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研究 > 吸毒与女性 > 正文
吸毒与女性
女性吸毒者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毒品与社会、女性
2007-07-08 08:34:19 来自:李凌 欧阳暖清 作者:杜新忠戒毒、禁毒专业网 阅读量:1

    摘要:女性吸毒给社会带来比男性更复杂的社会问题,已受到了社会更广泛的关注。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女性吸毒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得出结果如下:1、女性吸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2、女性吸毒者的主要人格特征是高外向性、情绪不稳定、高精神质和低掩饰性。3、女性吸毒者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测查结果显示,女性吸毒者EPQ问卷的E、N、P三个维度与SCL-90问卷的9个因子存在显著相关。

    关键词:女性 吸毒 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

    1、问题提出

    毒品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据统计,全世界每年10万人死于吸毒,1000万人因吸毒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毒品具有成瘾性和耐受性的特点,使吸毒者反反复复。国内有关吸毒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吸毒行为的成因及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探讨上,而且其研究对象多以男性为主,而对于日益严重的女性吸毒现象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本研究针对女性吸毒者这一特殊群体,对其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关分析,从而为戒毒工作者对吸毒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更好地促进戒毒者人格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为女性吸毒者戒毒后回归社会的跟进服务提供参考。

    1.1 我国吸毒的现状

    自70年代以来,国际毒潮不断侵袭中国,毒品犯罪又死灰复燃,而且其蔓延势头十分迅猛。中国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1991年为14.8万,1995年为52万,1999年为68.1万。(1)目前,全国涉毒区域达2148个县(市、区),吸毒人数超过千人的县(市、区)有214个。(2) 2002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禁毒》指出:“我国已由毒品过境受害国转变为毒品过境与消费并存的受害国。”

    国内外贩毒集团采取各种手段扩大毒品消费市场,以谋取暴利,他们的抓牙更是延伸到女性身上,使许多女性沦为吸毒者。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女性青少年吸毒者较为少见。但是进入90年代后,女性吸毒者有的地方已占到吸毒人数的20%-30%左右。截至200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已达105.3万名,其中女性吸毒人员的比例近20%,少数地区高达三分之一。⑶女性吸毒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1.2 女性吸毒的社会背景

    自古以来,男女角色在社会上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适合男性的人格特征多半与成就、事业相联系,适合女性的人格特征多半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吸毒者之间同样存在着因性别角色的不同而具有的差异性。有研究显示:在吸毒者当中,男性比女性更焦虑、更怯懦,女性比男性更外向、更感情用事。

    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环境对她们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东、西方在男女性别角色的人格倾向和能力方面,有着较为一致的观点,都倾向于认为女人不如男人。尽管女性占总人口的50%,但她们的劳动时间占全世界全部劳动时间的三分之二,可她们所占有的财富却不足1%,获得的收入仅有全世界总收入的10%。⑸性别角色观念决定着父母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教养态度,影响着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方向,塑造着个体的自我概念,生活态度,规范着个体的行为。对于女性而言,失恋或离婚等感情挫折对其影响是很大的,有研究发现,幼年有过被强奸遭遇的女性,其所受的影响是深远的,直接导致她们自暴自弃,仇视社会和走上吸毒的道路。⑹女性吸毒人员从总体上虽然比男性要少得多,但其社会危害却大得多。

    1.3 女性吸毒的特殊危害

    1.3.1 对女性吸毒者身体健康的特殊危害。

    吸毒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生殖系统都有着明显的毒性作用,损害吸毒者的身心健康,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免疫系统。长期吸食毒品的女性会出现月经失调,造成不孕、闭经,孕妇会出现早产、流产、死胎及胎儿海洛因依赖。

    女性吸毒者成瘾时间要比男性所需时间短,吸毒次数要少,毒品摄入量要低。女性有着比男性更好的毒品药理感觉,她们更具有上瘾快、感觉好、依赖性强和戒断难等特点,而且由于女性心理脆弱、更缺乏承受能力,所以她们更容易复吸。

    1.3.2 存在卖淫等违法行为,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引发艾滋病,加速了性病的传播。

    许多女性吸毒人员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轻,在吸毒成瘾后为维持毒资或毒品来源不得不从事卖淫活动,极易感染性病、艾滋病。艾滋病存在于患者或感染者的血液、乳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其主要的传播方式有: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据全国妇联权益部透露,目前我国经吸毒者传播艾滋病的比例已经达到40%。

    1.3.3 对家庭造成的危害。

    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吸毒者是夫妻共吸的,他们大多是丈夫染上毒瘾之后,妻子受到引诱或赌气吸食。而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基本单位,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加上父母双吸后缺乏工作能力,对孩子的养育无疑是一场严重的灾难。

    2、理论支持

    2.1 罗杰斯的自我不协调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自我概念的协调统一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现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另一个是理想自我,是一个人心目中所希望的自我形象。而当实际上的自我与希望中的自我不相符合时,就发生了自我的不协调状态,这是一种紧张的内在的混乱状态,其后果就是适应不良,出现持续的焦虑。如果焦虑长期得不到缓解,心理障碍就会产生。

    罗杰斯还认为,如果一个人低层的基本的生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他的身体健康必然会受到损害;同样,如果他的关于安全从属和爱,以及自尊的心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他的心理健康也必然会受到损害。

    2.2 德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

    艾森克在《人格的维度》(1947年)一书中指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的总和。”他认为这种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认知(智力)、意动(性格)、情感(气质)及躯体(体质)四个方面。他把人格特质归结为内外倾(extraversion-intro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和精神质(psychoticism)。

    艾森克认为,外倾和内倾的人有着不同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他指出,外倾的人一般比内倾的人有着更低的皮层唤醒水平。外倾者寻求高度唤醒的社会行为。而内倾者则普遍拥有高于理想化的皮层唤醒水平,让人心神不定。

    在面对一定刺激时,神经质水平高的人和一般人的自主神经系统处于同样高的紧张水平;刺激消失之后,一般人很快从紧张状态恢复正常水平,而神经质的人却仍然持续保持紧张,也就是说,他们的紧张程度在任何时候都与一般人在应激状态下是相同的。艾森克认为,神经质就是高焦虑或高驱力。

    3、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本研究的被试均来自广州白云自愿医疗戒毒所,共21例,为2004年3月-2004年4月间的女性自愿戒毒者。

    3.1.2 被试基本资料:

    (1)年龄:最小21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27.29岁。

    (2)文化程度:小学1人(4.8%),初中6人(28.6%),高中5人(23.8%),中专4人(19%),大专3人(14.3%)。

    (3)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12人(57.1%),其次是已婚6人(28.6%),离异1人(4.8%)。

    (4)职业状况:以个体户为主9人(42.9%),其次为无业人员6人(28.6%),酒店经理、业务员、幼师各1人(各4.8%),其他3人(14.3%)。

    (5)吸食毒品持续时间:平均吸食毒品的时间为6.62年,最短14个月,最长13年。

    (6)吸毒方式:戒毒者的吸毒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使用的是烫吸(将毒品放在锡纸上加热,又称“追龙”)9例,占42.9%;其次是吸食(将毒品掺在香烟里吸,又称“打飞”)5例,占23.8%;注射(将毒品溶解后用于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又称“打青”)2例,占9.5%;其它方式5例,占23.8%。

    3.2 研究工具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⑺和症状自陈量表(SCL-90)⑻。

    (1)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问卷的每一项都有“是”,“否”2个答案供选择。问卷由P、E、N和L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内外倾向性(E),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P)三个个性维度,L量表是测验受试者的掩饰倾向性的。

    (2)症状自陈量表(SCL-90),是一种被广泛用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工具量表,共90个项目,包含10个因子,因子10不纳入统计分析。

    3.3 研究方法

    3.3.1 本研究通过自编答卷,将被试的基本资料项目编入答卷,以便在施测时一并填写,以此收集研究的原始资料。部分资料不明确或含糊者,通过向该戒毒中心康复科的心理医生求证获取。

    3.3.2 研究者直接进入戒毒者病房进行现场测试,为保证数据收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消除被试的防御心理,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填写答卷。对于少数实际文化程度达不到初中,可能影响理解测试项目含义的被试,采用主试念题目,被试听懂后自己选择答案的方式,对每个项目采用中等语速念一到两遍。

    3.3.3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吸毒者的具体情况,施测完毕后,研究者还对个别戒毒人员及其陪护人员(主要是其家属)进行1-2次的访谈。

    3.3.4 测试结果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 自愿戒毒者的有关情况

    4.1.1 吸毒原因

    调查发现,女性吸毒的原因主要有四种:A、好奇,精神空虚寻求刺激,模仿他人而误入歧途者19例,占47.62%。B、受朋友的影响,包括受朋友的引诱、拉拢、上当受骗等6例,占28.57%。C、误信传言,认为毒品(海洛因)可以治病者1例(4.76%)。D、夫妻一方吸毒,对方多次劝阻无效,为赌气而吸毒者1例(4.76%)。

    4.1.2 戒毒次数

    戒毒的次数分为初发和复发,其中初发3例(18.8%),复发第一次3例(18.8%),复发第二次3例(18.8%),复发第三次或以上7例(43.8%)。平均戒毒次数为4.56次,最多竟高达18次,总复吸率81.25%。

    4.1.3 女性吸毒者的社会处境与吸毒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表4:女性吸毒者的社会处境与吸毒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

吸毒持续时间

吸毒剂量

戒毒次数

年龄

0.685*

0.441

0.152

P

0.14

0.114

0.573

N

12

14

16

文化程度

0.293

0.367

0.153

P

0.355

0.197

0.573

N

12

14

16

婚姻状况

-0.309

-0.546*

0.324

P

0.328

0.043

0.221

N

12

14

16


注:*表示P<0.05

    从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得知:女性吸毒者的年龄与吸毒持续时间之间达到0.05水平上的显著正相关;婚姻状况与吸毒剂量之间达到0.05水平上的显著负相关;吸毒剂量与是否已婚呈现相关,已婚者的吸毒剂量比未婚者大,一般为2~3g,而未婚女性吸毒者的吸毒剂量为0.5~1g。受教育程度与吸毒时间、吸毒剂量、戒毒次数之间均未达到显著。

    此研究结果与两年前杨玲等人的研究结果不相一致。杨玲等人的研究认为,女性吸毒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吸毒持续时间、戒毒次数之间呈负相关,与吸毒剂量之间呈正相关。⑼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以下两种可能:一是本研究被试的数量比较少,未能呈现其显著性;二是本次调查的被试全部为自愿戒毒者,她们的戒毒动机比较明确,更重要的是,她们对自己的戒毒行为有较大的自主性。吸毒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去戒毒,而不像强制戒毒,一旦被公安人员抓到就非去不可。她们的吸毒持续时间、吸毒剂量、戒毒次数等更可能是由她们的经济状况、身体情况以及她们的实际需要决定的,与文化程度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女性吸毒者的文化程度与这些因素没有达到显著差异。

    4.2 女性吸毒者SCL-90测试结果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表1:女性吸毒者SCL-90测试结果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xˉ±s)

<><><>

 

女性吸毒者

全国常模

t

x¯±s

2.23±0.72

2.38±0.78

2.04±0.63

2.51±0.99

2.13±0.82

2.31±1.17

1.81±0.70

2.10±0.86

1.89±0.59

x¯±s

1.37±0.48

1.62±0.58

1.65±0.61

1.50±0.59

1.39±0.43

1.46±0.55

1.23±0.41

1.43±0.57

1.29±0.42

躯体化

14.078***

 

强迫症状

13.985***

 

人际关系

14.855***

 

抑郁

11.620***

 

焦虑

11.960***

 

敌对

9.048***

 

恐怖

11.812***

 

偏执

11.177***

 

精神病性

14.539***


注:***表示P<0.001

    从表1可以看出,女性吸毒人员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水平,且呈极显著差异(P<0.001)。说明女性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成人一般水平。

    4.3 女性吸毒者EPQ测试结果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表2:女性吸毒者EPQ测试结果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xˉ±s)

<><><>

 

女性吸毒者

全国常模

t

x¯±s

11.57±4.98

16.81±4.43

6.24±3.40

11.62±2.94

x¯±s

8.65±4.49

13.06±4.42

4.92±2.95

13.35±3.63

E

10.657**

 

N

17.372**

 

P

8.397*

 

L

18.106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从表2可以看出,在被试测试的四个维度上,女性吸毒者在E、N、P三个维度上的测查结果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P<0.05)。这表明女性吸毒人员的主要人格特征是高外向性、情绪不稳定、高精神质和低掩饰性。

    4.4 女性吸毒者EPQ和SCL-90测试结果的相关分析

    表3:女性吸毒者EPQ与SCL-90测试结果的相关关系

因子名称

内外倾向性

情绪稳定性

精神质

掩饰性

躯体化

-0.278

0.375

0.424

0.279

强迫症状

-0.497*

0.364

0.523*

-0.124

人际关系

-0.138

0.502*

0.382

-0.141

抑郁

-0.376

0.565**

0.403

-0.09

焦虑

-0.286

0.452*

0.32

-0.116

敌对

-0.434*

0.332

0.583**

-0.76

恐怖

-0.302

0.521*

0.322

-0.179

偏执

-0.048

0.403

0.528*

-0.279

精神病性

-0.066

0.523*

0.511*

-0.324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相关分析表明(表3),女性吸毒者人格特征的情绪稳定性维度与SCL-90的5个因子成正相关,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存在显著性(P<0.05,P<0.01);精神质维度与SCL-90的4个因子成正相关,强迫、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有显著性(P<0.05,P<0.01);内外倾向性维度与SCL-90的2个因子成负相关,强迫与敌对因子有显著性(P<0.05)。

    5、讨论

    5.1 关于女性吸毒者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人格问卷在1993年修订以来,已广泛用于心理、教育、社会学等领域,并用于描述各阶层各领域人员的人格特征,但是用于女性吸毒者人格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女性吸毒者与全国常模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吸毒者E维度(内外倾向性)、N维度(情绪稳定性)和P维度(精神质)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提示女性吸毒者具有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与一般成人相比,女性吸毒者的基本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外向、不安定、易冲动;情绪不稳定,遇事容易激动、紧张,易怒;倔强固执,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不信任他人。

    在本次调查中,半数以上的被试不愿意在“毒资来源”一栏上填写,这是因为女性吸毒者很大一部分是无业人员,她们的毒资来源很可能与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有关。她们当中,为了维持高额的毒品消费,以贩养吸,高比例的卖淫行为相当普遍。据报道,女性吸毒人员80%以上是以色情服务诈骗和卖淫来获取毒资的。⑽

    5.2 关于女性吸毒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本次测查中,女性吸毒者的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说明被试在测查期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成人水平,也即吸毒女性普遍心理不健康。这与云南师范大学徐砺对吸毒者心理卫生状况的研究和刘惠珍等对强制戒毒者的研究相一致。⑾ ⑿

    女性吸毒者一方面希望能摆脱毒魔的纠缠,重新找回自我,过上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深陷毒品的旋涡中不能自拔而怨恨、自责。这就出现了罗杰斯的自我不协调状态。女性吸毒者处于一种紧张的内在混乱状态,适应不良,出现持续的焦虑和抑郁。有关研究也表明,妇女吸毒者的自我形象比男性吸毒者和非女性吸毒者更差,自尊更低,研究指出:“吸毒本身,而不是相伴随的行为,最为严重地促使降低女性吸毒者的自尊。”“她们既是妇女又是吸毒者,她们的自我形象受到双重偏见的重压。”⒀

    女性吸毒者追求的是安全、爱和归属及自尊的需要,如果这些心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她们的心理将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为了摆脱这种状态,她们又会去寻找因吸食毒品带来的欣快感,并以此来麻醉自己,这便导致了复吸。吸毒女性常常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家人的冷嘲热讽、朋友的背叛和疏离,缺乏安全感、情感得不到满足,每当遇到挫折和失败,便产生过分沮丧,失意和忧伤等不良情绪,无法以适当的心理方法来缓解自己的焦虑、紧张情绪。这是构成复吸的主要原因之一。

    5.3 女性吸毒者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本次测查结果显示,女性吸毒者EPQ中的N(情绪稳定性)、E(内外倾)、P(精神质)三个维度与SCL-90中的9个因子具有相关关系。

    情绪稳定性维度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5项因子成正相关,且情绪稳定性与抑郁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提示女性吸毒者情绪稳定性低,容易因为行为的一时冲动而忧郁不已、丧失活力、悲观失望。她们高度敏感、性格脆弱、适应环境的能力差,难以维系正常的人际交往。女性吸毒者大多都是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她们在吸毒以前往往都十分好动、交际广泛,很受周围人的宠爱。但是自从染毒之后,她们大多脱离了原来的交际圈,面对的是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瓜葛的“毒友”和整天板着面孔的亲人,因此,她们常常是有苦不能诉,长此以往就引发了女性吸毒者焦虑、抑郁、恐怖等不良心理。抑郁在戒毒者当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女性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研究表明,女性戒毒者在抑郁项目上明显高于男性,(14)女性吸毒者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一方面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倾诉自己的不幸;一方面又逃避与别人过多的接触,担心遭到别人的拒绝,内心冲突激烈。

    内外倾维度与SCL-90中的强迫、敌对2项因子成负相关,表明内外倾得分低者容易产生敌意,头脑更容易受非理性观念的困扰;而内外倾得分高者,则不容易出现上述心理问题。女性吸毒者大多倾向于外向性,表示他们能对自己的不合理思想、冲动和行为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女性吸毒者往往存在主观色彩过浓的现象,她们不愿意看到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从而形成了错误的道德观念,促使其吸毒行为继续发展,难以自拔。

    精神质维度与SCL-90中的强迫、敌对、偏执、精神病性4项因子成正相关,表明女性吸毒者性格孤僻、不合群,容易对他人产生怀疑、不信任,其思维模式刻板、不灵活。对社会的消极适应造成她们的心境长期处于忧郁不振、自卑、冷漠、颓废堕落的状态。相关研究也表明,吸毒者存在思维迟钝、激动烦躁、不负责任的特点。⒁这可能与女性吸毒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有关。女性吸毒者的文化程度集中在高中以下,年龄也集中在27岁左右,她们对事物的理解不够深入,看事物容易绝对化。女性吸毒者当中有些人离开学校后就染上毒品,更有甚者还在校就读就与毒品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使她们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机会比同龄人大大减少。终日沉浸在白色诱惑之中,使知识水平本来就不高的吸毒女性,显得更为不灵活、顽固和绝对化。

    5.5 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女性吸毒者普遍心理不健康,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表明戒毒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戒除毒瘾时,女性吸毒者的意志活动极为薄弱,坚持性差,自控力弱,甚至带有病理性的意志缺乏,无法依赖自己的力量戒除毒瘾。因此,意志力薄弱、容易受暗示,是女性自愿戒毒者反复往返于戒断与复吸之间的重要原因。戒毒工作者在对女性吸毒者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与戒毒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自愿戒毒者是病人,而不是罪犯,在治疗中应注意尊重和理解,真诚相待,在情感交流中消除她们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转变她们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使她们看到生活的希望,从而提高戒毒的自觉性。

    (2)帮助戒毒者了解自身不良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让她们认识到这是导致她们吸毒的主要原因,分析吸毒的动机和以往戒毒失败的原因,教育和引导她们努力克服不良因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培养她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3)做好戒毒人员家属的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戒毒工作者有必要对戒毒人员的家属进行毒品知识的宣传教育,认识毒品的危害。还应告知他们戒毒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点,劝告他们不能对吸毒人员置之不理,也不能一味地指责、训斥、辱骂,甚至以断绝家庭关系相威胁。相反,应该在精神上多给予关怀和安慰,生活上予以照顾,补充营养,使其身体尽快康复,增强抗毒能力,使戒毒人员在亲情的感召下自觉远离毒品,增强战胜对毒品的心理依赖的毅力和决心。

    (4)根据戒毒者的吸毒动机、经历、毒瘾的严重程度以及心理特点、人格特征,制定有效、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案。

    6、结论

    (1) 女性吸毒者的吸毒持续时间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年龄越大吸毒持续时间越长。受教育程度与吸毒时间、吸毒剂量、戒毒次数之间均未达到显著。

    (2) 女性吸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

    (3) 女性吸毒者的主要人格特征是高外向性、情绪不稳定、高精神质和低掩饰性。

    (4) 女性吸毒者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测查结果显示,女性吸毒者EPQ问卷的E、N、P三个维度与SCL-90问卷的9个因子存在显著相关。

    (5) 本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吸毒者普遍心理不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

    (6) 要想女性戒毒者戒除毒瘾,心理辅导和治疗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⑴ 中国的禁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2年6月

    (2)⑶ 我国女性吸毒问题日趋严峻·中华女性网·2004年2月

    ⑷⑿⒁ 刘惠珍、吴长亮·广西南宁4城区强制戒毒者卡特尔心理测验结果分析·广西科学院学报·1998年5月第14卷第2期

    ⑸⑹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P148-P151

    ⑺ H.J.Eysenck等编,龚耀先等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1993.(增刊).31.

    ⑻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

    ⑼ 杨玲、孙连荣、李雁鹰·女性吸毒行为与其社会处境的相关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P129

    ⑽⒂ 宋立卿著·迷途——犯罪女性心路历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P209

    ⑾ 徐砺·吸毒者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8月第1卷第4期

    ⒀ 任旭林、赵建明·吸毒人群与正常人群自尊的对比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10卷第5期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