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
联系杜新忠:13757963812 | 网站地图
戒毒专家—杜新忠记事 《中国禁毒工作》
首页 > 当前位置:>戒毒研究 > 吸毒与青少年 > 正文
吸毒与青少年
童年创伤与成瘾
2022-02-10 09:50:32 来自:中国禁毒报 作者:李燕筠 曹华 阅读量:1
  2014年2月,美国着名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尔曼因过量吸食毒品休克而亡,他的死引发整个好莱坞的震惊。朋友在公寓找到他时,他已经没有呼吸,手上还插着一支为自己注射毒品的针管。对于此事人们感到十分好奇,事业成功且拥有一个幸福家庭的他为何要踏入毒海?
  
  菲利普出生在一个贫苦又缺乏父爱的家庭中,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抛下母亲和四个孩子一走了之。正是这段不圆满的童年经历导致了他人生不幸的结局。在大学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毒品后,菲利普认为自己找到了通往快乐的“捷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生都活在童年不幸阴影中的菲利普,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手段去治愈创伤,而是在明知毒品对自己有极大危害的情况下仍试图通过毒品带来的快感去感受快乐,最终酿成悲剧。
  
  不幸的童年与长期吸食毒品所带来的伤害引人深思。成瘾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个体在其中追求暂时的快乐与解脱,这些行为即使在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仍被持续重复。在诸多成瘾行为和现象中,毒品成瘾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个体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的长治久安,一直都是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据报道,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180.1万人。新型毒品种类繁多、更新较快、伪装性强,容易吸引青少年尝试。初次吸食毒品后,吸食者会产生持续的、病理性的兴奋状态,引起神经功能系统的紊乱。久而久之,这些吸食者需要借助毒品的刺激才能维持正常或异常的快感,进而产生依赖,也就是所谓的毒品成瘾。研究表明,成瘾物质是通过在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上作用,引起伏隔核内多巴胺释放增多或重摄取减少,让突触间隙多巴胺增多,最终产生奖赏效应,使成瘾者主观产生某种愉悦感,从而对药物产生更加强烈的渴求。
  
  相关研究发现,童年不良生活经历与成瘾具有显着的相关性,随着早期不良经历的增多,受害者成年后使用药物和酒精的风险也会增加。那么,早期不良经历与成瘾之间具体存在什么联系呢?
  
  童年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早期不良生活经历的刺激会导致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使个体更易于患上成瘾这一种慢性脑疾病。创伤动态理论认为,在早期有过创伤性经历的个体往往会产生无助感,并因此选择依靠吸毒等冒险方式去缓解内心的焦虑。早期不良生活经历包括在儿童期遭受的虐待、忽视与家庭功能失调等,也包括经历父母离异、父母精神或犯罪问题等一系列来自家庭的负性事件。这些不良经历可以导致个体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功能亢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失调,使个体分泌更多糖皮质激素,进而影响中枢多巴胺功能,增加个体对物质滥用的易感性。也就是说,在吸食毒品时,有早期不良生活经历的个体会比正常个体感受到更加强烈的愉悦感和镇静感,从而更容易对毒品产生依赖。同时,早期不良经历产生的慢性压力也会导致个体压力应对系统的失调。我们的压力应对系统由HPA轴控制,而这些慢性压力会使HPA轴被长期激活,导致压力荷尔蒙升高,进而引发个体出现持续的觉醒、焦虑或过度警觉,对个体认知发展、情绪调节技能、执行功能等产生消极影响,毒品恰恰可以通过产生愉悦感和减少焦躁不安来使个体的状态发生变化。以往大量研究发现,有创伤史的个体更容易成瘾,早期的不良经历会干扰其自控力的发展,包括调节情绪和行为的能力,成瘾行为虽然在长期是有害的,但在短期内可以拯救这些个体,可能是他们应对早期不良生活经历影响的“最有效途径”。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鉴于此,我们在关注毒品成瘾问题时,可以更多去了解吸食者过去的不良生活经历,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童年创伤,进而开展更为科学的心理辅导与更加有效的综合干预,帮助成瘾者成功戒断毒瘾,早日恢复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杜新忠
杜新忠戒毒网--戒毒门户 权威媒体