毒者的痛苦,提高戒毒成效,使戒毒者增强信心。同时,戒毒所应建立起跟踪随访制度,与出所人员保持联络,并与街道、单位相配合,对出所人员进行定期化验检查,督促他们保持戒毒成果。
  
  为有效巩固戒毒成果,避免回归社会后受到旧日毒友的诱惑而心瘾复发,走上复吸的道路,可建立一些相对封闭的工厂,使戒毒者在其中进行一段时期的劳动,这样既可增长戒毒者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又能巩固戒毒成果,起码可以有效延长戒断的时间。
  
  同时,必须对戒毒机构加强管理,坚决取缔管理混乱、以营利为目的,甚至成为吸毒庇护所和“贩毒所”的戒毒机构。加大投入建立一批正规而有效的戒毒场所,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对戒毒成功的案例进行大力宣传,使吸毒者对戒毒树立信心。
  
  2.5 积极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对毒品蔓延进行综合治理
  
  一百多年前我国被烟毒所害,几乎亡国灭种。今天,毒品再度死灰复燃也已对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万不可掉以轻心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